謝稚柳何以鑑定《仁亭詩卷》為黃庭堅早期大字

2020-12-14 澎湃新聞

宋代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的赫赫名家,存世書法作品僅在少數博物館收藏,留存於民間的寥寥無幾。近日,被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生前題跋並認為是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的手卷——《仁亭詩卷》首次面世,並將於6月22日起在上海中心的朵雲軒預展對外展出。謝稚柳先生何以認定這一書法為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呢?

《仁亭詩卷》上的謝稚柳題籤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說:「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黃庭堅像與其代表作《松風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仁亭詩卷》局部,謝稚柳認為該作是

黃庭堅早期書法

將出現在上海中心朵雲軒預展的這卷書法《仁亭詩卷》被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題跋並認為是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

黃庭堅的結字中宮緊收,而四面呈放射狀,筆畫長槍大戟,筋脈舒展,鋒芒外露,骨力特健。他在上學晉唐,作為蘇門學士,服膺老師蘇東坡的書法,兼收並蓄。無論小字、大字行書、大字狂草脫出當時書風的窠臼,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其雄健縱逸的神氣,淡宕從容的風度,宋元明清以來廣受文人推崇,與他的老師蘇東坡在詩文書法上幾乎並駕齊驅。

《仁亭詩卷》款署部分,該作被謝稚柳認為是

黃庭堅早期書法

鑑定家謝稚柳先生上世紀80年代初為這件作品做了長跋,參照歷史文獻與傳世其他名作,從生平、書風入手,對這件巨製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考證。謝稚柳題跋說:

宋任淵《注山谷詩集》,元豐七年有《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其一《仁亭》,其二《復庵》,其三《亨泉》,於詩題下注云「張方回家本」題雲「王郎求此詩」,王郎即世弼,此詩山谷晚年亦刪去。案元豐七年山谷(即黃庭堅)監德州德平鎮,時年四十,此卷所書《仁亭詩》為《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第一章,此書與山谷書《贈張大同卷》、《經伏波神祠》、《松風閣》同體而多弱筆,尚與其作詩之年相近。《張大同》、《經伏波神祠》、《松風閣》俱為其五十以後、六十以前所書,山谷卒年六十有一,已俱為其晚期手筆。世傳山谷書未有如此卷之早者,雖未至於大醇,於以見其先後行程之跡,則此卷尤足珍也。辛酉秋九月,壯暮翁稚柳。

《仁亭詩卷》上的謝稚柳跋(局部)

謝稚柳先生見到這件作品,欣喜之餘,在1981年做了這篇細緻的長篇考證題跋。這首詩收入黃庭堅詩集,查考黃庭堅詩集宋代任淵的注釋,其中記載元豐七年(即1084年)黃庭堅時年40歲,來到山東德州德平做官,為山東平陰的張澄居士寫了三首詩,其中第一首《仁亭》,也就是這卷書法所寫的內容。詩注之中還提到「王郎求此詩」,「王郎」就是和黃庭堅感情甚篤的妹婿王純亮,「世弼」為其字,謝先生沒有明言「王郎求此詩」就是王純亮請黃庭堅書寫這首詩贈與他。

《仁亭詩卷》局部,謝稚柳認為是

黃庭堅早期書法

謝稚柳先生對比了黃庭堅的其他三件時代相對接近的作品——《贈張大同卷》、《經伏波神祠》、《松風閣》,三件都是在50多歲所寫,和這件對比之後,字形接近,但認為《仁亭詩卷》創作時間應該更早,結合這首詩創作的年代,從而推斷書法大約作於黃庭堅40多歲,接近創作詩歌的那一年。

黃庭堅書法《贈張大同卷》(局部),現藏美國一博物館

謝稚柳更進一步論斷,黃庭堅40多歲的作品比起50多歲時的作品更為少見,甚至傳世作品沒有比這件時代更早的。

謝稚柳跋(局部)

據悉,謝稚柳不但做了長跋,他與夫人陳佩秋都精於書畫鑑定,卷上兩位大家蓋了7方鑑藏印,分別有:稚柳、魚飲、稚柳、壯暮、謝、壯暮堂妙跡、佩秋審定。

謝稚柳先生在擔任上海博物館顧問期間,前後為上博鑑定、收入眾多藏品,其中確定唐摹本王羲之的《上虞帖》、徐熙的《雪竹圖》、王晉卿的《煙江疊嶂圖》均是他經手入藏博物館。1983年到1990年,他受命於國務院出任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組長,與啟功、徐邦達、劉九庵、楊仁愷、傅熹年等先生一起完成對全國公藏機構十餘萬件古書畫的鑑定。

