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將走向何方?30位新傳學院院長齊聚雲端探討

2020-12-16 界面新聞

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的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幕。

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包括ICA前主席、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Terry Flew教授,ICA 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Ang Peng Hwa教授,ICA前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帕Patrice Buzzanell教授和ICA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 Vreese教授在內的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國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和業界嘉賓及新聞學子1500多人共聚雲端,分享觀點。

論壇特設「院長論壇」,來自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近30家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所長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創新。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董天策主持「院長論壇」。

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發生了哪些變化?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發表了題為《融媒體背景下國際新聞教學模式思考》的主題演講。他以「『多語種+國際新聞』特色班」與「上外-松江全球傳播實訓基地」的建設為背景,分享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國際新聞學科建設的做法與成果。通過跨學科融合,推進合作共贏,國際新聞學科教育的品質有了較大提升,藉助學院搭建的媒體平臺進行實戰,學生學習興趣亦有顯著加強,證明了實戰在新聞教育中的必要性,只有強化實戰才能孵化和培養優秀人才。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就全媒體視野下傳播學教育分享了同濟大學基於馬新觀研究、城市傳播、智能傳播三大前沿方向的學科建設理念,希望在「能說、能寫、能做」三個層面,打破原有學科邊界,推動全媒體時代下學科協同發展。

李麟學同時指出全媒體時代的技術應用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生產方式,給媒介變革帶來新的思考,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概念也在實踐層面對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應當關注主流意識形態,媒介場景變化、智能技術前沿三個方面。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石磊從當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談起,認為消費具有重大作用,今年的新冠疫情推動了線上消費、媒介消費的新形態的形成。如今消費在媒體的助推下不僅僅只是物質消費,更是意義與快感的消費,出現了新技術、新消費、新場景、新體驗的新特點,但同時也出現了消費陷阱等負面問題。在此挑戰下,石磊教授指出要從預防接種式和超越保護主義兩方面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上海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杜友君指出,在上海積極打造「電競之都」的背景下,學院結合自身在體育傳播的優勢,開創「電競解說」的專業方向,為學生拓展新的就業渠道。同時,學院也積極與企業共同打造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體育傳播和紀錄片製作,開創與體育項目相關的網絡課程。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信凌指出,當下媒體發展中大破大立,地市一級媒體跨部門體系重組,以及廣電和報業頻頻整合的現象。由於市場誘導和政策的高位推動,業界聚焦移動終端,短視頻一馬當先,在此大環境下,陳信凌指出,當代新聞教育可以從介入變局、融入媒體、追蹤前沿三個層面出發,把握主動權,並介紹了南昌大學在上述三個層面的實踐平臺即江西省融媒體發展中心及江西媒體融合發展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創新與青年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徐劍認為,高校智庫性質不同於政府、社科院的智囊型智庫,高校智庫更應成為思想庫,以獨立的見解為民眾發聲。同時,徐劍以城市治理研究院對疫情期間各類問題的研究為例,分享了在多年智庫研究中的心得體會,提出高校智庫在實際研究與應用中應當發揮多學科交叉人才優勢。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湯景泰展示了暨南大學探索建設數據中臺的成果,通過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與數據驅動技術能力,結合業務價值和技術價值,將多元異構數據平臺、雲協作平臺、網絡調查平臺、教學實驗平臺四個平臺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學習可視化操作和進行自主研究,提出未來共同協作推進科研創新的願景。

