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張僧繇,家在金堂雲頂山

2020-12-12 騰訊網

  漢語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叫「畫龍點睛」。這個故事來源於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說南北朝梁代時的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白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有點上眼睛。看畫的人覺得奇怪,問他緣由。他總是回答:「不能點睛,點了,龍就會飛跑了!」看畫的人覺得荒誕,硬要求他點上眼睛,他拗不過,便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須臾之間,電閃雷鳴,一道閃電擊破白壁。點上眼睛的兩條龍便乘雲飛去……

  有著這樣神奇而靈異畫技的大畫家張僧繇,就是成都金堂雲頂山人。

  清·嘉慶《金堂縣誌》裡對張僧繇的記述有好幾處。在《疆域志·鄉鎮》所附「第宅」裡有這樣記載:「梁,右將軍張僧繇故宅,在雲頂寺右。」「雲頂山寺右,關帝廟前,有洗墨池,俗訛為洗馬池,乃梁天監中,右將軍張僧繇之瑩碧池也。」「今人但知僧繇為吳人,不知其初,本家金堂,後乃挾伎(通「技」,技藝。筆者),而流寓吳也。」在《山川志》「雲頂山」條下這樣記載:「隋開皇中,建天宮殿。其上殿南麓,為齊梁清修寺。寺右為梁張僧繇故居。有洗墨池猶存。」在《山川志》介紹泉池「瑩碧池」的條目下這樣記載:「瑩碧池 一名神泉,在雲頂寺右……梁張僧繇每於池中洗墨,故又名洗墨池。俗訛為洗馬,非!詳《蜀志補罅》。」《士女志·藝術》說:「張僧繇 《南史》作張繇。善畫,與顧愷之、陸探微號稱畫家三祖。今雲頂山,其故居也。餘見《薦闢》。」《薦闢》裡說:「梁,張僧繇,初本邑人。工畫事,居雲頂山寺側。武帝天監中,為右將軍。蓋挾技遊吳,因以得官,世遂以為吳人。」

  全志從六個方面,不同角度來反映張僧繇是金堂縣石城山人。這樣潑墨的介紹某一人,在惜墨如金的志書中是極為罕見的。

  這樣記述,是不是本志編修掠美於名賢,以榮耀地方呢?如同當今的爭「李白故裡」,搶「堯帝桑梓」,於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可能編修正是怕後來讀者生出這樣疑竇,所以在記述「瑩碧池」之後,馬上交代資料來源——「詳《蜀志補罅》」。這還不夠,編修還害怕讀者不便查找,不嫌繁瑣的把《蜀志補罅》的話摘選了下來:「瑩碧池,在石城山清修寺旁。梁張僧繇故居也。僧繇每畫,滌硯於池。至今池水猶黑,挹之則清。」

  《蜀志補罅》,一本為「蜀志」查漏補缺的書,屬於方志著作。作者楊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狀元,著名學者,文學家,歷任翰林院撰修。翰林院撰修就是負責編修歷史的人。楊升庵著作甚豐,多達四百多種,其中地方史志研究是一大方面,《蜀志補罅》即是其中之一。遺憾的是《蜀志補罅》已經亡佚。幸好嘉慶《金堂縣誌》的編修把這段文字摘錄了下來。

  唐代梁令瓚陸摹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局部

  楊升庵死後60年,著名學者曹學佺在他的地方志著作《蜀中廣記·畫苑記》中也引用了楊的這句話——「瑩碧池在金堂縣石城山清修寺傍,梁·張僧繇故居也。僧繇毎畫滌硯於池,至今水色猶黒,挹之則清。」並註明出處「出《蜀志補罅》」。可見曹學佺認為楊升庵的記述是真實可信的。

  很是慶幸,筆者在早於曹學佺400多年的宋朝地方志著作《輿地紀勝》裡又讀到這樣的記述。《輿地紀勝·景物下》這樣說:「瑩碧池,在金水縣石城山清修寺之傍,畫手張僧繇故居。人云『僧繇毎畫,滌硯此池。』至今水色猶黒,挹之則清。」作者王象之時任潼川府文學(主管教育的官),當時,懷安軍(治所在今金堂縣淮口鎮州城村)隸屬於潼川府。所以王象之對懷安軍的記述應該是有極高的可信度的。且此時離張僧繇的生活年代僅500來年。

