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62歲的扒他小心翼翼地將電燈擰到燈座上,打開開關,整座帳篷立馬被燈光溫暖了起來。
九寨溝7.0級地震後,漳扎村二隊在震後第三天晚上恢復了供電,安置點50多頂帳篷透出燈光,像點點繁星,映亮了川西高原的夜。
見記者到來,扒他遞來一瓶礦泉水。「吃飯沒,要不要自助火鍋?政府送過來的。」聽到記者想要留宿,他欣然答應。
這是地震後,扒他和漳扎村二隊的200多名村民,在帳篷中度過的第二個晚上。由於距離九寨溝景區入口僅有4公裡,往常晚上9點,正是華燈初上、遊人如織時。
但今天,這裡一片靜謐。記者坐在帳篷裡,扒他63歲的表哥大出塔進來和他聊了起來。「兒子媳婦都平安,有帳篷住,還有什麼不滿意呢?」
「就是心慌以後怎麼辦嘛。」扒他一臉憂鬱。
漳扎村是漳扎鎮的一個行政村,746名村民幾乎都依靠接待九寨溝遊客為生。
扒他也是其中一員。1999年,扒他家20畝田地全部退耕還林,眼見來九寨溝的遊客一年比一年多,扒他在自家院子修起了5間瓦房,供導遊平時居住,每年能收1萬元租金。
嘗到了旅遊的甜頭,漳扎村的房子越建越多,村裡也越來越熱鬧。2011年,扒他和兩個兒子東拼西湊了20萬元,蓋起了一家客棧。靠著旅遊收入,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兒子德尕這兩天也在等待第二個孩子的降生。
然而8日晚上的地震,打碎了美好的生活。「突然間到處都在嗚嗚響,我愣了,反應過來是地震才往外跑。」跑到院子裡,扒他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房子的外牆滿是裂縫,遊客們擠在院子裡哭泣,碎石不斷從山上落下……
驚慌並未持續太久,夜晚的嚴寒很快讓遊客們難以招架。扒他和村民們從被震裂的房中搶出了被褥讓遊客們披上保暖,很快,點點篝火亮起。震後的第一晚,餘震不斷,扒他和村民們為安撫遊客徹夜未眠。
第二天,6萬餘名遊客在下午6點前被全部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同時,安置群眾的帳篷也運到了漳扎村二隊的安置點。
「帳篷該怎麼搭?」許多村民圍了過來,正一頭霧水之時,隊長尤忠扎西提到,讓年輕人先試試。10多個年輕人主動走到前面,打開裝帳篷的包,開始嘗試著組裝。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嘗試,第一座藍色的大帳篷終於立了起來。很快,2座、3座、4座……50多座帳篷佔滿了安置點的空地。
「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就可以想想怎麼生活了。」扒他告訴記者,商店裡存著許多物資,一對重慶來的夫妻租了扒他家的店鋪開餐館,地震後他們撤離了震區,離開前,這對夫妻委託扒他,把餐館裡的肉、菜、蛋等拿出來給村民們做飯吃。「我們這裡藏漢雜居,不分彼此,平時就互相幫襯,大家早就親如一家了。」扒他說。
害怕房子倒塌,又要拿出物資,村民們站成一排,用接力的方式將食物、床墊、被褥、輪胎拿了出來。炊煙升起,村民們吃上了熱飯熱菜;為了預防下雨時積水打溼床墊,村民們把床墊鋪在了輪胎上。
圍坐著吃完大鍋飯,村民們各自回到帳篷。兩天來生活發生劇變,扒他難以入睡,整晚看著山坡,生怕山又垮了下來。
大出塔卻並不慌張,度過兩個晚上後,他和往常一樣起得很早,仔細地打掃了衛生,便四處尋找地質災害隱患點。這天,國家電網的救援隊將電接入了安置點,黃昏時,一場壩壩電影點亮了安置點的夜晚,許久未曾聚在一起的村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大出塔和村民們說笑著,災難的創傷似乎被撫平了些許。
夜深後,隊長尤忠扎西叫來了村裡的年輕人。他告訴大家,由於需要保障村民財產和防範次生災害,從今天開始,年輕人要組織起來夜巡。
「誰以前當過兵?」尤忠扎西問到,幾個年輕人很快用自己在部隊的番號作出了回答。
記者和大出塔也「破格」成為了夜巡隊伍的一員。村子沿著公路而建,手電照去,牆皮、玻璃、物品散落一地。「以前這個時候都擠滿遊客,哪裡會有這麼冷清。」
在村裡新打造的藏鄉風情街裡,許多店鋪都即將開業,但地震讓這裡一片狼藉。「這裡本該是漳扎村2.0版,相信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我們一定能把這裡重建得更好,建成3.0版。」大出塔信心滿滿地說。
回到安置點,帳篷的燈光早已熄滅。天亮後,村民們將把自來水接入安置點。生活正慢慢回歸,九寨溝等待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