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幾歲進入青春期後特難管,不管又不行,怎麼辦?

2020-12-25 育兒的傳說

前言

青春發育期指青少年13~23歲的這一時間段,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於身體和心靈的發育階段。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複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

有學者指出,近幾十年來,人類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著全球性提前的傾向。這主要表現在青春發育期提前到來和青春發育期完成的縮短化兩個方面。

從而使每一代人提早達到成人的成熟標準。這種具有時代性的發展加速現象受當代經濟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現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氣候條件的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致。

這種青春發育期普遍提前趨勢,給社會和教育帶來很多的矛盾和問題,也使青春期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和種種危機與困難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立足於40年研究基礎,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今天推薦這篇講座《青春期是教育的補救期》,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孩子馬上進入青春期的父母們好好看看。

01

陪伴比物質給予更重要

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親自陪伴。

在珠海曾經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通過幾年打拼,掙得了家財百萬。但當他回到家時發現兒子已經長大,逃學,遊手好閒,經常混跡於網吧、撞球場等娛樂場所,惹是生非。

父親放下生意開始管,但發現已經管不了了。他聽說湖北有個專家叫何華彪,曾經把一個網癮孩子給治好了,於是馬上領著孩子到那兒去,啪!10萬塊錢拍出來,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

這個父親的行為當時被報導出來,李玫瑾看到後寫了一篇博客:「我說,可憐的父親應該把10萬塊錢當做自己的工資,你把所有的事停下來,你這兒子沒準還有救,你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

在嬰幼兒時期,與孩子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繫很重要,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很多家長錢是掙到了,可是錯過了教育孩子的關鍵期,會造成很多的過錯。

總結三點:

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怎樣去努力;找保姆或者隔代撫養都不如自己親自撫養。

02

人的情感發展是有順序,心理發展也有順序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情感經歷會隨之發展,順序基本是這樣:

他先是跟撫養自己的人最親密,當情感得到滿足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其他家人,比如奶奶、爺爺、姑姑、舅舅等這些人,以產生以親族為聯結的親情。

當他長大一點,會去上幼兒園,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把身邊的小朋友發展起來,就是從同伴兒、夥伴兒到他的朋友,這個過程一直從小學到中學,建立起友情。

當他同伴發展好的時候,先是同性發展,12歲青春期的時候,性開始發育,慢慢就開始關注異性。再晚些時候,如果談戀愛了,戀愛的時候就產生一對一的愛情關係了。

當他有一對一的穩定關係,就組建家庭,這個家庭一形成,他就有了孩子。

於是到這個階段,一個人他的情感狀態是有上下關係叫父母跟我,有橫向關係叫朋友與愛人,然後還有向下關係是孩子,這個時候人的情感就是立體的了。

他對人生的幾種情感關係結構都建立起來了,各種感受都有了。這個人心理就成熟了。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

李玫瑾教授提出:「人的問題都是早期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身邊的成年人造就的。我經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記者給我打電話說,李老師怎麼樣來教育這些孩子們?我說你錯了,現在不是教育孩子們,而是教育身邊的大人。

03

性格發展比智力發育更重要

在當今社會,性格的培養越來越被忽略。

家長們談的最多的是「我孩子學習分數怎麼樣,我孩子上什麼學校,同事之間、朋友之間誰家孩子高考,考什麼學校?」

但,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來的。什麼是後天可為的呢?那就是性格。

一個人成年後,在廚房裡做廚師和在實驗室裡做科學研究,本質上沒有差別,都可以養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

差別是什麼?是這個人能不能融入環境,能不能與人很好的相處,能不能幫助別人,對別人是否有愛心。

有很多有心理問題或者犯過罪的人,人們經常說這人可能有性格缺陷。說的就是在後天的性格塑造中,家庭教育忽略了這一塊。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雖然我們需要聰明,需要分數,需要學歷,但那都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如果他很善良,有愛心,性格很好,具有良好的品質,這種品質既能幫助人,也是自己的一個福分。

04

理解和尊重才能贏得青春期孩子的心

青春期孩子並非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但隨著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的覺醒和追求個性化的心態,使得他們大多不願意成為一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缺乏主見的孩子。

這意味著,父母像以前那樣對孩子居高臨下的教育姿態已經不適合青春期階段的教育。

當然,父母也不能就此對孩子撒手不管,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缺乏關愛的孩子比那些父母經常關心的孩子,的確會出現更多的不良行為。

所以,父母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多加關心和引導,只是方式方法需要提升和改變。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青春期有效教育的基礎,暢通的溝通渠道是維持親子關係的前提。

青春期孩子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隱私,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但他們內心依然有願意傾訴和交流的需要。

特別遇到自己難以面對的困難時,父母成為可以信賴的人,孩子才可能敞開心扉。如果孩子什麼話都不肯跟父母講,就說明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

要保持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與孩子對話,對孩子的想法和建議不能只批評打壓,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指導。

