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成君 ‖ 蜀中名勝雲頂山

2021-03-02 方志四川

 雲頂聊一望,山靈草木奇。

         ——唐·貫休《遊雲頂山晚望》

 躍馬上雲頂,欲呼飛仙人。

         ——宋·陸遊《自小雲頂上雲頂寺》

 萬仞孤峰翠逼天,悽松冷柏擁高巔。

        ——清·李調元《登雲頂山》

 這些文豪高僧筆下的雲頂山,即四川省金堂縣雲頂山。雲頂山位於成都金堂縣境內龍泉山脈中段,海拔982米,山勢挺拔,峭壁入雲,如刀削斧砍, 環繞數裡;上有平地數十畝,狀若城垣。山上佛教文 化鼎盛,又是宋蒙戰爭時山城防禦體系中的「蜀中八柱」之一。因此,聲名遐邇。雲頂山向稱蜀中名勝,《蜀中名勝記》中對雲頂山有詳細記述,其他諸多方志亦將雲頂山列入名勝介紹。

 雲頂山東麓山腳是蜿蜒的沱江,上雲頂的步行石階從沱江三峽的明月峽開始。起步處的高大石堡坎上刻著四個陰文宋體字「雲頂石城」。「雲頂石城」包含著雲頂山不同時期的兩個名字——「 石城山」 「雲頂山」。

 這兩個名字都極富詩意。

雲頂山石城風景名勝區鳥瞰圖(作者 供圖)

 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的《隋書》,當是最早記載石城山的史書,「金泉縣有石城山」。那時,石城山在「金泉(水)縣」境內,其縣城在今金堂縣淮口鎮州城社區。金泉(水)縣,原名金淵縣,唐時避高祖李淵諱更名。《太平寰宇記》介紹了山名的由來:「雲頂山,舊名石城山,其狀如城。在縣西十五裡。頂上平可十畝,有神泉方丈,澄清如照,雲霞常興。」山巖壁立,宛若城垣,利用比喻命名,形象具體,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山是一座城,充滿浪漫色彩,意象極美,如詩如畫。

 雲頂山名,源於唐天寶末,因唐明皇玄宗入蜀而來。《蜀中廣記·名勝》引用《天寶西幸略》裡的記載, 闡釋了雲頂山名的由來。「唐明皇至劍門山,神見形迎駕,稱姓李氏。後陟武擔東臺遠望祥雲紫氣盤結空界,問左右曰『此何處?』對曰『石城山』。乃悟山神扈衛之意。遂改雲頂為慈雲焉。」《輿地紀勝》裡有更為詳盡的介紹:「雲頂山神。山去城十五裡,神姓李名遂。按景祐四年魏生記雲,天寶十五載,明皇幸蜀,及劍關,而山神乃肆謹焉。帝問:『何以陰德能詣禁闈?』奏云:『石城山神李氏也。』石城,乃雲頂舊名。駕至蜀,乃備禮封贈。」《宋高僧傳》記述雲頂山高僧 釋代駕的傳略裡,也有近似文字。考諸典籍,石城山神,即蜀中成漢景皇帝。綜合以上文獻,可以歸結為:安史之亂時,國都長安岌岌可危。大唐天子唐明皇帶上扈從匆匆踏上去蜀中的逃亡之路。在劍門關夜夢石城山神護佑,但不知石城山在何處。到成都後,於武擔山向東觀望,見山形隱約,紫雲繚繞,問隨從是何處,而知是劍門關夢中的石城山。遂拜神石城。就因唐明皇問紫雲繚繞是何處,而得名「 雲頂山」。

