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利在書房做作業,媽媽從門口經過時,看小利在翻看手機。媽媽:小利,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學習時安安心心學習,不要看手機,作業完成了你再玩,不行嗎?小利:我是在學習,我用手機查資料,不是玩!媽媽:學習時不要把手機帶進書房,拿著手機就不能專心學習!小利:你成天叫我學習學習學習,你知道嗎,你這樣盯著我,很影響我學習!媽媽:你不認真學習倒還怪我影響你學習了,你能不能講點道理!小利:我不好好學習,我不講道理,在你眼裡我什麼都不好,什麼都不對,我很不快樂……小利一邊說一邊離開座位,跑到臥室,把房門重重關上,躲房間大聲哭起來了。留下小利媽在書房門口,不知如何是好,她不明白13歲的小利怎麼不能開口,只要一說,就會情緒爆發,母女倆不歡而散。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以上的場景不會陌生。父母總是疑惑,孩子的情緒為什麼爆發得讓人措手不及呢?
青春期孩子情緒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隨著青春期孩子心理能力,生活經驗的擴大,他們的情緒感受和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可是又沒有成人的情緒體驗穩定,因此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表現出明確的兩極性。
青春期情緒表現的兩極性:
01.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共存
狂暴性:一件事情發生,成人可能能平靜對待,青春期孩子情緒卻可能暴風驟雨般傾瀉而下,讓旁人不知所措。
溫和性:青春期孩子有了一些人生經驗,認識到不同情緒在人際關係中作用不同,學會了適當控制某些消極情緒,對某些情緒予以文飾,以相對緩和的形式表達。
細膩性:青春期孩子情緒體驗不同於兒童期的單一性和粗糙性,情緒變得豐富和細緻。情緒感受不單由外界刺激引起,同時加入了許多主觀因素。比如觀看文藝作品時,會長時間沉浸在某種情緒中,這種體驗不單純來自作品內容,相當一部分來自於他們主觀思考和遐想派生出來的較為複雜的情緒體驗。
02.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
可變性: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表面上強度很大,但不夠深刻,情緒體驗也不穩定,很容易從一種情緒轉為另一種情緒。
固執性:青春期孩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存在偏執性,同時會帶來情緒上的固執性,如果遭遇挫折就會陷入無助和抑鬱的情緒長時間不能擺脫。
03.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
內向性:青春期孩子在情緒表現上失去了之前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有時他們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隱藏於心而不與表現。
表現性:青春期孩子在情緒表露的過程中,由於從眾或其他一些想法,給情緒加上一層表演色彩,使情緒表露失去了童年的自然性,帶有造作痕跡。
青春期心境的變化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個體要達到身心和諧,必須完成心理整合過程。心理整合過程包括兩個環節:第一,持續性環節,個體意識到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我發展變化而來的,現在和將來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二,統一性環節,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各方面統一,協調的整體。
一般情況,個體要到25歲甚至更晚才能完成這種心理整合任務,從而達到心態的穩定和平衡,青春期孩子隨著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心理整合的持續性和統一性出現了暫時的混亂,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出現一些消極心境:
01.煩惱突然增多
進入青春期後,許多新的問題接踵而至,讓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增添許多煩惱
不知應以何種姿態出現於公眾面前隨著外觀形象的變化,青春期孩子想要改變自己在別人心中形象,但如何改變,什麼樣姿態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喜愛,他們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與父母關係出現裂痕青春期孩子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某些願望還常常遭受到父母的阻止和幹涉,造成他們與父母感情的疏遠。他們常常被這些問題困擾:
怎樣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樣才能與父母的關係恢復到兒童期的親密程度?與父母關係不融洽到底是誰的錯?
如何保持或確立在同伴中應有的地位。小學期在同齡人中的優秀者:青春期後,如果在同伴中的地位降低,他們希望繼續維持過去的優越地位,如果難以達到,他們不能接受這種狀況。
小學期不是同齡人中的優秀者: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高漲,希望獲得自尊,希望得到別人的接受,肯定,喜愛,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會感覺煩擾。
02.孤獨
青春期又稱「心理上的斷乳期」:是指個體將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和對他們的依賴,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
心理斷乳給青少年帶來很大不安:主觀上,他們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客觀上很難短時間適應獨立生活。青春期遇到內心衝突與現實挫折,不能依靠自己能力去解決,又不願求助父母和他人,擔心有損獨立人格,因此產生孤獨的心境。青春期孩子產生了對親密感的需求,但與之相關的關係沒有建立,因此陷入孤獨時,難以自拔。
03.壓抑
壓抑是指當需求,願望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青春期孩子需求不能滿足的原因:
願望不切實際父母和社會的阻力自身經驗不足導致失敗自尊心易受打擊,他們又有爭強好勝的衝動,在這種矛盾情形下,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青春期的孩子心境中消極成分佔很大比例,作為父母需要予以悉心指導和幫助。
青春期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01.青春期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我意識高漲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傾向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當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不能被現實接受,屢遭挫折,就會產生偏激想法,認為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青春期初個體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性明顯增強,處於過分活躍狀態,對於周圍的各種刺激,包括別人對他們的態度都表現得過於敏感,反應過於激烈。
獨立意識青春期孩子迫切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認為父母給予的生活上的關照及情感上的關愛,是他們獲得獨立的障礙,認為教師及其他成員的指導和教誨是對自身發展的束縛,對任何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
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很大程度否認自己是兒童,確認自己是成熟個體。
02.反抗心理的表現:
青春期易出現反抗行為的情景:
獨立意識受到阻礙。青春期獨立要求強烈,但父母沒有思想準備或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情況,仍以十分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會導致反抗行為。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妨礙。父母不聽青少年的意見,將他們一味置於支配,從屬地位。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也將引起青少年的反抗。成人強迫青少年接受某種觀點。他們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青少年反抗的具體表現:
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有些青少年以「暴風式」的對抗。這種反抗發生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勸導無濟於事,事態平息後,強烈的反抗情緒也將隨之消失。漠不關心,冷淡對待。這種青少年的反抗不表現在外顯行為上,而存在於內隱意識中。他們不直接頂撞反抗對象,卻採取漠不關心,冷淡相待的態度,對對方意見置若罔聞,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具有固執性。反抗的遷移性。當一個人的某一方面言行引起他們反感時,他們會將這種排斥反感遷移到這個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認;當某一成員團體中一個成員不能讓他們滿意時,他們傾向於對該團體的所有成員予以排斥。反抗的遷移性使青少年在是非面前產生困擾,在情緒的左右下,他們常常會將一些正確的東西排斥掉,這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
青春期孩子希望成年人能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作為父母給孩子多些理解,多些抱持,修持好自己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