黃庭堅書法存世約二三十件,主要在各大博物館,被認為是黃庭堅書法長卷的《砥柱銘》曾有過真贗討論,2010年在北京拍出4.368億元,創下當時中國藝術品成交的紀錄。

有意思的是,黃庭堅行書大字對後代影響深遠,尤其對明代的沈周、文徵明的大字均有影響。

同時出現在朵雲軒預展中的古代書畫尚有明代沈周的書畫合卷《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的書法部分即可見出,該卷全長11米有餘,是沈周少見的巨製,畫面描繪的是沈周在有竹莊的平安亭與友人浦汝正中秋飲酒賞月時的情景。平安亭中二人舉杯對飲,皓月當空,小徑蜿蜒,兩山對峙中有飛瀑,其上所建樓閣即是有竹莊。沈周將元代文人畫與「浙派」戴進等人風格兼收並蓄,創造了獨具個人面目的雨點皴。通篇筆墨雄健老辣,清幽高曠,是典型沈周粗筆山水畫,稱為「粗沈」。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局部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中的書法部分,大字行書可見黃庭堅的影響畫後,沈周以黃庭堅大字書體寫出長詩,而沈周老辣沉著的個性躍然指間。詩的最後一句「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問中秋賒四十」幽默的筆調寫出人生態度。