  但是,現在很多著述都說張僧繇是吳興人。

  認為張僧繇是吳興人的,最早的文獻當是陳·姚最的《續畫品》中「張僧繇」條目下的批註:「五代梁時吳興人」。對此批註,《四庫全書》中對《續畫品》所作「提要」也說:「則決不出最手,蓋皆後人所益也。」此批註,且不說給張僧繇所注籍貫「吳興人」對不對,所注時代「五代梁時」,就大錯特錯了。「五代梁時」,是唐朝後,宋朝前的一個「戰國式」的時代,與「南北朝梁時」相去400餘年,簡直風馬牛不相及。對張僧繇的生活年代竟作此荒謬之批註,那對籍貫的注還有多少可信度呢?再者,漢以來直到清代都一直施行任用官吏的「籍貫迴避制」,吳興籍貫的張僧繇亦不應當作吳興太守。筆者查閱同治《湖州府志·職官表·郡守》,梁朝湖州共有郡守27人,除張僧繇外,無一例是在本籍作太守的。難道獨獨張僧繇是一個例外,不受「籍貫迴避制」的約束?這也與情理不合。

  張僧繇洗墨池

  很多人認為說張僧繇是吳興人,是同治《湖州府志》裡證實了的。那麼,《湖州府志》是怎麼證實的呢?

  《湖州府志·人物·藝術》在《張僧繇》裡說「張僧繇,吳興人。」理由是出自「姚最《續畫品》」。認為「最,武康(吳興郡所轄縣)人。從梁入周,其時目擊,當不妄指他郡人為吳興人也。」原來是這樣證實的!按前所述,《續畫品》裡那句「五代梁時吳興人」, 「則決不出最手,蓋皆後人所益也」,那麼這樣的證實就是「妄證」了。後人再以此為據,就更是以訛傳訛了。

  其次,認為張僧繇是吳中人的,是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遺憾的是也僅此一句「張僧繇,吳中人也。」除此,就籍貫而言,別無詳細記述。

  就一位歷史人物的籍貫問題,我們是信奉《續畫品》《歷代名畫記》之類的藝術作品呢,還是尊崇《輿地紀勝》《蜀志補罅》這樣的方志著作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肯定是後者!

  「雲頂山」摩巖石刻

  現在,洗墨池尚在,在今雲頂山慈雲寺北圍牆外半裡許。水池正方,邊長五丈有四,池底有泉,常年不竭。水亦墨色,掬之則清。據慈雲寺八十餘歲的老僧釋勝利回憶,抗日勝利那年他剃度入寺,還看見洗墨池旁的石碑,碑寬兩尺,高四尺,上書尺徑鬥方二字「墨池」。此碑在一九五八年「破四舊」時便杳然鶴去。

  綜上觀之,畫龍點睛張僧繇,家在金堂雲頂山,絕非妄言啊!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志原創出品

