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效應:孩子情緒低落學不進去,是環境給了孩子消極暗示

2020-12-17 朗姐育兒說

由於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很多孩子都在家進行很長一段長時間的封閉式學習。不少家長發現,孩子之前在學校學習狀態不錯,但上網課卻常常心不在焉,不在狀態,回到學校後成績也下降了很多,這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產生了「孤島效應」。

初二學生小然,以前很少接觸手機和電腦遊戲,自從在家上網課後,他開始失去學習興趣,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去玩遊戲。家長問他說:「當你不學習的時候,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遊戲中去,不會感覺到恐慌嗎?」

小然回答:「會的,在玩遊戲的期間,我的內心總是感到非常不安,我怕學習成績會下降,但放下滑鼠的話我會更加焦慮,怎麼辦,我感覺自己考不上高中了。」

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太過焦慮?這樣的情況之所以發生,又是否是因為孩子常常處在「孤身一人」的環境當中呢?

「孤身一人」的環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 親子關係疏遠

長時間「孤身一人」的孩子通常與父母存在交流困難的問題。在疫情爆發之前,雖然這些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談,但與父母之間也不常發生衝突。

然而,在封閉時期,許多孩子經常感到不安,無法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務,當父母管教他們時,他們會突然失去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而父母因為對孩子不滿意,就經常責罵孩子,這也會讓親子關係漸漸變差。

2. 不願溝通,自我封閉

一旦孩子習慣處於封閉的狀態當中,就很難擺脫那種氛圍。即使他強迫自己走出去,也會不自覺地對外界的人帶有牴觸意識。這會使他越來越自我封閉且不願意和人面對面進行交流。

面對學習問題不知道如何去問,只能不斷地積壓起來,這樣不會的問題逐漸增多,孩子又不願意向外界尋求幫助,就會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滑

3. 沒有紀律性

由於封閉太久,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做他想做的事,不受社會的限制。一旦他回到學校,他會覺得校規束縛了自己,並很難適應學校的規章制度,因此在課堂上隨心所欲懶散學習,受到老師的批評後,又會感到失望,甚至不想去上學。

在特殊情況下,家長需要高度優先考慮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更好地解決「孤島效應」帶給孩子各種影響。那麼,家長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孤島效應。

什麼是「孤島效應」?

所謂孤島現象是指當電網供電因故障事故或停電維修而跳脫時,各個用戶端的分布式併網發電系統未能即時檢測出停電狀態而將自身切離市電網絡,而形成由分布電站併網發電系統和周圍的負載組成的一個自給供電的孤島。

若用人類行為對「孤島效應」下定義,也就是說,當人們為一個特定的原因,局限於一定的空間,與外面的世界隔絕了很長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孤獨感,變得消極和極端起來

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往往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即使接觸外面的世界自己也可以生存下去的想法。這些被「孤島效應」所影響的人一旦重新進入社會,不僅自身會感到不適,還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孤島效應」會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會使孩子很難重新融入學校、社會生活。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在上學前克服「孤島效應」呢?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破解「孤島效應」?

1.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們之所以會產生孤島效應,主要是因為他們過度的關注自身和周圍環境,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更多地關注他人,挖掘自己的興趣。通過勞逸結合的方式,孩子們可以通過網絡與他人溝通從而明白自己不是一個孤島。

這樣做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重新學習,孩子會學會如何應對自己,如何應對孤獨。

2. 保持積極態度

避免陷入「孤獨」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樂觀的人會做最大的努力將自己從抑鬱中解放出來。父母需要做的是創造條件讓孩子尋找快樂。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暫時遠離學習環境,在戶外一邊玩樂,一邊增進親子關係。這樣做不僅可以緩解孩子的孤獨感,還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藉此孩子們可以調整他們的狀態。

3. 讓孩子「走出去」

孩子在學校會得到老師的監督、同學的陪伴,孤島效應讓孩子內心感到十分孤獨,在學習中也非常無力。家長應該讓孩子與同學老師多交流,這會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讓孩子感到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努力生活,大家並不都是處於一個孤獨的狀態。

