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愛看恐怖片,這樣好嗎?

2020-12-14 寶寶知道

文章共計165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文 | 簡簡周

和朋友聊天,她提到自己剛上初一的女兒喜歡看恐怖電影,她有些憂慮。

「一個文文靜靜的小姑娘,突然喜歡看恐怖電影,她心裡會不會有什麼事?」朋友問。

朋友是個好媽媽,不是只會關心孩子的學習和行為,還很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不過,她還是有些過於焦慮了。

很多處於青春期和前青春期的孩子,都很喜歡看恐怖電影,這其實很正常。原因就在於,這些虛擬的恐怖場景,可以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體驗從害怕到釋然的過程。

只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的驚嚇和壓力是可控的,他就能夠從這樣的體驗中獲得恢復能力。

打個比方,看恐怖電影的體驗,就像給孩子注射了」驚嚇「疫苗,讓孩子的神經產生類似免疫功能的」抗體「。

這樣一來,孩子的情感恢復力就得到了強化。

那什麼是情感恢復力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遇到壓力、挫折、驚慌、恐懼等各種負面情緒和情感體驗時,能夠控制自己並恢復平靜的能力。

情感恢復力其實非常重要,缺乏恢復力的孩子乃至成人,心理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在遇到困難時一繃就斷。

可以說,愛看恐怖電影,就是孩子自己在給自己注入心理能量。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平安幸福地度過一生,這當然是個美好的願望。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不斷地融入現實生活,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總是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所以,她把孩子保護得很好。

孩子想爬,她怕磕著碰著了,孩子想走,她又怕他摔著,所以,她常常把孩子抱在懷裡。

可想而知,這個小夥子的整體發展都比同齡人慢,看上去體格也偏弱小。這讓她更著急了,對孩子的保護欲也更強烈。

現在,孩子已經3、4歲了,可是幾乎沒什麼玩伴,因為她總是擔心孩子會被別的小孩欺負了。

可是她不明白一個道理,過度的保護是對孩子成長機會的剝奪。這種成長不僅僅是身體方面的鍛鍊,更是心理能力的建設。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學習到的那些基本技巧,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如果在童年時期能夠經歷一些可控的壓力,那麼,這種克服壓力的成功經驗,會深深地刻在人的神經系統中,成為他在遇到挫折或是其他負面情緒時的恢復能力。

有個著名的松鼠猴實驗。心理學家們在小猴出生4個月之後,會讓一部分小猴每個星期都短暫地離開自己的媽媽,和其他從沒見過面的成年猴子關在同一個籠子裡1個小時左右。

和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很類似,這些不得不和初次見面的「陌生成年人」待在一起的小猴子們,也表現出了緊張和壓力。

小猴子們斷奶後,心理學家們把它們和自己的媽媽一起,送到另一個沒有其他猴子的陌生籠子,裡面只有豐盛的食物和充足的空間。

結果,那些曾經離開過媽媽的小猴子完全沒有任何恐懼的跡象,它們一點都不客氣地飽餐了一頓,在籠子裡四處溜達。

可那些從來沒有離開過媽媽的小猴子們,卻半步都不敢離開自己的媽媽。

顯然,那些恐慌的經歷,已經讓小猴子們對壓力產生免疫力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愛看恐怖電影,也是同樣的道理。

讓孩子體驗壓力、感受痛苦,不是什麼壞事,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適度。

怎麼算適度呢?因為每個孩子的壓力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度也因不同的孩子而異。

拿看恐怖電影來說,如果一個孩子看完後,很快就能恢復平靜,那麼,這個恐怖片的尺度就是合適的。

當然,當孩子在感受到緊張、恐懼等情緒時,父母如果能在身邊安撫,他也能更容易產生安全感,並儘快恢復。

可要是孩子在看完之後,依然會長時間地停留在對恐怖的回憶之中,就說明這個度已經過了。

讓孩子體驗超出他可控範圍內的壓力,不僅不會讓他的恢復能力得到強化,反而會讓他體驗到難以克服的恐懼感和挫敗感。

同樣地,想要提高孩子的承壓能力和抗挫能力, 讓他體驗適度的壓力和挫折是很好的事情,這能幫助孩子克服人生其他階段的困難。

與過度保護型父母相反的,是過度施壓型的父母。有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是追求卓越的人,所以,她們對孩子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從不允許孩子犯錯,一旦犯了錯誤,就會過度苛責。

我有個學霸朋友,她從小到大的學習成績幾乎都是第一名,只要哪次考了第二名,她媽媽都會很嚴厲地問她:「為什麼這次成績退步了?」

她後來雖然也如媽媽所願考上了名校,但一直有嚴重的焦慮症,還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精神狀態很不好。

