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中國:清宮御膳中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傳說「滿漢全席」最初在清代宮廷產生,當時是作為權力象徵出現的,要體現出皇家氣派,而後在追求皇家飲食文化的體驗和誇富心理的驅使下流行於民間。

「滿漢全席」被許多人認為是薈萃了我國各路菜系的精華,代表了中國烹飪的最高水平。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宴席,「滿漢全席」以國儀講究、菜餚精美,技藝精湛而馳譽中外。傳說它最初在清代宮廷產生,當時是作為權力象徵出現的,要體現出皇家氣派,而後在追求皇家飲食文化的體驗和誇富心理的驅使下流行於民間。

皇帝肚裡能盛飯

「宰相肚裡可撐船」,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俗話。可是,皇上肚裡能盛飯,大家未必都知其詳。清代皇帝每天只吃兩餐,叫「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即早晨六七點鐘。「晚膳」時間在午、未兩個時辰約十二時至十四時(下午二時)。

清代皇帝每餐要吃多少食物?根據清代野史,昭槤所著《嘯亭雜錄》記載:乾隆帝自奉儉約,深惜物力,……御膳房日用五十金,皇上屢加核減,至歲末年用僅二萬餘金,近侍因資金匱乏而叫苦不迭,而皇上卻不予理睬。而另一本野史《春水室野乘》則說,乾隆帝一次召見臣下汪由敦,問:「卿昧爽(拂曉之時)趨朝,在家亦曾用點心否?」汪對曰:「臣家計貧,每晨餐不過雞子(即雞蛋)四枚而已。」皇上愕然日:「雞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則四十金矣,聯尚不敢如此縱慾,卿乃自言貧乎?」汪不敢質言,則詭詞以對口:「外間所售雞子皆殘破,不中上供者,臣能以賤值得之,每枚不過數文而已。」要是這兩則故事都是真的,乾隆皇帝一天只能吃到5個雞蛋,不餓死就不錯了。

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根據《起居住》(我國古代宮廷記錄帝王的言行錄)記載,御膳房每天要為乾隆皇帝準備如下菜色: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隻、雞5隻、鴨3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0斤、包瓜、冬瓜各1斤、蔥6斤、玉泉酒4兩、玉泉水12罐、茶葉75包。還有燕窩、魚翅、鴨絲、鴿蛋、鯉魚、米、面、油、鹽、山珍、海味、山果、乾菜,許多原料都是全國各地的進貢品,數量頗為可觀。

乾隆帝喜食的燕窩

乾隆皇帝當政時畢竟是個成年人,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時只有六歲,他吃到的又是什麼呢?據史料記載,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份一個月裡,御膳房和太后送給小皇帝吃的菜餚,光肉就有三千九百六十斤,雞鴨三百八十八隻。加上幾位太后太后,清宮皇室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隻雞鴨。算下來,一個五歲的孩子,一個月要吃肉、雞鴨合計兩千來斤。按宮中每日兩餐計算,皇帝每餐要吃三十多斤肉。這恐怕連《水滸》小說中一頓飯能吃個肘子的花和尚魯智深也要自愧不如了。在東暖閣「用膳」的溥儀,在狼吞虎咽地吃著山珍海味時,如果偶一抬頭,見牆上掛著光緒寫的「節用愛民」四個字,不知他會有何感想。

御膳到底吃什麼

從史料裡看,清代皇帝們的御膳原料品主要是豬羊肉、蔬菜,也有雞鴨肉等。照例是不準吃牛肉的,這是因為愛新覺羅的老祖宗皇太極(清太宗)早有上諭,說:「牛驢以供負載,

羊豕牲畜以資食用。」譬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初一日,乾隆的晚膳就包括鹿腸鹿肚熱鍋一品、燕山藥酒燉鴨子熱鍋一品、肥雞雞冠肉熱鍋一品、山藥蔥椒雞羹熱鍋一品、託湯雞一品、羊肚片一品、燕窩膾鴨子一品、清蒸關東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燒肥抱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年糕一品、小菜五品、鹹肉一碟、粳米幹膳一品。從菜品看,雖然豐盛,卻也看不到所謂「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之類的「八珍」。