目前數據新聞教育的現狀與經驗探索如何?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結合國內外的調查機構數據展示了數據新聞課程的發展歷程,面對目前高校數據新聞教育在課程體系和師資力量的核心難點,認為高校應共同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探索數據新聞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提出,受到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影響,新聞學在數位化時代已然發生了轉向,新聞教育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具體而言,新聞學在行動者、用戶、媒介、新聞、新聞生產、內容等多個概念上都進行了重建,以適應數位化與新聞學之間立體化矩陣的關係。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徐清泉將媒體分為三個層級,分別闡釋其優勢和劣勢。首先,在媒體深度融合方面,地方主流媒體轉型難度最大,並提出應推進最接地氣的「新聞+」戰略,媒體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在機制再造。此外,他發現目前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局限在體制內,沒有真正覆蓋到社會上的媒體化平臺,因此他呼籲全媒體體系建設應跳出圈外,拓寬視野。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強調,當下傳播總體趨勢實際上未變,仍是用傳播的時間徵服傳播的空間,但會被智能媒體推演得更強烈。智能媒體讓傳播主體極端且多元化,加快傳播時效和擴大信息跨越空間,導致學科空間不斷被壓縮。因此,他認為應和其他學科進行交叉,拓寬研究領域,同時也需警惕隨之而來的學科自我迷失問題。

如何培養新聞傳播人才?

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從五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構建卓越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一是以智能媒體為主導,用「新聞+智能技術+藝術」的方式來構建教學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推進打造智能媒體實驗中心;三是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四是加強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五是深化對智能媒體的學術研究。此外,嚴教授指出應該用科研反哺教學,強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並表達了一同探索和推進智能媒體人才培養的願景。

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世舉以寧夏大學人才培養的三個階段為例,介紹了寧夏大學的典型經驗: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同的培養方案;增設的實踐環節和聯合培養;用媒體標準進行的教學設計。針對西部地區媒體資源不豐富但需求旺盛的現實情況,李院長強調了強基礎,補短板,明確定位,錯位發展,部校共建的多重人才培養對策。

