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中共重慶市渝中區委宣傳部、渝中區委網信辦主辦的"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渝中區大溪溝傳統風貌街正式啟幕。此次活動盡顯渝中母城文化、渝中傳統珍貴記憶,為重慶市整體文化塑造奠定了一個堅實基礎。傳統風貌街區是重慶人留於心底的文化根基,是塑造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的打卡活動,聚集了市內外幾十家媒體及自媒體平臺參與,體現了渝中母城文化、傳統風貌街持久的吸引力和廣泛的傳播屬性。
11月26日14:30,眾多媒體人士漫步在渝中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中法學校舊址、馬鞍山風貌區、第八步道、人和書院等地,體驗都市難得的靜謐,一起見證渝中文化的歷史變遷。
渝中是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積澱了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慶府的深厚歷史底蘊,孕育了巴渝文化、統戰文化、抗戰文化、紅巖精神等,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市第一。"人文渝中"建設深入推進,中央銀行舊址、佛圖關碑記石刻、郭沫若舊居陳列館等文物資源修繕保護工程有序實施,十八梯、山城巷、馬鞍山等傳統風貌區、山城老街區、特色老社區加快打造。全年接待遊客6744.2萬人次、增長5.8%,旅遊收入實現463.5億元、增長20.9%。
據區規資局介紹,渝中區是重慶"母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統風貌街區更是"母城"文化的主要承載地。目前,渝中區擁有經市政府批准的傳統風貌街區總計12處,佔全市40%,總佔地面積約2.2平方公裡,佔渝中區陸域面積約10%。
截止目前,渝中區擁有3處歷史文化街區,包括: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中山四路歷史文化街區、李子壩歷史文化街區;9處傳統風貌區,包括: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白象街傳統風貌區、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打銅街傳統風貌區、山城巷及金湯門傳統風貌區、大禮堂傳統風貌區、大田灣及勞動人民文化宮傳統風貌區、魯祖廟傳統風貌區、飛機碼頭—燕子巖—枇杷山傳統風貌區。
據區文旅委介紹,
1、頂層設計,深耕"人文渝中"。為留住"母城"記憶,保護傳承歷史文脈,高品質提升城市價值。區委、區政府於2016年12月提出高品質實施10個傳統風貌區、10個山城老街區和一批特色老社區建設。
2、規劃先行,深化保護規範。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科學制訂重慶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規劃,先後編制《歷史文化街區發展規劃》《渝中區文化展示與發展規劃》《渝中歷史人文核心展示區保護傳承專項規劃》等,強化保護區內的空間格局、街巷肌理、風貌特徵、文物、歷史建築以及崖壁、大樹、殘牆等歷史文化要素的保護規範。
3、多措並舉,探索建設模式。根據各風貌區、老街區的功能定位、規劃指標、用地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合的建設模式。政府與市場共投共建模式,包括李子壩、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和貳廠文創園老街區,由社會單位通過租賃方式實施內部房屋改造、業態培育等,政府主導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外部風貌打造。
4、爭取多措並舉,探索建設模式。根據各風貌區、老街區的功能定位、規劃指標、用地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合的建設模式。政府與市場共投共建模式,包括李子壩、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和貳廠文創園老街區,由社會單位通過租賃方式實施內部房屋改造、業態培育等,政府主導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外部風貌打造。
這次"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活動,聚焦重慶山城文化特色,傳播極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價值,必將成為重慶市內外遊客重要的打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