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標語
儘管每年有許多人用各種方式在羅布泊「穿越」、「探險」,直到現在,羅布泊依然是一個神秘的地域。
和大多數國人一樣,因為1980年彭加木的失蹤,才知道有羅布泊這個神秘的地區。此後,隨著1981年樓蘭「美女」出土、1982年美國宇航局公布羅布泊「大耳朵」衛星照片、1987年羅布泊核試驗基地解密、1996年餘純順遇難……與羅布泊有關的信息越來越多,不由地引起我對這片土地的好奇。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得知,在古老的地質時代,由於塔裡木盆地南緣抬升,形成一個低洼地帶,分布在塔裡木盆地邊緣的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以及疏勒河等流向這個窪地,匯集形成了一片廣闊的湖泊。《山海經》稱之為「幼澤」,《漢書》稱之為「蒲昌海」,後世也有稱泑澤、鹽澤等。現名羅布泊自元朝來自於蒙古語羅布淖爾,是多水匯集之湖的意思。由此可知,蒙古人曾在這裡生活或遊牧過,說明過去的羅布泊並不是現代人所稱的「死亡之海」,也不僅僅為大片鹽殼。
雖然對羅布泊有了大概的知識,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對於羅布泊的認識還是一些概念。作為一個攝影師,需要的是形象,羅布泊到底是什麼樣,用形象來說話才是最有力的。
戈壁山
2012年,終於得以如願數次巡航羅布泊,在空中拍攝了羅布泊廣大的地域。在羅布泊上空,我不僅盡情欣賞了沙漠、戈壁、山丘等各種奇異的地質景觀,還看到了城堡、烽燧、墓葬等各種古老的遺蹟。而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看到許多自西向東、由高而低乾涸發白的河道和湖泊遺蹟。
未知之謎
從空中看地下所有東西一覽無遺,似乎一切瞭然於胸,紙上得來的概念逐漸形象化、豐富多彩了。然而空中到地面的距離,就象過去到現在的距離,看似清楚,卻總覺得隔著一層東西。看到了許多,拍攝了許多之後,反而對羅布泊的疑惑、疑問越來越多,更激起了我的探索欲望。
太陽墓地
營盤古城
2013年9月,我從庫爾勒出發一路向東,沿著孔雀河,考察拍攝了孫基烽火臺、脫西克烽火臺、營盤古城、太陽墓地、驛站遺址、樓蘭古城、高臺墓地等古代遺蹟,也考察拍攝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廢棄的營房、機場等現代遺蹟。
廢棄營地
在孔雀河注入羅布泊入口處的西漢水陸碼頭及驛站遺址,我看到寬廣的河道旁只剩下殘留的土垠、枯殘的樹木以及被河水衝刷倒的一層層蘆葦,幾千年的滄海桑田已完全改變了這裡的面貌,仔細看還能發現白色的淡水螺粘附在蘆葦上,似乎昨天它們還活著……站在土垠上,碼頭及驛站遺址清晰可見,但當年繁忙的河運已成了遙遠的追憶。
小河墓地
觸摸古代,大地一片蒼茫。面對眼前的景象,不由遐想。
多年來對於羅布泊除了沙漠戈壁、絲路古國、核試驗基地等概念,恰恰忽略了那個「泊」字,泊——湖澤,肯定是有水的地方。但是空中看過、一路走過的羅布泊大地,看到的全是沙漠戈壁古遺址,直到羅布泊湖心,腳下全是厚厚的礫石沙塵和鹽鹼殼。除了乾涸的河道遺痕,再沒有可以與水泊、大湖相對應的參照物,而關於湖水的聯想,更多則是彭加木、餘純順找水失蹤、乾渴而死……羅布泊的水呢?