智能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如何從本科抓起?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在的演講中從基本情況、師資力量、培養方案與條件保障幾方面,介紹了今年開展的新聞學專業聯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雙學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她表示,要培養主動適應信息社會深刻發展和媒體融合深度發展趨勢的全媒化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探索「新文科」發展、文工交叉的新模式。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陶建傑教授分享了在新媒體時代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一是在培養體系方面,基於培養融媒體時代公共傳播人才的定位,全方位調整培養體系和修訂培養方案;二是在教師建設方面,不斷引進新教師,提升教師的實務素養;三是在課程方面,開設實踐課程,扶持特色課程,開展MOOC線上課程等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範玉吉談及智能傳播背景下的法治傳播教育,從傳播渠道、內容、受眾的三個方面論述了法制傳播的現實困境。他認為要形成法治傳播教育的基本格局,需要在人才培養基本構成和課程結構的基礎之上,推進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平臺的建設,以達到建設優質法制傳播教育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等聚焦「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
    12月13日電(記者 陳靜)12月12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議+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他表示,大範圍、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 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高考學子,我在新傳學院等你!
    編者按: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今年的高考格外不同尋常。7月7日,全國將有1071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邀請來自全國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們為2020高考學子送上祝福,希望他們旗開得勝、實現夢想。今天首期刊發七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寄語。
  • 2020年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會議舉辦
    10月24日上午,2020年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舉辦,會議以「瞭望與關懷: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新聞傳播」為主題,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邀請了國內外多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專家學者一同展開交流研討,當天會議還同步進行了網絡直播,兩千餘人在線觀看。
  • 智能時代 新聞傳播學科何去何從?這個論壇上 13所院校大咖專家13個...
    當下技術正驅動著傳播變革,新聞傳播學科如何重塑,人才又該如何培養?在應變和求變的過程中需要堅守哪些「不變」?技術變革下人的主體性如何彰顯?尋求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如何確立學科的主體性? 12月12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
  • 專家探討「新文科背景下的傳播學科體系重構與人才培養」
    「新文科背景下的傳播學科體系重構與人才培養」第三屆師範院校新聞傳播學科年會日前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貴州師範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20所師範類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院長及學科負責人齊聚在一起,探討在新文科、新技術的「雙新」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體系重構與人才培養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喻國明教授作了主旨發言。他認為,在技術日益發達的背景下,戰略問題比戰術問題更為重要。
  • 張志安卸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南都訊 記者董曉妍 11月13日,南都記者獲悉,曾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一職的張志安現已卸任。張志安2014年起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一職,自此已有6年時間。記者查看該院官網「現任領導」一欄顯示,目前由該院黨委書記黃毅擔任「代院長」一職。13日下午14時,張志安在其微信朋友圈發表離任感言稱:「2014年擔任院長以來,自認為盡心盡力,也使學院學科建設有明顯進步。現在看,進人留人方面恐怕距離期待仍有差距。經過反覆考慮,決定請辭院長,回歸教師,迎接新挑戰。祝學院越來越好!」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
    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國際傳播學會主席TERRY FLEW教授、海內外專家學者500餘人,以及近40位新聞與傳播院院長分享了AI時代各種新興媒介、智能傳播產業及其社會影響,以及智能新聞傳播教育等前沿成果。
  • 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求索商學新知...
    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求索商學新知;講好中國故事 2020-07-2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數據、5G、文化創意……百所高校「網紅」齊聚嶽麓探討新媒體發展
    大數據、5G、文化創意……百所高校「網紅」齊聚嶽麓探討新媒體發展 2020-12-20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
    今天做客新華日報理論抖音「@理所當然」的重磅嘉賓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傳播學會會長張志安5G影響傳播,傳媒最終會回歸更加連接的本質,本質上帶來人聯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的深度和連接
  • 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順利召開
    10月21-23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的2020年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200餘名國內商學院院長和嘉賓齊聚安泰,出席盛會。與此同時,來自境外的150餘名商學院院長和嘉賓通過大會網絡平臺線上參會。參會嘉賓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
  • 山東理工大學21位學院院長傾心向你推薦!
    那麼未來又要去往何方呢?聽說同學們面對著繁多的學校、專業一時間眼花繚亂。不如看向這裡,21個學院敞開懷抱歡迎你,21位院長親自上陣給你一個最真實的山理工!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新時代,新起點,新管理。管理學院將發揮管理科學與工程和工商管理學科的優勢,立足山東,服務國家,為成千上萬的學子鑄就尋夢、追夢和圓夢的翅膀。在此,真誠歡迎廣大優秀學子報考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 同濟大學舉辦「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學術論壇
    5月30日,由同濟大學主辦,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澎湃新聞、《新聞晨報》、《探索與爭鳴》雜誌、SMG 都市頻道、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聯合協辦的「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學術論壇在嘉定校區藝術與傳媒學院惟新館舉辦。
  •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辦新銳學院 育融創人才
    近日,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將中山大學網際網路與治理研究中心列為省內首批5個「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之一。「這是繼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後,學院獲得的第一個省級社科研究平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 全球十位著名藝術學院院長高峰聚會中央美院
    2010年10月6日至7日,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丹麥、日本等國的著名藝術院校的校長聚集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對目前各國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擁有的長處與經驗進行了交流,共同探討全球藝術教育的走向問題。
  •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舉行「百年廈大·全國商學院院長書記論壇」
    12月19日,在廈門大學即將迎來百年校慶之際,為促進世界人文交流互鑑,探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商學院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舉辦「百年廈大·全國商學院院長書記論壇」。來自全國60餘所高校的商學院院長、書記百餘人齊聚鷺島,共襄盛舉。
  • 智能時代,主持傳播求新求變?華師大論壇有答案
    本次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合主辦,1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及業界人士圍繞論壇主題「解構與重塑:智能時代的主持傳播」,從不同維度和視角對主持傳播領域的學科前沿和學術焦點進行深度研討,意圖剖析新媒介環境下易變複雜的表象,重新定位人在主持傳播中的主體性地位,並尋找重新構造學科和行業的新思路和新力量。
  • 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背景與走向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志勇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7大背景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的,好的教育必須及時回應時代的呼喚。我們研究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走向,必須深刻洞察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變化,這是研究學校未來變革非常重要的視角,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正呈現出什麼樣的變化或特徵?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
    論壇線下主會場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個分論壇。
  • 全國9位新聞傳播學專家雲端「集合」 要幹什麼?
    8月25日上午,圍繞「面向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水平提升計劃」第2期研討會在線上平臺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教育電視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廣西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共9位專家受邀出席,分享在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方面的經驗與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