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晚年傑作《松風閣詩帖》

2020-12-17 肖影繪畫

黃庭堅(1045-105),字魯直,號山谷,自稱一號溶翁。是分寧人(現在的江西修水)。是平間時期考取進士,為是葉縣(今現在的河南葉縣南)的都尉。熙寧五年今(1072)在北京的(現在的河北大名)國子監講課。黃庭堅得到蘇軾的賞識,與張未、晁無昝、秦觀投入蘇軾的門下,人們稱他們為「蘇門四學士"。在哲宗元祐元年今(1086)由司馬光極力的推薦,讓黃庭堅參加了校定的《資治通鑑》。後來遭到新黨的排斥,誣告了《實錄》的不實,被貶到戎州、四川黔南、宣州、鄂州、等地。在崇寧的第四年去世,被贈直龍圖閣學士,追加太師,諡號是「文節」

黃庭堅像

黃庭堅和蘇軾一樣,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在詩歌的領域開創了江西詩派,在書法、詩文上與蘇軾齊名,被世人稱「蘇黃」

李白懷舊遊詩 北宋 黃庭堅

黃庭堅在書法上工於行書、草書和楷書。他的楷書《伯夷叔齊廟碑》也流傳了下來,後來又學柳公權。行草方面還是效法顏真卿、懷素等。行書用筆的技法有點像顏真卿字,結體上也誇大了柳公權字中宮緊收、四邊放射的風格特點,宏肆絕塵,能讓人感覺到面貌一新。他的草書可以在宋代排書法家之首。

杜甫寄賀蘭銛詩 北宋 黃庭堅

黃州寒食詩帖跋 北宋 黃庭堅

山谷行書,大多數都是在效仿柳公權,有很多字在他的筆勢酣暢淋漓。黃庭堅的代表傑作有《松風閣詩帖》《劉賓客經伏波神祠詩》《華嚴硫》《跋東坡寒食詩》等。其中《華嚴疏》這幅作品健拔豪邁,已經形成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筆墨用的也是比較溫潤,雖然綾地雖已經有點破損,但是他書法的神採還是沒有失去,這也是他中年書法的代表作之一。《跋東坡寒食詩》雖然字字相間特別近,但是它的筆畫橫勢放開,峻爽磊落,跌宕起伏,在侷促不平之中展現出了奇倔鬱勃之氣。冒似受到了蘇東坡詩意書風的情緒波動,所以發揚蹈厲,故意和他賭氣。《松風閣詩帖》是寫於崇寧元年(1102)中宮緊收,筆畫放開,結字聚字心的形態,用筆的方法和力度尤其不一樣,實際上模仿的是柳公權書法,但用筆極其誇張,因此讓人感覺到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草書諸上座帖 北宋 黃庭堅

《蠟梅詩》《劉夢得竹枝詞》乾瘦蒼幼,豐左病右,用筆的形式像萬傘枯藤,也有點像斜風驟雨。創作的《李白憶舊遊詩》這幅作品也是老勁爛漫,一波三折,變化多端。就像《周必大山谷草書太白詩》中寫的那樣:「蓋非滴仙妙語,不足以發龍蛇飛勁之勢」。

松風閣詩帖 北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屬於紙本,現在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黃庭堅用的草書是李任道所抄寫的《語錄》是五代時文益禪師的作品。黃庭堅在詩文中寫道:「此是大丈夫出生(入)死事,不可草草便會。拍盲小鬼子往往見便下口,如瞎驢吃草樣,故草此一篇,遺吾友李任道,明窗淨几,它日親見古人,乃是相見時節,山谷老人書。」這一幅作品的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不僅是繼承了懷素、張旭的筆法風格,還有結合黃庭堅自身的行草優勢,也應該是黃庭堅晚年比較得意的傑作之一。

