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
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
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
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
這三日分別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叫三官大帝。下到人間定人之罪福。
三官的責任有分工: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1、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界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天官賜福的時間,是每年正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上元節。到了這一天,天官即到人間,根據人們行善多少,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2、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地官赦罪的時間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到了這一天,天官即到人間,根據人們行善多少,校定人之罪福,赦免行善之人的罪過。
3、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水官解厄的時間是十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下元節。到了這一天,天官即到人間,根據人們行善多少,校定人之罪福,化解行善之人的厄運。
道教對「中元節」的影響
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通過「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
佛教與中元節的融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因為對鬼神、祭祀、超度等恐懼的心理,民眾逐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中元節的禁忌(以下內容僅供參考,筆者認為身正炁足不畏邪)
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後,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
2、別拍肩膀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3、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經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念「對不起,打擾了!」並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6、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9、路經喪事場所,嘴裡及心裡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0、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
11、別亂靠牆休息沒事不要亂靠牆,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覺或天黑以前,要把曬在外頭的衣服收回來,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13、別亂照相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好兄弟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於樹梢上的好兄弟。
14、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7月15中元節將至,特與大家結緣【三官手書】手繪開光手書三道。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祈求,賜福、赦罪、解厄、安康吉祥。
此次七月十五【三官手書】結緣法金隨喜,郵費到付。
截止時間8月27日。
需要的朋友請聯繫侯理廣老師微信。
另有七月十五超度點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