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媒時代到來,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所暴露出來的弊端日益凸顯。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為實現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在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學院與實務部門互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希望能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後備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借鑑的思路。
關鍵詞:卓越 新聞傳播 人才培養 模式構建 實踐探索
新聞傳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造就富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新聞傳播後備人才。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行業從總體格局到具體實踐都發生了巨變,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因其前瞻性、開放性與多元融合等方面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與時俱進,培養出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傳媒業的快速迭代變化,「本領恐慌」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以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所設立的目標為指導,結合自身特色,積極探索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在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學院與實務部門人員互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
新媒介環境下我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這一綱領性文件,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劃分為兩個層級: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思想品德、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是對人才培養進行衡量的維度,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其要達成的核心目標。
為落實這一綱領性文件,教育部、中宣部推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①,要求新聞院系從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加強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推動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等方面著力,努力造就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精良、作風素質過硬的新聞傳播後備人才,並將其作為考量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硬核指標。
隨著傳媒行業數位化、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網絡強國成為國家戰略,培養高素質創新拔尖人才成為服務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頒布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②,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複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後備人才;要求面向媒介融合的行業發展需求,培養造就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後備人才。至此,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進一步明確與具體化。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人才培養,始終密切關注新聞傳播行業的新變化,聚焦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與任務,因地制宜,探索並實踐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力求以此為牽引,全面提升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質量。
西北政法大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及需解決的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教育思想與人才培養理念的集中具體體現。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及其運行方式,涉及培養單位所設定的學生素質、知識、能力等的組成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主要運行方式。大學教育,應面向社會發展的新現實,有針對地構建學生素養、知識、能力等的組成結構。卓越新聞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需努力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專業培養與媒介融合的行業發展需求銜接不足問題。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媒體融合發展,推動主流媒體從信息總匯轉為數據總匯,在擔負新聞等公共信息分發任務的同時,還擔負著社交、電商、服務等多種功能。以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統大眾媒介為依據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搭建的素質、知識、能力結構框架的開放性與多元融合不足,學生的專業積累與實踐能力滯後於行業發展,面對媒體融合的新生態,「本領恐慌」成為棘手問題。
二是專業知識傳授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不平衡的問題。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歷史不長,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培養方式等的構建相對其他學科還不成熟,重視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知識講授、輕視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實踐能力培養,是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面對行業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教育需要自覺反思與提升,著力於教學內容與培養方式的變革,面向行業最新發展,知行統一,使學生的知識積累與社會、行業的新發展相關聯,在開放式、探索式的自主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
三是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相對單一、融合不足的問題。卓越傳媒人才培養聚焦於培養具備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複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後備人才,需要建構起跨文化、跨學科、跨媒體技能的融合性人才培養模式,但在現有培養模式中,卓有成效的跨文化、跨學科、跨媒體的融合性人才培養模式少見,特別是對學生跨媒體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相對簡單,融合性不足。這需要在重構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強化融合性,突出實踐創新性。
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貫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
