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

2020-12-17 東東哩咚蹌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但其實今天的分享不僅僅是只關注到消極情緒部分,今天的分享會比較全面的來看待情緒、理解情緒。

經常聽到說「好的情緒管理是高情商的關鍵」,那我們先來聽聽有關情商的概念。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關於情商也有一個概念叫「情緒智力」,包含5個主要領域:了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5個領域裡面有3個是直接跟情緒相關的,所以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成就高情商。

那高情商就不必多說了,不論是在公司上班、還是自己經營,高情商的人,在工作中的機遇和發展、人際關係的處理,都是很有優勢的。

關於情緒,記得剛從事早教工作的時候,有一位培訓師,引導大家說出有關情緒的詞語,形式是每人輪流說一個。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老師除了一些簡單的開心、快樂、難過、傷心之外,真的不知道還有哪些情緒語詞。還有的老師,會把感受或者性格描述的詞語混淆。

所以,情緒對成人來說其實也不是很好描述的,很多成人甚至也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更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關於情緒,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情緒——情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情緒是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達方式;情緒是指人喜、怒、哀、樂、懼等心理體驗。

那麼,為什麼會有情緒呢?我們人類的大腦通常分為兩種方式來進行思考:一種是快速的、粗糙的,這部分通常稱為情緒的大腦;另一部分是較慢的、精緻的思考,這部分就是理性的大腦。

「情緒腦」也稱為「動物腦」,是我們作為動物的本能的思考,「理性腦」是我們作為人類、高級靈長類動物所具備的特殊的思考能力。

大腦由「情緒腦」和「理性腦」組成,孩子在低幼階段主要是由「情緒腦」控制,那隨著成長和能力的提升,我們更多地運用「理性腦」進行思考。

舉個例子:當一個小朋友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搶走以後,她可能會本能的搶回來,或者大哭。儘管低幼孩子的「理性腦」還在不斷發育完善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可以不斷提醒孩子,調用自己的「理性腦」,那麼對於情緒調節,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情緒的分類有很多,情緒可以被分類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後天學習到的「複雜情緒」。「基本情緒」有我們常見的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複雜情緒」有害羞、擔心、孤單、驕傲、內疚、羞恥。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之前,完成基本情緒的發展。

1歲以前的寶貝見到媽媽,逗她會笑,餓了、媽媽離開了會難過。1歲之後隨著大腦的發展,寶寶自我意識的萌芽,會出現更多的情緒。

我們常見的就是課堂上,寶寶擰來擰去不願意做自我介紹,有的寶寶一直往家長身後躲,這是在集體關注時,害羞情緒的出現,而我們很多家長,都是使勁把孩子往外推,或者出現不耐煩的狀態。每當這時,我都會說:「你還沒準備好嗎?那我們待會兒再試一試」。

其實,孩子對於情緒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強烈很多。很多時候,我們把情緒通俗的分為:好的情緒和不好的情緒,即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聊一聊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首先有一個觀點,就是: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是我們經常會走到的誤區,容易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一哭鬧,我們就煩躁,孩子害羞,我們就覺得孩子性格發展有問題等……大家很容易為孩子的積極情緒而開心,卻不能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最關鍵要讓孩子明白:任何情緒,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而是要學會面對,並用對的方式來管理。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很多父母很難做到的。我們面對孩子哭鬧、生氣,第一反應永遠是:不要哭,不要鬧。

我們仔細想想,孩子哭鬧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我們自己的修煉不夠?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想,為什麼大人一上班孩子就哭鬧?是無理取鬧?還是情感需要?為什麼孩子總是固執地要自己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情緒管理,關於這一點我們每個大人都需要好好修煉。不是說我在這裡跟大家講我自己做得有多好,就有多好,我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而且我知道,對於處於工作和家庭兩個角色的家長們,面對很多壓力要保持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需要不斷修煉的。同時,堅持親身教養的全職媽媽,每天24小時待命的狀態,難免會有情緒管理的問題。就像剛才說的,任何情緒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不要害怕、不要逃避,接納自己的情緒。

不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孩子是我們成人的一面鏡子,我們如何處理情緒,孩子也會去模仿。

情緒這個概念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繪本,用形象的語言,把這種情緒描述出來,都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正面地正視自己的情緒。

這裡還有一個小貼士:當我們在給孩子讀繪本時,還可以把孩子遇到的情景也融入進去。比如:小男孩想吃冰激凌,他實在等不及了,小D想吃冰激凌的時候也是這樣著急吧?巴不得馬上就能吃到。融入我們日常遇到的情景,讓孩子更具象的了解情緒。

那孩子出生後,什麼時候開始有情緒的呢?孩子大約滿月左右,就有愉悅與挫折的初始情緒,而接下去的情緒發展更是快速。

在5~7個月大左右,他們已經具備6種基本情緒,包含害怕、喜悅、生氣、傷心、厭惡、驚奇。1歲半到3歲間,「複雜情緒」又稱「自我情緒」,如尷尬、羞恥、愧疚、羨慕、驕傲等等也逐步出現,而這些情緒會傷害或強化自我感覺。