通過與外界的交流,使孩子能夠識別出自己的消極狀態中存在的錯誤觀念,通過改變自己來進入學習的正軌。

總結

只有擁有良好的身心狀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才能順利進行。通過這篇文章,父母可以學到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而讓孩子們從「孤島」中走出來,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專注於維持健康生活以達成學習的目標。你的孩子正在受到「孤島效應」的影響嗎?說出你的煩惱,讓大家一起解決吧!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但其實今天的分享不僅僅是只關注到消極情緒部分,今天的分享會比較全面的來看待情緒、理解情緒。經常聽到說「好的情緒管理是高情商的關鍵」,那我們先來聽聽有關情商的概念。
  • 孩子時不時就情緒低落?情緒ABC理論:需及時轉變「認知B」
    說到這個問題,其他朋友也有同感,認為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情緒低落,不僅僅是在家裡,有時候在學校也是這樣。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有時候會很容易發脾氣,或者很容易就感覺到不開心,但是引起孩子情緒低落的事情其實很小,比如被父母輕輕說了一句、和同學之間鬧了一些小矛盾或者有人不願意和自己玩,這些事情或許都可以讓孩子情緒低落好久了。
  • 孩子情緒低落、暴躁易怒,父母怎麼辦?教育孩子不應該帶著壞情緒
    每個人都有複雜的情緒,小孩子也不例外。 在許多大人眼中,對孩子的情感豐富程度並沒有完整的意識,孩子要麼安靜,要麼就是吵鬧,但其實,或許你完全想像不到,在一些活躍或者哭鬧狀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孩子的「好情緒」和「壞情緒」。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不當回事,你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有些粗心大意的家長,在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仍舊不為所動,認為孩子只是矯情,或者直接認為這是暫時性的,只要家長給點糖果的話,孩子立馬能恢復"本性"。然而,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有時候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別不當回事,因為你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麼,家長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消極情緒。
  • 如何利用心理暗示教育孩子?|羅森塔爾效應
    當你還是個孩子時,父母或者老師是否對你有過許多期待,有些期待如天方夜譚,還有一些具有實現的可能。這些期待,有的用言語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用行動的方式表達出來。歸根到底,都是屬於一種心理暗示。所謂單盲實驗就是被試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實驗組還是對照組,但顯然根據實驗者期望效應,與被試接觸的實驗者的期望也能夠影響實驗結果,所以在雙盲實驗中,與被試接觸的實驗者與被試一樣都不知道被試的分組,這樣一種程序已經被學術界認可能夠比較有效地避免實驗者期望效應。此後甚至還出現了三盲實驗,即連收集和統計數據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被試的分組,但這種程序實施起來非常困難,所以極少被採用。
  • 不要再打擊孩子,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積極的暗示才對孩子有幫助
    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父母都喜歡給予孩子消極的暗示。殊不知這些消極的暗示已經狠狠地傷害了孩子的心,只是父母還沒有意識到而已。消極的暗示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1.做事變得消極消極的暗示使得孩子自身變得消極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本身孩子的心靈就比較脆弱,如果父母再用一些消極的話語來斥責孩子的話,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被打垮,以至於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瞻前顧後,那麼做事的效率自然也就變差了。
  • 孩子遇事沮喪、情緒低落,培養孩子「自尊心」,讓孩子擁有成就感
    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成年人,遇到一點點微小的挫折,很有可能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變得沮喪、情緒低落。嚴重一點甚至會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造成永遠無法磨滅的陰影。家長應該做的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孩子面對負面情緒的能力,引導孩子擁有成就感來對抗沮喪。
  • 羅森塔爾效應如何運用到日常教育中?讓孩子在積極的暗示下成長
    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往往忽視了暗示的力量,它就像隱藏在生活中的導航,孩子走得順不順,就看父母用得好不好。消極的暗示,把孩子趕向失敗養孩子,我們總有一百個擔心,也總會把它掛在嘴邊,但是往往是越擔心什麼越來什麼:告訴孩子「不要打翻」,更易打翻;批評孩子挑食,更加什麼都不吃。
  • 太難我學不會,孩子自我放棄怎麼辦,不妨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孩子生氣地說:"之前的譜子我還沒有學熟悉,就叫我學新的,老是給我這麼難的任務,我的能力又還達不到,太難了我不學了!"朋友對於孩子的畏難情緒,一時也很無奈,況且鋼琴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不知道怎麼開導孩子,於是就讓孩子回房間了。
  • 別把你的壞情緒帶給孩子,警惕「踢貓效應」,給孩子帶來傷害
