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情緒也有好處
■白犀/編譯
抑鬱症正逐漸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事實上,如果按照現行的診斷標準,大概有30%~50%的人,在他一生的某個階段會被診斷為中度至重度抑鬱。更有研究顯示,50%~75%的女性會隨著孩子的出生,經歷一段情緒不穩定的產後抑鬱期。而相對來說,其他精神類疾病的發病率遠低於1%。如果一種「疾病」會在如此大的範圍內發生,那麼它一定有區別於其他疾病的深層原因。
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系的研究者就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這個問題。他們最近發表在《澳大利亞科學》上的一篇文章利用多個實驗結果向我們展示了消極情緒的積極效果。研究人員首先通過不同類型的影片,或者不同情境的回憶,讓自願的受試者進入「積極」或者「消極」的情緒狀態,再讓他們完成各類實驗任務。這些任務包括,判斷一些真實或虛構故事的真假,以及提供一個事件的目擊證詞。結果顯示,那些心情不好的人,對這些複雜的社會性任務反而表現得更好。在判斷真假的任務中,他們的正確率顯著高於好心情的人。在目擊證詞的任務中,那些處於恐懼、氣憤、厭惡、悲傷這四種基本的消極情緒之一的人,更能關注事件的細節,更容易剔除無關的幹擾,併集中注意於事件的本質。
領導這項研究的福加斯教授認為,「積極」和「消極」的情緒並不是簡單的「好」和「壞」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兩種情緒都是「正常」的狀態。積極的情緒使人更靈活,更富有創造力,更容易與其他人協同合作;而消極的情緒使人更趨向於保守,對事物本身的注意力更強,思考更為謹慎和小心。
如果從發展進化的角度來看,似乎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在競爭激烈、注意力的需求更大的時候,「抑鬱」會讓我們集中注意,關注細節,更加小心謹慎地制定計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而產後抑鬱的母親,會對自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照料,使孩子獲得更多的成長資源。所以,並不是「成功者多抑鬱」,而是「抑鬱者多成功」。當您處於「抑鬱」情緒中的時候,不要光顧著「自卑」,充分利用這個「冷靜」的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