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

2020-12-24 齊魯女性

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父母會經常抱怨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對他們的成長變化也不知所措,更不知該如何與他們交流。本期邀請山東女子學院應用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兒童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陳曉燕,她所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與交流。

孩子進入青春期(11、12歲)後,隨著生理心理的變化,以及和父母關係的改變,會出現親子溝通上的困難。父母會抱怨:「說幾句就要炸起來,真不知道該怎麼和他溝通」「小時候很聽話,現在說什麼也不聽」「拒絕和父母交流,房間也不讓進」……青少年也會抱怨:「不尊重我,總想把他們的觀念強加給我,控制我」「說了他們也不懂,乾脆不說了」「表面上說尊重我,實則軟硬兼施,最後還是要聽他們的」……面對這種現狀,父母和青少年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了?怎樣才能打破溝通的壁壘、進入孩子的內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與青少年自身的生理變化與青春期的心理特點有關以外,很大程度上也與家長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沒跟上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因此幫助父母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改變親子關係,及時消除矛盾和衝突,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增進和諧共處,也有利於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發展狀況與內外需求,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有效解決問題,順利度過青春期,從而健康成長。

關於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有很多論述,今天我們主要從影響青少年的親子關係的兩大心理特點談起。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伴隨著青春期生長發育高峰期的到來,以及性的發育和加速成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也呈現出了明顯的矛盾性特點。集中體現在:

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之間的矛盾。青少年心理成人感的內容包括:在心理上過高評價自己的成熟度、認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屬於成人水平,要求與成人的社會地位平等,渴望社會給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而青少年的心理成長依然處於從兒童期向青春期的轉變階段,不夠成熟,不足以支撐這種強烈發展的成人感。這讓青少年的內心動蕩而惶恐。

對父母的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託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是急於擺脫父母等成人的控制、獲得獨立自主,一方面又在情感及精神上依賴父母。這讓青少年既抗拒父母,又抱怨父母對自己不夠關愛、理解和支持。

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青春初期性與愛的萌芽、自我成長的隱私感受等,讓青少年有了更多的藏日記、關房門、想靜靜等閉鎖行為,但又渴望有同伴交流、被成人理解,這讓青少年的孤獨感與無助感增加。

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青春期繼續延續發展著來自於童年期的能力感與成就感,但如果遭遇挫折,又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自卑、對別人的評價敏感等。

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表現為青少年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風度;深切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有很強的自尊心等。

情緒的變化特點。青少年情緒和心境的發展呈現出動態的發展趨勢:早期消極情緒較多,穩定性差,後期起伏變化趨緩,情緒逐漸穩定;煩惱增多,會為了個人形象、社會地位和尊嚴、與父母情感疏離等而煩惱;孤獨感、壓抑感增強。

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幼兒的自我中心表現以自我的感受和認知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認知。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現為: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獨特自我,將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擴大化、絕對化;假想觀眾:在心理上「製造」想像中的觀眾,好像許多人在關注自己,因而容易人際關係敏感,過分在乎別人的評價。

綜上所述,這種心理發展的矛盾性和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讓青春期迅速進入人生的「第二逆反期」: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力量以及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逆反期的表現主要有三:為獨立自主意識受阻而抗爭;為社會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滿而抗爭;和成人觀念上的碰撞。反抗的主要對象是父母,也具有遷移性,如反抗老師、學校領導、社會規則等。反抗的形式主要有二:外顯行為上的激烈抵抗,表現為爭吵、離家出走、肢體衝突等;將反抗隱喻內心,以冷漠相對,表現為不和父母交流、不讓進屋、孤獨無助、鬱鬱寡歡甚至抑鬱等。

青少年的父母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科學認知,理解成長中的煩惱。父母首先要理解青少年這種逆反的矛盾與痛苦;其次要正確面對逆反期這一客觀現實,認識到逆反期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認為,青少年期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的關鍵時期,正是在與成人的這種反抗與違背中,青少年逐漸學會了調整與社會的衝突、適應新的社會要求,克服角色混亂,建立起一個新的自我,獲得誠實的品質和自我統一性的穩定性。

跟隨成長,避免道德的說教。面對迅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溝通與教育方式往往不能及時更新,呈現出滯後。青少年的父母會在潛意識中還是把孩子視為尚未成熟的兒童,未能認識到青少年的「成人感」和獨立自主意識的需求,表現為對青少年生活上過分的關照,而理解上流於粗疏,教育方式上簡單粗暴,「一個超前,一個滯後」。