    接線員回家就把在沙發上蹦跳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很生氣,狠狠地踹了一腳身邊正在打滾兒的貓嗎?貓逃到了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過來,司機為了避讓這隻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述的就是壞情緒傳染所產生的惡性循環。在當代日趨激烈工作壓力下會讓人的神經緊繃,一點不如意就會讓自己的憤怒被點燃。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學會調節各種消極情緒,人生更有意義
    當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多了難免會有消極情緒出現,那麼什麼是消極情緒:它是指在某種具體行為中,由外因或內因影響而產生的不利於你繼續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計劃不如變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人不能控制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生活中永遠順風順水,不會失敗,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稱心如意;同樣,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行為和進展也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意志有何轉變。
  • 臨開學孩子悶悶不樂?行為學ABC法,讓家長讀懂孩子莫名「情緒」
    不知不覺,暑假要結束了,孩子也準備上學了,但是離開學時間越近,相信不少父母都和我一樣,發現孩子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總是悶悶不樂的,當我問孩子:"孩子怎麼啦,你怎麼不開心了?是不是有其它小朋友欺負你?",孩子搖搖頭表示否認,但是孩子卻也沒有說自己為什麼不開心。
  • 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善用心理「期待效應」,說你行你就行
    「期待效應」指人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預言,並會下意識地去適應這情況。分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說直白點,人們會對別人給的暗示或者希望下意識的地去配合和適應。正向的暗示激勵人奮進,消極的暗示則讓人無措,灰心等。
  • 被拒絕的滋味不好受,但孩子應該嘗嘗,這才是成長和磨合
    過於擔心孩子被拒絕後的低落心理,反而會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機。在問題最開始時就拒絕,讓孩子明白底線,而不是一味說教,態度不明朗,仿佛還能商量似的。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溫和而堅定」,溫和指的是語氣,但態度必須一開始就亮出來,簡潔明了。當然,拒絕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直接說「不」容易引發孩子叛逆,其實最有效的是「暗示效應」,家長要學會不動聲色。
  • 當你遇到消極暗示時——饅頭好吃嗎
    文章開始,請先學習一個心理學效應,大家也可以跟著試試哦。白熊效應,是一種心理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 學生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咋辦?專家:讓學生心花怒放的三大好處
    在學校中,總有一些學生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有媒體在一次調查中發現,有近20%的學生覺得自己平時不開心。確實,學生的成績上去了,臉上的笑容卻越來越少了,甚至開始變得自閉,不願與人交往。在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的學生臉上,我們難得一見陽光燦爛,更多的是一種冷漠。這樣的負面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心態和身心健康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有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 離開你消極的暗示,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有人在你面前打了一個哈欠,即使你現在不困,也會忍不住跟著打個哈欠,於是周圍的人都哈欠連天。其實哈欠並不會傳染,是人們受到了外部環境暗示的影響,下意識做出的反應。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戀愛中的人很容易接受對方的暗示,變成對方暗示的樣子。同時,暗示是把雙刃劍,可以對我們的情緒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 巧用小玩具,讓情緒低落的孩子頓時笑逐顏開
    當孩子們情緒不佳時,教師要創造出能吸引孩子的興趣點,讓玩具發揮作用。又接新生了,當我拿到新生名單時,我在想,我們班的孩子會是怎樣的呢?長得漂亮嗎?聰明嗎?調皮嗎?可愛嗎?我期待著看到他們。孩子們上幼兒園了,個個模樣可人,就像剛成熟的蘋果,真想咬他們一口。可是,新入園,他們又哭又鬧。
  • 孩子消極悲觀,總是唉聲嘆氣,3個方法,培養樂觀積極的孩子
    大人們通常都覺得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了,不需要養家也沒有很大的責任。但現在不少孩子不僅顯得早熟,還總是有很多在大人身上才會出現的情緒,例如悲觀、消極。朋友的兒子圖圖原本是個開心果,從小就很討人喜歡。可最近他卻發現兒子經常唉聲嘆氣,還時常自言自語,臉上總是掛著憂傷的表情。
  • 如何平靜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做個佛系父母,這幾招教給你
    其實孩子有的時候的確是會讓父母苦惱的,因為孩子的有些消極情緒的確讓父母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去解決。而且孩子一旦胡鬧起來基本上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就更談不上克制孩子的消極情緒了。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緒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