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古以來山峰就以其偉岸的姿態成為文人騷客筆下最常見的喻體。總說山高人為峰,無數的探險者以攀登高峰為畢生最大的理想,而自然的力量卻總在無形中拒絕著人類無休止的探索。無限風光在險峰,每每仰望那些高聳入雲、直指天際的高山,心裡總會默默感嘆人之渺小和自然之偉大。扎尕那,一處掩映在甘南大山深處的小村莊,傳說是山神用大拇指摁出來的。冬日裡,晨霧飄渺,愈發顯得神秘而高遠…
當地藏族人有個習慣,每天天不亮,女人們就要背著十幾斤重的木桶去溝裡汲水。他們認為水是最聖潔的。用汲來的第一捧水祭神會帶來吉祥好運;用來孝敬父母伺候家人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山深處的清晨裡,聖水、信仰、寄託,便構成了一串串叮咚作響的音符… 晨水,記載的不僅僅是藏族人的勤勞與善良,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書,詮釋著這個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稻城亞丁三神山之央邁勇,藏語意為文殊菩薩,當辛苦跋涉三個多小時,終於抵達海拔4700m的五色海時,驀然回首才發現這張不同於證件照的央邁勇是多麼的神聖。
迭山措美峰,海拔4920米,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山脈的最高峰,也是黃河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措美峰南坡與白龍江河谷底高差達到3500米,由於隔白龍江與岷山山脈延續,也有甘肅岷山、岷山北嶺、疊山等別稱,而措美峰藏語的意思是:山頂有湖的女神山。
塔公草原雅拉雪山孤峰矗立,子梅雅哈貢嘎神山群峰攬勝。
那年馬年,第一次進藏,第一次到阿里,第一次轉岡仁波齊,第一次睡在5000米的岡仁波齊雪頂下。為什麼都加上了"第一次"?因為我會去第二次的。轉山是用雙腳在仗量大地,更是在用心與山對話。每走7步停下來大口喘氣,感受狂亂的心跳,調整好氣息繼續走7步⋯⋯還有那盞在山路那頭為我停留的燈,永遠都不會忘懷。
先前聽一位導遊說過,貢嘎雪山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欣賞到她的真顏美貌。因為海拔7556米,雪山上常常是雲霧繚繞,或者常常是下雨總比晴天多。能夠觀賞到貢嘎雪山有時就要看你的運氣,他帶的一個團幾個人,在此一直等了六天才看到。
而我們運氣偏偏就很好,剛剛到達4號營地,雪山上天空突然放晴,陽光灑在雪山峰頂上,藍色的天空湛藍湛藍,把雪山襯映得更加潔白。而近觀冰川,更是氣勢磅礴,冰川融化的雪水,涓涓細流滋潤著下遊的富饒土地。
走青藏線從西寧出發,經過河湟谷地翻越的第一座山就是日月山。海拔3500多米的日月山相對川藏線上的二郎山,山勢起伏不大,頗為平坦。日月山雖貌不出眾,不具備雄偉險峻的高峰之神韻,卻是一座在地理學上意義重大的山,其地理學意義有三個方面:它是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線、外流河湖區和內流河湖區的分界線、季風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在青藏線上,從格爾木沿著格爾木河切開的峽谷西行就會看見崑崙山脈。照片中陽光照射在崑崙山脈一座座山峰頂部的冰雪上,這些冰雪仿佛是崑崙山脈上波浪狀的美麗披肩。站在崑崙山口,如果沒有路牌,你很難感覺到這個地理位置的特殊。崑崙山主峰在海拔上雖屬於極高山,但是它的山腳落在了青藏高原上,所以,從青藏高原上看到的崑崙山脈不過是條起伏平緩的山丘鏈而已。
雀兒山突兀於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川藏北線最高的山峰,其主峰海拔6168米。雀兒山的藏語為「絨麥俄扎」,意即「山鷹飛不過的山峰」。雀兒山腳下的村莊安靜祥和,似乎預示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與世無爭的心態。雀兒山連接著西藏昌都,是川藏公路北線的交通要塞。
當青藏線火車行駛於當雄縣內,車窗外巍峨連綿的雪山就是念青唐古拉山,由四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構成的主峰群仰首可望。「念青唐古拉」在藏語中意為「靈應草原神」,是篤信藏傳佛教的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山。虔誠的信徒們不辭勞苦來這裡進香,向神山頂禮膜拜。距神山如此之近的當雄人實在令人羨慕。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