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叫「畫龍點睛」。這個故事來源於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說南北朝梁代時的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白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有點上眼睛。看畫的人覺得奇怪,問他緣由。他總是回答:「不能點睛,點了,龍就會飛跑了!」看畫的人覺得荒誕,硬要求他點上眼睛,他拗不過,便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須臾之間,電閃雷鳴,一道閃電擊破白壁。點上眼睛的兩條龍便乘雲飛去……
有著這樣神奇而靈異畫技的大畫家張僧繇,就是成都金堂雲頂山人。
清·嘉慶《金堂縣誌》裡對張僧繇的記述有好幾處。在《疆域志·鄉鎮》所附「第宅」裡有這樣記載:「梁,右將軍張僧繇故宅,在雲頂寺右。」「雲頂山寺右,關帝廟前,有洗墨池,俗訛為洗馬池,乃梁天監中,右將軍張僧繇之瑩碧池也。」「今人但知僧繇為吳人,不知其初,本家金堂,後乃挾伎(通「技」,技藝。筆者),而流寓吳也。」在《山川志》「雲頂山」條下這樣記載:「隋開皇中,建天宮殿。其上殿南麓,為齊梁清修寺。寺右為梁張僧繇故居。有洗墨池猶存。」在《山川志》介紹泉池「瑩碧池」的條目下這樣記載:「瑩碧池 一名神泉,在雲頂寺右……梁張僧繇每於池中洗墨,故又名洗墨池。俗訛為洗馬,非!詳《蜀志補罅》。」《士女志·藝術》說:「張僧繇 《南史》作張繇。善畫,與顧愷之、陸探微號稱畫家三祖。今雲頂山,其故居也。餘見《薦闢》。」《薦闢》裡說:「梁,張僧繇,初本邑人。工畫事,居雲頂山寺側。武帝天監中,為右將軍。蓋挾技遊吳,因以得官,世遂以為吳人。」
全志從六個方面,不同角度來反映張僧繇是金堂縣石城山人。這樣潑墨的介紹某一人,在惜墨如金的志書中是極為罕見的。
這樣記述,是不是本志編修掠美於名賢,以榮耀地方呢?如同當今的爭「李白故裡」,搶「堯帝桑梓」,於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可能編修正是怕後來讀者生出這樣疑竇,所以在記述「瑩碧池」之後,馬上交代資料來源——「詳《蜀志補罅》」。這還不夠,編修還害怕讀者不便查找,不嫌繁瑣的把《蜀志補罅》的話摘選了下來:「瑩碧池,在石城山清修寺旁。梁張僧繇故居也。僧繇每畫,滌硯於池。至今池水猶黑,挹之則清。」
《蜀志補罅》,一本為「蜀志」查漏補缺的書,屬於方志著作。作者楊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狀元,著名學者,文學家,歷任翰林院撰修。翰林院撰修就是負責編修歷史的人。楊升庵著作甚豐,多達四百多種,其中地方史志研究是一大方面,《蜀志補罅》即是其中之一。遺憾的是《蜀志補罅》已經亡佚。幸好嘉慶《金堂縣誌》的編修把這段文字摘錄了下來。
唐代梁令瓚陸摹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局部
楊升庵死後60年,著名學者曹學佺在他的地方志著作《蜀中廣記·畫苑記》中也引用了楊的這句話——「瑩碧池在金堂縣石城山清修寺傍,梁·張僧繇故居也。僧繇毎畫滌硯於池,至今水色猶黒,挹之則清。」並註明出處「出《蜀志補罅》」。可見曹學佺認為楊升庵的記述是真實可信的。
很是慶幸,筆者在早於曹學佺400多年的宋朝地方志著作《輿地紀勝》裡又讀到這樣的記述。《輿地紀勝·景物下》這樣說:「瑩碧池,在金水縣石城山清修寺之傍,畫手張僧繇故居。人云『僧繇毎畫,滌硯此池。』至今水色猶黒,挹之則清。」作者王象之時任潼川府文學(主管教育的官),當時,懷安軍(治所在今金堂縣淮口鎮州城村)隸屬於潼川府。所以王象之對懷安軍的記述應該是有極高的可信度的。且此時離張僧繇的生活年代僅500來年。
但是,現在很多著述都說張僧繇是吳興人。
認為張僧繇是吳興人的,最早的文獻當是陳·姚最的《續畫品》中「張僧繇」條目下的批註:「五代梁時吳興人」。對此批註,《四庫全書》中對《續畫品》所作「提要」也說:「則決不出最手,蓋皆後人所益也。」此批註,且不說給張僧繇所注籍貫「吳興人」對不對,所注時代「五代梁時」,就大錯特錯了。「五代梁時」,是唐朝後,宋朝前的一個「戰國式」的時代,與「南北朝梁時」相去400餘年,簡直風馬牛不相及。對張僧繇的生活年代竟作此荒謬之批註,那對籍貫的注還有多少可信度呢?再者,漢以來直到清代都一直施行任用官吏的「籍貫迴避制」,吳興籍貫的張僧繇亦不應當作吳興太守。筆者查閱同治《湖州府志·職官表·郡守》,梁朝湖州共有郡守27人,除張僧繇外,無一例是在本籍作太守的。難道獨獨張僧繇是一個例外,不受「籍貫迴避制」的約束?這也與情理不合。
張僧繇洗墨池
很多人認為說張僧繇是吳興人,是同治《湖州府志》裡證實了的。那麼,《湖州府志》是怎麼證實的呢?
《湖州府志·人物·藝術》在《張僧繇》裡說「張僧繇,吳興人。」理由是出自「姚最《續畫品》」。認為「最,武康(吳興郡所轄縣)人。從梁入周,其時目擊,當不妄指他郡人為吳興人也。」原來是這樣證實的!按前所述,《續畫品》裡那句「五代梁時吳興人」, 「則決不出最手,蓋皆後人所益也」,那麼這樣的證實就是「妄證」了。後人再以此為據,就更是以訛傳訛了。
其次,認為張僧繇是吳中人的,是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遺憾的是也僅此一句「張僧繇,吳中人也。」除此,就籍貫而言,別無詳細記述。
就一位歷史人物的籍貫問題,我們是信奉《續畫品》《歷代名畫記》之類的藝術作品呢,還是尊崇《輿地紀勝》《蜀志補罅》這樣的方志著作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肯定是後者!
「雲頂山」摩巖石刻
現在,洗墨池尚在,在今雲頂山慈雲寺北圍牆外半裡許。水池正方,邊長五丈有四,池底有泉,常年不竭。水亦墨色,掬之則清。據慈雲寺八十餘歲的老僧釋勝利回憶,抗日勝利那年他剃度入寺,還看見洗墨池旁的石碑,碑寬兩尺,高四尺,上書尺徑鬥方二字「墨池」。此碑在一九五八年「破四舊」時便杳然鶴去。
綜上觀之,畫龍點睛張僧繇,家在金堂雲頂山,絕非妄言啊!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志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