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情緒暴風驟雨般傾瀉,如何客觀看待

2021-01-14 vip旅途2020

小利在書房做作業,媽媽從門口經過時,看小利在翻看手機。媽媽:小利,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學習時安安心心學習,不要看手機,作業完成了你再玩,不行嗎?小利:我是在學習,我用手機查資料,不是玩!媽媽:學習時不要把手機帶進書房,拿著手機就不能專心學習!小利:你成天叫我學習學習學習,你知道嗎,你這樣盯著我,很影響我學習!媽媽:你不認真學習倒還怪我影響你學習了,你能不能講點道理!小利:我不好好學習,我不講道理,在你眼裡我什麼都不好,什麼都不對,我很不快樂……小利一邊說一邊離開座位,跑到臥室,把房門重重關上,躲房間大聲哭起來了。留下小利媽在書房門口,不知如何是好,她不明白13歲的小利怎麼不能開口,只要一說,就會情緒爆發,母女倆不歡而散。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以上的場景不會陌生。父母總是疑惑,孩子的情緒為什麼爆發得讓人措手不及呢?

青春期孩子情緒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隨著青春期孩子心理能力,生活經驗的擴大,他們的情緒感受和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可是又沒有成人的情緒體驗穩定,因此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表現出明確的兩極性。

青春期情緒表現的兩極性:

01.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共存

狂暴性:一件事情發生,成人可能能平靜對待,青春期孩子情緒卻可能暴風驟雨般傾瀉而下,讓旁人不知所措。

溫和性:青春期孩子有了一些人生經驗,認識到不同情緒在人際關係中作用不同,學會了適當控制某些消極情緒,對某些情緒予以文飾,以相對緩和的形式表達。

細膩性:青春期孩子情緒體驗不同於兒童期的單一性和粗糙性,情緒變得豐富和細緻。情緒感受不單由外界刺激引起,同時加入了許多主觀因素。比如觀看文藝作品時,會長時間沉浸在某種情緒中,這種體驗不單純來自作品內容,相當一部分來自於他們主觀思考和遐想派生出來的較為複雜的情緒體驗。

02.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

可變性: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表面上強度很大,但不夠深刻,情緒體驗也不穩定,很容易從一種情緒轉為另一種情緒。

固執性:青春期孩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存在偏執性,同時會帶來情緒上的固執性,如果遭遇挫折就會陷入無助和抑鬱的情緒長時間不能擺脫。

03.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

內向性:青春期孩子在情緒表現上失去了之前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有時他們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隱藏於心而不與表現。

表現性:青春期孩子在情緒表露的過程中,由於從眾或其他一些想法,給情緒加上一層表演色彩,使情緒表露失去了童年的自然性,帶有造作痕跡。

青春期心境的變化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個體要達到身心和諧,必須完成心理整合過程。心理整合過程包括兩個環節:第一,持續性環節,個體意識到現在的我是由過去的我發展變化而來的,現在和將來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二,統一性環節,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各方面統一,協調的整體。

一般情況,個體要到25歲甚至更晚才能完成這種心理整合任務,從而達到心態的穩定和平衡,青春期孩子隨著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心理整合的持續性和統一性出現了暫時的混亂,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出現一些消極心境:

01.煩惱突然增多

進入青春期後,許多新的問題接踵而至,讓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增添許多煩惱

不知應以何種姿態出現於公眾面前隨著外觀形象的變化,青春期孩子想要改變自己在別人心中形象,但如何改變,什麼樣姿態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喜愛,他們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與父母關係出現裂痕青春期孩子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某些願望還常常遭受到父母的阻止和幹涉,造成他們與父母感情的疏遠。他們常常被這些問題困擾:

怎樣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樣才能與父母的關係恢復到兒童期的親密程度?與父母關係不融洽到底是誰的錯?

如何保持或確立在同伴中應有的地位。小學期在同齡人中的優秀者:青春期後,如果在同伴中的地位降低,他們希望繼續維持過去的優越地位,如果難以達到,他們不能接受這種狀況。

小學期不是同齡人中的優秀者: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高漲,希望獲得自尊,希望得到別人的接受,肯定,喜愛,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會感覺煩擾。

02.孤獨

青春期又稱「心理上的斷乳期」:是指個體將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和對他們的依賴,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

心理斷乳給青少年帶來很大不安:主觀上,他們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客觀上很難短時間適應獨立生活。青春期遇到內心衝突與現實挫折,不能依靠自己能力去解決,又不願求助父母和他人,擔心有損獨立人格,因此產生孤獨的心境。青春期孩子產生了對親密感的需求,但與之相關的關係沒有建立,因此陷入孤獨時,難以自拔。