乾涸的湖
羅布泊的水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
考察歷史,我們發現羅布泊原來並不是這樣。
早期塔裡木河經由孔雀河下注羅布泊,因此,羅布泊水域廣闊。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見羅布泊「廣袤三百裡……冬夏不增減」,以致直到清末人們都認為黃河發源崑崙山,經塔裡木河由孔雀河下注入羅布泊,然後潛入地下從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峽流出,由此也可想見羅布泊水量之大;而兩晉釋道安的《釋氏西域記》裡記載,蔥嶺北河、南河均東流注於羅布泊,這也足以證明其時羅布泊水源豐盛;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開元年間的《沙州圖經》裡記載:「蒲昌海在石城鎮東北三百三十二裡,其海周廣四百裡」,可見唐代羅布泊之大;一直到清乾隆年間,勘察河源的官員阿彌達在羅布泊湖區考察後,在其《河源紀略》中仍記:「羅布淖爾為西域巨澤,在西域近東偏北,合受偏西眾山水,共六七支,綿地五千,經流四千五百裡……迴環紆折無不趨歸淖爾,淖爾東西二面百餘裡,南北百餘裡,冬夏不盈不縮……」;光緒初新疆巡撫劉錦棠等派員探查發現,由於塔裡木河及其支流改道向南注入臺特馬湖,羅布泊「水漲時東西長八、九十裡,南北寬二三裡及數十丈不等」,這才成區區一小湖。1921年,尉犁縣民在塔裡木河幹流上築堤堵水,塔裡木河向東與孔雀河相匯注入羅布泊,羅布泊的面積又大了起來,1931年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裡。1950年代初,羅布泊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裡。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就有人生存。在羅布泊及其匯入河流的周邊,曾經有過許多古國,樓蘭、米蘭等漢唐以來赫赫有名,從法顯到玄奘,歷代西去求法東來傳道的高僧,對沿路各國風土人情多有記載,最重要的是他們也記錄了這些古國有不少是因為水而消失或遷徙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樓蘭古國。早在公元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後由於塔裡木河中遊的支流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儘管樓蘭人努力嘗試改變河道,並且用法令限制用水,但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樓蘭城。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儘管樓蘭因為水而完全荒廢了,但有歷史記載的兩千多年來,羅布泊因入湖的孔雀河和塔裡木河南北擺動,時而湖面廣闊,時而又分成若干個淺水湖沼,始終在湖盆內漲縮變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乾涸到湖底朝天。
米蘭古城
我們知道,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地形地貌的變化,在個人的短暫生命期裡幾乎是難以覺察、甚至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觀察,也似乎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羅布泊,這種變化卻是顯著的,甚至可以說在短期內已經是翻天覆地了。這種變化一方面是自然環境本身的,另一方面則是人類幹預之下,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
乾涸的湖
1952年,為解決農田水利,塔裡木河上修建了大壩,之後幾十年,建設兵團大量開墾土地,灌溉面積由35萬多公頃擴大到77萬多公頃,塔裡木河流域修建水庫130多座,年引水量達148億立方米,致使塔裡木河由1960年代的1321平方公裡萎縮到1000平方公裡,下遊320公裡河道乾涸。1960年代因塔裡木河下遊斷流,羅布泊迅速乾涸,1962年湖面還有660平方公裡,到1972年最後乾涸時,湖面僅剩450平方公裡。
表面看,人似乎徵服、控制了塔裡木河、孔雀河等一系列流向羅布泊的河流,但是這種徵服與控制很快得到了報應,就在我們路過的孔雀河下遊,有水的河道已經消失,沿岸曾經的農田迅速沙漠化,曾經的兩個農墾團場合併成了一個,據統計沿岸5萬多畝耕地受到沙化威脅。相應的,羅布泊乾涸後,周圍草本植物全部枯死,胡楊樹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推進,羅布泊很快就要和塔克拉瑪幹沙漠融為一體。
我所拍攝的這些照片,或許可以印證羅布泊的變化與人關係,這種關係其實也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沙漠
大自然孕育了生命也養育了人類,人類創造了文明,人類可以改變自然,但自然同樣可以毀滅文明。正是因為有周邊注入羅布泊的一系列河流,所以歷史上沿著河流和羅布泊周邊就有人類生存,產生了許多古國,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樣由於河流來水減少、河流改道等原因,許多古國消失了,留下令後人想像的遺蹟;而現代以來由於上遊河流人為幹預,河流乾涸,直至羅布泊水鄉澤國變為乾涸荒漠,成為一片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1960年代開始這裡成為核武器試驗場,大量人力物力之下,荒漠之中出現了不為外界人知的兵營、機場,大批軍人和科研人員曾經生活在這裡。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地面核爆試驗停止,人員撤離,荒漠之中留下的機場、兵營、掩體等一系列人工產物,隨著時間的消逝,這些人類的製造物也在逐漸消逝。
千百年前的人們留下的那些痕跡,至今讓人們不停探索;現在人們留下的痕跡,千百年之後也會變得模糊不清。
來於自然,歸於自然,自然湮滅一切。
這正是我所拍攝的照片所能見證的和所要見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