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情緒已經越來越複雜了,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情緒」是生物性的,沒有種族差異,是全人類共通的,我們人類會因一些事感到興奮或憤怒,也很一致。

因此,人類可以在現實層面或心理層面互相溝通了解,但是「複雜情緒」則不然,與我們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性,受父母或主要看護者的態度影響很大,

這一點對於我們成人是經常遇到的。

我們火冒三丈時,也許就是其他人一句話,就把我們點醒了,一下子就平靜了,然後就會覺得說:「哦,與其發火,不如想想怎麼辦吧」。如果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斷提醒他使用「理性腦」,那麼慢慢地,這就會成為一種思維模式。

使用這個策略時,需要注意介入時機,正在情緒最激烈的當下,不建議使用這個策略。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的策略也有不同的側重。

孩子在3歲前使用「理性腦」,更多的是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怎麼了?這是什麼情緒?情緒的激烈程度是怎樣的?

2、3歲以後的孩子,等到情緒平靜後,可以嘗試更加高階的方法引入「理性腦」,當然還是需要注意介入的提問技巧,先共情再提問。例如:等待真的太難了,不是嗎?那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等待不這麼難熬呢?

這樣的提問方法就是讓孩子的「理性腦」開始作用,除了那些大吼大叫外,我們還能有什麼策略呢?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討論,甚至還可以延展到「下次還是忍不住發火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你看,這就是復盤,復盤的意義就是,在於不斷讓孩子使用他們的「理性腦」,這是違反天性和本能的,但只有這樣不斷操練,孩子的「理性腦」發育才會越來越成熟。

情緒修煉真的是人一輩子的課題,其實情緒沒有好壞、對錯的,所謂情商高的人,絕對不是從來不生氣,而是當他生氣時,他可以有非常敏銳的覺察(認識情緒),有良好的應對措施(管理情緒),讓自己控制情緒,而不是為情緒所困。

我們現在所做的這一切,就是要成為孩子的情緒調節器,然後逐步讓孩子具有內在的調節功能。如果我們能有這份理解,那麼面對孩子的情緒,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相關焦點

