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武山:美麗的不止是風景

2021-02-18 花樣漳州文旅之聲

你可知,最早被清晨微風喚醒的

是熟睡中的山巒

只因當薄霧散去,晨曦踏至時

是它們最先擁抱陽光

太武山分南北。其南位於廈門灣南岸,喚南太武(海拔562米),是廈門灣最高的山峰,素有「閩海第一峰」之稱。而北太武(海拔253米)位於金門,一南一北,遙遙相望,化作門神,為廈門灣口主航道的兩邊保駕護航。

探訪南太武從北坡開始,一路拾級而上,時至盛夏,恰有鮮花相陪,伴著花香,攀登之行倒也別有韻味。

逢至楊梅成熟季節,除卻花香,更有一路梅香。裹著緊實的梅農戴著鬥笠,挎著果籃的身影穿行樹林之間,轉身的一個不經意也成了點綴山上的風景。

漫步山中,你會逐漸發現南太武不同於尋常山的奇妙之處。此山少有泥土,組成山體的主要功臣卻是一顆顆風格別具的奇形怪石。因這些怪石模樣實在有趣,便有人賦予他們特殊的名稱,日積月累,大體算下來,便也有了如今的南太武二十四景。

兜兜轉轉,卻在此山。深山雲起,雲深不知,故喚雲根。

    

長達數百米的花崗巖斜坡,是南太武二十四名勝之一的「萬丈丹梯」。蒼勁有力的筆法,歷經無數風雨打磨,依舊清晰,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豪邁和雄壯之氣。由此往下走,便是一處天然的放眼遠方的瞭望臺。山下海灣裡由近及遠分別是:雙魚島(圓形人工島)、嶼仔尾海岬、廈門島和鼓浪嶼。

在這二十四景中,神話色彩最濃厚的莫過於這「仙人跡」。因鑲印的造型像極了人的腳印而得名,據傳這是當年八仙路過南太武山時留下的足跡。感慨之餘,也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關於南太武的民間傳說裡,八仙是常露面的主角,石盆旁刻著「浴仙盆」三字,便昭示了此為八仙雲遊時的沐浴之處。

這已是海拔三百多米的山巒處,可見一塊光潔平淨的大石板上,各嵌著三口大小不同,形似浴盆的石窟,大的直徑兩米多,深約30釐米。盆中盛有池水,清澈晶瑩,若是碰上晴空萬裡,拾一處坐下,挽起褲腳,眯上眼,感受著天然溫泉,也不失為一番享受。

延壽塔,建於宋代,為四方形七層石塔,曾經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標。

據相關資料記載,早期來廈的外國人,都對太武山印象深刻,不但因為高,還因為山頂有座尖塔,高聳在清澈藍天中。

延壽塔的兩大功能,其一是航標,其次便是觀景。倘若它仍存在,南太武的位置將會更加明確地標記出來,成為航行於臺灣海峽的船隻的航標,引導它們沿主航道進入廈門灣。

可惜的是如今卻找不到延壽塔的實物,唯有一塊殘存基石立於草木間,宣示著曾經那方指路明燈的存在。

考察延壽塔殘存基石(李丹鳳 攝)

穿過低矮的灌木叢,越過雜草,來到開闊處,便看到一處巨石,刻著「象徑」二字。咋看之疑,只需再細細觀察巨石的形狀便可消解。瞧那石頭的形狀可不就像是一頭大象正在巡視它的領地?

偌大山間,巨石獨立,可以石為屏,鎮山間靈秀。

南太武的二十四景,形態迥異,各具風姿。卻是這各成一體的奇景構成了南太武山獨特的山石文化。二十四景見證了南太武的歷史變遷,有的耗不盡歲月,隨著時間而逝,有的卻依舊堅守,看盡了滄海桑田。

從山上看大海,一望無垠(易欣攝)

除去二十四景,南太武山令人著迷的還有它的文化底蘊。在乾隆的《海澄縣誌》中關於太武山提到了三件大事: 其一是太武夫人定居,初闢洪荒,稱閩人始祖。其二為建德古寨,南越王建德為躲漢軍,一路奔亡逃至太武,屯兵扼守。其三便是在元滅宋後,逃難途中的南宋小皇帝也曾在太武山歇腳。

