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春發育期指青少年13~23歲的這一時間段,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於身體和心靈的發育階段。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複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
有學者指出,近幾十年來,人類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著全球性提前的傾向。這主要表現在青春發育期提前到來和青春發育期完成的縮短化兩個方面。
從而使每一代人提早達到成人的成熟標準。這種具有時代性的發展加速現象受當代經濟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現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氣候條件的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致。
這種青春發育期普遍提前趨勢,給社會和教育帶來很多的矛盾和問題,也使青春期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和種種危機與困難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立足於40年研究基礎,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今天推薦這篇講座《青春期是教育的補救期》,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孩子馬上進入青春期的父母們好好看看。
01
陪伴比物質給予更重要
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親自陪伴。
在珠海曾經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通過幾年打拼,掙得了家財百萬。但當他回到家時發現兒子已經長大,逃學,遊手好閒,經常混跡於網吧、撞球場等娛樂場所,惹是生非。
父親放下生意開始管,但發現已經管不了了。他聽說湖北有個專家叫何華彪,曾經把一個網癮孩子給治好了,於是馬上領著孩子到那兒去,啪!10萬塊錢拍出來,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
這個父親的行為當時被報導出來,李玫瑾看到後寫了一篇博客:「我說,可憐的父親應該把10萬塊錢當做自己的工資,你把所有的事停下來,你這兒子沒準還有救,你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
在嬰幼兒時期,與孩子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繫很重要,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很多家長錢是掙到了,可是錯過了教育孩子的關鍵期,會造成很多的過錯。
總結三點:
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怎樣去努力;找保姆或者隔代撫養都不如自己親自撫養。
02
人的情感發展是有順序,心理發展也有順序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情感經歷會隨之發展,順序基本是這樣:
他先是跟撫養自己的人最親密,當情感得到滿足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其他家人,比如奶奶、爺爺、姑姑、舅舅等這些人,以產生以親族為聯結的親情。
當他長大一點,會去上幼兒園,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把身邊的小朋友發展起來,就是從同伴兒、夥伴兒到他的朋友,這個過程一直從小學到中學,建立起友情。
當他同伴發展好的時候,先是同性發展,12歲青春期的時候,性開始發育,慢慢就開始關注異性。再晚些時候,如果談戀愛了,戀愛的時候就產生一對一的愛情關係了。
當他有一對一的穩定關係,就組建家庭,這個家庭一形成,他就有了孩子。
於是到這個階段,一個人他的情感狀態是有上下關係叫父母跟我,有橫向關係叫朋友與愛人,然後還有向下關係是孩子,這個時候人的情感就是立體的了。
他對人生的幾種情感關係結構都建立起來了,各種感受都有了。這個人心理就成熟了。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
李玫瑾教授提出:「人的問題都是早期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身邊的成年人造就的。我經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記者給我打電話說,李老師怎麼樣來教育這些孩子們?我說你錯了,現在不是教育孩子們,而是教育身邊的大人。」
03
性格發展比智力發育更重要
在當今社會,性格的培養越來越被忽略。
家長們談的最多的是「我孩子學習分數怎麼樣,我孩子上什麼學校,同事之間、朋友之間誰家孩子高考,考什麼學校?」
但,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來的。什麼是後天可為的呢?那就是性格。
一個人成年後,在廚房裡做廚師和在實驗室裡做科學研究,本質上沒有差別,都可以養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
差別是什麼?是這個人能不能融入環境,能不能與人很好的相處,能不能幫助別人,對別人是否有愛心。
有很多有心理問題或者犯過罪的人,人們經常說這人可能有性格缺陷。說的就是在後天的性格塑造中,家庭教育忽略了這一塊。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雖然我們需要聰明,需要分數,需要學歷,但那都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如果他很善良,有愛心,性格很好,具有良好的品質,這種品質既能幫助人,也是自己的一個福分。
04
理解和尊重才能贏得青春期孩子的心
青春期孩子並非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但隨著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的覺醒和追求個性化的心態,使得他們大多不願意成為一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缺乏主見的孩子。
這意味著,父母像以前那樣對孩子居高臨下的教育姿態已經不適合青春期階段的教育。
當然,父母也不能就此對孩子撒手不管,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缺乏關愛的孩子比那些父母經常關心的孩子,的確會出現更多的不良行為。
所以,父母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多加關心和引導,只是方式方法需要提升和改變。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青春期有效教育的基礎,暢通的溝通渠道是維持親子關係的前提。
青春期孩子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隱私,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但他們內心依然有願意傾訴和交流的需要。
特別遇到自己難以面對的困難時,父母成為可以信賴的人,孩子才可能敞開心扉。如果孩子什麼話都不肯跟父母講,就說明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
要保持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與孩子對話,對孩子的想法和建議不能只批評打壓,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指導。
當孩子堅持自己意見時,如果沒有大的危險,也允許其去嘗試。
另外,父母也要改變一味說教的方式。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很多道理已經心知肚明,很多時候他們做不到並不是不知道,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的是給孩子溫柔而恰當的提醒,比如一個便籤留言或微信簡訊,幾句鼓勵的話,都會增強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之前父母的嘮叨很重要,但到了青春期,父母儘量要把嘴閉上,話多了容易失去權威性。不停地批評和教育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容易成為衝突的導火索。
青春期的教育是需要父母在民主與權威間找到平衡,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孩子個性。
很多家長從小在被管制的環境中長大,對待孩子也是「我是你老子,你就應該聽我的」,不懂孩子也需要權利,獨裁的父母最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
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沒有感受快樂的人,他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一個沒有被親人善待過的人,怎麼會去善待別人?同樣他不被尊重,他怎麼會自尊?怎麼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給了他什麼,他就回報給什麼。
05
青春期是教育的補救期
青春期的定義:性功能的發育期,人的第二反抗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孩子雖然難管,但12歲孩子的問題還能管過來。所以青春期也是彌補期。
此時的心理變化:獨立性、自尊、逆反、結伴、幻想、性意識覺醒。
此時的孩子個子長高了,視覺對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覺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做主。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自主權,也會迴避談更多的自己的事情,比如分數問題、異性交往問題。
孩子處於青春期時,父母最重要就是要做到讓孩子保持健康,這個健康包括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壓力非常大,競爭也非常激烈,容易出現厭學和煩躁的情緒,除了照顧好孩子的生活以外,給孩子創造輕鬆的家庭環境。
多陪孩子做運動。比如說跑步、打球、遊泳等等。運動能使人減輕壓力,放鬆心情,孩子心情好,學習就越輕鬆,他越煩躁,學習就會越差,有嚴重的也許心理還容易出現問題。
總之,學習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要告訴青春期的孩子,第一: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第二,遵紀守法,到了負法律責任的年齡;第三,學習做人做事,享受生活中的喜悅。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西安六十六中「弒師案」: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勒死母親的15歲女兒的信揭開弒母真相,取下「以愛為名」的繩索吧
《鄉村愛情故事》裡的謝廣坤太氣人,控制欲強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從6方面入手,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