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很多孩子都在家進行很長一段長時間的封閉式學習。不少家長發現,孩子之前在學校學習狀態不錯,但上網課卻常常心不在焉,不在狀態,回到學校後成績也下降了很多,這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產生了「孤島效應」。
初二學生小然,以前很少接觸手機和電腦遊戲,自從在家上網課後,他開始失去學習興趣,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去玩遊戲。家長問他說:「當你不學習的時候,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遊戲中去,不會感覺到恐慌嗎?」
小然回答:「會的,在玩遊戲的期間,我的內心總是感到非常不安,我怕學習成績會下降,但放下滑鼠的話我會更加焦慮,怎麼辦,我感覺自己考不上高中了。」
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太過焦慮?這樣的情況之所以發生,又是否是因為孩子常常處在「孤身一人」的環境當中呢?
「孤身一人」的環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 親子關係疏遠
長時間「孤身一人」的孩子通常與父母存在交流困難的問題。在疫情爆發之前,雖然這些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談,但與父母之間也不常發生衝突。
然而,在封閉時期,許多孩子經常感到不安,無法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務,當父母管教他們時,他們會突然失去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而父母因為對孩子不滿意,就經常責罵孩子,這也會讓親子關係漸漸變差。
2. 不願溝通,自我封閉
一旦孩子習慣處於封閉的狀態當中,就很難擺脫那種氛圍。即使他強迫自己走出去,也會不自覺地對外界的人帶有牴觸意識。這會使他越來越自我封閉且不願意和人面對面進行交流。
面對學習問題不知道如何去問,只能不斷地積壓起來,這樣不會的問題逐漸增多,孩子又不願意向外界尋求幫助,就會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滑。
3. 沒有紀律性
由於封閉太久,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做他想做的事,不受社會的限制。一旦他回到學校,他會覺得校規束縛了自己,並很難適應學校的規章制度,因此在課堂上隨心所欲懶散學習,受到老師的批評後,又會感到失望,甚至不想去上學。
在特殊情況下,家長需要高度優先考慮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更好地解決「孤島效應」帶給孩子各種影響。那麼,家長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孤島效應。
什麼是「孤島效應」?
所謂孤島現象是指當電網供電因故障事故或停電維修而跳脫時,各個用戶端的分布式併網發電系統未能即時檢測出停電狀態而將自身切離市電網絡,而形成由分布電站併網發電系統和周圍的負載組成的一個自給供電的孤島。
若用人類行為對「孤島效應」下定義,也就是說,當人們為一個特定的原因,局限於一定的空間,與外面的世界隔絕了很長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孤獨感,變得消極和極端起來。
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往往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即使接觸外面的世界自己也可以生存下去的想法。這些被「孤島效應」所影響的人一旦重新進入社會,不僅自身會感到不適,還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孤島效應」會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會使孩子很難重新融入學校、社會生活。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在上學前克服「孤島效應」呢?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破解「孤島效應」?
1.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們之所以會產生孤島效應,主要是因為他們過度的關注自身和周圍環境,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更多地關注他人,挖掘自己的興趣。通過勞逸結合的方式,孩子們可以通過網絡與他人溝通從而明白自己不是一個孤島。
這樣做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重新學習,孩子會學會如何應對自己,如何應對孤獨。
2. 保持積極態度
避免陷入「孤獨」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樂觀的人會做最大的努力將自己從抑鬱中解放出來。父母需要做的是創造條件讓孩子尋找快樂。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暫時遠離學習環境,在戶外一邊玩樂,一邊增進親子關係。這樣做不僅可以緩解孩子的孤獨感,還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藉此孩子們可以調整他們的狀態。
3. 讓孩子「走出去」
孩子在學校會得到老師的監督、同學的陪伴,孤島效應讓孩子內心感到十分孤獨,在學習中也非常無力。家長應該讓孩子與同學老師多交流,這會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讓孩子感到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努力生活,大家並不都是處於一個孤獨的狀態。
通過與外界的交流,使孩子能夠識別出自己的消極狀態中存在的錯誤觀念,通過改變自己來進入學習的正軌。
總結
只有擁有良好的身心狀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才能順利進行。通過這篇文章,父母可以學到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而讓孩子們從「孤島」中走出來,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專注於維持健康生活以達成學習的目標。你的孩子正在受到「孤島效應」的影響嗎?說出你的煩惱,讓大家一起解決吧!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