當孩子堅持自己意見時,如果沒有大的危險,也允許其去嘗試。

另外,父母也要改變一味說教的方式。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很多道理已經心知肚明,很多時候他們做不到並不是不知道,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的是給孩子溫柔而恰當的提醒,比如一個便籤留言或微信簡訊,幾句鼓勵的話,都會增強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之前父母的嘮叨很重要,但到了青春期,父母儘量要把嘴閉上,話多了容易失去權威性。不停地批評和教育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容易成為衝突的導火索。

青春期的教育是需要父母在民主與權威間找到平衡,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孩子個性。

很多家長從小在被管制的環境中長大,對待孩子也是「我是你老子,你就應該聽我的」,不懂孩子也需要權利,獨裁的父母最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

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沒有感受快樂的人,他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一個沒有被親人善待過的人,怎麼會去善待別人?同樣他不被尊重,他怎麼會自尊?怎麼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給了他什麼,他就回報給什麼。

05

青春期是教育的補救期

青春期的定義:性功能的發育期,人的第二反抗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孩子雖然難管,但12歲孩子的問題還能管過來。所以青春期也是彌補期。

此時的心理變化:獨立性、自尊、逆反、結伴、幻想、性意識覺醒。

此時的孩子個子長高了,視覺對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覺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做主。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自主權,也會迴避談更多的自己的事情,比如分數問題、異性交往問題。

孩子處於青春期時,父母最重要就是要做到讓孩子保持健康,這個健康包括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壓力非常大,競爭也非常激烈,容易出現厭學和煩躁的情緒,除了照顧好孩子的生活以外,給孩子創造輕鬆的家庭環境。

多陪孩子做運動。比如說跑步、打球、遊泳等等。運動能使人減輕壓力,放鬆心情,孩子心情好,學習就越輕鬆,他越煩躁,學習就會越差,有嚴重的也許心理還容易出現問題。

總之,學習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要告訴青春期的孩子,第一: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第二,遵紀守法,到了負法律責任的年齡;第三,學習做人做事,享受生活中的喜悅。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西安六十六中「弒師案」: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勒死母親的15歲女兒的信揭開弒母真相,取下「以愛為名」的繩索吧

《鄉村愛情故事》裡的謝廣坤太氣人,控制欲強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從6方面入手,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相關焦點