電影《滿漢全席》中的熊掌「一掌乾坤」

乾隆朝之後,清朝的國勢江河日下,清宮的御膳卻反而越來越豪華起來。坊間傳言簡樸到極點的道光皇帝其實一點也不委屈自己的胃,鴉片戰爭之後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初六日晚膳,道光皇帝就享用了:燕窩八仙鍋子一品、三鮮蘇燴鍋子一品;大碗二品:燕窩如意卷肥雞、萬年青壽字酒肉;中碗四品:海參萬字鴨羹、鹿筋酒燉羊肉、鴨子火薰白菜、八寶清燉肘子;懷碗二品:三鮮丸子、口蘑雞片;小賣四品:雞絲魚翅、炒木樨肉、清燴掌信、鮮蘑熘雞;燕窩八仙湯、燕窩八仙面;點心二品:鴨子餡立桃、蒸食;壽意盒子一品、炸食二品、爐豬一品、爐鴨一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不知道比他的祖父乾隆皇帝高到哪裡去了。

到了慈禧太后統治的同治、光緒兩朝,清宮的御膳豪華到了極致。慈禧一頓晚膳,就有「口蘑肥雞、三鮮鴨子、肥雞絲木耳、肘子、燉吊子、肉片燉白菜,後送大炒肉、雞湯白菜、味羊肉汆黃瓜、豆秧汆銀魚、鮮蝦丸子、肉片燉蘿蔔白菜、排骨、醬包(當是「爆」字)肉、饟(同「餉」)冬瓜、燻雞絲、溜脊髓、裡脊丁黃瓜醬、肉片燜雲萹豆、冬筍絲炒肉、包三樣、炒苜蓿肉、炸汁、小蔥炒肉、口蘑羅漢麵筋、烹掐菜、蘇造五香肉、豬肉絲湯、脂油方脯白蜂糕、豆腐湯、老米膳、溪膳、旱稻粳米粥、甜漿粥、煏米粥、小米粥,上進兩碗老米膳、一碗粳米粥」。菜式比之道光帝時期又有增加,不過距離坊間流傳的「滿漢全席」的差距,仍舊是不可以道裡計。

雞湯白菜

口蘑肥雞

再說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的時候,雖然御前太監(貼身侍奉的宦官)吩咐一聲「傳膳」,御膳房裡便很快準備好,由幾十名太監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在東暖閣擺好。實際上,這些菜餚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皇帝的排場之外,並無別的用處。溥儀對這些早已過了火侯的東西,常常是連動也不動。皇帝吃的是隆裕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和太妃們都各有自己的膳房,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美味可口,每餐也有二三十樣菜,點心也更好吃些。等到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寓居天津時,他的每餐菜品只有五、六種,最多也不超過八個菜。即使到偽滿洲國的新京(長春)第二次登基,做了日本人的兒皇帝以後,每餐菜品也不多,一般六、七種。每餐主食為大米、小米、高粱米三樣;每餐副食基本是素的:豆腐、豆芽菜、燒白菜,煎雞蛋或攤雞蛋;炒菜時一般使用花生油。這樣的「御膳」標準實在是難以令人聯想起以豪華著稱的「滿漢全席」。

