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將中山大學網際網路與治理研究中心列為省內首批5個「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之一。「這是繼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後,學院獲得的第一個省級社科研究平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在網絡大數據與社會心態、數字新聞業與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網絡空間與網際網路治理3個核心領域展開研究,使得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以下簡稱中大傳設學院)又一次站上了理論研究創新的前沿。
做「新而特」不做「大而全」
事實上,「以更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嘗試新理念和新技術,讓新聞傳播教育緊跟時代變革的趨勢」一直是中大傳設學院堅持的理念。
「於學界有建樹之根,於業界有影響之力。」對於學院發展,中大傳設學院前任院長胡舒立曾提出過這樣的理念,對此,張志安很認同。「這一理念讓你知道行動的方向是什麼,整個研究與教學該往哪個方向去。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有很多大學,媒體也很發達,大家同樣發展傳播學,重要的是在形成特色的時候有沒有自己的理念。」
在中大傳設學院10周年院慶之際,正式將「人文新媒體,融創傳播學」確定為學院學科發展的方向。張志安具體解釋道,所謂「人文新媒體」,就是以人文精神引領新媒體傳播和設計人才的培養;「融創傳播學」,就是以新聞傳播學為核心、旁涉政治學、心理學、計算機、設計學、藝術學等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創新的傳播研究。也正因此,張志安把中大傳設學院定義為以新媒體、新理念為特色的後起之秀。「沒有考慮去複製哪個學院,而是特別希望成為我們自己;不可能去做大而全,只能做以學科融合為特色、以新媒體為方向的富有特色的傳播學院。」
新理念引領新聞教育改革
網際網路正在徹底顛覆和改寫傳統新聞業。對於新媒體環境下的行業變革趨勢,張志安總結為:「從過去以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機構媒體為核心的新聞傳播輿論場,逐步轉變成專業媒體、平臺媒體和自媒體協同互補的公共傳播輿論場。」
這也意味著,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在新的行業生態和社會需求下,進行重新定位。對此,中大傳設學院強調用融合創新的理念發展跨學科的新聞教育。在人才培養上著重面向新媒體,培養既掌握前沿傳播技術,又具有創新公共傳播觀念的綜合人才;在專業設置上大膽改革,將新聞學、傳播學、公共關係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進行細分定位,圍繞新聞傳播、政治傳播、企業傳播、視覺傳播的內涵培養;在教學資源上,著重打造一支文理交叉、多元互補的跨學科知識背景的師資隊伍。
變培養「好記者」為輸送「好公民」
正如張志安所言,記者只有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具有對中國社會的深度認知、闡釋和表達的能力。
為此,中大傳設學院確定了從單純面向行業培養新聞傳播人才轉向面向社會培養公共傳播人才、從培養「好記者」轉向培養「好公民」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在教學上,一方面注重對學生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培養;另一方面,通過實驗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與許多新聞院校的專業碩士聚焦於綜合報導能力的培養不同,中大傳設學院的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側重精英教育和特色發展,專業碩士只有財經新聞和互動設計兩個方向。其中,財經新聞碩士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學生在學習金融學知識和新聞傳播實務知識的同時,有機會聽到滙豐商學院的高端課程;互動設計碩士直接入住媒體互動設計中心,在讀期間每個人都有蘋果一體機、獨立辦公桌,在充滿設計師文化的空間中邊操作學習,邊思考實踐。
同時,想方設法提供最有含金量和前沿性的知識,讓學生就讀期間真正受益——是中大傳設學院的目標,為了讓學生不出校園就能跟新媒體的前沿平臺進行對接,學院尤其重視實驗教學,進行諸多資源整合。如整合原有的音頻實驗室、視頻編輯室、電視演播室、紀實攝影實驗室,形成「內容採集平臺」;新成立大數據傳播實驗室,讓學生運用大數據方法研究網絡輿論、用戶性格、網民畫像等;升級改造媒體互動設計中心,重點培養學生進行互動設計和視覺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