  • 2歲至青春期 孩子身高年增長少於5cm不正常
    該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龔海紅表示,「晚長」並不意味著「矮小」,隨著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女孩2-8歲前,男孩2-9歲前,身高年增長少於5cm要重視,且兒童矮小症用藥劑量是和體重成正比的,且年齡越早,花費越少,效果越好。
  •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 家長要做的8件事
    -01-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做到8件事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但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幫助時你就說話,你如果不說的話,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長則要暗中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只是表面上開始放手。第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同事一樣尊重對待。有一個單親媽媽看女孩子日記,結果孩子離家出走,媽媽很著急。那時候在央視《今日說法》節目,我和這位媽媽有一個連線,媽媽問我怎麼辦。
  • 《女孩青春期的秘密》:十幾歲女孩私語,必備的青春攻略手冊
    十幾歲的孩子要在短短幾年中,密集地經受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衝動、社交的笨拙、外界的評論等等突如其來的壓力,所以才會產生青春期特有的躁動、對抗和矛盾。豆蔻年華,純真、美好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孩子並不像想像中或者表現出來的那般堅定有力量。對抗與叛逆的底層邏輯恰恰是迷茫、逃避與無助。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這裡是母嬰親子講堂,每日為大家分享母嬰汽車相關資訊,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有: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
  •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執現象,為避免教育失控,家長需掌握這些
    有不少家長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格與脾氣大變,兒童期的他們還很活潑開朗,生活與學習態度都比較積極,可是進入青春期後卻變得不愛說話,且聽不進父母的話,有時情緒又變化無常,甚至有時會出現極端情緒。面對孩子的成長變化,大部分家長都讀不懂孩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表現。
  •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魚缸法則」家長可以試試,比打罵更管用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管越叛逆,但偏偏家長不管還不行,但畢竟孩子還小,打罵過去家長心裡也會十分後悔、心疼,但當時除了這樣我們當家長的還能怎麼做呢?其實孩子越管越叛逆,很一小部分原因就因為孩子的性格使然,剩下的原因一般都是孩子的叛逆期。
  • 青春期的孩子有狐臭怎麼辦 怎麼才能讓身上的狐臭消失
    青春期的孩子有狐臭怎麼辦呢?如履薄冰的日子何時才是個頭?怎麼才能讓身上的狐臭消失呢? 表 1青春期的孩子有狐臭怎麼辦 青春期的孩子有狐臭怎麼辦呢?讓我們來了解下以下幾種去狐臭方法的好與壞吧!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揚州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指導,益智教育基金會、邗江區教育局、立智微教育主辦,廣陵區教育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社會事業局協辦的「2020年家庭教育年度公益講座的活動」聚焦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話題,主講嘉賓王玉新在會議中心階梯教室為200多位家長做了《讓青春之花美麗綻放——讀懂青春期孩子,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的專題講座
  • 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溝通?對常見問題給出三個小秘方
    我們會發現,單親家庭中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較多。尤其是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 阿麗就是一個單親媽媽,和丈夫離婚後她沒有再婚,因為她擔心再婚後孩子接受不了新父親,擔心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因為新組成家庭的各類問題影響學習。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我們知道,人生中有兩個階段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一個階段是3到6歲的時候,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這兩三年的時間裡,孩子對性別、出生環境、家庭、人員都開始有認知了解,這些了解大多來自家庭,這些認知有時候能左右人的一生,也是我們人際關係的基石。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青春期的孩子「越管越反」,那是你方法沒用對...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於是否很快又反覆,另當別論。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
  • 孩子3歲任性、7歲上學難、9歲專注力差?這些都與成長關鍵期有關
    私信中她首先說道,自己也是因為先生的出軌而在當年義無反顧的選擇放棄,從此自己帶著3歲的獨生女兒過日子,如今已經十幾年了。也許受到過傷害的緣故,所以她心中的不安全感太多太多,間接影響到女兒的成長。然後就是她女兒一路成長的經歷:3歲的時候,孩子在自己面前任性、愛發脾氣,可能是單親的關係,在幼兒園裡又表現出膽怯、多動等問題;熬到7歲要上小學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孩子進入了一家排名前三的小學,結果孩子死活不去,每天扒著學校大門上演一出「生離死別」的悲戚,後來只好又轉入到家門口的小學
  • 青春期女孩子過度打扮自己,怎麼辦
    青春期女孩愛打扮自己,這是好事,因為這說明女孩長大了知道好歹了。我記得自己十六歲時還不打扮自己,只要衣服不破就行,讓爹娘好一陣犯愁。現在這樣的女孩可沒有了,別說十六歲,六歲的女孩子就夠臭美的了。但是打扮愛美得有個度不是,過於打扮自己那就得需要家長注意了。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相信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越管越叛逆」的情況,比如要孩子不要看電視了,在父母說第一遍的時候,他們就像沒有聽見一樣,第二遍就會很不開心地把嘴巴嘟起來,而第三遍的時候他們還會在那裡磨磨蹭蹭,非要把家長的耐心耗盡,挨頓罵和懲罰之後,才會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而且還表現得非常不情願。
  • 微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
    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父母會經常抱怨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對他們的成長變化也不知所措,更不知該如何與他們交流。本期邀請山東女子學院應用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兒童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陳曉燕,她所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與交流。
  • 青春期孩子,情緒暴風驟雨般傾瀉,如何客觀看待
    媽媽:小利,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學習時安安心心學習,不要看手機,作業完成了你再玩,不行嗎?小利:我是在學習,我用手機查資料,不是玩!媽媽:學習時不要把手機帶進書房,拿著手機就不能專心學習!小利:你成天叫我學習學習學習,你知道嗎,你這樣盯著我,很影響我學習!媽媽:你不認真學習倒還怪我影響你學習了,你能不能講點道理!
  • 《17.3》:父母還對青春期孩子羞於談性?這部影片適合性教育
    到70-80後的我們成為家長後,開始略有重視,但大部分還僅限於孩子幼年時的性教育。我家也是,女兒小時候藉助一些優秀的繪本,比如《小威向前衝》、《乳房的故事》...,給孩子講了些性器官、精子和卵子的故事,別人不能摸私密處等,算是給孩子最基礎的性啟蒙。
  •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原標題: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採訪青春期這個選題時親歷了這樣一件事:一天,劉子峰的小學同學群裡突然出現了一張截圖,截圖是一名同學發在朋友圈的醫院診斷報告,診斷結果是中度抑鬱。   截圖發出後,群裡寂靜無聲,沒人安慰,也沒人討論。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家長沒用對方法,不如試試「魚缸法則」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都說青春期的孩子最為彆扭,也是家長最難管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總是什麼都要跟父母作對,而且不服管教。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但要是放縱不管,那也不可能。為什麼會出現孩子越管越叛逆的情況呢?實際上大多都是父母沒有用對方法。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一個詞——魚缸法則。什麼叫魚缸法則?有一個魚缸裡養了十幾條魚。其中有一條大概3寸長,養了兩年都沒有太大的體型變化。
  • 孩子脾氣太大,動不動打滾怎麼辦?
    那麼我們知道後一種人,大家都願意跟他做朋友,跟他做同事,前一種人大家都想躲他遠點。所以性格他就有社會意義了,就是周圍人對你的評價,基本就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那麼性格呢,他為什麼會決定命運?我在這裡簡單做一個例子,就是說這幾個孩子不到18歲,(綁架殺同學案件,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