溥儀喜食的煎雞蛋

「滿漢全席」一說從何而來

那麼,「滿漢全席」究竟是從何處而來?清代中期的李鬥所寫的《揚州畫舫錄》出現了「滿、漢席」的說法,為了「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這份菜單裡的確有燕窩雞絲湯、鯽魚舌匯熊掌、豬肚假江瑤鴨舌羹等菜品,但實際上這一段記載,是講乾隆帝南巡駐蹕揚州天寧寺行宮時,地方官為皇帝隨行官員準備的招待宴食。至於乾隆爺下江南時享用的御膳,仍舊是「燕窩肥雞絲熱鍋一品、火燻東坡鴨子一品、鹿筋酒燉雞冠肉一品、羊肉片一品、炒蘇蛋一品、春筍炒肉一品、蒸燒肥雞羊烏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面絲糕糜子面糕一品,另有兩淮鹽政所進的菜四品、安膳桌二品;餑餑二品、安膳桌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牒小菜四品、隨送粳米幹膳一品。額食六桌:餑餑六品、奶子六品,共一桌;內管領爐食八盤,一桌;盤肉二桌,每桌八盤;羊肉四方,二桌」。無論如何,這些與《揚州畫舫錄》的記載相去甚遠。

東坡鴨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滿漢全席」這個名詞第一次的出現,居然是在晚清時期的《海上花列傳》裡。這是一本松江(今屬上海市)人韓邦慶用蘇州方言寫的上海灘風月場上的小說,最早發表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該書第十八回中,出現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大菜」在當時的吳語裡指的是西餐,這在當時已是時髦的餐點,那夜飯也要用豐盛的「滿漢全席」與之匹配,這裡可能強調的只是豐盛而已,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食譜。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明白,對於一個擁有充分享受各類食品的富貴之人來說,不可能一日三餐掉在油膩、豐盛、華麗的食物之中。外人極言皇家御膳的豪華,實在是跟「皇帝的金扁擔」的故事一樣,是信息不透明的想像。

《海上花列傳》

到了清王朝覆滅後,特別是到了1924年,清帝被逐出紫禁城,內務府膳房的廚役被遣散出宮,他們為謀生,一些自然流向了酒樓飯莊,重操舊業。在一部分人對皇家宮廷文化的嚮往和好奇心,以及誇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從未在清宮出現的「滿漢全席」便橫空出世了。譬如流行於民國初年京津地區的大滿漢全席菜點108品,通常要用兩天四餐吃完。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直至改革開放以前,大陸既無經營,也幾乎沒有文字述及「滿漢全席」。

不過,在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香港地區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一些國外遊客出於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仰慕,開始出現意欲體驗具有中國皇家飲食文化風範的滿漢全席的要求,從而再度掀起再造「滿漢全席」的高潮。

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

1965年香港金龍酒家應日本旅遊團的要求,率先嘗試以傳統方式舉辦了「滿漢全席」,當時共有72道菜餚,此後滿漢全席再度流行起來,並始終被作為「清朝宮廷飲食」宣傳;在各大酒樓標榜「正宗」、張大聲譽的競爭中,膳品越來越多,選料越來越精奇,席面越來越奢華……而消費者也只是將滿漢全席作為一種宮廷飲食文化和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徵,只為追求一種體驗或滿足誇富的心理,至於正宗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例如1970年3月香港大同酒家為日本富士國際觀光團承辦的滿漢全席,該席共有菜品71道,分兩天四餐,席中除掛爐鴨、大紅乳豬、紅烤果子狸、京扒熊掌、哈爾巴幾品滿席名目的菜餚之外,其餘幾乎是清一色的廣東風味。此外,他們又按照中國敬神的傳統,供奉粉塑三寶像、八大仙和祥瑞獸,並用青銅大鼎燃點檀香和演奏「八音」樂曲,以烘託高雅的氣氛,卻也令人啼笑皆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張國榮、袁詠儀主演的電影《滿漢全席》(又稱《金玉滿堂》)再一次向觀眾呈現了一場「滿漢全席」的視覺盛宴。因此,儘管當代的滿漢全席實際上與史實上的清宮御膳相差甚遠,卻也不妨礙在普羅大眾心中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至尊象徵。(文/郭曄旻)