 關於雲頂山的美,歷代騷人墨客多有吟詠。五代十國的吳昊《創築羊馬城記》「樹遙雲頂,氣鬱金堂,雨收而迭嶂屏新,靄薄而重巒畫暗。」北宋宰相王欽若寫《雲頂山》「石城松柏鎖煙霞」。北宋狀元馮時行《留題雲頂》「山如虯龍來,渴飲金淵水」。北宋書法家薛紹彭《雲頂山詩》「山壓眾峰首,寺佔紫雲頂」。南宋進士呂陶尤善詩文,官至太原府判官,曾作懷安軍監稅官,流傳下7首雲頂山詩歌,其中1首對雲頂山美景描摹得淋漓盡致:「地峻山形壯,周遭盡勝遊。抱巖如拱手,轉嶺似回頭。老木凌空迥,濃雲覆石幽。朝陽千裡快,暮雨數峰愁。澗底猿隨鹿,松顛鶴勝鷗。香花開靜宇,煙火認他州。寶翰中朝錫,神燈半夜留。勢容逋客戀,景許化工偷。雪色連年貯,嵐光幾院收。仙葩多躑躅,野果號獼猴。法印傳無礙, 禪機問即酬。叢林分徑路,蓮社得朋儔。眼遠層霄闊,心澄外物浮。登臨豁塵抱,今古信悠悠。」

金堂雲頂山一角(圖片來自搜狐網)

 金堂有八景,其中三景都與雲頂山有關。

 「金船檥峽」,雲頂山腳下沱江裡有大石若船,檥泊峽岸。傳說李八百的女弟子得道後,駕著仙槎來到這高山峽口之處,翩然騰空仙去,飄入雲頂山上隱隱的白雲之中,仙槎便化著這巨石。西漢揚雄的《蜀記》就有記載:金泉縣「古有金船沉江之東岸銳底,民於水中往往見之。」

 「聖燈朝佛」,與雲頂山隔江相距40餘裡,有聖燈山。春夏時,夕陽初墜,煙霧迷濛,遠遠有燈現。或 一二點,或分為數十點。聚散隨風,明滅無定。常見自北而南,輝輝巖岫間,至雲頂山佛寺而止。次日, 老僧常於殿中拾之,卻是一碧色樹葉。

 「雲頂晴嵐」,是金堂蔚為壯觀的一道美景。龍泉山脈從金堂北面逶迤而來,行至沱江兩岸,突然奇峰聳起,層巒疊嶂。山巔列石數重,懸崖似壁,狀如城垣。山上林木蓊鬱,風光秀麗。大小雲頂古柏千餘畝,枝繁葉茂,蒼勁挺拔。銀杏、桫欏、紅豆木、楠木、金鋒等珍稀古樹間雜其間。長年煙靄迷濛,抓一把風也能捏出水滴。雲霧起伏湧動,林中珍珠撒落,泉水叮咚;殿宇縹緲,山峰隱現。緩行山間,仿佛走進蓬萊勝景,翩然若仙。跳出山外,遠處仰望,「奇峰插漢,霞捲雲飛,嵐翠欲滴」。尤其夏日,驟雨初歇,紅日斜照,初見如絲如縷,嫋嫋娜娜,輕纏樹丫;繼而聚絲成團,娉娉婷婷,蒙絡樹冠,接著越聚越多,連接成一抹繞在山腰。雲上受了日照, 泛著紅光,寺廟的飛簷從密林挑出,琉璃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雲間耕夫樵牧若隱若現,似佛如仙。隨著陽光的烤灼,雲霧愈來愈濃,人隱退了,樹隱退了,廟隱退了,整座山都隱退到雲霧背後,如仙去一般,倏忽幻變,更讓人堅信剛才看見的就是仙境。

 雲頂山因風景秀麗,被收入《全國名勝詞典》,稱雲頂風光為「清幽奇麗,聞名蜀中。」 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雲頂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雲頂山亦是一座宗教名山,道教佛教先後爭雄,佛教文化最為鼎盛。《輿地紀勝》記載:「在唐為寺,宣和為觀,靖康復舊。」《四川省志·宗教志》記載雲頂山慈雲寺「全省重點佛教名寺」,列第9位。

雲頂慈雲寺一隅(圖片來自網絡)

 據清代《慈雲寺高僧列傳碑》所載,漢桓帝間,有遊方梵僧名安世高法師入山結庵,傳播佛法。安世高,安息國(是伊朗高原的古代國家)太子,聰慧異常,學問很高,通曉64種音梵文字,精通禪學,教人修學安般守意。在中國弘法20多年,翻譯的經典達41卷之多。慈雲寺是雲頂山寺廟主寺,安世高為興寺的開山始祖,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歷史上多位皇帝敕封過雲頂山上的高僧、寺廟、勝跡。

