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青春期是孩子必須面對的人生重大轉折時期。
他們將面對諸多問題,經受許多新的考驗他們會為身體的急剛變化而困感、而憂慮,他們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尋找自己的價值所在,承擔社會賦予他們的那份責任:
他們會逐漸擺脫受人保護的角色,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做出自我抉擇;他們開始用自已獨特的方式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處理與他人的矛盾和衝突;他們會為親人操心,為朋友付出,為異性而苦惱……
他們會在種種機遇和挑戰中不斷實現心理上的成熟,形成各自獨特的人格。
在這場挑戰和考驗中,家長尚把子女當作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已在摸索中發生著急劇的變化。這變化來得如此的迅猛和激烈,令毫無思想準備的家長感到無比驚訝和手足無措,更令家長擔盡了驚、操碎了心一孩子有時鬱鬱寡歡,終日閉門謝客,似乎要與這世界隔絕;有時冷漠無情,似乎看破紅塵,什麼事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關心;有時蠻橫無禮,似乎與家長格格不人;有時興奮無比,似乎這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
太多的「有時」、太多的變化,足以讓家長們啼笑皆非、應接不暇。
可是,假如有一天,發現孩子徹夜未歸,發現孩子與不三不四的人來往,發現孩子早態……這些又會給我們的家長帶來多少苦惱和麻煩。加上報刊、電視等傳媒對青少年的旱戀、少年團夥犯罪、性罪錯等等的報導屢見不鮮,給這令人迷惑不解的「青春期」蒙上了幾多神秘的面紗,家長們在驚呼,老師們在驚呼,社會上也在驚呼這「多事之秋」。
這「多事之秋」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歷程。抱怨解決不了問題,訓斥和打罵更解決不了問題。孩子們需要父母的關心、教育、引導和幫助。
1、孩子最需要的是關心和理解
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豐衣足食」,就是稱職的父母。其實不然,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不是衣、食,而是關心。青春期的到來,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已給孩子帶來了許多困擾,世俗的偏見又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憂慮和精神負擔。
因此,必須給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關心,要學會與他們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和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感情基礎上,否則孩子是不會把他們的喜悅、快樂、痛苦、困感與你共享,你也永遠不會聽到孩子的真心話的。
這種溝通與交流又是經常的、自然的。你不要智望在出了問題時,坐下來與孩子的一兩次「交心」會取得什麼樣的效果,更不要以為「今天你非給我說清楚!」"「不說?揍你一頓,看你說不說!"諸如此類的話會「逼"出什麼道道來。我們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僅僅是父母。
關心孩子,必須建立在對孩子的思想、言行給予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青春期來臨之後,少男少女們發現了內心中那個新的世界,為了樹立新的自我,他們苦苦思索著,思索著自我的形象,思索著自我將根扎何處。
他們在關心自我心理變化的同時,驚奇地發現外部世界也在「本質」上改變了模樣,那些原本司空見慣的人和事物被悄悄地賦予了新的意義;他們對父母的權威與養護有了新的看法,男孩子眼中的女孩子變得美起來,女孩子眼中的男孩子變得可愛起來;他們對新事物非常敏感和熱情,不願忍受單調的生活,不甘寂寞,善於異想天開;他們遵循著快樂原則,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觀中,他們認為只有令他們感到快活的事物才是符合道德的;他們最反感壓制,粗暴的壓制常常使他們感到焦慮和牴觸。
沒有比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求被人理解的了。如果他們的思想和言行不能被人理解,他們會感到被冷落、疏遠、歧視和遺棄,因而產生牴觸和敵意,甚至悲觀壓抑、自暴自棄。理解,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喪失了被理解的機會,或是自己的心願被曲解,就意味著喪失了正常生活的願望。
關心孩子,還必須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更多的關心。孩子所需要的關心,不僅僅是家庭給予的,他們最雷要的還是朋友的關心。應該尊重孩子的交往需要,鼓勵孩子到集體中、到社會生活中接受鍛鍊,學會交際,學會相互尊重,學會相互了解,學會取長補短,在同伴交往中豐富知識,增長才幹,加深友誼,健康活潑地成長。
2、教給孩子生活常識和法律知識
幫助孩子學習和掌握青春期的必要知識。青春期的不告而至,會令毫無思想準備的孩子手足無措。面對第一次月經初潮,而對第一次遺精,孩子們往往驚慌失措,引起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家長應及時幫助他們了解生理上的變化.消除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坦然面對青春期的到來。與此同時,還要幫助他們注意青春期的生理衛生。
幫助孩子樹立法治意識。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展迅速,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由於他們道德觀念不強,法治意識薄弱,出於盲目的從眾行為或受好奇心的驅使,往往尋求各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刺激。社會上不良環境的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對暴力行為、性行為的過度渲染,都易使得這些初涉人世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沾染某些不良行為習慣。
對於青春期孩子可能出現的同題行為甚至犯罪行為,首先要以預防為主,加強法制教育,尋求得當的教育方法,及早打「預防針」。其次要防微杜漸,及早發現苗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再次對於已經犯錯的孩子,要有極大的寬容心和極大的耐心,不能輕言放棄,不能包庇縱容,必要時,還要通過法律的手段使孩於受到教育。
3、鼓勵男孩、女孩交往
青春期孩子的異性交往。是常常令家長頭疼、有苦說不出的問題。該用什麼方法來處理好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問題呢?「大禁」方針一直是我們許多父母一貫採用的方法。
可是,現在的社會已不是那個「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愚昧的時代,而是開放的、信息化的時代,封閉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事實上,假如請家長們回想一下,你們的「大禁」方針效果如何?可以想像,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搖頭感嘆:「哪裡禁得住喲!」
確實,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不讓他們與異性同伴交往,全然違背了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其實很簡單:異性交往為青春期孩子發育成熟所必需。
以下的科學結論家長必須明確:
其一,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無萌動之情是一種發育遲滯的表現,是一種不正常的表現。
其二,萌動之情愈禁愈不能止,所謂「物極必反」,正確引導才有效果。
其三,男孩子與女孩子的交往,是孩子正常交往的一部分,絲毫不必大驚小怪。鼓勵這種交往,不僅能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還能促使他們情感的發展更健康、更完整。
禁是禁不了的,除了鼓勵。我們別無選擇。
但是,鼓勵絕不是一昧放縱,對於少男少女的交往,家長必須給以明確的指導:
(1)認識友情與戀情的區別。友情不等於戀情。友情可以發生在同性和異性之間,而戀情只會對異性產生:友情是對著大伙兒的,不排斥其他人的。而戀情則是單一的,排他的:友情是公開的,是可以共同分享的,而戀情常常是隱蔽的、自私的。幫助孩子認識到二者的不同。以便他們經常檢查自己和別人的感情含義,保持一定的警覺。
(2)避免不必要的外表接觸,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現。青春期的孩子情寶初開,在非正常情況下異性之間身體各部位的接觸都會產生「異樣的感覺」,容易令人想人非非。應告訴孩子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現,減少或避免外表接觸。
(3)求廣泛忌單一。與異性朋友的交往,要儘可能減少單獨相處,要廣泛地與異性同學交往,建立起廣泛的朋友關係。多參加集體活動,並在集體活動中與眾多的同伴保持良好的關係。
青春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願家長引導孩子珍惜和把握好自己寶貴的青春,達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同步成熟,順利地度過這充滿著危險,卻又充滿著希望的青春期,走向更加繽紛燦爛的人生。
(作者:耿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