電影《滿漢全席》中的「富貴象鼻」

掛爐烤鴨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滿漢全席」真的是宮廷御膳嗎?
    《揚州畫舫錄》滿漢席解說當代商業炒作的「滿漢全席」多宗乾隆末年(1795年)李鬥《揚州畫舫錄》滿漢席單為祖本,不但強添「全」字,同時扯上御膳吊人胃口,不如此不能彰顯宴席豪奢尊貴。平心而論,包裝、炒作不是憑空捏造,把《揚州畫舫錄》「滿漢席」作為「滿漢全席」的歷史依據,真的是移花接木,照貓畫虎,大大提升了可信度。在綿延不斷的炒作浪潮中,席單竟然變成了固定成型的御膳。
  • 御膳:皇家文化的至尊體驗 一餐領略「滿漢全席」
    「非遺」認定的正宗御膳宮廷菜作為京菜的代表,在北京有不少經營者。但真正稱得上「御膳」,而且獲得了國家級認可的,仿膳飯莊還是獨一份。2011年6月,仿膳飯莊的「清廷御膳」製作技藝,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也讓作為「清廷御膳」代表的「滿漢全席」更加炙手可熱。
  •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滿漢全席」
    菜式比之道光帝時期又有增加,不過距離坊間流傳的「滿漢全席」的差距,仍舊是不可以道裡計。 這是韓邦慶用蘇州方言寫的上海灘風月場上的小說,最早發表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該書第十八回中,出現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
  • 餓了嗎?橫店清宮御膳博物館十月「奉旨」開業
    今天就走進「清宮御膳博物館」走進滿漢全席,領略舌尖上的中華600年清宮御膳博物館位於明清宮苑景區弘義閣內,建築面積為1900平方米,共有三層。整個博物館圍繞著「能學、能賞、能吃、能玩」的理念,讓遊客在「觀」、「用」、「聽」、「嗅」、「嘗」、「玩」上獲得超值體驗,深刻地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中國明清御膳歷史。
  • 清朝就沒有過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只是後人的想像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調侃道「這事你幫我辦成了,我就請你吃飯!」「可以啊,但你要請我吃滿漢席!」顯然,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菜席,代表的是一種最高排場的酒席,能體現出請客者的真誠度。
  • 清宮裡沒有滿漢全席,「滿漢全席」來源於一段相聲
    清宮裡沒有滿漢全席,「滿漢全席」來源於一段相聲文/張秀陽現在人們看的清朝宮廷劇裡,有不少描述「滿漢全席」的戲份。而且,說到奢華的宴席,免不了要說到清朝宮廷中一百多道菜餚 「滿漢全席」。而事實上,清代史料中,清宮中並沒有「滿漢全席」一說。皇帝的膳食中有滿席、有漢席,叫成滿漢全席的卻並不在宮裡,而是在江南揚州、蘇州一帶。
  • 清朝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東坡鴨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滿漢全席」這個名詞第一次的出現,居然是在晚清時期的《海上花列傳》裡。這是一本松江(今屬上海市)人韓邦慶用蘇州方言寫的上海灘風月場上的小說,最早發表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該書第十八回中,出現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
  • 慶雲樓:傳承原汁原味的滿漢全席
    近幾年,清宮劇層出不窮,除了劇情引人入勝外,宮殿擺設、服飾搭配方面多方遵循歷史記載,在宮廷御膳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其實早在1995年,張國榮主演的電影《滿漢全席》就曾把京城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御膳經典推向高潮,僅僅盯著熒幕上的珍饌也不免口涎直流。北京雖作為滿漢全席的發源地,但能傳承手藝的飯莊卻已然寥寥。慶雲樓就是其中一家。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種菜品?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但它並非出自宮廷,而是江南的官場菜,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1.什麼時候有「滿漢全席」?當初,宮廷內滿漢席是分開的。