 章武中蜀漢昭烈帝劉備賜額名「 天宮寺」。魏文帝曹丕賜「清修寺」。南朝齊高帝敕封神僧邵碩所坐的寺前大石(五牙石)為「臥佛石」。唐高祖武德初,因五牙石有二牙生肌複合,帝謂之奇瑞,敕封「佛轉石合」。武德中,僧慧寬重振天宮寺,唐太宗賜慧寬為「天宮律師」,賜額「古天宮寺」。唐玄宗幸蜀,於成都武擔山望石城山紫氣盤結,遂改山名為 「雲頂山」,賜主持釋代駕俗姓「李」,欽賜寺名為「慈雲」。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敕封德敷禪師為「祥符國師」,賜寺名「祥符禪院」。元世祖忽必烈詔佛、道二家對論,雲頂山元一禪師義理堅卓,機辯警敏。元世祖大悅,賜元一禪師「 護國講主」,賜寺名「 護國朝天寺」。明洪武中以三學、雲頂賜蜀獻王朱椿為藩莊,賜名「金雁莊」。改寺名「慈雲禪院」,後為「天宮禪寺」。

金堂雲頂慈雲寺(圖片來源:金堂縣人民政府網)

《輿地紀勝》記載慈雲寺繁盛景象「盛時至千僧,為屋二千楹」,雄軒壯麗,甲於川西。到清光緒年間先後建成九重十三殿。其建築以木石結構為主,莊嚴雄偉不亞於新都寶光禪院。幾經興廢,現修復後的慈雲寺有八堂九殿四園、三樓、三坊、二記、一亭、一閣、一塔 的規模,建築面積為10300 平方米,超過原寺的總面積。有圓通殿、羅漢堂、地藏殿、藥師殿、大三門、說法堂、天王殿、大山門、藏經樓、彌勒殿、伽藍殿、玉佛樓、天宮殿、祖師殿、念佛堂、普同塔、靜照禪師塔、文殊閣。重塑主要佛像600尊,另塑有羅漢堂的千手觀音和541尊體態各異、形神畢肖的羅漢。

《成都市志·宗教志》載,慈雲寺「規模宏偉,可稱川西第一大寺。寺中四大天王和五百羅漢泥塑,造型生動逼真,堪稱我國古代民間藝術傑作,有『 雄軒壯麗,甲於川西』的美譽。」

 雲頂山地處成都平原東緣龍泉山脈中段,地勢險峻。《宋朝事實》載「遂州取金水縣路至西川五百裡,其金水縣又是簡州大路最居津要。」「金水縣路通徹東西兩川。」以此地為軍事要地。《輿地廣記》載「晉朱齡石於東山置金淵戍」即此。《文獻通考》載「宋乾德五年以金水置懷安軍。」軍與州郡同級,但以軍事為主,相當於現在的軍管區要塞。三國時諸葛亮、東晉朱齡石都在此屯過兵;隋文帝的遊軍、後蜀孟知祥的龍虎衛軍、宋代的懷安軍、元代的隆興西京軍等都曾駐紮此地;張獻忠、吳三桂等也曾駐兵雲頂山。

雲頂石城步遊道雪景

 最能體現其軍事地位的是它在宋蒙戰爭中發揮的作用。雲頂抗蒙石城建於宋淳祐三年(1243),由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玠為抵抗蒙古軍隊南下而修築,是宋朝抗蒙山城防禦體系中最重要的8座山城之一,與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居、苦竹合稱「蜀中八柱」。蒙軍謂之曰「不戰而自守也」。並先後移潼川府、成都府、利州、漢州與懷安軍治所於該城。