03.壓抑

壓抑是指當需求,願望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青春期孩子需求不能滿足的原因:

願望不切實際父母和社會的阻力自身經驗不足導致失敗自尊心易受打擊,他們又有爭強好勝的衝動,在這種矛盾情形下,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青春期的孩子心境中消極成分佔很大比例,作為父母需要予以悉心指導和幫助。

青春期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01.青春期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我意識高漲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傾向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當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不能被現實接受,屢遭挫折,就會產生偏激想法,認為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青春期初個體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性明顯增強,處於過分活躍狀態,對於周圍的各種刺激,包括別人對他們的態度都表現得過於敏感,反應過於激烈。

獨立意識青春期孩子迫切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認為父母給予的生活上的關照及情感上的關愛,是他們獲得獨立的障礙,認為教師及其他成員的指導和教誨是對自身發展的束縛,對任何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

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很大程度否認自己是兒童,確認自己是成熟個體。

02.反抗心理的表現:

青春期易出現反抗行為的情景:

獨立意識受到阻礙。青春期獨立要求強烈,但父母沒有思想準備或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情況,仍以十分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會導致反抗行為。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妨礙。父母不聽青少年的意見,將他們一味置於支配,從屬地位。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也將引起青少年的反抗。成人強迫青少年接受某種觀點。他們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青少年反抗的具體表現:

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有些青少年以「暴風式」的對抗。這種反抗發生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勸導無濟於事,事態平息後,強烈的反抗情緒也將隨之消失。漠不關心,冷淡對待。這種青少年的反抗不表現在外顯行為上,而存在於內隱意識中。他們不直接頂撞反抗對象,卻採取漠不關心,冷淡相待的態度,對對方意見置若罔聞,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具有固執性。反抗的遷移性。當一個人的某一方面言行引起他們反感時,他們會將這種排斥反感遷移到這個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認;當某一成員團體中一個成員不能讓他們滿意時,他們傾向於對該團體的所有成員予以排斥。反抗的遷移性使青少年在是非面前產生困擾,在情緒的左右下,他們常常會將一些正確的東西排斥掉,這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

青春期孩子希望成年人能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作為父母給孩子多些理解,多些抱持,修持好自己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

