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發展規劃
目標定位:以江海湖島、自然山林和英雄文化、陶藝文化、海洋文化為特色,以海洋生態旅遊、濱海休閒度假、山林養生旅遊、民俗文化體驗為主要功能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和泛北部灣重要濱海旅遊集散中心。 布局結構:「一帶三片三基地」。一帶:指濱海旅遊帶;三片:指自然山林遊賞片、民俗文化觀光片、生態田園體驗片三大旅遊空間;三基地:欽州主城區、三娘灣旅遊區和靈山縣城三個綜合性旅遊服務基地。
規劃區「四區」劃定
1、四區劃定 禁建區:以生態高敏感區為基礎,增加需要嚴格保護的基本農田。面積約448.69平方公裡,佔規劃區總面積的31.12%。
限建區:限建區以生態中敏感區為基礎,結合發展要求,增加三娘灣旅遊度假區,同時扣除規劃的城鎮建設用地和工業園區發展用地。面積約527.97平方公裡,約佔規劃區總面積的36.61%。 適建區:適建區以生態低敏感區為基礎,增加需要重點發展的新增城鎮建設用地和規劃工業區用地。面積約387.34平方公裡,約佔規劃區總面積的26.86%。 已建區:即現狀建設用地,面積約92.25平方公裡(包括填海區14.25平方公裡,不計入比例測算),約佔規劃區總面積的5.41%。 2、分區管制政策 禁建區:禁建區範圍內禁止與生態保護不相協調的建設行為。 限建區:限建區以預留控制為主。需在該區進行建設時,應作出相應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同時落實生態補償措施。 適建區:應注重與生態環境和自然山水格局的協調,具體地塊的開發與建設指標應遵循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合理的開發強度,堅持集約發展。新開發地區發揮交通引導作用,循序進行市政公用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已建區:注重梳理內部空間,通過用地布局調整和功能疏解,控制合理的建築密度和人口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結構。結合傳統風貌區的保護,對老城實施有機更新。加強公共設施配套和綠化建設,逐步完善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提倡公交優先的交通政策。
城市發展方向
主城區發展方向為東拓、南進、向海發展。港區發展方向為向東。在主城區和港區之間茅尾海東北沿岸建設濱海新城。
中心城區總體布局形態
以快速交通相聯繫,以濱海山環的自然生態格局為依託,形成「一城兩區」帶狀組團式結構。其中「一城」為主城區,「兩區」為茅尾海濱海新城區和港區。各組團間以山體綠地為生態隔離。 主城區:人口規模為75萬人,用地規模為86平方公裡;城市的行政、文化、商業中心,臨港產業配套工業、加工製造業基地。其中河西地區進行適度改造和完善,優化功能與布局。河東地區為主導拓展區,完善行政中心,結合主城區南拓建設新城市中心。 茅尾海濱海新城區:人口規模為28萬人,用地規模為28平方公裡;北部灣沿海生產性服務中心;依託欽州臨港工業及保稅港區,發展服務於北部灣沿海地區的商務辦公、科技研發、金融貿易等生產性服務業;由近海走向臨海,突出濱海景觀優勢,打造具有濱海城市特色的宜居新城。 港區:人口規模為27萬人,用地規模為120平方公裡;西港區以石化產業區為主,中港區主要為港口碼頭、臨港工業及保稅物流、貿易加工區和配套居住服務區。鹿耳環江東側建設三娘灣配套區,為港區工業提供部分配套居住生活服務。
城市公共中心體系
規劃形成市級、片區級、居住區級3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 1、城市中心 城市商業中心:白石湖周邊並向北延伸聯繫老城區中心的集中區域,以商務辦公、商業金融、休閒娛樂、餐飲等功能為主。 城市文化體育中心:位於市行政信息中心南側,依託「八大場館」建設,打造集科技博覽、科普教育、文化娛樂、體育競賽等功能為一體的市級文化、體育中心。 茅尾海濱海新城中心:位於濱海新城核心位置,同時也是區域性商務中心,以信息諮詢、金融保險、商業、商務、科技研發等功能為主,同時布置大型會展、體育設施,服務於整個北部灣地區。 2、片區中心 以商貿服務和文化娛樂功能為主,分擔部分市級公共配套設施。規劃7處片區中心,分別為白海豚廣場片區中心、水東片區中心、城南片區中心、城西片區中心、沙坡片區中心、大龍嶺片區中心、港區中心,考慮遠景發展需要,在三娘灣配套區預留一個片區中心。 3、社區中心 為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閒、娛樂需求的公共活動中心。
綜合交通