 當時雲頂石城駐屯七八千人馬,兵力在四川四大戎司中最為雄厚。自建成起15年間,雲頂石城與四川三十幾座山城互為犄角聲援,經歷多次戰鬥。淳祐十二年(1252),蒙軍汪德臣等部進軍嘉定(今樂山),餘玠利用嘉定附近山城組織抵抗,擊退蒙軍,汪部退經雲頂山,駐山守軍乘夜斫 營,成功保衛山城。宋寶祐二年(1254)蒙軍南北夾擊四川,帖哥火魯赤部從利州沿嘉陵江進攻閬州(今閬中),宋制置使蒲擇之派張祥迎敵,並令雲頂姚世安部出兵牽制,蒙軍雖南北會師,卻未能攻破各處山城,最後各自退兵。寶祐六年(1258)二月, 紐嶙率部進圍雲頂城。駐山宋軍拼死抵抗,雲頂城孤立無援,且城中食盡,致使堅守15年之久的山城失陷。由於失去「八柱」之中最強大的一柱,川西諸州相繼失陷,成都府也不得不從雲頂城遷到嘉定宋蒙戰爭後,四川山城多數被拆毀,然而雲頂山城卻因「成都路軍州民戶不奉國法,議以兵戎其地。發新附軍五百人,蒙古兵一百人鎮戍懷安金堂」被保留下來,成為川西獨一無二的宋蒙戰爭遺址。

雲頂山俯瞰(吳順益 攝,刁覺民 供圖)

 雲頂山石城東西寬2公裡,南北長2.1公裡,周長約7.2公裡,總面積約1.5平方公裡;築有內外城牆,還在緩坡地帶及城門附近築有一些「一字牆」。山城共有8座城門,從外廓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外廓門、小東門、南城門、長寧門、端午門、後宰門、北城門、翁城門。山城絕大部分是因山為勢,利用天然峭壁作城垣,城門皆築於懸崖陡坎之處。城牆上除了城堞,還設有炮臺,現小東門、長寧門附近分別有圓形和方形炮臺遺址。

 雲頂山石城至今依舊巍然聳踞,條石扣榫的城牆仍穩如磐石。山城的五條「一字牆」依然可辨,北城二門、長寧門雄姿不減,後宰門、端午門依稀可尋, 尤可慶幸的是築城題記竟能完整保留至今。

 金堂縣人民政府於1986年修復南城門、小東門以及兩門之間的城牆。1991年雲頂山抗蒙石城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頂山的美名勝景,以及宗教的鼎盛、軍事的頻仍,促進了多門藝術的繁榮。

 首先是佛教的鼎盛,催生了與此相關的佛畫藝術。自齊梁起,陸續走出7名有影響的畫家,他們的身影散見於《益州名畫錄》等諸多古文獻中。

 梁朝張僧繇自幼在雲頂山學畫,其家在雲頂山的清修寺旁。寺旁有一泉池,張僧繇常於池中洗筆、洗硯。明代狀元楊升庵在他的《蜀志補罅》裡記述:「瑩碧池,在石城山清修寺旁。梁張僧繇故居也。僧繇每畫,滌硯於池。至今池水猶黑,挹之則清。」1958年前,池旁猶立有刻著「洗墨池」3字的大石碑。在雲頂山學成之後,張僧繇流寓吳地,因畫技精湛,得到梁武帝重用,歷任直秘閣知畫事、右將軍、吳興太守等職。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他的傳說。張僧繇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捲軸畫和壁畫。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合稱「畫家四祖」。

 五代張玄,金堂石城山人。《益州名畫錄》載:擅畫羅漢,世稱「張羅漢」。其時,名聲大噪,江淮一帶的收藏家專門派人到蜀中來收購他的畫卷。大聖慈寺灌頂院羅漢一堂有他畫的十八羅漢圖。宋朝時,成都知府李之純著《大聖慈寺畫記》,專門記載了這十八羅漢圖。其畫流傳很廣,700多年後,蘇東坡貶官海南,竟意外得到張玄的《十八羅漢圖》,他欣喜若狂,興奮地寫下《十八大阿羅漢頌》, 深深感嘆張玄的畫居然能傳播到這樣「荒陋不類人世」的蠻荒之地,並稱見得此畫是「久逃空谷如見師友」一般,馬上「設燈塗香果」敬奉。由此可見張玄之畫倍受推崇。