更多在成長過程中承受過大壓力的孩子,則會徹底走到極端的另一面,厭學、自暴自棄,等等。

真正懂得幫孩子成長的父母,會學習把握好孩子承壓的臨界點。

在臨界點之內,給孩子支持和力量,鼓勵他不要放棄、繼續前進,但一定不會讓孩子的壓力指數輕易越過界。

道理說來容易,但往往做起來難。因為大部分時候,真正給孩子施壓的,不是別的,而是父母無處安放的焦慮。

作者 簡簡周 親子關係顧問、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 一斤二兩的日常 」

漫畫 | 西米 編輯 | 康康

- 版權聲明 -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 投稿郵箱 -

love@yifumu.com.cn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壹父母)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孩子正面的需求,希望被發現,被認可,被尊重。王玉新說,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及自我實現。「這個階段,青春期孩子對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迅速上升,引導好會激發活力,使他(她)蓬勃向上,引導不好就會自暴自棄。」在這個階段,青春期孩子還有許多不好的負面需求。
  • 孩子被關小黑屋看恐怖片當懲罰,網友:這不是教育,是摧毀人性
    在某論壇上看到這麼一則問題,家中孩子犯了錯,為懲罰孩子,或者說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就把孩子關進小黑屋,還給孩子播放恐怖片,作者想問網友這樣做對不對。有位網友精闢地回答:這不是教育,是摧毀人性。深以為是!首先,不論哪一部恐怖片,上面都註明18歲以上成人才能觀看,就是因為恐怖片本身就不適合年紀小的孩子看,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就像有多少人因為看恐怖片後晚上不敢自己一個人上廁所,甚至連腿都不敢伸出床鋪外。長大後,知道世上根本沒有鬼這一說,恐怖片的內容不過是特效,可孩提時任憑家長怎麼解釋就是不懂,非得自己嚇自己,搞得神經緊張。
  • 這部恐怖片告訴你,別再說「他還是孩子」這種廢話了
    《伊甸湖》光看故事本身,本片似乎並沒有什麼獨特的亮點,甚至頗有「主角作死的侮辱智商類恐怖片」的味道——度假非要去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遭遇不測。但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不僅被公認為2008年最佳恐怖片,還被譽為是與《黑暗侵襲》並駕齊驅的現實恐怖片。為什麼?因為它將人性最原始的惡毫無保留、毫不避諱地呈現了出來。
  •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 家長要做的8件事
    -01-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做到8件事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但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我問她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同事在辦公桌放一本日記你會翻看嗎?她說不會。那你為什麼看孩子的日記?她說我想了解她的心理。但孩子已經長大了,她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心理空間了。你不能這樣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動涉及她隱私的東西。第三,要讓他參與家庭大事。孩子走向工作單位,往往是要先做領導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動手能力。
  • 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父母們準備好了嗎?
    青春期的到來,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已給孩子帶來了許多困擾,世俗的偏見又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憂慮和精神負擔。因此,必須給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關心,要學會與他們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和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感情基礎上,否則孩子是不會把他們的喜悅、快樂、痛苦、困感與你共享,你也永遠不會聽到孩子的真心話的。
  •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原標題: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採訪青春期這個選題時親歷了這樣一件事:一天,劉子峰的小學同學群裡突然出現了一張截圖,截圖是一名同學發在朋友圈的醫院診斷報告,診斷結果是中度抑鬱。   截圖發出後,群裡寂靜無聲,沒人安慰,也沒人討論。
  • 好於96%的恐怖片,2020年度最佳減壓恐怖片來了,你看了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黑暗的房間裡,你感覺角落裡有個可怕的東西,不敢看,只能把頭埋在被窩裡,死命的屏蔽自己與外界的聯繫。但是你卻莫名的有一絲絲興奮,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你會忘記一切,神清氣爽。為什麼會這樣?
  • 注意對青春期孩子的評價