傳說紛紜,難於考訂。但且不論真假,這無疑都增加了太武山的人文魅力。或許也只有默默佇立在南太武山上的千年古剎,才知曉這其中的緣起因果罷。

動人的傳說賦予南太武厚重的故事感,而藏匿於山間的摩崖石刻則為南太武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登上南太武的山頂,你會發現崖壁上有不少石刻。大多石刻因漫長歲月的洗禮,早已字跡漫漶,難以辨識。

而在這些面目不能辨認的石刻裡,唯獨那一方無落款的「太武名山」四個塗丹大字,剛勁深刻,讓人眼前一亮。

南太武山上的石刻散落分布,有的置於重巒迭嶂間,甚是幽閉;有的鑽入灌叢,無蹤可覓;有的僅可遠觀,慨嘆神奇。

巨石雖亂,卻讓人覺得大自然的偉岸,而造就這一偉岸的是時間的沉澱。

時間,讓它承受了狂風的怒號,讓它抵擋住洪水的擊打,或許傷痕累累,滿目瘡痍,可卻因此讓崖石變得錯亂,成就一幅幅自然佳作,而南太武也在歲月長河裡變得更加淡定從容。

由山上俯瞰,廈門灣的景色盡收眼底。待至華燈初上,廈門灣畔,便是一片燈火璀璨。

廈門灣全景(易欣攝)

而放眼遙望對面,便是金門島。曾因戰亂而分離的人們,或許也默默眺望著這裡,寄託鄉愁。

奇巖秀嶺,往往因復有登臨吟賦者而更放異彩,太武亦是。當自然造化碰上人文薰陶,這座山也變得更加深沉起來。當夕陽西下,山上的雲霧被晚霞映的金黃,南太武就像被潑上了金色的顏料,熠熠發光。

山谷幽深,偶爾顯霧海雲山。南太武不僅有著豐富的地貌,也是能源發電處。遍布山下的風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夜幕降臨,靜謐將南太武環抱。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這沒有光汙染的山上,也是拍攝銀河的好地方。

南太武·銀河(易欣攝)

徒步下山,感受著光線由通透變暗沉,耳邊聽山風唱起歸去的旋律。風淺時,掃清思緒為你撫去疲憊;風沉時,令人振奮,頓生激昂之感。

每一座山峰都有其獨特底蘊和故事,因此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神往之士前去憑風懷遠。可是當曲終人散,一切都隨著這律動的山風而走時,留下的卻只是一座山的傲然孑立,是一座山在時光洪流裡的踽踽獨行。

南太武·山門(易欣攝)

寂靜的山門啊,也許只有你,才知曉南太武的興衰過往。明白它躲過歷史浩劫是多麼不易,避過風雨侵蝕是多麼幸運。桑田碧海,爾與太武共見證。

地理位置:

福建省龍海市港尾鎮南太武山

     來源:龍海旅遊

     文:張琪

     圖:易欣    王舒婷   李丹鳳

相關焦點

  • 悠遊龍海 • 南太武山:美麗的不止是風景
    楊梅成熟時(易欣攝)  漫步山中,你會逐漸發現南太武不同於尋常山的奇妙之處。此山少有泥土,組成山體的主要功臣卻是一顆顆風格別具的奇形怪石。因這些怪石模樣實在有趣,便有人賦予他們特殊的名稱,日積月累,大體算下來,便也有了如今的南太武二十四景。  兜兜轉轉,卻在此山。深山雲起,雲深不知,故喚雲根。
  • 龍海特色景點--南太武山
    南太武山與金門的北太武是「姐妹山」,海拔560米。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  。周圍21個島嶼點綴在萬頃碧波之中。西北緊靠平原,一水清流,列峰秀出,綠野無垠,村舍錯落。登高俯覽,宛如一幅濃墨潑灑的美麗畫卷。景點《廈門志》卷二載:「太武山,一名太姥山,圖經上太武夫人壇前記謂:閩中未有生人時,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
  • 閩山第一峰•漳州南太武山
    南太武山海拔567米,與廈門雲頂巖,金門北太武,三山鼎足,隔海遙峙。與金門的北太武是「姐妹山」,坐船隻需半個多小時,就可到達大陸與臺灣的警界線。周圍21個島嶼點綴在萬頃碧波之中。登高俯覽,宛如一幅濃墨潑灑的美麗畫卷。相傳遠古時期,名山南太武所在地為汪洋大海,南海觀音為拯救眾生,施展仙術,「沉七洲,浮太武」,閃電亮起,驚雷響起,秀麗奇峰破水而出,巍峨挺拔,直刺雲天,就成了現在的南太武山。
  • 【人文】立馬閩南第一峰----南太武山
    在山腰「雲根洞」旁的崖刻中,有一組引人注目的題詠,是明萬曆壬寅(1602年)仲春三位愛國將領同遊南太武山時所題。為首的是福建南路參將施德政寫的《同連江陳一齋宣城沈士弘登太武山》的七律:「立馬閩山第一峰,海山無際豁心胸。
  • 翻越南太武山,攝影小肯丁-鎮海角
    南太武山 在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港尾鎮東南10餘公裡處,有座聳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 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
  • 漳州南太武地區1966年航拍圖像,漳州,水仙花孕育著的魚米之鄉
    南太武山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港尾鎮東北10餘公裡處,有座聳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古老名山--南太武山。南太武山與金門的北太武山是「姐妹山」,海拔560米。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1966年的南太武地區是什麼樣子吧!
  • 全國唯一的現代風寺廟,就藏在南太武山腳下!
    在南太武山腳下有這樣一座神奇的寺廟:它與傳統寺廟大相逕庭沒有燕尾飛簷和黃瓦紅牆而是由中西合璧的現代建築組成小頭腦 近期的法會就在10月17日-10月25日這幾天就可以去體驗咯帶著朝聖之願,遠離都市喧囂與來自各國的遊人相聚在此領略東南亞風情之餘也讓心靈在禪海中洗滌吧遊玩路線1、普照禪寺位於港尾鎮卓岐村的南太武山腳下
  • 12月24日周日南太武山+小墾丁鎮海角一日遊
    南太武山 在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港尾鎮東南10餘公裡處,有座聳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 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
  • 南太武山下的普照禪寺,雖然是南普陀分院,其建築風格卻格外獨特
    凡是去過座落於龍海市港尾鎮卓岐村南太武山下的普照禪寺的遊客,都勢必對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留下深刻印象。龍海普照禪寺是著名高僧廣玄法師創建的第五個道場,廣玄法師1912年出生在龍海南太武山下的一個小山村,自幼家貧,在廈門南普陀(舊稱普照寺)出家。
  • 網曝廈門鼓浪嶼天空現海市蜃樓奇景 仙山原型疑為漳州南太武山
    網友:海市蜃樓原型為漳州南太武山今日,網友 @大仙貓 通過微博提出了他自己的判斷。大仙貓說「藉助google earth,根據山形、植被等特徵,基本鎖定這次出現的海市蜃樓的原型,是鼓浪嶼以南13公裡,位於漳州的南太武山,海拔560米。」大仙貓認為,最大的疑點在於之前網絡熱傳的「海市蜃樓」照片太清晰了,不像常見的海市蜃樓因為大氣抖動而模糊。
  • 在南太武山鑑和湖泊山腳下,晚宋皇帝在這裡沐浴