相關焦點

  • 成語「畫龍點睛」因他而來 「畫家四祖」之張僧繇
    如果有人問你,你認識張僧繇嗎?你可能會猛力搖頭,沒聽過!但若問「畫龍點睛」你聽過嗎?那當然了,這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成語,誰沒聽過?那如果我們把兩者貫穿起來,說,「畫龍點睛」是從張僧繇那兒來的,你會不會聯想,張僧繇和龍可能有極大的因緣,他也一定很會畫龍,是不是這樣呢?
  • 「畫龍點睛」 張僧繇,中國畫「沒骨畫」和「疏體」的開創者
    「畫龍點睛」張僧繇導語:張僧繇是晉唐時期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他是中國畫「沒骨山水」和「疏體」的開創者,所繪佛像自成風格被稱為「張家樣」,畫史中「畫龍點晴」與如果有人問你,你認識張僧繇嗎?你可能會猛力搖頭,但若問「畫龍點睛」,那就無人不知了,可如果把兩者貫串起來呢?相傳南朝梁武帝時期,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遊玩,一時興起,壁繪四龍,形態逼真,卻不點睛,大家都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點睛即飛去」。
  • 藝術名人軼事|畫祖張僧繇,安樂寺畫龍於壁,點睛後破壁而飛
    張僧繇(yáo),生卒年不詳(?—549年),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張僧繇是南朝梁時代時繪畫成就最大的人。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據《太平廣記》記載,在南朝梁代時候,潤州興國寺經常飛來一些斑鳩,棲息在寺廟大殿的屋梁上,還築了窩。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成君 ‖ 蜀中名勝雲頂山
    關於雲頂山的美,歷代騷人墨客多有吟詠。五代十國的吳昊《創築羊馬城記》「樹遙雲頂,氣鬱金堂,雨收而迭嶂屏新,靄薄而重巒畫暗。」北宋宰相王欽若寫《雲頂山》「石城松柏鎖煙霞」。北宋狀元馮時行《留題雲頂》「山如虯龍來,渴飲金淵水」。北宋書法家薛紹彭《雲頂山詩》「山壓眾峰首,寺佔紫雲頂」。
  • 雲頂山遊記
    雲頂山又名紫雲山,素有「金堂第一山」之稱,因絕壁懸崖、狀似城垣,因此又叫石城山,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改為今名。雲頂與與對面的炮臺山(覆蓮山)夾沱江而對峙,扼成都東邊之門戶,滔滔沱江,又是古時之輜重運輸大動脈。
  •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明月峽》構圖奇絕,但已初步具有了四十年代青綠山水的雛形;《仿唐寅滄浪歌圖》、《仿張僧繇沒骨山水》及《君子慕竹》三作中,大千均表明在構圖或筆法上師法自明代唐寅、南梁張僧繇及元代趙孟,可見大千此一時期集百家之長,涉獵之廣。
  • 畫龍點睛
    坐式銅龍(金) 唐代張彥遠編著的《歷代名畫記·張僧繇》中記載:「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皆在。」張僧繇,梁武帝時期的名畫家,善畫龍、鷹、花卉、山水等,也善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由其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有人說,張僧繇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於是有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歷朝歷代,龍的形象多為宮廷所繪。雖然畫筆下的龍形,商周既有,但大約至隋唐,龍形才逐漸豐滿,至清,龍形最顯霸氣。
  • 金堂雲頂山,被遺忘的南宋抗元悲壯之地
    金堂雲頂山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金堂縣境內。它包括:大小雲頂山、韓灘古渡、沱江金堂小三峽、九龍灘、三學寺、炮臺山、天星洞等,海拔982米,山勢挺拔,峭壁入雲,如刀削斧砍,環繞數裡;上有平地數十畝,狀若城垣,故稱「石城山」,又名紫雲山,唐天寶初改名雲頂山,沿用至今。
  • 成都金堂雲頂山都有哪些好看的景點?
    成都金堂雲頂山是一個清幽綺麗的風光之地。獨特地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緊密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風景區,是金堂一處不可複製的美景之地。 雲頂山,又名紫雲山、大銀頂山,古稱石城山。海拔982米,為金堂山主峰。
  • 成都郊區小眾景點,金堂雲頂山風景區