1、規劃目標 分區發展:實現交通需求減量、主城區交通運行有序、茅尾海濱海新城交通寧靜、港區交通暢達。 外暢內達:建成對外通暢、對內通達的綜合交通體系。 結構和諧:形成以公交、步行為主導,其他交通方式有機相融的交通方式結構。 集約高效:創造體現濱海港口城市特色的集約高效交通模式。
2、對外交通 鐵路站場:中心城區共設置9個主要鐵路場站,為欽州市火車站、欽州市火車東站、城際鐵路火車南站、市郊鐵路濱海新城站、西港區火車站、市郊鐵路港區站、中港區火車站、港區鐵路編組站、平銀火車站。同時預控三娘灣與康熙嶺城際鐵路火車站。 公路客運站:3個主站:欽州火車站客運站、城南城軌站客運站、欽州港客運站;4個輔站:主城區客運北站、客運西站、客運南站以及濱海新城客運站;2個旅遊集散中心:辣椒槌旅遊集散中心和三娘灣旅遊集散中心。
3、城市道路交通 針對組團城市結構,形成南北向客貨分離的主幹路體系。 ①主速路 形成「一橫兩縱」的快速路系統。「一橫」:北部灣大道;「兩縱」:進港大道、疏港大道。 ②主幹路 主城區:「一環六橫六縱」的主骨架道路布局結構。 茅尾海濱海新城區:「七橫五縱」的主幹路布局結構。 港區:西港區的主幹路呈「四橫兩縱」布局結構,中港區的主幹路呈「五橫四縱」布局結構。 ③次幹路 主城區採用方格網布局型式;茅尾海濱海新城採用環狀加方格網的次幹路網絡;港區以港口和產業用地為主,除居住配套區外,適當降低次幹路密度。
4、公共運輸 發展目標:萬人公交車擁有量達到14標臺,公交線網總體密度達到3-4公裡/平方公裡,居民5分鐘到達公交車站。 公交走廊:規劃形成「三橫三縱」的公交走廊結構。「三縱」:沙井大道、欽州灣大道-安州大道、揚帆大道;「三橫」:金海灣大道、新城大道、金鼓大道。 計程車:遠期欽州中心城區的計程車規模為3000-3600輛。 5、港口 定位:服務西南、輻射東協的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大西南和北部灣沿海貨櫃運輸樞紐港,內外貿結合、商工貿並舉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性港口。 吞吐量預測:2025年貨物吞吐量規模為1.6—2.5億噸,2025年貨櫃吞吐量為450-720萬TEU。欽州港應將2020年實現億噸大港、貨櫃吞吐量實現200萬TEU作為港口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港口岸線利用:岸線分為欽州港西港區、中港區和東港區岸線共三個港區。欽州港西港區岸線始於觀音堂、龍門、樟木環,經勒溝、果子山、鷹嶺,終於金鼓江西岸,可形成港口岸線長約28公裡;中港區沿金鼓江東岸,順東水道至三墩可形成港區岸線約為29公裡;東港區岸線始於大風江口,在濱海公路南北側的大風江西岸可形成港口岸線約15公裡。茅嶺、沙井港區及那麗港區、東場港港點岸線的開發和利用根據欽州市港口發展需要進一步研究。
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目標:將欽州市建成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融合,水資源、文物古蹟合理保護利用,園林綠化達到國內同類城市的先進水平,具有欽州風韻的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規劃指標:中心城區規劃綠地2710.62公頃,佔城市建設用地的11.57%;其中公共綠地1782.50公頃,人均公共綠地13.71平方米。
年 限 | 人均公園綠地(平方米/人) | 綠地率(%) | 綠化覆蓋率(%) |
近期 | 9.00 | 35 | 40 |
中期 | 13.00 | 38 | 43 |
遠期 | 13.71 | 40 | 45 |
綠地系統:規劃採用「生態基質——綠水廊道——綠色斑塊」的城市綠地系統生態格局,構建「山林海韻城相依、藍脈綠廊繪欽州」的綠地系統總體框架。
舊城區更新與歷史保護
1、舊城區範圍 西至西乾渠,北到南珠大街,東達欽江,南至大欖江,面積約222公頃。
2、舊城更新措施 (1)功能提升 通過逐步疏解舊城區的第二產業和部分公共職能,置換部分功能,優化空間布局。通過功能提升積極發展適合舊城區特色商業空間,恢復舊城區的活力。保留部分原住民,延續舊城區的民俗民風與市井文化。 (2)交通疏導 在舊城區周邊設立交通性主幹路和交通轉換設施,疏解經過舊城區的穿越性交通。鼓勵公共運輸和非機動車交通,逐步限制機動車交通。採用單向行駛、分時行駛等交通管制措施,保護舊城區傳統街道尺度與肌理。合理確定公共停車設施的布點和規模。 (3)有機更新 採取小規模漸進性的更新改造模式。制定科學的建築更新模式與保護修繕標準,逐步改造危房、舊房,消除安全隱患、改善生活環境質量。 (4)基礎設施先導 結合主要道路的改造進行市政管網的更換。 (5)文化培育 積極保護現存的歷史建、構築物等文化載體,挖掘其所承載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質,加以傳承和發揚。