 張玄後裔張景思,世代相傳善畫羅漢,得張氏羅漢畫真傳。《益州名畫錄》稱其屬於能格中品。成都聖壽寺北廊曾留有他的《降魔變相》壁畫一堵。張玄外戚楊元真攻畫羅漢,尤擅長給佛像穿金。成都聖興寺、大慈寺、天長觀、龍興觀、龍虎宮等許多寺觀的塑像、花鳥都由他上彩。其技藝之高,同輩人中無人能比。他還在天王寺留下一堵壁畫,畫的是五臺山文殊菩薩變相,影響極其久遠。張玄的玄孫僧敏行,出家成都大慈寺,善雕塑。宋元豐四年(1081),他在大慈寺大悲閣裡用檀香木雕塑了一尊千手觀音。蘇東坡拜謁後,寫下《成都大悲閣記》,盛讚其技藝,說「菩薩像,莊嚴妙麗,具慈愍性。手臂錯出,開合捧執,指彈摩拊,千態具備。手各有目,無妄舉者」。另有釋道宏、張光贊,均見諸文獻。

 文學方面,留下不少名家詩文。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有《送楊六望赴金水》,北宋丞相張商英、王欽若均有詩《雲頂山》,北宋狀元馮時行有《留題雲頂山》,南宋狀元蒲國寶有《金堂南山泉銘》,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有《自小雲頂上雲頂寺》,近現代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有《遊金堂雲頂山遇雨》。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有文《金堂縣慶善院大悲閣記》,當代著名詩人流沙河有文《雲頂山題記》。另外,文人墨客達官顯貴題詠頗多,不再一一介紹。

 書法方面,最為珍貴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彭紹祖撰書的《雲頂山詩卷》,凡34句,170言。紙本 26.1×303.5cm,現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末四川提督、書法家馬維騏書寫的摩崖石刻「雲頂山」、匾額「千秋凜然」現存雲頂山。于右任、張大千皆留墨寶於雲頂山。

 巍巍雲頂山,「天形露空闊,物態蓄深靜。群峰峙其旁,儼若挈裘領。」「殿閣聳盛觀,松檜富清景。蕭然古佛界,邈矣真仙境。」稱之「蜀中名勝」,當之無愧矣!

