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行書《松風閣詩帖》中的「點」與「畫」

2020-12-17 書畫相約

#書法#書法的筆畫,通稱為點畫(劃),正書中點是點、畫是畫;行書、草書中則界限不太分明,點畫還可以相互轉化,如三點水可為一豎,橫可為一點。點畫關係,涉及用筆,也涉及結字,還涉及字勢整體。

我們來欣賞北宋黃庭堅行書《松風閣詩帖》中的點與畫。「釣」字一眼看去,印象最深的就是長撇和重點,一左一右,遙相呼應。怎麼呼應呢?從長撇往右看,又一個長撇,再往右看,橫折彎鉤,構成一個放射狀。以第二撇為中心,左右筆畫聚集,中宮緊結,如巨象翹起長鼻子。在細看這個點,圖1最下就是切割「點」與周邊筆畫的關係,請注意黑點周圍的空白,計白當黑。不說明會以為這是一個現代的抽象畫,奇妙無比。點的左下出鋒,與兩長撇的出鋒一致。點不出鋒,趣味驟減。最後一點曲終奏雅。圖2「載」字,一點點在「戈」撇的上頭,無法想像。平平的字勢一點就出彩。「得」字是左右結構,豎長方形一點就活潑。「洗」字三點水,壓在「先」下部的長撇上,左上部點畫緊結,一筆豎橫彎鉤拉出。「攣」字上部那麼多點,左下斜與右上斜,井然有序,穩穩地擱在「手」上。「安」字的冖變成了兩點,看筆勢右邊的是點不是撇。「夜」字長橫變成點。方塊字就是如此,有圓點就活潑,生機盎然。「為」字與「我」字構成字組,圖1中的切割圖,可見上下兩點的呼應關係,也有點現代抽象畫的意味。「弦」字真是玄,韻勝!玄旁點的左下挑出鋒,玄旁收筆的右上挑出鋒,上下照映。筆勢雄秀、潔淨而又蘊含禪意,誠可謂已臻「一畫不可移」之妙境。