相關焦點

  • 黃庭堅應該是宋四家第一?其《松風閣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九大行書
    蘇黃米蔡宋四家,有人說,按實力,黃庭堅應該是宋四家之首。黃庭堅在書法上是比較全面的,小楷、行書、草書都比較精擅。說黃庭堅的行書精品之作,自然要首提他的《松風閣詩帖》。黃庭堅的行書作品《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的晚年力作,也是黃庭堅流傳於後世的精品佳作,有天下第九大行書之美譽。《松風閣詩帖》的書寫內容為黃庭堅的自作七言長詩,全文共29行,153字。
  • 自成一家始逼真——宋四家楷書之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賞讀
    宋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已經步入晚年的黃庭堅經武昌(今湖北鄂州),遊西山松風閣,寫了一首大氣磅礴的七言古詩。這首詩的墨跡也流傳下來,就是《松風閣詩帖》(如圖)。詩描寫了松風閣的夜景,創造了一個澄澈明淨而又生機盎然的高妙意境,表現了放懷大自然的適然愉悅之情。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書法怎麼來欣賞
    黃庭堅那天與朋友相約攀登湖北省鄂州市的一座西山,在途徑一涼亭,風景秀麗美不勝收,便決定在此地與友人一同露營過夜,黃庭堅當晚就寫下了《松風閣詩帖》這一作品,當晚的松濤駭浪,伴隨著夜雨,沒落了塵世的繁雜,清高而脫俗的境界經過了一個晚上大自然的洗滌過後,更是讓黃庭堅內心的憂愁與悵惘,感慨了出來
  • 後世行書大字臨寫範本,流傳千年的黃庭堅書《松風閣詩帖》
    宋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欣賞《松風閣詩帖》要從兩個角度著眼。其一,欣賞詩文之美;其二,欣賞書法絕妙之境。《松風閣詩帖》寫於宋崇寧元年,距黃庭堅去世只有三年。黃庭堅的一生從政經歷,都和蘇軾休戚相關。宋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 局部一《松風閣詩帖》描寫了黃庭堅在湖北樊山遊覽,看見松林深處有一間閣樓,聽松風陣陣,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既對被貶流放表示不滿,又表達對當權派的抵抗。
  • 經典碑帖: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自作七言詩,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 黃庭堅行書《松風閣詩帖》中的「點」與「畫」
    我們來欣賞北宋黃庭堅行書《松風閣詩帖》中的點與畫。「釣」字一眼看去,印象最深的就是長撇和重點,一左一右,遙相呼應。怎麼呼應呢?從長撇往右看,又一個長撇,再往右看,橫折彎鉤,構成一個放射狀。以第二撇為中心,左右筆畫聚集,中宮緊結,如巨象翹起長鼻子。在細看這個點,圖1最下就是切割「點」與周邊筆畫的關係,請注意黑點周圍的空白,計白當黑。
  • 新書丨《人美書譜》黃庭堅行書四帖
    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局部) 紙本草書 故宮博物院藏黃庭堅認為,只有去了俗氣,書法才有韻,而去俗的最佳途徑就是多讀書。這種除俗重韻、以韻取書的觀點,亦是其品評其他書家和藝術作品的重要標準。 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足以獨當一面的大家,他的書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現將《經伏波神祠詩》《松風閣詩》《寒山子詩》《華嚴經疏》四帖結集出版,為廣大書法學習者提供便於臨摹的書帖,同時也是《人美書譜》的一大特色。
  • 書法人物黃庭堅
    快閣名聞天下,始於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遊憩,並於元豐五年(1082年)賦下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後,「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蘇東坡戲稱「死蛇掛樹」的顫筆技法令人叫絕
    導語:黃庭堅,「宋四家」之一。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書風極具個人特色,世人稱謂「長槍大戟,雄奇傲岸」。是宋代書畫家黃庭堅的草書長卷的代表作,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松風閣詩帖》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