    位於漳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太武山生態公園,是南太武生態公園中最幽靜的風景區,海拔77米,佔地約38萬平方米,湖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2200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天然湖,原名「加走湖」,現在改名為靜湖。據說宋末代皇帝趙在這裡避難,楊太后在與湖水洗澡時捉到跳蚤,故名「跳蚤湖」。因為閩南方言把「跳蚤」讀作「加走」,所以叫「加走」湖。
  • 【戶外爬山】12月24號(周日)翻越南太武山,攝影小肯丁-鎮海角一日遊
    南太武山 在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港尾鎮東南10餘公裡處,有座聳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 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古老名山--南太武山。南太武山與金門的北太武是「姐妹山」,海拔560米。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 。周圍21個島嶼點綴在萬頃碧波之中。西北緊靠平原,一水清流,列峰秀出,綠野無垠,村舍錯落。登高俯覽,宛如一幅濃墨潑灑的美麗畫卷。
  • 漳州開發區:南太武山地生態園環湖步道通過竣工驗收
    10月18日,筆者從漳州開發區獲悉,總長約1500米的南太武山地生態園環湖景觀道路改造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南太武山地生態園環湖景觀道路為2018中國山地馬拉松賽福建漳州港站賽道的途經路段,原為鵝卵石路面,縫隙滋生青苔,雨天容易打滑,不便於老人、小孩通行,不少遊客反應舒適性較低。
  • 這裡不止有美麗的風景,還有虔誠的信徒
    這裡不止有美麗的風景,還有虔誠的信徒你去過五臺山了嗎?我才從五臺山回來我不是很建議自駕遊,開進去也停在停車場,拜5大朝臺不能自架,必須景區車,包車3百多個人,走完5朝臺5,6個小時,店老闆說的,就放棄了,有山東夫妻去了,寺廟挨得不遠挨著看拜,遠處有公交車,上車二元,吃的不貴,但真心不好吃。
  • 浙江,有竹、泉、雲的山不止一處,它卻享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譽
    「高岡比參差樓閣,半隱煙半樹藏,百道泉源飛瀑,四面山色幽篁,」屬於上海和杭州人的後花園——莫幹山,在浙江地區,竹海、溪泉、雲海的山不止一處,莫幹山為什麼會被人們稱為「江南第一山」呢。莫幹山位於美麗富饒的上海、寧波、杭州金三角的中心——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莫幹山風景秀麗瑰寶、聞名遐邇的竹、泉、雲「三勝」和清、綠、涼、靜「四優」是該景區的主要特徵,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屬於它的風景;一天二十四小時,有時會有獨特的風景,早上看日出,早上看霞,傍晚看雲海,春賞修篁吐翠、幽蘭飄香、夏見翠竹遍山
  • 賈尼科洛山——羅馬的「第八座山」,羅馬風景最美麗的地方
    如果你聽到有人提到羅馬的「第八座山」,那麼他指的就是賈尼科洛山。賈尼科洛山是羅馬西部的一座山,是在現代羅馬城範圍的第二高的山。但賈尼科洛山並不屬於羅馬七山,原因是賈尼科洛山並不在歷史上的羅馬城內。這座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這裡是羅馬風景最美麗的地方。
  • 雲南瀘沽湖景區:神秘女兒國,美不止於風景,而在於風情
    雲南瀘沽湖:神秘女兒國,美不止於風景,而在於風情瀘沽湖景區,神秘女兒國,美在不止風景,而在風情。瀘沽湖,也叫魯枯湖,納西摩挲人寓意山溝裡的湖。它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也是當地人的母親湖,它是地殼運動所造成的高原斷層陷落湖泊,它與新疆伊犁的賽裡木湖十分相似。
  • 朝鮮美麗的山,風景優美
    關於朝鮮的山,你了解哪些?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長白山。這個專輯不屬於是東北的山,所以說他也是朝鮮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常常會把他當成是朝鮮的長白山,就是白頭山,這個地方主要是長白山北面的一部分。所以說這個地方的面積也是相當的大地,他的區域面積能夠達到上百平方。
  • 你是否來過這個有著美麗風景和奇幻傳說的地方——四姑娘山
    我是原創作者明空空專談旅遊,專注旅遊文章創作四姑娘山的風景非常的美麗漂亮,簡直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山峰秀麗的景色和山腳下截然不同的景色交相呼應互相襯託非常的美麗,而且還有著關於四姑娘山的奇幻傳說,當我剛開始聽說這個名字的時候心裡想的是它為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