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峽老街。
屏東縣潮州鎮知名的小吃店。
泉州、潮州、海豐、陸豐、泰山、三峽、長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由於歷史文化的淵源,臺灣有許多地方與大陸同名,因此,當你走進鄉野村鎮,深入臺灣腹地,你會發現兩岸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和文化連接,讓你由衷地感到親切和溫情。
告訴後代來龍去脈
今天的臺灣同胞80%以上源自於廣東、福建移民,當年他們的祖先渡過風急浪高的臺灣海峽,來到寶島臺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習慣將他們落腳的新住地冠之以大陸家鄉的地名,以慰思鄉之情,也告訴子孫後代自己的「來龍去脈」。所以今天大家可以看到,臺灣有不少鄉鎮、村落是跟大陸福建、廣東一些地方同樣的名字。
有資料說,臺灣有9個地方以泉州為名,其中5個都稱為泉州厝,而泉州籍臺胞又分安溪、南安等系統,因此臺灣還有2個安溪村、2個安溪厝。而漳州籍的臺胞多來自福建省的長泰、詔安、平和、東山等縣,因此在臺灣也有以詔安、東山、平和、南靖、長泰等命名的地方。很多人知道臺北近郊有個風景名勝叫做「芝山巖」,其實「芝山」這個名字也是來源於大陸,明末清初,福建漳州人黃澄清落腳臺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為新闢居地的名字,讓世代不忘大陸祖籍地。
而廣東籍的臺胞,祖先多來自於惠州、潮州。其中惠州籍的移民又多來自陸豐與海豐,因此今天的臺灣也有3個海豐村及1個海豐莊、1個海豐嶺、1個海豐坡及1個陸豐村。至於潮州籍的臺胞多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屏東,所以臺灣的屏東也有多處以潮州命名的鄉鎮和村落,今天屏東縣第一大鎮就叫做「潮州」,這裡一派南國情調,風景優美,民眾富足。屏東縣還有叫做潮州寮、潮州村的村落。
留存原鄉民情民俗
當初先民渡海到臺灣,不僅帶來了大陸家鄉的地名,還保留了家鄉的風俗民情,以至於幾百年過去,雖然開枝散葉,子孫繁衍,但稍微一對表,就可以看出還是「同宗一脈」。清雍正年間,福建省南安市楓樹村林姓第6世孫林景迪,帶領部分宗親到臺灣花蓮開基創業,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家鄉,先民們把在花蓮落腳的村落叫做「楓樹村」。
幾百年過去,至今福建南安和臺灣花蓮兩村的名字還叫「楓樹村」,兩村居民也多為林姓。雖然花蓮這個「楓樹村」已經是個2000多人口的大村落,但是這裡的林氏宗親數百年來一直沿用南安市楓樹村的傳世輩字序列:孝友昭世德,敦仁念乃祖,文禮篤吾宗,習業於書齋,並沿用相同的堂號:九牧傳芳。
除了地名,其實臺灣還有一些山的名字與大陸也同名,比如,湖南有陽明山,臺北也有陽明山,而且比湖南還有名。臺北的陽明山,以前叫做「草山」,蔣介石到臺灣後,一度住在此地,為避諱「落草為寇」,遂改名「陽明山」,因為蔣最喜歡王陽明的著說。
大陸海南有著名的「五指山」,臺灣也有兩座「五指山」,一在新北市汐止區,一在新竹縣,均因五座山峰排列整齊,似五根手指向天張開,故名。
此外,大陸溫州海邊有「半屏山」,臺灣高雄海邊也有山叫做「半屏山」,兩岸的半屏山相距僅為160餘海裡,兩岸半屏山有著共同的傳說,臺灣還有民謠:「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寄託人們美好祈願
不過,臺灣有些地名與大陸相同,完全是因為這些地名名氣大,以取其榮。
比如新北市的「三峽」和「泰山」,新竹縣的「峨眉鄉」,其實際情形是有其特點,但無法等量齊觀。
另外一些地名則是出於同一願望,比如屏東縣的長治鄉,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冀求「長治久安」。
而屏東縣的「滿洲」,則完全雜糅「原住民」、「閩南話」和「日語」三種不同語言聲調而得名,某種角度也反映了臺灣的特殊歷史發展過程。
除此之外,臺灣還有些地名非常美麗,比如新北市的鶯歌,比如桃園縣的楊梅,比如屏東縣的牡丹。鶯歌鎮志說,「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莊,因北面山脈斜坡翠嵐屹立一大巖石,其形似鷹,古稱鷹哥石,清末改為鶯歌石」。
桃園楊梅,舊名「楊梅壢」,「壢」在客家話裡是「坑谷」的意思。清代漢人先後移民到這裡,看到滿山遍野都是野生的楊梅樹,風景美麗宜人,所以把這裡稱為楊梅壢,而楊梅樹因此也理所當然成為楊梅鎮的「鎮樹」。不過,雖然有楊梅樹,但楊梅鎮並不產楊梅。至於屏東牡丹,地名由來有二說,一是「原住民」語言諧音,二是當地曾經盛產野牡丹,故名。
本報記者 吳亞明文/圖(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等等,臺灣怎麼那麼多個「泉州」?