    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我家孩子最近和一幫朋友玩瘋了。老師反映他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我跟孩子又沒法溝通,他老嫌我囉嗦。我現在都怕接到老師的電話。」這是個青春期的孩子。媽媽顯然還未適應孩子長大的事實,不知道長大了的男孩最怕聽的就是媽媽的囉嗦了。媽媽越囉嗦,其實就把孩子推得越遠。
  • 「孩子犯錯我就把他關進小黑屋看恐怖片」這位家長怕是魔鬼吧
    1網上看到一個特別不可理喻的帖子:孩子犯了錯,我把他關進小黑屋看恐怖片進行懲罰,會對他心理造成什麼影響?說實話,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我特別想罵那個家長,是不是人啊?是不是親生的?都什麼思想啊?怎麼會想到這樣的懲罰方式,不是蠢就是壞!
  • 《我從哪裡來》一份生命與成長的禮物,化解青春期孩子的尷尬困擾
    國人羞於談愛,更恥於談性。也許你會反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已經能夠自如地和父母孩子說「我愛你」,能夠勇敢地和伴侶求愛了。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我們依舊恥於談性,尤其是和成長中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會「談性色變」。
  • 青春期孩子,情緒暴風驟雨般傾瀉,如何客觀看待
    小利在書房做作業,媽媽從門口經過時,看小利在翻看手機。媽媽:小利,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學習時安安心心學習,不要看手機,作業完成了你再玩,不行嗎?小利:我是在學習,我用手機查資料,不是玩!媽媽:學習時不要把手機帶進書房,拿著手機就不能專心學習!小利:你成天叫我學習學習學習,你知道嗎,你這樣盯著我,很影響我學習!媽媽:你不認真學習倒還怪我影響你學習了,你能不能講點道理!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一起來看看專家的實用建議。 假設一個孩子的小名叫強強,學會說話後,他會這樣表達自己的需要:「強強要喝水」。 當他開始說「我要喝水」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自我意識就出現了,也就是和父母的衝突就開始了。孩子開始努力地發表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證明「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種意識到了青春期會更加強烈。
  • 《17.3》:父母還對青春期孩子羞於談性?這部影片適合性教育
    青春期孩子遇到自己的初夜,一般都是從網上、朋友間學習的,甚至是通過看AV片裡去學性愛的,所以男生一般不懂得尊重女生,而女生總認為要去迎合男生的想法。這讓很多青少年形成了錯誤的性教育觀念。父母在這過程中應該提前為他們傳遞正確的性教育觀,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父母不教,孩子就會從其它途徑去尋找答案,最怕誤入歧途。
  • 青春期孩子突然厭學、輟學,家長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我前兩天在中學講座的時候,每次講完都會有父母來諮詢,好多父母們說孩子以前愛學習特別好,突然就不想去學校,不想學習了。昨天晚上有位媽媽帶女兒過來跟我聊天,女兒剛上初一突然跟家長說不想去學校了,我們一起聊了很多。今天早上收到這位媽媽發信息說:「非常感謝曹老師,昨天孩子跟您聊完後,特別的高興和興奮。孩子開始領悟了一些道理,對學習也有了耐心和信心。
  • 專欄|看恐怖片能減肥?這是真的嗎?
    英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到恐懼時,將會心跳加快、緊張感倍增,從而加速燃燒卡路裡,所以觀看恐怖片能夠達到減肥效果呢!這是真的嗎?你還想了解更多嗎?和YoYo一起探討一下吧!當人們感到恐懼的時候,他們的心跳就會加快,緊張感也比平時要更多,這樣就能加速卡路裡的燃燒。為什麼研究說看恐怖片就能減肥?因為這個研究認為,在看恐怖片的時候,脂肪燃燒的速度要比看其他類型的節目更快。
  • 叛逆期之傷,一位母親的哭訴:青春期的孩子像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一位母親在網上留言哭訴道,孩子上了高中之後,由於初中就出現過一些厭學情緒,手機吃飯的時候都不離手,有些空閒時間就打遊戲,上網看小說,根本就沒法控制自己。自己在學校也不願結交朋友,每天上課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晚上也睡不好覺,在與家人的溝通中可以看出,自己還是有理想,希望能考上好的大學,但是如果遇到比較強的學習壓力和稍微規矩上不合他的意,就會出現反覆和激烈的對抗。
  • 喜歡看恐怖片的你有福了,這幾部泰國高分恐怖片不容錯過!
    說到國產恐怖片,大家肯定暗暗搖頭。當然了,像小編這種膽子小的人,國產恐怖片也是能被嚇到的。但拍得爛就是爛,而且毫無悔改之意。而我國周邊幾個國家,恐怖片都拍得相當不錯。日本的什麼《鬼娃娃花子》《午夜兇鈴》啥的,有多經典自不必說。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青春期頜面矯正的注意事項
    ');}-->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觀看人民網視頻訪談,我是主持人文彥。青春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階段,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巨變期,如何正確、健康地渡過青春期,涉及到非常多人體學科,頜面矯正就是其中之一。那麼,為什麼青春期頜面矯正如此重要呢?
  • 有青春期親子闖關秘笈嗎?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實際好不好孩子說了才算) 但事實往往比數據更殘酷,曾經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