尊重隱私,做有限度的讓步。尊重青少年的隱私與個人愛好,包括他們的服裝款式、喜好的音樂、休閒活動等,給予充足的自由空間,不無所不問,不過分爭執。研究發現,青少年與父母在所爭論的問題的界定上存在差異(Smetana & Asquith, 1994) :父母更容易把問題看作是一些習慣或習俗;青少年則更多是為問題性質的界定而爭吵,而較少為具體細節爭吵。比如對說方言、亂扔垃圾、隨意過馬路等等問題的爭吵。了解了這種特點,父母會更容易理解孩子、對孩子的某些爭執做有限度的讓步。

學會傾聽,做一個好聽眾。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別人理解,需要父母的傾聽,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來傾聽孩子、和孩子交流。和孩子溝通有很多方式,除了面對面的語言溝通外,還可以把想溝通的內容寫下來,用微信、寫信、通過第三方的方式等。在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方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並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才能做有限度的遷就。

保持冷靜,對孩子表達關愛。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並等待孩子冷靜後,再進行溝通。比如父母見孩子的興趣影響到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了解情況;可以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從旁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需要反叛了。

此消彼長,提高孩子的成人感。研究顯示,在孩子的成長中,存在著父母對孩子控制和孩子自主管理的消長變化規律:父母控制(6歲前);共同控制(6-12歲);兒童控制(12歲以後)。青少年的父母要逐漸適應兒童控制為主的階段,提升青少年的成人感,減少過度保護與幹預,減少不必要的擔心、焦慮,了解和接納青少年真實的樣子,包括他的錯誤;不迴避可能導致不愉快的討論,把孩子當成逐漸自我擔當的成人,共同面對問題,耐心協助成長。

家長是一份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家長的素質決定親子關係的質量。青少年的家長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教育方式,在與青少年的教育互動中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教育能力!祝願大家做青少年喜歡的家長、與青少年有效溝通的家長!