相關焦點

  • 微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
    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父母會經常抱怨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對他們的成長變化也不知所措,更不知該如何與他們交流。本期邀請山東女子學院應用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兒童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陳曉燕,她所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與交流。
  • 初中生心理//建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採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
    若無法協調自我需求和實際生活學習,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嚴重會出現暴力等行為問題。前段時間新聞報導學生遭遇家長扇耳光後跳樓身亡給了許多教育人一個警鐘,那麼如何根據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應對心理問題?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致力於踐行家庭教育,首倡「三方攜手、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推廣模式,在國內外做過多場家庭教育報告,2017年作客揚州講壇,主講「如何當好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頻共振,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 注意對青春期孩子的評價
    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我家孩子最近和一幫朋友玩瘋了。老師反映他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我跟孩子又沒法溝通,他老嫌我囉嗦。我現在都怕接到老師的電話。」這是個青春期的孩子。媽媽顯然還未適應孩子長大的事實,不知道長大了的男孩最怕聽的就是媽媽的囉嗦了。媽媽越囉嗦,其實就把孩子推得越遠。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為心愛女孩,兒子棄報最好院校:如何看待青春期義無反顧的愛情?
    青春期孩子對愛情成癮談到青春期,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網癮、吸菸、逃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美好又脆弱的愛情。說它美好,是因為,那時候對一個人的喜歡沒有理由,一個俊俏的面龐,一次會心的微笑,一次意外的肢體接觸,都有可能讓我們深陷在對對方的痴迷當中。那悸動,沒有緣由,也沒有方向。
  • 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內心的感受經由身體表現出來的狀態,七情六慾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對外界的自然反應,孩子也不例外。受傳統觀念影響,有的家長以為情緒分兩種,一種是正面情緒,一種是負面情緒。因此,如果孩子高興,我們大人就開心。孩子傷心或者憤怒,我們就很著急,急著讓孩子從負面情緒裡走出來。
  • 青春期的孩子口無遮掩,經常跟父母對著幹,接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青春期叛逆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階段,青春期也是最令父母頭疼的階段,讓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引導孩子。小文原本是個文靜內向的小姑娘,進入青春期後仿佛換了一個人。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共同的特徵和行為,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喜歡做出一些標新立異的獨特行為,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則表示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
  • 【無方心理】孩子青春期成長的三大挑戰,你一定要知道!
    他60歲時的著作《青春期》(1904),將青春期界定為14、15到25歲之間這段時間。隨著社會的發展,起始時間有所提前,我們一般認為青春期大致包括小學晚期、中學、大學早期這段時間。 青春期是一個動蕩的過渡階段,充滿著猶豫不決和相互矛盾情緒,面臨著發展的艱巨任務。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青春期的孩子「越管越反」,那是你方法沒用對...
    如果家庭不能提供溫暖,平和的成長環境,父母依然採用過於嚴厲,簡單說教的方式,那麼,等於在激發孩子的逆反意識,把孩子逼向家長期望的反面,導致過激行為的產生。所以,在孩子長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遠的將來,你將面對一個怎樣的孩子,又該如何應對。
  • 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引導孩子的消極情緒」,但其實今天的分享不僅僅是只關注到消極情緒部分,今天的分享會比較全面的來看待情緒、理解情緒。經常聽到說「好的情緒管理是高情商的關鍵」,那我們先來聽聽有關情商的概念。
  • 《女孩青春期的秘密》:十幾歲女孩私語,必備的青春攻略手冊
    十幾歲的孩子要在短短幾年中,密集地經受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衝動、社交的笨拙、外界的評論等等突如其來的壓力,所以才會產生青春期特有的躁動、對抗和矛盾。豆蔻年華,純真、美好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孩子並不像想像中或者表現出來的那般堅定有力量。對抗與叛逆的底層邏輯恰恰是迷茫、逃避與無助。
  • 叛逆期之傷,一位母親的哭訴:青春期的孩子像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孩子根本不在意旁人的語言和情緒,如果發展到肢體衝突甚至有些孩子會說出如果在逼他的話,他寧願跳樓的話語。自己面對如此陌生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其溝通。家長束手無策,想鼓勵和孩子好好溝通卻又不知從何處下手。
  • 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父親的愛決定母親的情緒!
    一個合格的母親,可以不用樣樣優秀,可以偶爾懶惰,可以偶爾膽怯,但至少得做到別把垃圾情緒傳染給孩子,只有情緒穩定的母親,才會讓兒女體會到究竟何為「愛」和「被愛」。 正如童話大王鄭淵潔所說: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一個孩子人生中的情緒格調,都是由母親帶來的。
  • 你給孩子的畫像,就是他的未來,父母如何保持客觀的教育
    在這樣重複強化的過程中,標籤會變得更加固定,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理與整個人生。原本人類的大腦就喜歡簡單、概括化,這是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理外界複雜的信息。但與此同時也存在缺陷,人們很容易相信他人對自己簡短的評價,哪怕並不客觀。
  • 蓮荷中心學校開展青春期女生生理健康知識講座
    紅網嘉禾分站(通訊員 雷安麗)為讓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一系列變化,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生理變化,加強自身防範意識,幫助她們樹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健康成長。12月15日下午,蓮荷中心學校邀請心理輔導老師歐春梅到校會議室開展「女生青春期生理教育健康」主題講座。
  •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原標題: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採訪青春期這個選題時親歷了這樣一件事:一天,劉子峰的小學同學群裡突然出現了一張截圖,截圖是一名同學發在朋友圈的醫院診斷報告,診斷結果是中度抑鬱。   截圖發出後,群裡寂靜無聲,沒人安慰,也沒人討論。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不當回事,你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有些粗心大意的家長,在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仍舊不為所動,認為孩子只是矯情,或者直接認為這是暫時性的,只要家長給點糖果的話,孩子立馬能恢復"本性"。然而,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有時候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別不當回事,因為你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麼,家長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消極情緒。
  • 家長討厭的青春期叛逆,恰好是孩子邁向成熟,獨立,自律的第一步
    一進入初中,孩子就仿佛變了一個人。從乖巧、懂事、無所不談,變成了叛逆、任性、沉默寡言。最終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突然就改變了呢?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各項生理心理都會發生重大的改變。第二特徵明顯突出,聲音、身體也出現重大改變,這時就標誌著孩子已經成人。
  • 3步走,父母輕鬆應對孩子情緒的決堤,引導好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責任擔當
    3、4-5歲的孩子對情緒不善表達,但是渴望被理解。4-5歲的孩子會有強烈的情緒,但卻無力表達,如果又不能被親近的人所理解,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到底有什麼嚴重後果,咱們先了解了孩子的情緒和控制之後再說。引用專業數據來說明4-5歲孩子對情緒把握的無力感。情緒從出生就有,負責情緒控制的是位於腦幹的邊緣系統,負責理性的是前額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