(原載《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總第223期)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澍獨力修撰《蜀典》 糾謬補遺《四川通...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澍獨力修撰《蜀典》 糾謬補遺《四川通志》 2020-07-06 0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型巴蜀珍稀歷史文獻叢書《蜀藏...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如果有這樣一套叢書,它匯集了從漢代到民國時期的巨量關於巴蜀地區的文獻資料,對蜀文化的各個方面整理出一個體系,那麼幾千年的巴蜀歷史文化精髓,一定會被它盡數「收入囊中」。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三星堆金杖欣賞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三星堆金杖欣賞 2020-10-1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據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9月21日在成都市金堂縣調研石斛產業發展時的談話摘要:石斛是石草中的活化石,源於古蜀,與道家長生不老思想有關, 沿著長江和黃河上遊,特別是以岷江、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等為主的川內1400餘條河流,它傳播移民到中國地理第二階梯四川盆地,在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交界處龍門山(青城山)、龍泉山(雲頂山)一帶人工培植成功,最後沿南北兩條路線傳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發,又傳到印度、尼泊爾等境外國家。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沿著長江和黃河上遊,特別是以岷江、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等為主的川內1400餘條河流,它傳播移民到中國地理第二階梯四川盆地,在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交界處龍門山(青城山)、龍泉山(雲頂山)一帶人工培植成功,最後沿南北兩條路線傳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發,又傳到印度、尼泊爾等境外國家。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綿陽富樂山藏著的三國秘密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綿陽富樂山藏著的三國秘密 2020-09-22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三星堆金杖欣賞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三星堆金杖欣賞 2020-10-1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記憶】楊乾九 薛忠和 ‖ 蜀華實業——開闢成都市新...
    以下文章來源於方志武侯 ,作者武侯區地誌辦 方志武侯展示武侯地情,傳播方志文化
  • ...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常璩: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為加強歷史名人宣傳推介,講好四川故事,傳播四川聲音,「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推出「歷史名人」專欄,歡迎大家投稿!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之二十四常璩: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楊獻平1人物簡介 常璩(約公元291年—361年),字道將,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人,東晉史學家、地理學家。常璩生於「文獻故家」,得其叔祖父常寬《易》學、史學之真傳。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易旭東‖從「駟馬橋」到「靈關古道」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讀史方輿紀要》中,清人顧祖禹在說,「邛崍山,一名邛笮山,山峻阻,凝冰夏結,冬則聚寒,產竹,高節而中實,所謂邛竹杖也」。邛竹杖本是商賈、行旅登山、趕路時的手杖,帶到異域,深受歡迎,從而大量販運,成為與蜀布、枸醬齊名的特產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廣漢聖諭碑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廣漢聖諭碑 2020-06-1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花心似客心 憐影盡霜痕——範成大題詠芙蓉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花心似客心 憐影盡霜痕——範成大題詠芙蓉 2019-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有關「湖廣填四川」研究尚未出現專著,我首先認真研讀史學界前輩的相關論著,最為著名的是胡眧曦教授所 著《張獻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廣填四川》;還在如方言、民俗、古建築和社會學方面的新老論著中查找相關移民遷徙源流記載,吸納多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重視收集散存於方志和民間族譜家乘等地方文獻中的資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曹念 ‖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究其原因,榮縣有歷史文化積澱,在歷史上開化極早。宋摩崖石刻佛像龍洞 趙熙編《榮縣誌》中說:「惟榮久為青陽封國,常璩稱德在少昊,又稱被文王之化,秦幽同詠,故有夏聲,於榮也準之時地而皆近。」少昊時期,榮縣就以德教化,到文王時代,文風已經化俗榮縣了。秦時榮縣制轄蜀郡,為南安縣的主要地域,「南安者,兵後名誼,言南中安定耳」。
  • 【方志四川•生態】郭靜 段雯 ‖ 千島之湖 蜀中澤國:三臺縣魯班...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千島之湖 蜀中澤國三臺縣魯班水庫郭 靜 段 雯魯班水庫又名魯班湖,位於三臺縣魯班鎮,是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尾端大型囤蓄水水庫,擁有「千島之湖 蜀中澤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鍾學惠 ‖ 陸遊留給榮州的文化遺產
    原創 鍾學惠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45歲入蜀任夔州(今重慶奉節)通判。48歲時,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被召至南鄭(今屬陝西省漢中)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相當於軍事參謀兼管法律事務),往來於幕府和抗金前線,經歷過渭水強渡和大散關遭遇戰。王炎去職後,陸遊任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其後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但一月離榮赴任,六月便去職,其後除偶有閒職外大多奉祠賦閒。
  • 【有聲讀物】唐明皇拜神雲頂山
    雲頂山位於成都金堂縣境內龍泉山脈中段,其風景區包括大小雲頂山、韓灘古渡、沱江金堂小三峽、九龍灘、三學寺、炮臺山、天星洞等,面積為67平方公裡。一襲月光悽楚煞白的照進屋內,朦朧中,行宮裡闖入一位身材高大、英俊勇武的漢子。本是行宮禁地,闖入了陌生人,唐明皇從床上驚起,厲聲喝問:「來者何人?」來人答道:「我是蜀中成漢景皇帝。」唐明皇甚是疑惑:「成漢,不是離現在400多年了嗎?」來人肅靜地說道:「現在,我是石城山神,得知你要到蜀中,特來庇護。」唐明皇一聽是山神,急忙起身欲拜,卻從夢中醒來。原來只是南柯一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今十二橋明月夜 川人此處留華章(下)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今十二橋明月夜 川人此處留華章(下) 2020-10-25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將巴文化和蜀文化這兩種起源不同、類型有異、族別非一的文化統稱為巴蜀文化,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導源於一種地理單元觀念,即它們在地域上是緊相毗鄰的,商周時期巴國與蜀國在漢中相鄰,而蜀在四川盆地東部包有巴地,當戰國時期巴國進入四川盆地後,西與蜀國緊鄰,二者在頻繁的和與戰中得以在青銅文化、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達到充分交流、互動以至部分整合。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橋 ‖ 四川歷史上的富順井鹽
    原創 陳 橋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四川歷史上的富順井鹽陳 橋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千年古縣富順擁有三張非常靚麗的歷史名片:鹽之源、才子鄉、豆花城。可是,由於諸多原因,連很多富順人至今對家鄉「鹽之源」的基本情況都缺乏了解,有的甚至還把富順井鹽歷史與自貢井鹽史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