「襄陽路」「武昌街」「成都路」等兩岸「同名」在臺灣十分常見(資料圖)
假如臺灣出版一本「鄉村花名冊」,大陸一定有不少人會被嚇到:9個泉州,4個安溪,6個海豐,以及好幾個潮州……除了村落,還有「似曾相識」的媽祖廟、清華大學,以及「中山路」、「武昌街」。筆者在臺灣時常見到這樣的兩岸「同名」,總有一種時空錯置的恍惚感,回過頭來又倍感親切。
臺灣地區有80%以上的人口祖籍為閩南和粵東地區。早期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到臺灣後,聚族而居,鄉音不改,家鄉的神明照樣拜,家族相襲的堂號和郡望自然也捨不得換。於是,不少大陸地名被移植到臺灣,生根發芽,沿用至今,使海峽兩岸出現了許多「同名」村落,以及相似的民間信仰。1949年後,臺北等地又以不少大陸省市為城市街道名,兩岸「同名」文化開始「農村包圍城市」。
隔條海峽 依然同村「哥倆好」
2014年6月,第六屆海峽論壇「同名村」一家親聯誼活動在廈門市集美區板橋村舉行,兩岸「同名村」200多位村裡長、宗族長輩齊聚一堂。(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這些年,隨著兩岸交流的逐漸加深,曾一度失去聯繫的兩岸「同名村」開始了機制化、規模化的聯誼活動。「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場合裡,不少鄉情故事也由此展開。
鄉親互助——2013年的海峽論壇首次開展了同名村活動,臺灣基隆大岞村村長張細山和福建崇武大岞村鄉親們回憶起了往事。1949年後,因為兩岸阻隔,近百位回不了大陸的、出海捕漁被抓走當兵的大岞漁民來到基隆窟子底,建立了基隆的大岞村。已繁衍至第四代的大岞村民,時刻心繫故鄉。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漁業發展急需勞動力,身為大岞村漁民的張細山冒著被臺灣當局處罰的風險,與惠安有關方面商洽開展惠臺海上漁業合作。如今,崇武的大岞村從單一的漁業村建設成一個集海洋產業、旅遊產業、石雕產業為主的新漁村。張細山激動地說:「家鄉讓我們越看越上勁頭,鄉親使我們越走越感親切。」
隔空祭祖——2014年2月13日,兩岸同名村裡宮廟——福建惠安青山宮與臺北艋舺青山宮,透過現代無線電技術,實現了「隔空」共同祭祀「青山王」。當臺北萬華區青山裡裡長黃應時出現在大屏幕時,惠安青山村的村民們熱切揮手打招呼。村民黃阿玉興奮地表示,「太新鮮了,像是一家人在一起拜拜」。
微信傳情——去年海峽論壇的同名村活動中,最吸睛的當屬「兩岸一家親」微信互動項目。通過大陸和臺灣都已十分便利的微信,兩岸民間交流又多了一個新平臺。啟動微信平臺的特邀嘉賓,來自臺灣彰化縣的蔣敏全此行帶來了自己23歲的兒子。專門研究文史的他表示,這次要帶兒子到祖地尋根,還將發表關於同名村主題的論文,徹底地把自己的「根」弄明白。
神明對岸有分身
不少去過臺灣的小夥伴,都被那「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寺」的寺廟文化驚呆了。人有祖籍故鄉,神明也不例外。臺灣民間信仰的眾多神靈,「戶口本」上同樣印著「祖籍福建」呢。
過去閩南各地人移居臺灣後,會把祖籍地所信仰的民間神明也奉入臺灣,蓋起分廟,作為團結本市縣移民的鄉土保護神,歷代虔誠奉祀,最終形成了臺灣與大陸眾多的神緣關係。據調查,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三大主要神明,其祖廟均在福建。
莆田湄洲島媽祖廟(資料圖)
臺灣媽祖環島出巡(資料圖)
媽祖——這位福建沿海的世界級航海保護神,相傳是宋時莆田湄洲灣畔的一位漁家女,因樂於行善濟世,死後被當地人奉為專職海上救難的媽祖娘娘。後來媽祖隨著閩南人移居而奉入臺灣,逐漸發展成為福建各籍移民共同奉祀的、戰勝波濤風險的首選保護神。而臺灣近千座媽祖分廟都敬奉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廟為祖廟。
福建漳州白礁慈濟宮(資料圖)
嘉義保福宮保生大帝(資料圖)
保生大帝——民間信仰中,信徒之數僅次於媽祖的,就是保生大帝。祖籍為福建泉州同安縣的保生大帝,生前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深受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祖廟就是現在的福建漳州白礁慈濟宮。泉州移民將其奉入臺灣後,目前臺灣保生大帝分廟達400多座。
泉州安溪清水巖蓬萊祖殿(資料圖)
淡水清水巖祖師廟(資料圖)
清水祖師——相傳清水祖師是宋時福建永春的一位出家人,當時安溪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從此便被尊稱為「清水祖師」,在安溪醫救世、修橋鋪路,圓寂後又獲歷朝皇帝四次敕封祭典 。安溪移民遷臺後,將清水祖師奉入臺灣,據說「只要是安溪人的聚落,就有清水祖師廟」。有關資料顯示,臺灣現有清水祖師分廟200多座,而其祖廟就是泉州安溪清水巖蓬萊祖殿。
臺灣也有一幫「清華哥哥」
新竹清華大學校內還有北京清華二校門複製品(左圖),校訓也未曾改變(右圖)
你沒有看錯,大陸的名校之首清華大學,在臺灣也有一個,而且絕不是山寨版。兩岸清華同源同宗,前身就是1909年以庚子賠款為基金成立於北京清華園的遊美學務處,辛亥革命後更名為清華學校。這所中國著名的大學幾經更迭,國民黨退守臺灣後,1956年在臺灣新竹重建清華大學。
兩岸的清華大學並沒有因為歷史原因而斷了聯繫,它們不僅擁有一樣的校訓、校歌、建築風格,新竹清華大學內,還有北京清華二校門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而兩所學校近年來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在海外更是「合用」一個校友會。
這是臺灣交通大學校園內的雕塑景觀「飲水思源」(新華社記者魯鵬攝)
