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並於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牆、大門、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樓,並撰寫碑文如下:「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武松墓位於浙江杭州西泠橋畔,修於1924年,1964年被平毀,現在的墓園是根據老照片依原樣重建的。《西湖新志》編纂時(20世紀20年代)已明確西泠橋邊有宋義士武松墓。該墓於1955年被毀。2004年,為充分挖掘西湖的歷代傳統文化,在廣大市民遊客的要求以及專家學者的論證基礎上,決定在原址恢復墓。
廣府城外,東行二三十裡,離公路十幾米處,有一片茂盛的玉米地,土路下的地頭,便是武禹襄的三尺墳 。除了墳包,看不到任何標誌。被打斷了的尺餘高的墓碑,另兩塊殘碑,散落在墳邊的雜草中,其中一塊為泥土遮蔽,找起來頗費周章。
武訓先生墓位於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訓先生(1838——1896),山東省冠縣(原堂邑縣)柳林鎮武莊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他於1896年6月4日在他所創辦的臨清御史巷義學(今臨清市武訓實驗小學)去世,歿後埋葬在當時柳林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墳墓所在位址。多年來,由於學校不斷擴建,原來的「東壁外」早已成為校園內了。1937年以前,武訓墓是土墓。1937年,何思源先生修築武訓墓園時,把墓也一併修成水泥墓。「文革」之初,武訓先生慘遭掘墓焚屍之劫,後武訓殘骨被武莊武氏後人歸葬武氏祖塋。武訓先生墓前,有武莊武氏族人所立「武訓先生之墓」碑,碑文是曾任武訓師範教師的原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徐運北先生所書。1986年6月,武訓先生後裔武玉泉撰寫了《叔先祖武公墓誌》。1989年,武訓墓在原址重新修復,但並未歸葬武訓先生的殘骨或遺物,又未把墓誌刻石入土,武訓墓只是一座空墓。
武士敏將軍墓愛國將領、原國民革命軍98軍軍長武士敏將軍墓建立在紀念館東側,青松翠柏襯託著白色墓丘和墨玉墓碑,顯得格外莊嚴肅穆。1984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立碑以茲紀念。
古嶧武氏宗祠。宗祠於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奠基興建,二零一六年清明竣工。總耗資近貳百萬元。總面積二千五百三十九平方米(含祖塋),建築面積四百六十八平方米。宗祠大門向東,兩側立石獅一對。祠內正北祖殿五間,殿內供武氏一至十二世先祖靈位。大殿左側功德廳,往南側碑廊,右側文史廳,往南功德碑廊。殿前東側立翰林院學士武衛祖碑,西側立御賜【節孝無雙】武楊氏碑。祠堂內共立碑碣二十五座。祠南一裡許,立【古嶧武氏宗祠】牌坊一座。
武家那,武家那村外,綠樹紅牆掩映之下,有一座風格古樸的院落,這就是武植祠和武植古墓。《水滸傳》說:「武大郎,清河縣人氏。」其實,武大郎原名武植,與《水滸傳》中描寫的相貌醜陋的矬子形象完全兩樣。武植,字田嶺,明朝永樂年間清河縣武家那村(古稱孔宋莊)人,祖籍是山西晉陽郡人,元代由山西遷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武植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武大郎聰明好學,曾做過染房學徒,深得老闆賞識。他聰明好學,知識淵博,能文善武,中年中進士,任山東陽穀七品縣令。他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愛戴。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開時,發現楠木懸棺。根據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從根本上不是施耐庵筆下的 「三寸丁,谷樹皮」形象。
武氏家廟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武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史載,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huò)是太原文水人,當初是山西木材商人,為了理想去從軍,結識李淵(唐高祖),官路享通,武德三年(620年)升正三品工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建設部部長)
肥城市武氏家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東200米,是一處文化藝術遺存。
武氏家廟俗稱「武氏家祠」、「武義將軍廟」,是肥城市保存完好的一處家廟建築,也是肥城市最完整的家廟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以及建築藝術研究價值。有關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後指出,其建築考究,規格較高,為研究家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大殿兩側設立小室,在古建築中極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