  • 中國御膳 薪火相傳
    2020年8月8日,周錦御膳傳承工作室授牌儀式在北京朝陽大戲樓滿漢全席廳舉行。此次活動的參與者除工作室的成員,還有中國御膳領域的知名人士。授牌儀式的舉行不僅代表著「清宮御膳滿漢席技藝傳承人」隊伍的建立,還意味著這個團隊將會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標杆,提升我國人民美食追求層次。
  • 清朝皇帝吃飯有多講究?有名的滿漢全席,並非給皇帝準備的
    四、其實很多人都誤會了滿漢全席有不少朋友說,清廷的皇帝,平時吃的是不是就是咱們現在說的「滿漢全席」?更是有不少人認為,「滿漢全席」起源於,康熙皇帝六十壽辰時所辦的「千叟宴」。據說當時在故宮宴請了百位六十五歲以上,各地的名流老人。
  • 康熙發明了滿漢全席,但同時又規定,每桌飯菜用銀不得超過八兩
    提到滿漢全席,便離不開奢華、鋪張這些關鍵詞。確實,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滿漢全席被神化為中國飲食的巔峰之作,皇家御用之筵席。按說,這麼奢華的飲食巨作應該出自乾隆之手才對,可為何會是康熙創立的呢?此後「滿席」和「漢席」一起被列入清廷的禮食制度。每逢重大節慶時,康熙便以這兩種不同的菜式招待滿漢官員,這便是「滿漢全席」的由來,可以看出那時的滿漢全席和奢華似乎沾不上邊。當然,也有不同的說法。民間流傳了一個版本說的有鼻子有眼,而且更富傳奇色彩。據說,蘇州城有一位叫張東官的貧民,因其廚藝高超,在江南一帶十分有名,很多達官貴人置辦筵席都會請他主廚。
  • 一套房換來的這頓滿漢全席,居然是假的?!
    老唐說,兄弟我雖然沒吃過滿漢全席,but,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你們這個滿漢全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將來報導出了偏差,你們是要負責任的!第一,御膳的菜品,不允許出「龍鳳交輝」這樣不知所云的菜,唐魯孫說,香港滿漢全席的菜名,「既像念喜歌,又傺祝壽詞。
  • 180道菜的滿漢全席重現京城!閃瞎你雙眼的極品美食!
    你知道嗎?「滿漢全席」總共有180道精品菜! 你知道嗎?
  • 清宮滿漢全席108道菜首推的名菜是什麼?
    大家看過清宮劇的想必都知道「滿漢全席」這個詞吧?滿漢全席共108道菜,其菜點精美,菜式多樣,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但是你知道在滿漢全席中首推的菜是什麼嗎?它是福州傳統名菜——佛跳牆,至今有100多年歷史。
  • 張國榮電影《滿漢全席》,理解背後的中華美食
    在95年熱映的電影《滿漢全席》中擔任趙港生一角,成功創造了賀歲電影的新思路。張國榮扮演的男主角在學做美食的過程中逐漸解決了自己人生中的問題,並且贏得了美食大賽,還抱得美人歸,在這樣一個合家歡的故事之下,片中奉獻出了大量秀色可餐的饕餮美食,蹄、象鼻、猴腦和魚翅等都讓觀眾大開眼界。那麼,真正中華的滿漢全席又是怎樣的呢?
  • 「滿漢全席」的由來是怎樣的,有什麼歷史典故?
    我們知道,滿漢全席是中國菜的集大成者,具體菜式,有172種、108種的說法,分三天吃完。1977年,日本一家電視臺拍攝中國烹飪專題片,在香港定製了一桌造價2萬美元的滿漢全席。這在當年是很大的數字了,菜餚包括熊掌、駝峰、象鼻等等奇珍。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今日流行的滿漢全席,早已偏離了其初衷
    又有滿漢席之稱。用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請注意,袁枚說的也是滿漢席,而不是滿漢全席。滿漢席上的招牌菜乃是雙烤,即掛爐豬與掛爐鴨。掛爐豬、掛爐鴨,確實來自於清宮御膳。御膳房中設有包哈局,專門為宮內製作烤菜。在帝後日常膳食中,常可見「雙烤」。乾隆帝時期,早晚膳中就不時會出現掛爐鴨、掛爐肉之類。
  • 「滿漢全席」的前世今生 解密 上
    視頻:「滿漢全席」的前世今生解密:(乾隆與御廚張東官 )建議在WiFi狀態觀看滿漢全席起興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全席分為六宴: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和節令宴,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錯,搜尋山珍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