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竹子開花馬上搬家」,意思是如果竹子成片成片的開花,多半要有壞事發生,要馬上搬家離開這裡,若是不搬家的話,就會招致災難。所以竹子開花一直被視為一種不祥之兆。
一般來說,竹子一生只開一次花,開花後結籽,植株會隨即枯死。《山海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結實,結實必枯死,實落又復生。」意思是竹子每60年就要換一次根,易根必定會開花,開花必定會結穗,結穗後竹子就一定要枯死,竹穗落完後竹子就又復生了。
其實不同竹種起開花周期不盡相同。比如說中國和日本毛竹,開花周期為60年,箭竹開花周期為60~66年。美國白哺雞竹開花周期約為43年。臺灣牧竹開花周期為47年,浙江箬竹開花周期為100年。
竹子為什麼會開花?竹子開花因素很多,通常有生長周期說,營養說以及外因說。生長周期說,認為竹子開花就有一定的周期,而周期決定竹子內部發育節律,營養說認為由於竹子老了,導致竹子吸收營養的能力下降就開花了。
根據對開花竹林地下鞭系調查發現,全部或多數立竹開花的鞭系,老鞭所佔的比例較大,而老鞭對營養吸收能力較弱,導致竹子養分缺乏。從而引起開花。外因說主要是指氣候因素和土壤水分因素。竹子喜歡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下紮根生長。如果氣候乾燥,竹子對水分和營養元素吸收能力下降,導致主子身體代謝失調,抑制竹子的生長促進了其向生殖生長的轉化,從而出現開花。
可是竹子開花和災難又有什麼關係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於植物能夠感應到土壤的一些異常,所以經散播種子遷移到合適的新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可能會發生自然災害。比如說旱災等。
另一種說法是竹子開出的花,有些會結果。會結出類似於大米的顆粒。農民稱之為「竹米」,而這些果實對嚙齒類動物有很強的吸引力。成片的竹子開了花,就會有很多很多的果實。由於農民收集「竹米」的比例很低,豐富的竹米會成為蟲子和老鼠的食物,老鼠等有了竹,就有了食物來源,會大量繁殖破壞農作物。科學家曾經計算過,竹樹開花周期發生時,該區的老鼠數量會激增4倍,所以再加上可能會傳染疾病才有了這種說法。
這兩種說法都是百姓經驗所得,便傳下了竹子開花不詳的傳聞。除此之外,大部分竹子開花的死亡周期和古人死亡年齡很相近,而且是成片死亡,也會令老人對死亡的感受更加的深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對很多人來說,竹子開花是災難,但仍有一些人熱切的盼望著竹子開花,他們便是竹子科學的研究者。對於竹子本身來說,開花結籽是一種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要想進行雜交就必須讓竹子開花,不過這項工作無法在自然的竹林中進行,因為竹子開花的周期太長了,也太難以琢磨了。
各位小夥伴對竹子開花是否有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