近期建設規劃
近期發展目標
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社會事業更加進步、環境更加友好,城市功能進一步改善、加強,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完成GDP700億元,三產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為18:54:28,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為15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為6000元。
近期建設重點
1、主城區: ① 完善欽江以西老城區路網,加強背街小巷的整治與改造,建設欽江「一河兩路」,子材西大街向西延伸,南珠西大街西延,開工建設環城西路,建設沙井大道溝通主城區、茅尾海濱海新城與港區;疏解欽江以西地區交通,子材西大街向東延伸跨越欽江,並繼續建設子材東大街;完善欽江以東地區的路網,建設蓬萊北大道、開工建設環城北路與環城東路,向北打通揚帆大道接環城北路,向南延伸至濱海新城。近期啟動欽港鐵路改造與新建工程,改造與新建同時進行,原欽港鐵路暫時保持貨運功能。 ② 加強公共設施建設。重點完善人民路區域、欽州灣廣場區域商業中心,新區結合行政信息中心,繼續推進欽州市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和訓練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八大場館工程建設,同時,建設白石湖城市中心,有效帶動城市向東和向南的發展。另外,加強市場建設,包括北美商貿城、德營市場、黎合江生產資料交易市場等。拓展西部現狀教育科研用地。 ③ 逐步改造「城中村」,加強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與管理,在新區建設幾個大型居住社區。 ④ 結合欽江兩岸建設進行舊城更新與保護,並建設綠化帶、城市綠地廣場、景觀道路、公園等。 ⑤ 建設小江工業園、黎合江工業園、大田工業園,吸納城區搬遷改造的工業項目。 ⑥ 完善和提高城市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建設主城區第一水廠改擴建工程3萬立方米/日,新建第二水廠,規模10萬立方米/日。重點建設220kV高沙變,主變容量1×150MVA,完善主城區天然氣管道。
2、茅尾海濱海新城 ① 啟動濱海新城建設,將主城區白石湖片納入濱海新城,與茅尾海片協調統一開發建設。濱海新城形成茅尾海片、白石湖片兩部分,控制範圍約108平方公裡,遠期人口約37-43萬人,建設用地約45平方公裡。 ② 拉開濱海新城的道路框架,重點建設沙井大道、揚帆大道等幾條縱向的交通性主幹路。開工建設新城大道與中央大街,作為濱海新城的橫向主幹路。結合欽港鐵路的改造,建設濱海新城市郊鐵路場站。 ③ 在江口村處建設主要為港區提供生活配套的居住用地。 ④ 著手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濱海新城汙水處理系統,建設220kV亞江變,主變容量1×150MVA。 3、港區 ① 依託金谷石化工業園、金光綜合工業園建設,主要發展臨港工業和港口物流業。建設保稅港區。對於中石油煉油項目影響區域內的生活用地予以拆遷,啟動金光綜合工業園內的生活配套區。 ② 結合欽港鐵路的改建工程,建設欽州港火車北站與火車南站,以完善港口的客運聯繫通道及貨物集疏運通道。建設北部灣大道、六景高速公路以及欽州港疏港大道,推進三墩作業區的建設。 ③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建金光水廠及管網工程,水廠規模10萬立方米/日,擴建欽州港第二水廠至15萬立方米/日及配套管網工程,新建犀牛腳水廠,規模3萬立方米/日。續建從金窩水庫分別到金鼓江、大欖坪的原水集中輸送管道,建成大風江調水工程,使大型臨海工業園區供水能力達55萬噸/日;建設鬱江調水工程。新建港區汙水處理廠和金光汙水處理廠,規模均為10萬立方米/日,新建犀牛腳汙水處理廠,規模1萬立方米/日。建設北部灣電廠,一期規模2×100萬千瓦;欽州港燃煤電廠二期工程,規模2×100萬千瓦,同時建設欽州港燃煤電廠至500kV久隆變的高壓線路。建設220kV大欖坪變、220kV三娘灣變,主變容量均為1×240M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