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北京作為歷代國都,不僅有長城、故宮等諸多景點,還有很多寺廟值得一看。坐落在石景山區天台山上的慈善寺,是一座規模宏大、歷史文化悠久的寺院,然而由於地處深山,雖然距北京市區不遠,知道的人卻不多。
據記載,慈善寺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現存38座殿堂,100多間房舍。山門上方的「古剎慈善寺」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來過慈善寺幾十次,孝莊皇后(順治母親)也來過多次。清朝歷代帝王的多次到訪,讓這座深山古剎充滿了神秘色彩。
進入山門,就能看見東面山坡的綠樹叢中,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頭正居高臨下俯視著來訪的香客。據介紹,這尊佛頭由山上露出的一塊萬斤大青石雕鑿而成,高4米、寬3.5米,僅嘴唇就厚達半米,是北京地區最大的石雕佛頭。此外,在羅漢崖還有十七尊羅漢石刻浮雕,吸引著遊人流連拍照。
歷史上,京西寺廟在北京佛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慈善寺作為集佛教、道教和民間諸神為一體的寺院,各宗教和信仰在此和諧並存,每逢節假日,附近民眾都會來到寺廟先拜佛、再拜道、最後敬民間諸神,構成了京西地區特有的宗教文化景觀。
整個寺廟建築群依山而建,由正院(西院)、東跨院、後跨院、東山坡和門外殿堂五部分組成,從空中俯視呈北鬥七星狀排列。其中最吸引人的藏經閣,也稱伏魔殿,俗稱魔王老爺殿。殿內原先供奉著一尊罕見的「魔王老爺」肉身佛像,乾隆皇帝不但多次前來進香,還為魔王菩薩題寫了「魔王和尚」匾額。
相傳清康熙年間,有一瘋僧來到慈善寺修行,被僧眾稱為「魔王和尚」。他在寺內題寫了一首308字的七言墨書《歸山詩》:「……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又知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但願不來也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十五日,魔王和尚圓寂,因肉身不腐,被供奉在伏魔殿內成為肉身菩薩。
民間傳說,此「魔王菩薩」便是清朝的順治皇帝,因為朝廷為了能及時掌握順治帝的情況,肯定不會允許其去遙遠的五臺山出家。而居住在京西一帶的八旗子弟,每逢魔王菩薩圓寂的紀念日都要進香朝拜,甚至形成了廟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民國時期一場火災將伏魔殿燒毀,「魔王老爺」也下落不明,現僅存一座衣缽塔。
慈善寺與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有關係。在1912年5月至1925年1月期間,馮玉祥將軍曾四上天台山慈善寺,三次隱居於此。伏魔殿後一座名為「靈境」的東跨院,就是當年馮玉祥將軍的故居,現被闢為馮玉祥將軍展室。展室前的一棵老槐樹,是馮玉祥與夫人李德全親手栽種。
寺廟東面山上的「將軍亭」是為紀念馮玉祥將軍而建。據說馮玉祥1912年遭段祺瑞排擠,第一次來慈善寺修養時,就非常喜歡這裡,他不但帶領士兵在山上植樹,還留下了「謙卦」、「淡泊」、「靈境」、「耕讀」、「勤儉為寶」、「真吃苦"六處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