建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方向指引,既要針對現有培養模式的問題,力求學生素質、知識、能力組成結構上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更要注重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新途徑。西北政法大學在卓越新聞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專業基礎和技能訓練、專業教學平臺與媒體實踐平臺等有機融合,強調以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貫通對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成效顯著。
一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目標明確。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是當下新聞傳播教育要培養造就的兩種類型人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當屬拔尖創新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應搭建起素養、知識與能力培養相融通的結構,以素質培養,即立場信念堅定、作風素質過硬為基石;以專業積累,即全媒化複合型專家型的知識儲備為支柱;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即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為落腳點。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秉承西北政法大學「陝北公學」的紅色基因,著力培養學生達成政治立場堅定、作風素質過硬的目標;藉助學校法學教育的優勢資源,培養學生成為既精通新聞傳播專業理論又熟悉法學專業知識的複合型、專家型人才,達成業務能力精良、一專多能的目標;引入行業合作力量搭建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全媒體專業技能、創造性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達成適應媒體深度融合、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目標。
二是建立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前瞻性的培養模式與運行方式。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多強調學科交叉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以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國內新聞傳播教育,也多以學科融合為突破口,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強不同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特別是針對媒介融合行業變化,增加數據新聞學、網頁設計等新課程,力求通過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現複合型專家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重視並加大實踐類課程的開設,強調在實習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本課題組聚焦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融通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素養、專業知識理論與技能、實踐創新能力等,以實踐貫穿培養的全過程,以構建層次豐富、要素完備的人才培養模式:緊扣高素質、全媒化、複合型、專家型目標,將卓越傳媒人才的培養方案制定與實踐作為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構建全媒體知識與技能融通、法學與新聞學融通、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通的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西北政法大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實踐
明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規格,制定具體可行的培養方案
新媒體時代的快速變化,使得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面臨嚴峻挑戰。卓越含有優秀與不凡之意,既意味著人才的高水平,也意味著人才的特色優勢,高標準、特色化的素質、知識、能力培養就是卓越人才培養的題中之意,卓越人才是符合時代需求、能夠引領行業走向的精英骨幹力量。本課題組依據兩版《意見》中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結合自身優勢,在特色化方面進行了拓展,力求學生在以下方面具備高水平與特色優勢: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意識,恪守新聞傳播職業道德規範,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掌握新聞傳播學基本理論、方法及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具有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具備與新聞傳播實踐發展相適應的專業能力、管理溝通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以適應新媒體變革和社會發展對於新聞傳播行業的需求;
具備紮實的法學理論基礎,能綜合運用法治思維、新聞學專業理論知識與傳播專業技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具備較強自我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掌握文獻檢索與利用的基本方法,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
具備國際視野,熟練掌握並運用一門外語,在專業方面達到較高的應用水平。
修訂培養方案,更新課程,增加實踐課比例
一是修訂培養方案。針對課程內容不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問題,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合理的卓越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著眼於應用型、複合型培養目標,在通識課程模塊中設定含法學、文學及其他人文學科和邊緣學科的課程,拓展學生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專業基礎與能力。
二是更新課程。呼應傳媒業發展新趨勢,增設《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數字媒體技術》《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融合新聞學》等必修課程,新開設《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等偏重全媒體實踐能力培養的新課程,使學生專業知識結構能夠對接媒介發展需求。
三是增加實踐課比例。加大採寫編評攝等課程課時,合理調整開課順序,加強課程間的融合與貫通。
建設產學研結合的立體化「實戰式」平臺
一是開展豐富的工作坊教學實驗。依託「現代傳播實驗中心」組織開設「3DMAX」「3D攝影技術」「H5交互式新聞內容製作」等專業進階、前沿媒介技能工作坊,通過案例研討、項目研討等方式,提升學生對前沿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工作坊教學實踐,課題組積累了豐富的互動教學案例,驗證了項目式教學的效果。
二是建設校內外互動實訓平臺。創設校園媒體實訓平臺、校內外媒介技能與應用大賽、企業實習實訓、社會服務項目、創新創業實踐等多層次多種類的實踐平臺。比如,指導學生創辦涵蓋報刊、音視頻、微信微博等類型的校園媒體。開展融媒體綜合實驗項目《虛擬仿真電視節目製作》,實踐以「中央廚房」理念為核心的新聞傳播內容的生產方式與流程;開展新聞採訪、DV短片大賽、新聞攝影、紀錄片創作等專業競賽,提升學生全媒體應用能力;定期舉辦學術沙龍、讀書會等;藉助社會資源協同育人,與西安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青春直播間》節目,與四川廣播電視臺合作開辦法制廣播節目《970說法》,與DCKD德中藝術設計交流協會聯合開展「藍色貨櫃」海外實習項目;開設「名家大講堂」「雙創大講堂」,引入學者、實務專家、優秀校友進行交流,集學術前沿、行業動態等多元知識信息匯入,學科交叉融合,開拓學生視野。
三是參與課題項目,接受初步學術科研訓練。藉助全媒體實踐教學基地和輿情研究基地,採取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的方式開展聯合培訓,參與過培訓的學生可以輔助教師開展課題調研、浸入式學習,並嘗試數據採集、整理等工作,提升學術科研能力。