供稿:省婦聯家兒部

相關焦點

  • 奇點大學—家長錦囊|孩子青春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何打開心扉?
    我發覺我越來越不了解他了,就好比養了個陌生人一樣,還是挺心寒的,請問怎樣才能讓孩子像小的時候一樣願意和我溝通呢?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其實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繫,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流動性的,如果沒有保持好良好的能量流動,溝通必然會越發不順。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這裡是母嬰親子講堂,每日為大家分享母嬰汽車相關資訊,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有: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
  • 青春期孩子,情緒暴風驟雨般傾瀉,如何客觀看待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以上的場景不會陌生。父母總是疑惑,孩子的情緒為什麼爆發得讓人措手不及呢?青春期孩子情緒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隨著青春期孩子心理能力,生活經驗的擴大,他們的情緒感受和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可是又沒有成人的情緒體驗穩定,因此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表現出明確的兩極性。
  • 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溝通?對常見問題給出三個小秘方
    我們會發現,單親家庭中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較多。尤其是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 阿麗就是一個單親媽媽,和丈夫離婚後她沒有再婚,因為她擔心再婚後孩子接受不了新父親,擔心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因為新組成家庭的各類問題影響學習。
  • ,青春期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最常見理由有2種
    原來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變得寡言少語;以前聽到媽媽嘮嘮叨叨念不個停,不僅附和還陪笑,可自從進入青春期後,很少與父母有交流。甚至常常表現得不耐煩:「懶得理你!」,「懶得跟你說,說了也不懂!」
  • 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父母們準備好了嗎?
    青春期的到來,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已給孩子帶來了許多困擾,世俗的偏見又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憂慮和精神負擔。因此,必須給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關心,要學會與他們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和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感情基礎上,否則孩子是不會把他們的喜悅、快樂、痛苦、困感與你共享,你也永遠不會聽到孩子的真心話的。
  • 廣元朝天:心理「微課」,師生防疫的「養心丸」
    超長假期,宅家學習,親子相處,這個特殊的開學季,家長如何妥善管理孩子?學生如何宅家靜心學習?對家長、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命題。為了給師生及家長做好防疫期間的心理疏導,廣元市朝天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通過一段時間的熱線諮詢服務,積累了大量典型案例。
  • 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教你如何跟叛逆孩子和諧溝通?
    每對父母都會面對的問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那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麼?青少年表現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對一些事物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大人說的一些道理他們未必能接受,會反道而行之。
  • 孩子十幾歲進入青春期後特難管,不管又不行,怎麼辦?
    今天推薦這篇講座《青春期是教育的補救期》,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孩子馬上進入青春期的父母們好好看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青春期有效教育的基礎,暢通的溝通渠道是維持親子關係的前提。青春期孩子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隱私,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但他們內心依然有願意傾訴和交流的需要。特別遇到自己難以面對的困難時,父母成為可以信賴的人,孩子才可能敞開心扉。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致力於踐行家庭教育,首倡「三方攜手、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推廣模式,在國內外做過多場家庭教育報告,2017年作客揚州講壇,主講「如何當好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頻共振,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 注意對青春期孩子的評價
    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我家孩子最近和一幫朋友玩瘋了。老師反映他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我跟孩子又沒法溝通,他老嫌我囉嗦。我現在都怕接到老師的電話。」這是個青春期的孩子。媽媽顯然還未適應孩子長大的事實,不知道長大了的男孩最怕聽的就是媽媽的囉嗦了。媽媽越囉嗦,其實就把孩子推得越遠。
  • 伯索雲學堂:教育機構如何用微課達成90%續班神話?
    伯索雲學堂:教育機構如何用微課達成90%續班神話? 家長把孩子送到機構,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績是結果,它是顯性的,但孩子在機構學習的過程卻是隱性的。家長看不到我們提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服務,他們只有通過孩子考試成績來判斷我們的質量。
  • 山東濰坊空中課堂:"微課+直播"最受學生歡迎
    如何做好這段時間的線上教育,開好空中課堂,考驗著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名孩子。那麼,廣大中小學生及家長對這段時間線上教育的評價如何?開設空中課堂有哪些利弊?如何正確應對這些問題?3月10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調查 近九成學生認為微課加直播最好  受疫情影響,中小學生未能按時開學,老師們只能開設空中課堂,進行線上教學。
  • 叛逆期之傷,一位母親的哭訴:青春期的孩子像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孩子根本不在意旁人的語言和情緒,如果發展到肢體衝突甚至有些孩子會說出如果在逼他的話,他寧願跳樓的話語。自己面對如此陌生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其溝通。家長束手無策,想鼓勵和孩子好好溝通卻又不知從何處下手。
  • 從胎兒到青春期,各年齡段如何劃分,需要注意什麼?父母須知
    我們今天就來學學,一個人,從胎兒期到青春期,各個年齡階段怎麼劃分,有什麼特點,父母需要注意什麼?從而做到心中有數,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受孕到發育逐漸成熟的青春期,孩子的年齡階段劃分為7個時期。1、胎兒期。
  • 【無方心理】孩子青春期成長的三大挑戰,你一定要知道!
    青少年正處於人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青春期。斯坦利·霍爾,第一個提出青春期理論的心理學家。他60歲時的著作《青春期》(1904),將青春期界定為14、15到25歲之間這段時間。隨著社會的發展,起始時間有所提前,我們一般認為青春期大致包括小學晚期、中學、大學早期這段時間。 青春期是一個動蕩的過渡階段,充滿著猶豫不決和相互矛盾情緒,面臨著發展的艱巨任務。
  • 初中生心理//建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採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
    若無法協調自我需求和實際生活學習,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嚴重會出現暴力等行為問題。前段時間新聞報導學生遭遇家長扇耳光後跳樓身亡給了許多教育人一個警鐘,那麼如何根據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應對心理問題?
  • 張湘君教授微課分享:如何當寶寶的「英語媽媽」
    曉華也一直鼓勵父母們,開口和孩子說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用起來。不少家長覺得自己發音不好,說得不好,就不說,真是浪費了父母這一特殊身份,對英語學習的作用。孩子和你最親近,你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多,你最了解孩子,這些生活優勢,完全可以用到英語學習上來。
  • 父母要永遠保持良好的溝通態度,雙方應平等交流,雙方都要有回應
    在育兒方面該如何孩子溝通交流呢?父母要永遠保持良好的溝通態度,不要惡語相向,不要逃避。雙方應平等。要交流,雙方都要有回應。換位思考,不要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 父母可以蹲下來 ,這樣方便交流,也是對孩子的尊重,言語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