  • 如何平靜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做個佛系父母,這幾招教給你
    其實孩子有的時候的確是會讓父母苦惱的,因為孩子的有些消極情緒的確讓父母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去解決。而且孩子一旦胡鬧起來基本上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就更談不上克制孩子的消極情緒了。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緒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消極情緒?
  • 30「積極情緒」減少消極:如何識別和拆除消極情緒地雷?
    如何成功通關掃雷遊戲呢?今天,我先和大家分享第一步和第二步,如何識別和拆除情緒地雷。第一步,識別消極情緒地雷,從不知不覺成長為後知後覺昨天大家已經學會了用電影回放法回顧自己的一天,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事件讓你產生了消極情緒,背後的消極信念是什麼。
  • 引導一個人從消極心態轉變為積極心態,單純的講道理是毫無效果的
    當我們談到消極心理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要如何做才能改變消極心理的狀態,讓自己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在我看來,任何一種狀態我們不要先去談改變,應該先談接受,學會悅納消極心理,然後在這過程中,像剝果皮一樣,一點點的去改變不好的狀態。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不當回事,你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有些粗心大意的家長,在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仍舊不為所動,認為孩子只是矯情,或者直接認為這是暫時性的,只要家長給點糖果的話,孩子立馬能恢復"本性"。然而,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有時候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別不當回事,因為你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麼,家長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消極情緒。
  • 消極情緒也有好處
    消極情緒也有好處 ■白犀/編譯     抑鬱症正逐漸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更有研究顯示,50%~75%的女性會隨著孩子的出生,經歷一段情緒不穩定的產後抑鬱期。而相對來說,其他精神類疾病的發病率遠低於1%。如果一種「疾病」會在如此大的範圍內發生,那麼它一定有區別於其他疾病的深層原因。    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系的研究者就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這個問題。他們最近發表在《澳大利亞科學》上的一篇文章利用多個實驗結果向我們展示了消極情緒的積極效果。
  • 孤島效應:孩子情緒低落學不進去,是環境給了孩子消極暗示
    然而,在封閉時期,許多孩子經常感到不安,無法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務,當父母管教他們時,他們會突然失去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而父母因為對孩子不滿意,就經常責罵孩子,這也會讓親子關係漸漸變差。2.面對學習問題不知道如何去問,只能不斷地積壓起來,這樣不會的問題逐漸增多,孩子又不願意向外界尋求幫助,就會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滑。3.
  • 情緒管理本質上是認知管理Ⅱ——如何管理消極情緒和垃圾情緒
    所謂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不少人在分析自己的心理能量時,往往會給出一些心理分析式的答案,比如自己其實一直在滿足童年的缺憾,想要達到父親的標準,或者是因為貧窮留下的陰影……這種所謂的『 分析 』,在筆者看來,其實更像是某種『 文學創作 』
  • 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情緒?接納、共情、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們已經知道,孩子嫉妒的原因是因為家長愛比較,那孩子有了嫉妒情緒,又該如何做呢?1、接納嫉妒情緒,給予共情接納並共情,就是對孩子的嫉妒情緒表示理解。舉個例子,妹妹看到哥哥在玩電腦,就會產生嫉妒,生氣的說:「為什麼哥哥可以玩電腦而我不可以?」
  • 堵車時如何排解消極情緒
    堵車的時候,道路不通暢了,車開開停停,人的心情也不通暢了,容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那麼堵車的時候怎樣做才能排解消極情緒呢?第一種方法:吃東西。經常能聽到女生說:我要是不開心了我就去吃東西,吃東西我就開心了。
  • 孩子消極悲觀,總是唉聲嘆氣,3個方法,培養樂觀積極的孩子
    大人們通常都覺得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了,不需要養家也沒有很大的責任。但現在不少孩子不僅顯得早熟,還總是有很多在大人身上才會出現的情緒,例如悲觀、消極。朋友的兒子圖圖原本是個開心果,從小就很討人喜歡。可最近他卻發現兒子經常唉聲嘆氣,還時常自言自語,臉上總是掛著憂傷的表情。
  • 感悟故事:面對消極的情緒,我們該如何去克服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說一說怎麼樣消除負面情緒。我們的感受並非源自外界,而是源自自己的認識。換而言之,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是一致的,外界的事物會對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絕非情緒的成因,那些不美好的體驗,完全是出於我們對降臨到自己身上的事情所做的假設或評估。
  • 什麼才是消極情緒產生的真正原因?職場人必看的情緒管理法則
    工作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消極情緒。諸如工作量大,領導施壓,同事關係緊張,薪資和預期不相符等因素,都會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影響到職場人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針對工作中的消極情緒,職場人應學會自我調節,隨時以最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這樣才能在職場上做到遊刃有餘。針對工作中的消極情緒,可以嘗試運用情緒ABC理論來解決。
  • 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不是對立關係,關注積極率,用好「檔案袋」
    我們都知道消極情緒,如憤怒的時候會大發脾氣,會大喊大叫,這是顯而易見的表現方式,會給人們帶來健康的損害、人際關係的破壞和幸福感的缺失。與消極情緒來的直接而猛烈相比,積極情緒就顯得輕微而短暫,但它比你想像的要強大得多。
  • 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內心的感受經由身體表現出來的狀態,七情六慾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對外界的自然反應,孩子也不例外。受傳統觀念影響,有的家長以為情緒分兩種,一種是正面情緒,一種是負面情緒。因此,如果孩子高興,我們大人就開心。孩子傷心或者憤怒,我們就很著急,急著讓孩子從負面情緒裡走出來。
  • 積極與消極的情緒,是我們選擇生活的自由,請同樣對待
    可是,生活中就是有很多這樣的人,整天抱怨,整天消極面對任何問題,從來不積極想辦法主動解決,做事情只會按部就班。然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自身的性格脾氣所致,還沒有看清楚當前的狀況,或者沒有以更好的心態來面對。
  • 臨開學孩子悶悶不樂?行為學ABC法,讓家長讀懂孩子莫名「情緒」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把自己的小情緒表現出來了,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掩飾自己內心的小情緒,所以,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傷心,家長總是會很輕易的就從孩子的臉上行為上讀出來。但是,我們只知道孩子的小情緒,可並不知道孩子到底是為什麼而出現小情緒,畢竟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也不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
  • 心理學:怎樣改變自己的消極情緒?
    因為他是影響我們情緒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消極因素的產生,所以當我們設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本著自己實事求是的能力標準來設定,不要把期望值定得過高,也要把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各種不利因素和困難挫折充分的考慮進去,略微的留有一定的餘地。
  • 如何處理自己的消極情緒?
    他們有了好的變化,我的情緒也不再消極,煩躁易怒了。現在我只要有想不明白的事情就到一邊去運動運動,運動以後不但身體出汗排毒了,心情也變舒暢了。現在有時間還會看書,和小寶一起上英語網課,日子過得更充實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是楊春阿姨,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
  • 青春期孩子,情緒暴風驟雨般傾瀉,如何客觀看待
    青春期孩子情緒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隨著青春期孩子心理能力,生活經驗的擴大,他們的情緒感受和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可是又沒有成人的情緒體驗穩定,因此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表現出明確的兩極性。青春期情緒表現的兩極性:01.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共存狂暴性:一件事情發生,成人可能能平靜對待,青春期孩子情緒卻可能暴風驟雨般傾瀉而下,讓旁人不知所措。溫和性:青春期孩子有了一些人生經驗,認識到不同情緒在人際關係中作用不同,學會了適當控制某些消極情緒,對某些情緒予以文飾,以相對緩和的形式表達。
  • 3步走,父母輕鬆應對孩子情緒的決堤,引導好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責任擔當
    3、4-5歲的孩子對情緒不善表達,但是渴望被理解。4-5歲的孩子會有強烈的情緒,但卻無力表達,如果又不能被親近的人所理解,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到底有什麼嚴重後果,咱們先了解了孩子的情緒和控制之後再說。引用專業數據來說明4-5歲孩子對情緒把握的無力感。情緒從出生就有,負責情緒控制的是位於腦幹的邊緣系統,負責理性的是前額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