開設創新實踐班,探索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一是融合創新,科學設計創新實踐班培養計劃、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為進一步拓展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途徑,秉承培養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理念,探索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創新實驗。2015年起,學院創立首屆卓越傳媒人才培養基地媒體班③,首屆基地班學員已畢業,11名推免或考研究生,1名到海外媒體就業,17名到中國民航、中鐵、西影廠等企事業單位工作。從升學、就業情況看,基地班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今年,新增「卓越法新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班」,優選新聞傳播學院和經濟法學院2017級學生共同組成。開始探索培養新聞—法學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和實踐路徑。楊宗科校長用「立志高遠、勇於擔當、創新發展、追求卓越」肯定了創新班教育改革的示範引領作用。
二是聯合培養,凸顯法新結合特色。創新實踐班授課教師由校內新聞學、法學專業教授及業界專家、記者、策劃人等組成。法學與新聞學融合教學;採用案例教學、專題討論等開放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創意思維,如「解析『趙宇案』的信息傳播」「人工智慧與勞動法」「如何讓畫面更出彩——演播廳導播控制技巧及系統應用」「如何用鏡頭講故事」等課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入國際化課程,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國際視野。
三是強化實踐,為創新實踐班搭建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平臺。為提升創新實踐班學生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參與工作坊、社會服務項目、創新創業實踐等活動。在校內外實訓平臺鍛鍊的基地班學生,專業自信心極大提升。在創新實踐班「重走聖地路,追尋紅色足跡」暑期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在延安的尋根調研和參與現場情景教學活動等,加深了對國情社情和我國新聞事業發展情況的了解,拓展所思、檢驗所學。
建設與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的教師隊伍
一是創新人才引進方法,持續優化教師團隊結構。卓越傳媒人才的培養,對於師資隊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院通過柔性引進、兼職教授、校企互聘、訪問學者等多種途徑引進人才,改善了教師的學緣結構。在藉助學校法學師資進行教學的同時,鼓勵本院教師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或進入法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以凸顯法新結合的專業特色,為卓越傳媒人才的特色培養奠定師資基礎。
二是發揮教師作用,激發教師潛能。比如,發揮青年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會、專業比賽、校園媒體、工作坊等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實驗教師在實踐教學、各類實訓實踐活動中的優勢作用;鼓勵教師申報教改與科研項目,提升科研水平與教學能力,使教師團隊以卓越為奮進目標,潛能得以激發。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項目的實施效果和推廣價值
全媒體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效果顯著
本課題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新模式,合理配置實踐教學資源,注重讓一般學生共享優質資源,特別是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實驗班和法新複合型人才實驗班的教學成果被推廣至學院6個本科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創新實踐能力等顯著提升。學生自主創辦的「聞新周報」「西法大radio」等校園全媒體實踐平臺,全年生產各類新聞作品逾千條,學生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進步顯著。學生主持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項目17項,校級立項68項(以2019年為例)。「主持人大賽」已連續舉辦19屆,成為陝西高校具有品牌效應和影響力的校園大賽,每年都吸引了省內高校學生的踴躍參與。與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開展戰略合作,學院師生通過參與延安新聞紀念館的文獻整理、文獻數位化和VR視頻製作等,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理解,強化了對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意識,在實踐中踐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專業所長服務社會。近3年,學院就業率均在95%以上,境內外升學率20%。畢業生大都在人民日報、新華社、法制日報、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新媒體及文化宣傳單位就業,其中,自願在西部地區就業的佔70%,40名同學志願去最艱苦的新疆、西藏地區工作,為西部發展和邊疆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深化校媒合作,實踐能力培養平臺的搭建效果顯著
本成果注重學校教育與媒體行業實踐的有機結合,與中廣上洋、首頁大數據、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等籤訂戰略協議,通過共建大數據實驗室,協同開展輿情分析與數據挖掘等課題項目,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開拓了新路徑。先後與人民日報海外網、四川省廣播電視臺、西安市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合作並獨立承擔3個欄目的節目製作。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傳媒單位建立實訓基地32個。在德國DCKD德中藝術設計交流協會設立海外傳媒實習基地1個,已有5批師生20餘人完成了在DCKD的工作任務,並獲得DCKD協會的極大好評。
學生以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相關經驗得到推廣
本成果組織學生以專業技能參與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項目。例如,「半壁山鎮藉助新媒體提升基層黨建與社會公共服務」項目被人民網、新華社、中新社等央媒報導後,產生較大社會影響並獲團中央表彰;「2016年全國大學生微電影夏令營活動」中,學院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優秀組織獎;多個實踐平臺以校企協作、劇目公演等方式實現繁榮文化市場、服務社會的效果。在2017年教學評估與學科評估中,教育部評估專家高度評價本成果:「實踐教學具有特色鮮明、體系完整、內涵豐富、層次分明的特點,基本覆蓋全媒體時代的人才培養全過程,具有示範意義。」階段性成果被新聞傳播學科權威刊物《新聞與傳播研究》特刊(2018年)收錄。此外,中國社會科學報、民主與法制報、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多家媒體對我院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理念與做法也都進行了報導。
本項目成果在「立格聯盟」「新聞傳播教育史年會」等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上進行了經驗分享,華東政法大學、甘肅政法學院、新疆大學等院校也借鑑應用我院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做法;海南省公安廳、山東省政法委和陝西省公安廳等單位邀請我院師生為其開展新媒體培訓,指導輿情處置研判、新媒體應用與製作等方面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本項目探索與研究,能夠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後備人才的培養提供可行性經驗。
本文系陝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卓越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為17BZ039)研究總結報告
(作者孫江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羅朋系該院副院長、教授,劉麗華系該院副教授,王洋系該院現代傳播實驗室負責人、實驗員)
責任編輯:陳利雲
注釋:
①教育部、中宣部:《關於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2013年6月9日發布。
②教育部、中宣部:《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2018年9月17日發布。
③學生以「新聞之家」「聞新周報」「西法大radio」等學院媒體骨幹成員為主,共計29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