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但其實今天的分享不僅僅是只關注到消極情緒部分,今天的分享會比較全面的來看待情緒、理解情緒。
經常聽到說「好的情緒管理是高情商的關鍵」,那我們先來聽聽有關情商的概念。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關於情商也有一個概念叫「情緒智力」,包含5個主要領域:了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5個領域裡面有3個是直接跟情緒相關的,所以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成就高情商。
那高情商就不必多說了,不論是在公司上班、還是自己經營,高情商的人,在工作中的機遇和發展、人際關係的處理,都是很有優勢的。
關於情緒,記得剛從事早教工作的時候,有一位培訓師,引導大家說出有關情緒的詞語,形式是每人輪流說一個。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老師除了一些簡單的開心、快樂、難過、傷心之外,真的不知道還有哪些情緒語詞。還有的老師,會把感受或者性格描述的詞語混淆。
所以,情緒對成人來說其實也不是很好描述的,很多成人甚至也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更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關於情緒,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情緒——情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情緒是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達方式;情緒是指人喜、怒、哀、樂、懼等心理體驗。
那麼,為什麼會有情緒呢?我們人類的大腦通常分為兩種方式來進行思考:一種是快速的、粗糙的,這部分通常稱為情緒的大腦;另一部分是較慢的、精緻的思考,這部分就是理性的大腦。
「情緒腦」也稱為「動物腦」,是我們作為動物的本能的思考,「理性腦」是我們作為人類、高級靈長類動物所具備的特殊的思考能力。
大腦由「情緒腦」和「理性腦」組成,孩子在低幼階段主要是由「情緒腦」控制,那隨著成長和能力的提升,我們更多地運用「理性腦」進行思考。
舉個例子:當一個小朋友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搶走以後,她可能會本能的搶回來,或者大哭。儘管低幼孩子的「理性腦」還在不斷發育完善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可以不斷提醒孩子,調用自己的「理性腦」,那麼對於情緒調節,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情緒的分類有很多,情緒可以被分類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後天學習到的「複雜情緒」。「基本情緒」有我們常見的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複雜情緒」有害羞、擔心、孤單、驕傲、內疚、羞恥。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之前,完成基本情緒的發展。
1歲以前的寶貝見到媽媽,逗她會笑,餓了、媽媽離開了會難過。1歲之後隨著大腦的發展,寶寶自我意識的萌芽,會出現更多的情緒。
我們常見的就是課堂上,寶寶擰來擰去不願意做自我介紹,有的寶寶一直往家長身後躲,這是在集體關注時,害羞情緒的出現,而我們很多家長,都是使勁把孩子往外推,或者出現不耐煩的狀態。每當這時,我都會說:「你還沒準備好嗎?那我們待會兒再試一試」。
其實,孩子對於情緒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強烈很多。很多時候,我們把情緒通俗的分為:好的情緒和不好的情緒,即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聊一聊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首先有一個觀點,就是: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是我們經常會走到的誤區,容易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一哭鬧,我們就煩躁,孩子害羞,我們就覺得孩子性格發展有問題等……大家很容易為孩子的積極情緒而開心,卻不能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最關鍵要讓孩子明白:任何情緒,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而是要學會面對,並用對的方式來管理。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很多父母很難做到的。我們面對孩子哭鬧、生氣,第一反應永遠是:不要哭,不要鬧。
我們仔細想想,孩子哭鬧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我們自己的修煉不夠?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想,為什麼大人一上班孩子就哭鬧?是無理取鬧?還是情感需要?為什麼孩子總是固執地要自己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情緒管理,關於這一點我們每個大人都需要好好修煉。不是說我在這裡跟大家講我自己做得有多好,就有多好,我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而且我知道,對於處於工作和家庭兩個角色的家長們,面對很多壓力要保持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需要不斷修煉的。同時,堅持親身教養的全職媽媽,每天24小時待命的狀態,難免會有情緒管理的問題。就像剛才說的,任何情緒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不要害怕、不要逃避,接納自己的情緒。
不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孩子是我們成人的一面鏡子,我們如何處理情緒,孩子也會去模仿。
情緒這個概念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繪本,用形象的語言,把這種情緒描述出來,都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正面地正視自己的情緒。
這裡還有一個小貼士:當我們在給孩子讀繪本時,還可以把孩子遇到的情景也融入進去。比如:小男孩想吃冰激凌,他實在等不及了,小D想吃冰激凌的時候也是這樣著急吧?巴不得馬上就能吃到。融入我們日常遇到的情景,讓孩子更具象的了解情緒。
那孩子出生後,什麼時候開始有情緒的呢?孩子大約滿月左右,就有愉悅與挫折的初始情緒,而接下去的情緒發展更是快速。
在5~7個月大左右,他們已經具備6種基本情緒,包含害怕、喜悅、生氣、傷心、厭惡、驚奇。1歲半到3歲間,「複雜情緒」又稱「自我情緒」,如尷尬、羞恥、愧疚、羨慕、驕傲等等也逐步出現,而這些情緒會傷害或強化自我感覺。
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情緒已經越來越複雜了,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情緒」是生物性的,沒有種族差異,是全人類共通的,我們人類會因一些事感到興奮或憤怒,也很一致。
因此,人類可以在現實層面或心理層面互相溝通了解,但是「複雜情緒」則不然,與我們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性,受父母或主要看護者的態度影響很大,
這一點對於我們成人是經常遇到的。
我們火冒三丈時,也許就是其他人一句話,就把我們點醒了,一下子就平靜了,然後就會覺得說:「哦,與其發火,不如想想怎麼辦吧」。如果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斷提醒他使用「理性腦」,那麼慢慢地,這就會成為一種思維模式。
使用這個策略時,需要注意介入時機,正在情緒最激烈的當下,不建議使用這個策略。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的策略也有不同的側重。
孩子在3歲前使用「理性腦」,更多的是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怎麼了?這是什麼情緒?情緒的激烈程度是怎樣的?
2、3歲以後的孩子,等到情緒平靜後,可以嘗試更加高階的方法引入「理性腦」,當然還是需要注意介入的提問技巧,先共情再提問。例如:等待真的太難了,不是嗎?那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等待不這麼難熬呢?
這樣的提問方法就是讓孩子的「理性腦」開始作用,除了那些大吼大叫外,我們還能有什麼策略呢?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討論,甚至還可以延展到「下次還是忍不住發火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你看,這就是復盤,復盤的意義就是,在於不斷讓孩子使用他們的「理性腦」,這是違反天性和本能的,但只有這樣不斷操練,孩子的「理性腦」發育才會越來越成熟。
情緒修煉真的是人一輩子的課題,其實情緒沒有好壞、對錯的,所謂情商高的人,絕對不是從來不生氣,而是當他生氣時,他可以有非常敏銳的覺察(認識情緒),有良好的應對措施(管理情緒),讓自己控制情緒,而不是為情緒所困。
我們現在所做的這一切,就是要成為孩子的情緒調節器,然後逐步讓孩子具有內在的調節功能。如果我們能有這份理解,那麼面對孩子的情緒,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