圖 1
圖 2

相關焦點

  • 黃庭堅應該是宋四家第一?其《松風閣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九大行書
    蘇黃米蔡宋四家,有人說,按實力,黃庭堅應該是宋四家之首。黃庭堅在書法上是比較全面的,小楷、行書、草書都比較精擅。說黃庭堅的行書精品之作,自然要首提他的《松風閣詩帖》。黃庭堅的行書作品《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的晚年力作,也是黃庭堅流傳於後世的精品佳作,有天下第九大行書之美譽。《松風閣詩帖》的書寫內容為黃庭堅的自作七言長詩,全文共29行,153字。
  • 黃庭堅晚年傑作《松風閣詩帖》
    李白懷舊遊詩 北宋 黃庭堅黃庭堅在書法上工於行書、草書和楷書。他的楷書《伯夷叔齊廟碑》也流傳了下來,後來又學柳公權。行草方面還是效法顏真卿、懷素等。行書用筆的技法有點像顏真卿字,結體上也誇大了柳公權字中宮緊收、四邊放射的風格特點,宏肆絕塵,能讓人感覺到面貌一新。
  • 後世行書大字臨寫範本,流傳千年的黃庭堅書《松風閣詩帖》
    宋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欣賞《松風閣詩帖》要從兩個角度著眼。其一,欣賞詩文之美;其二,欣賞書法絕妙之境。《松風閣詩帖》寫於宋崇寧元年,距黃庭堅去世只有三年。黃庭堅的一生從政經歷,都和蘇軾休戚相關。宋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 局部一《松風閣詩帖》描寫了黃庭堅在湖北樊山遊覽,看見松林深處有一間閣樓,聽松風陣陣,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既對被貶流放表示不滿,又表達對當權派的抵抗。
  • 自成一家始逼真——宋四家楷書之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賞讀
    宋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已經步入晚年的黃庭堅經武昌(今湖北鄂州),遊西山松風閣,寫了一首大氣磅礴的七言古詩。這首詩的墨跡也流傳下來,就是《松風閣詩帖》(如圖)。詩描寫了松風閣的夜景,創造了一個澄澈明淨而又生機盎然的高妙意境,表現了放懷大自然的適然愉悅之情。
  • 新書丨《人美書譜》黃庭堅行書四帖
    現於焦山瘞鶴銘亭中的五方《瘞鶴銘》原石 黃庭堅的行書,橫畫側斜而長,豎畫曲而有力,撇捺盡力伸展,筆法上增強提按起伏,結體上誇張聚散關係,中宮緊縮而四維擴張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書法怎麼來欣賞
    黃庭堅那天與朋友相約攀登湖北省鄂州市的一座西山,在途徑一涼亭,風景秀麗美不勝收,便決定在此地與友人一同露營過夜,黃庭堅當晚就寫下了《松風閣詩帖》這一作品,當晚的松濤駭浪,伴隨著夜雨,沒落了塵世的繁雜,清高而脫俗的境界經過了一個晚上大自然的洗滌過後,更是讓黃庭堅內心的憂愁與悵惘,感慨了出來
  • 經典碑帖: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自作七言詩,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 新年 願您如行書
    縱有萬般風情也不驕不躁 資質超群,不激不厲 虛懷質樸而去除粗俗 溫文爾雅、從容嫻和 文而不華、質而不野 筆法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 筆法轉換,匠心獨運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州寒食帖》,又稱《寒食帖》、《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紙本墨跡,蘇軾書,後有黃庭堅跋,全卷縱34.2釐米,橫199.5釐米(含黃跋),蘇書17行129字,黃跋9行59字,東坡此帖約書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黃跋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書法人物黃庭堅
    成就書法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對於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作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
  • 謝稚柳何以鑑定《仁亭詩卷》為黃庭堅早期大字
    黃庭堅像與其代表作《松風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
  •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蘇東坡戲稱「死蛇掛樹」的顫筆技法令人叫絕
    導語:黃庭堅,「宋四家」之一。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書風極具個人特色,世人稱謂「長槍大戟,雄奇傲岸」。是毛筆在運行過程中顫動前行,使點畫呈現出一種澀勢,以取得線條遒勁的效果。當然,這點體會,要建立在,黃庭堅對後世的影響,比如王鐸、于右任等。
  • 禪書一體話山谷丨黃庭堅書風裡的禪意與人生
    同時,更由於他在宗教方面的深湛修養,使他的書風即便在尚意陣營中也獨樹一幟、而與蘇東坡等人區別開來。如果說東坡書法中體現出比較明顯的無為而治、大味必淡的老、莊色彩的話;那麼黃庭堅的書法,則由於其禪宗造詣精深的先決條件,而顯示出濃烈的見性成佛、機鋒迅捷的佛家三昧。在共奉尚意抒情為準繩的前提下,兩位大師之間的差異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黃庭堅書法的追求是驚世駭俗的。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奉橘帖》行書為唐摹本,內容是王羲之贈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信,《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變化不一。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
  • 當吃貨遇上書法家:黃庭堅《糟姜帖》,書札裡的美食和美意(上)
    黃庭堅流傳於後世的書札裡,所寫內容也很豐富,有茶事、美食事、香事以及其它家務瑣事。黃庭堅是個吃貨,是個才華橫溢的吃貨,收到好友送的糟姜、銀杏,吃貨黃庭堅心下那個歡喜呀,當然要有所言說,感懷朋友的情義。來而不往非禮也。
  • 在書法中,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呢?
    我們首先看看也是書法家的宋代黃庭堅,是如何讚美這個書法作品的。章法看《韭花帖》,舒朗蕭散,如野草春雨。」他在一首七絕句中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黃庭堅對楊凝式的讚美可謂極高矣。從哪裡看得出來。我們看,黃庭堅是意思是說,唐代以來都學《蘭亭序》,都學得有些膩了,個個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新意,可是洛陽人「揚風子」,給人眼前一亮,他仿佛就是王羲之在世。
  • 黃庭堅《諸上座帖》,險中求穩,靜中求動,深得懷素筆法!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號山谷道人,又被人稱為:黃山谷。他的書法作品被蘇軾戲稱像蚯蚓。除此之外他的字還有險中求穩的特點。《諸上座帖》佛教名言錄《諸上座帖》是黃庭堅為朋友抄寫的佛家禪語摘錄。比如: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等等。《諸上座帖》是黃庭堅學懷素的狂草體,一揮而成,筆意縱橫,氣勢雄偉。
  • 蘇軾與黃庭堅:真正的交情,一定是素與淡
    深宮中的太后,士林中的學子,鄉野中的百姓,青樓中的歌姬,處處皆見他的粉絲,名氣之大,波及整個東亞文化圈。在蘇軾的提點下,黃庭堅也逐漸走向了大宋文壇的一線,時人開始將其與蘇軾作比,並稱「蘇黃」。蘇軾去世前,黃庭堅剛剛收到蘇軾的《寒食帖》,他為《寒食帖》寫了跋文:「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