    金堂雲頂山風景區,位於成都市金堂縣境內,在金堂縣算是比較知名的景點。山上有一座雲頂石城,是南宋年間為抵抗蒙古修建的城牆遺址。山頂有一座寺廟,名叫慈雲寺,建於南北朝時期。從雲頂石城的城牆門進去,沿著石梯小路一直往上走,是一條徒步登上山頂的路線。當然也可以選擇開車走公路上山,但這樣就體驗不到爬山的樂趣。
  •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小講堂之畫龍點睛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小講堂之畫龍點睛 2020-08-24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張金堂秋遊地圖給你安排上了
    今年秋遊去哪兒金堂秋遊打卡點安排上了圖/ 李思聰深秋時節,金堂大道湯家溝段趙家鎮石峰村兩旁的山間宛若川西高原的彩林雲頂山>據說由於氣候原因,成都地區的銀杏樹葉變黃總是從最東邊的雲頂山開始雲頂山慈雲寺有數株特別高大的銀杏樹,特別是兩株樹齡超過350年的古銀杏樹,是四川地區每年秋末冬初銀杏樹欣賞和攝影最佳地點。等到秋風更涼的時候,帶上你鮮豔的紗巾,擺個最S的pose,"咔嚓"一聲,你就是朋友圈最靚的崽!對了,除了雲頂山,在金堂看銀杏的地方還有江城路、舒家灣教堂、桐梓園、雲繡社區、五月花高級技工學校門口哦!
  • 千年雲頂山,百年慈雲寺
    百年慈雲寺,千年雲頂山。今天趁著成都太陽公公的好心情去爬了「金堂第一峰」的雲頂山,雖然海拔不到1000米但到達山峰那一刻還是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雲頂山位於金堂縣趙鎮和淮州的交界處,由雲頂石城、天星洞和炮臺山等景區。
  • 來金堂雲頂山:尋一處清幽,訪名人古蹟,禮佛,給心理放個假
    清晨,微雨,薄霧,離開成都,向金堂方向駛去,目的地雲頂山。雲頂山風景區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金堂縣境內龍泉山脈中段。風景區包括:大小雲頂山、韓灘古渡、沱江金堂小三峽、九龍灘、三學寺、炮臺山、天星洞等,面積為67平方公裡,海拔982米,山勢挺拔,峭壁入雲,如刀削斧砍,環繞數裡;上有平地數十畝,狀若城垣,故稱「石城山」,又名紫雲山,唐天寶初改名雲頂山,沿用至今。為宋末八大山城防禦體系之一,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遺址。一小時二十分鐘左右後,我們驅車沿沱江到達山底。
  • 來金堂雲頂山:尋一處清幽,訪名人古蹟,禮佛,給心理放個假
    清晨,微雨,薄霧,離開成都,向金堂方向駛去,目的地雲頂山。雲頂山風景區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金堂縣境內龍泉山脈中段。風景區包括:大小雲頂山、韓灘古渡、沱江金堂小三峽、九龍灘、三學寺、炮臺山、天星洞等,面積為67平方公裡,海拔982米,山勢挺拔,峭壁入雲,如刀削斧砍,環繞數裡;上有平地數十畝,狀若城垣,故稱「石城山」,又名紫雲山,唐天寶初改名雲頂山,沿用至今。為宋末八大山城防禦體系之一,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遺址。一小時二十分鐘左右後,我們驅車沿沱江到達山底。
  • 登高望遠 | 國慶長假拒絕宅家,一起去金堂爬山吧!
    地址:成都市金堂縣龔家村金堂·雲頂山雲頂山遍植古柏,綠意森森,氣氳升騰。雲頂山巔還有座雲頂石城,石城周圍建8座城門,且都築於懸崖峭壁處。頂平數十畝,蒼楠翠竹,林蔭深藹。值得大家一來哦~地址:成都市金堂縣雲頂山風景區金堂·金堂山
  • 刻虎點睛 比畫龍點睛早了七百年
    李大嘴 大嘴讀史我們都知道「畫龍點睛」的故事,這個違反常理的魔幻主義故事出自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說的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畫家張僧繇。原文如下——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
  • 穿隧道就能到雲頂山?yes! 明年就可實現~
    正在崛起的淮州新城 儼然已是一座旅遊度假勝地 目前,去雲頂山觀光的小夥伴都是從山腳下翻山上去,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咱們可以穿隧道去雲頂山呢?
  • 一個成語延伸的故事--粵曲《畫龍點睛》視頻與簡譜
    畫龍點睛成語出處--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南北朝時梁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者見在。」 此成語比喻寫文章或說話時在關鍵處用些精彩的話點明要旨,會使內容更傳神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