無獨有偶,就在新竹的清華大學隔壁,也是一個大陸「同名」——交通大學。臺灣的交通大學前身是光緒22年建立的南洋公學。1921年,國民黨當局將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以及北平郵政學校分設為交通大學的分校,也就是後來的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1958年,交通大學在新竹復校。
「國之不可無史也,猶家之不可忘祖,唯校亦然。」臺灣交通大學的校史中如是寫道。
(文/邱海棠)(來源: 新華臺灣)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臺灣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與新竹教育大學副校長林紀慧共同宣布合併成功,強調藉由科技與人文結合,對學生與臺灣未來發展,會更多元及富競爭力。(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近日,臺灣兩所高校即將合併的消息在兩岸引起關注。據臺媒報導,臺灣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案獲臺當局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兩校將於2016年11月1日正式合併為「清華大學」,並於2017學年起合併招生。
高校合併之事,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不算新鮮事。不過,這則新聞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原來大陸和臺灣有不少同名的高校。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不少在大陸創立的學校曾「在臺復校」,導致兩岸有不少名字相似或淵源頗深的學校,而清華大學就是典型的兩岸同名、同源高校。
這是臺灣清華大學校園內的一處模型。(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臺灣清華大學位於新竹市,成立於1956年,由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擔任首任校長。臺灣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同根同源,擁有共同的校訓、校徽和校歌,辦學理念、育人精神以及校風文化也都息息相通。近年來,兩校交流合作頻繁而密切。「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正道出了兩校血濃於水的關係。
這是臺灣交通大學校園內的雕塑景觀「飲水思源」。(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位於新竹的臺灣「交通大學」,源自1896年在上海創校的交通大學,與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有關。1958年,交通大學在臺灣復校。臺灣交通大學比臺灣清華大學晚成立兩年,但兩個學校幾乎有著相似的發展經歷。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第一個高科技園區選址也在新竹,與這兩所著名大學非常有關聯。
臺灣中山大學的物理館(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位於高雄的臺灣「中山大學」與位於廣東的中山大學源於一脈。當年,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一文一武兩所大學,這文就說的是廣東大學。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臺灣的中山大學1980年才開始建校,校址選在風景秀麗的高雄,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成為臺灣南部的學術重鎮。兩岸中山大學不僅校名相同,校訓都是孫中山親筆所題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連校歌幾乎都一樣。
臺灣東吳大學校門。
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東吳大學,英文校名Soochow University。奇怪了,為何東吳大學的英文名與中文名毫無關係?原來,Soochow是東吳大學早年在大陸建校時用的英文校名,Soochow即蘇州,而蘇州在三國時代稱「東吳」。所以,現在在臺灣的東吳大學與大陸的蘇州大學,系出同門。
臺灣的暨南國際大學(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的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南大學」,是臺灣地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暨南大學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兩岸皆然。其前身為清末設在南京的「暨南學堂」,是華僑教育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學校。臺灣的暨南國際大學是臺灣海拔最高的大學,學校遠離塵囂,綠樹環繞,但又交通便利,是學習、研究的理想場所。
總之,清華、交通、中山、暨南……海峽兩岸這些同名學校,並非巧合,而是一脈相承。如今,兩岸這些同名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已然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鋒,見證著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趙鳳豔綜合整理)(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