  • 黃庭堅《諸上座帖》,險中求穩,靜中求動,深得懷素筆法!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號山谷道人,又被人稱為:黃山谷。他的書法作品被蘇軾戲稱像蚯蚓。除此之外他的字還有險中求穩的特點。《諸上座帖》佛教名言錄《諸上座帖》是黃庭堅為朋友抄寫的佛家禪語摘錄。比如: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等等。《諸上座帖》是黃庭堅學懷素的狂草體,一揮而成,筆意縱橫,氣勢雄偉。
  • 吳帶當風之松風閣賦
    投身到網絡裡,和文友詩朋在一起暢談。在松林的小徑上緩慢行走,想要攀登觀看松風閣。在神仙的洞窟外面我徘徊不前,流連行走好似步入了太虛幻境。     季節交替,但景色依然多姿多彩好似風景的大屏幕。人們來來往往,是因為大家對這裡情有獨鍾。夢境是真的還是幻覺?景致是現實的又象是虛擬的。不管怎樣,松風閣可以與清風明月、鮮花白雪共同觀賞,與網絡在一起同時存在。
  • 蘇軾和黃庭堅誰更樂觀一點?真的存在天生的樂觀嗎?
    每當有人問我,你的這個自媒體帳號名字為啥叫「松風閣書法日講」啊?這個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松風閣詩帖》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書法作品,所以會以此命名。當我第一次看到黃庭堅和蘇軾的書法、詩文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幾乎完美的實現了我前面說的兩種看似矛盾的品質。而且結合他們一生的經歷,更能深刻領會到這一點。黃庭堅和蘇軾一生的苦悶是來源於政治上的不得意、仕途的不順。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在當時,士大夫主要的信仰就是儒家的思想,當然萬事以儒家思想和儒家的行為準則為最高標準了。
  • 謝稚柳何以鑑定《仁亭詩卷》為黃庭堅早期大字
    黃庭堅像與其代表作《松風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
  • 蘇軾與黃庭堅:真正的交情,一定是素與淡
    |黃庭堅《花氣燻人帖》比如他學杜詩,講究詩的鍊字、用典,開創了江西詩派;他的書法在運筆、結構等方面,皆有所創新,和蘇軾一起成為一代書風的開創者。|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帖》兩人還相互調侃。蘇軾說黃庭堅的字太瘦,像樹梢掛蛇;黃庭堅卻說蘇軾的字有些肥扁,像石壓蛤蟆。
  • 禪書一體話山谷丨黃庭堅書風裡的禪意與人生
    同時,更由於他在宗教方面的深湛修養,使他的書風即便在尚意陣營中也獨樹一幟、而與蘇東坡等人區別開來。如果說東坡書法中體現出比較明顯的無為而治、大味必淡的老、莊色彩的話;那麼黃庭堅的書法,則由於其禪宗造詣精深的先決條件,而顯示出濃烈的見性成佛、機鋒迅捷的佛家三昧。在共奉尚意抒情為準繩的前提下,兩位大師之間的差異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黃庭堅書法的追求是驚世駭俗的。
  • 黃庭堅晚年登上嶽陽樓,寫下一首很有韻味的詩,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其實黃庭堅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人生的經歷也是極其豐富,由於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也是遭受到了新派的打擊和排擠,為此也是被貶各個不同的地方,正是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令他的作品別具一格,也是寫得極為深沉,充滿了一種深刻的哲理。
  • 板橋體書法:對於「蘇東坡和黃庭堅」,板橋書法,受其什麼影響?
    鄭板橋大約在三十六、七歲時開始寫蘇東坡和黃庭堅。從鄭板橋所書的諸多《坡公小品》和所錄的蘇軾詩文可以看出,其對於蘇軾的詩、文、書、畫,及其畫論、書論都做過及其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蘇東坡字比較圓實,但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於蠢;。
  • 暮春|名家食筍詩帖,禪味悠長
    筍是古人常用食物,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關筍的詩文,所以多有與筍相關的文字流傳至今,如懷素的《苦筍帖》、黃庭堅的《苦筍帖》;蘇東坡、陸遊的苦筍詩等。黃庭堅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筍萌於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而春則不食」。因為過分的嗜食苦筍,曾引起不少親朋好友們擔心,恐其多食「動痼疾,使人萎而瘠」。黃庭堅對此一面婉言稱謝,一面將自己多年吃苦筍的體會和苦筍的食療價值作《苦筍賦》,以解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