相關焦點

  • 謝稚柳題跋黃庭堅《仁亭詩卷》
    原標題:謝稚柳題跋黃庭堅《仁亭詩卷》 近日,被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生前題跋並認為是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的手卷——《仁亭詩卷》首次面世,並於上海對外展出。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 黃庭堅《仁亭詩卷》首次面世
    又一件「黃庭堅」現身。即將舉槌的朵雲軒春拍上,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生前題跋並認為是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的手卷《仁亭詩卷》將首次面世。  《仁亭詩卷》高33釐米,長2.35米,總共書有百餘字,所書內容為黃庭堅自己創作的《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之第一章《仁亭》。這卷書法採用的是行楷大字,結字中宮緊收,四面呈放射狀,筆畫長槍大戟,筋脈舒展。這正是黃庭堅的典型書風,深受六朝名碑《瘞鶴銘》啟發,大字氣勢磅礴、雄健異常,突破了唐代書風的籠罩,為中國書法開闢了全新的疆土。
  • 黃庭堅《仁亭詩卷》,氣勢磅礴,雄健異常
    黃庭堅《仁亭詩卷》,行楷,縱33cm,橫235cm,謝稚柳題籤「北宋黃山谷書仁亭詩卷,壯暮堂妙跡。」據謝稚柳先生推斷此書法大約作於黃庭堅40多歲。這卷書法正是黃庭堅的典型書風,深受六朝名碑《瘞鶴銘》啟發,大字氣勢磅礴、雄健異常,突破了唐代書風的籠罩,為中國書法開闢了全新的疆土。
  • 濟南市博物館藏《謝稚柳行書卷》:氣韻生動,一任自然
    藝術賞析《謝稚柳行書卷》,畫心高34.8、寬135.8釐米,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謝稚柳行書卷釋文:十年不過西湖路,霧散樓臺樹色新。依舊湖山飫眼碧,強支腰腳為登臨。回黃轉綠意匆忙,飫眼嬌紅雨一場。不為春歸悔輕別,秋叢倚仗賞嚴霜。遊西湖二詩,己未夏日,稚柳。
  • 經典碑帖: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自作七言詩,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 書法人物黃庭堅
    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
  • 後世行書大字臨寫範本,流傳千年的黃庭堅書《松風閣詩帖》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在文學方面,他以寫詩見長,創立江西詩派。在書法方面,他以行書、草書見長,既有王羲之沉穩大氣之貌,又受同時代蘇軾的書風影響。黃庭堅書法的另一個特徵就是他擅寫大字。書寫大字時,對字體結構、書寫力度、用筆轉換等方面要求更高,這也體現了黃庭堅書法的深厚功力。
  • 經典碑帖:涪翁大字,戛戛獨造
    黃庭堅《牛口莊題名卷》又名《明瓚詩後題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全卷縱25釐米,橫1004釐米,每字直徑約20釐米已為後人分割為二,現僅存後面的題款,即本卷。共計五十八字,紙凡三張二接,尺寸大小不一。黃庭堅的楷書是近千年書法史上最具特色的書法形式,它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賞和重視。
  • 自成一家始逼真——宋四家楷書之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賞讀
    宋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已經步入晚年的黃庭堅經武昌(今湖北鄂州),遊西山松風閣,寫了一首大氣磅礴的七言古詩。這首詩的墨跡也流傳下來,就是《松風閣詩帖》(如圖)。詩描寫了松風閣的夜景,創造了一個澄澈明淨而又生機盎然的高妙意境,表現了放懷大自然的適然愉悅之情。
  • 謝稚柳先生筆下的芙蓉花 富貴長春 錦繡滿園
    齊白石、王雪濤、謝稚柳等先生,都曾經畫過芙蓉花,大師們筆下的芙蓉花,也是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其中,謝稚柳先生尤其酷愛畫芙蓉花。今天為大家介紹謝稚柳先生的芙蓉花,他筆下的芙蓉花,設色明豔動人,花兒搖曳生姿,極為生動感人。
  • 新書丨《人美書譜》黃庭堅行書四帖
    黃庭堅的行書中最有代表性者是他的大字,他的大字師法《瘞鶴銘》摩崖。黃庭堅對《瘞鶴銘》評價極高,並堅信為王右軍書,故而傾力揣摩師習。黃庭堅認為,只有去了俗氣,書法才有韻,而去俗的最佳途徑就是多讀書。這種除俗重韻、以韻取書的觀點,亦是其品評其他書家和藝術作品的重要標準。 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足以獨當一面的大家,他的書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現將《經伏波神祠詩》《松風閣詩》《寒山子詩》《華嚴經疏》四帖結集出版,為廣大書法學習者提供便於臨摹的書帖,同時也是《人美書譜》的一大特色。
  • 黃庭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瘞鶴銘》的?
    作者:梁繼黃庭堅師法《瘞鶴銘》已為定論, 然其從何時開始學習《瘞鶴銘》, 亦值得關注。古人論黃庭堅書法時說:「蘇東坡、黃山谷其撇、捺拖出姿態宕逸, 皆本於《瘞鶴銘》。」撇、捺拖出特徵黃庭堅書法特色, 而這種特色又出於《瘞鶴銘》。從黃庭堅存世作品來看, 具備「撇、捺拖出」特徵的早期作品蓋有以下幾種:《次韻叔父夷仲詩帖》, 此作結字扁平, 有東坡書法風韻, 而其撇、捺間有拖出, 略具《瘞鶴銘》痕跡。
  • 1922年生人,跨世紀的藝術家,著名畫家謝稚柳夫人
    1952年 壬辰 30歲作《仿錢選八花圖卷》。錢選《八花圖卷》原為張珩所藏,50年代陳佩秋借臨兩本,其一酬贈張氏,另一今為香港藏家所得,潘泊鷹賦詩並題,款書為謝稚柳作。1953年 癸巳 31歲臨李嵩《花籃圖》。
  • 徐悲鴻去世後,關於《八十七神仙卷》鑑定,宋派成為主流
    自從徐悲鴻、張大千和謝稚柳等人相繼去世後,明顯至今書畫鑑定界對八十七神仙卷為宋代的意見佔據了主流地位。 《八十七神仙卷》中金剛鎧甲細節對比後來徐邦達更為具體地從書畫鑑定角度將其斷定為南宋:「徐悲鴻收藏白描畫男女神仙和帝君等八十七形象一卷,無款,亦無古題跋、印記。
  • 黃庭堅《題胡逸老致虛庵》: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常作災
    崇寧元年,黃庭堅遇赦,離開川蜀,次年又被貶到廣西宣州,這首詩就寫於這兩次貶謫之間。詩題中的「胡逸老」史料記載不詳,「致虛庵」是他的書房名。黃庭堅在旅途中經過胡逸老的住處,題詩相贈。「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ying)常作災」,詩的首聯就作出警世之語,家有藏書萬卷,可以用來教子成材,給兒子留下財富,可以卻常常招致災禍。「籝」是箱籠之類的竹器。《漢書》雲「遺子航警滿籝,不如一經。」《老子》裡面也記載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中國書畫鑑定 「靠譜」時代終結
    然而,在那幅被乾隆認為是真跡,並且題寫了四十多段詩跋的《山居圖》展開之時,徐邦達就發覺疑點叢生:畫上題款「大痴道人黃公望」,「痴」字和「望」字都不成章法;年款「至元戊寅」,說的應該是元順帝後至元四年,根據當時習慣,應該寫作至元後戊寅;文句寫在卷中遠山上方空處,部位不合適,也不符合元人以長行書在卷末落款的習慣;印章是石刻,而元人多用銅印或者牙質印章……經過徐邦達的考證,這幅被認為是真跡的畫
  • 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江西詩派三宗
    甲 黃庭堅黃庭堅畢生精力於詩歌的創作,工於鍊字和用典,以善用動詞、形容詞、語助虛詞的鍊字法著稱,講究語意老重和規模宏遠,筆勢奇縱,句法尤高,於蘇軾之外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為宋詩創作的一大變局,為後世稱為「山谷體」。
  • 黃庭堅晚年傑作《松風閣詩帖》
    黃庭堅(1045-105),字魯直,號山谷,自稱一號溶翁。是分寧人(現在的江西修水)。是平間時期考取進士,為是葉縣(今現在的河南葉縣南)的都尉。熙寧五年今(1072)在北京的(現在的河北大名)國子監講課。
  • 黃庭堅和米芾的書法,到底誰的厲害,我說是黃庭堅,不信來比一比
    黃庭堅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黃庭堅年幼便聰慧過人,七歲能詩,讀書過目不忘。他善書法,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
  • 蘇軾、黃庭堅、李公麟,如何成就美好的詩畫故事
    黃庭堅有一首詩《題竹石牧牛》,詩的前面有一段文字說明這首詩的來由,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故事涉及三個人。一個是蘇軾。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蘇軾是一代文豪,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方面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在詞方面與辛棄疾齊名,合稱「蘇辛」;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蘇軾一身才華,再加上他性格又比較率真,所以願意跟他交往的人很多。另一個是黃庭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