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魯迅先生(版畫)

  趙延年

  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版畫)

  李 樺

  在現代中國,魯迅思想於精神層面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而綿長。2016年,值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緬懷,在與魯迅相關的文物、作品、文獻等收藏中進行歷史爬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方式。上半年,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美術展」,藉助224件文物、書籍裝幀和美術作品展示魯迅美術思想的形成、建構、影響過程,揭示魯迅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流變的關係;下半年,在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之際,該館又推出了「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在對魯迅的紀念中,重溫北京魯迅博物館從建館初期至今有目的地徵集到的100多位著名美術家捐獻的關於魯迅形象創作的中國畫、油畫、木刻、雕塑等美術作品,不僅可以感受魯迅形象背後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體會美術家對魯迅的敬仰及其對魯迅精神的理解。

  「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所以,魯迅對中國文藝的關注是全方面的,其影響也是全方位的。除了文學,魯迅從童年開始就比較喜歡美術,他在教育部任職期間曾經發表過《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並翻譯過美術類的圖書。美術對魯迅來說,也絕不只是個人的雅好,他將其提升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覺悟來對待。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在上海的十年間,魯迅大力提倡新興木刻,影響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從事左翼美術創作,對當時的抗戰宣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毫無疑問,中國現代木刻家受到魯迅的影響最大,這種影響不僅在於掀起了新興木刻運動,更在於木刻所彰顯的社會功用與藝術思想。所以,他們對魯迅的感情也最深,在不同時期創作的魯迅題材的木刻作品也很多。綜觀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後徵集、收藏的表現魯迅形象的木刻作品,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為表現魯迅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的作品,如表現少年時期的《質鋪與藥店》(楊可揚)、《離家去南京》(趙延年)等;表現青年時期的《探求》(俞啟慧)等;表現魯迅和許廣平家庭生活的《以沫相濡》(組畫)(冒懷蘇),以及表現魯迅和日本友人交往的《魯迅與內山完造》(鄔繼德)等。

  二為表現魯迅對兒童和青年的關注與關心的作品,如《魯迅與兒童》(野夫)、《長夜明燈》(鄔繼德)、《魯迅和他的戰友們》(陳煙橋)、《魯迅送書給青年》(歐陽興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黃新波)等。

  三為表現魯迅主要的鬥爭經歷的作品,如《魯迅在廈大平民學校講話》(楊先讓)、《怒向刀叢覓小詩》(趙瑞春)、《魯迅在中大緊急校務會議上》(張佩義)、《1927年魯迅在上海演講》(曹劍鋒)、《為了忘卻的紀念》(朱繼旺)、《義無反顧》(譚尚忍)、《戰鬥的檄文》(李以泰)等。

  四為表現魯迅與共產黨友人的交往的作品,如《魯迅與瞿秋白》(張漾兮)、《魯迅與馮雪峰》(張懷江)、《魯迅與陳賡》(譚尚忍)、《心向延安》(魏揚)等。

  五為表現魯迅倡導新興木刻運動的作品,如《喜閱青年木刻新作》(邵克萍)、《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李以泰)、《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李樺)、《魯迅與木刻青年談珂勒惠支版畫》(黃永玉)、《拓荒者》(查士銘)等。

  六為表現魯迅個人肖像的作品,藝術家張懷江、酆中鐵、彥涵、趙延年、伍必端、盛增祥、沈堯伊、盧沉等都進行了創作。

  這些木刻作品,勾勒出了魯迅的人生軌跡,是對魯迅世界的全方位表現。重要的是,這些木刻作品的內容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刻畫魯迅形象,而是重在以形象或事件來反映魯迅與時代的關係,以及魯迅精神的時代影響。即使是表現其不同時期生活和學習的作品中,也折射出這種創作取向,如作品《離家去南京》,刻畫出了魯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變——為衝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而去南京礦路學堂求學的人生選擇。而從上述木刻作品的標題以及木刻家的名字不難看出,北京魯迅博物館所收藏的這些木刻作品大部分都是中國現代著名木刻家的重要作品。他們之所以把創作的關於魯迅的木刻作品捐獻給該館,或許正是他們以木刻的藝術形式來回應魯迅的吶喊、表達對魯迅的敬仰之情的重要方式。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刻刀把魯迅的形象刻畫出來,並傳播到大眾中,從而讓更多的人可以形象地感知魯迅的品格,弘揚魯迅的精神。

  幾代木刻家對於魯迅形象的塑造,呈現出了他們所理解的魯迅。就塑造的魯迅形象特點而言,這些作品中的魯迅面部表情大致分為憤怒、冷峻的表情與親切、微笑的表情兩大類。簡練、概括、不拖泥帶水,是版畫的特質,也很容易給人以視覺和精神上的觸動。美術家以如此簡練的手法去刻畫魯迅,也在表明魯迅一生中鮮明的兩種立場——前者主要是在刻畫善惡分明、憎恨黑暗的精神層面的魯迅;後者主要是在刻畫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魯迅,也可以套用魯迅的詩句,把這兩種魯迅形象概括為「橫眉冷對千夫指」型和「俯首甘為孺子牛」型。於前者,趙延年的《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典型代表;於後者,李樺的《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是其代表。趙延年的《魯迅先生》所塑造的魯迅形象,主要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突出了魯迅稜角分明的臉龐,同時用短線刻出魯迅冷峻的眼神、直立的頭髮、濃密的鬍鬚,通過木刻藝術所特有的「力之美」傳神地刻畫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品格。李樺的《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所塑造的魯迅形象,主要通過大片的白色背景與魯迅的白色長衫和慈祥的面部表情相映襯,用柔和圓潤的曲線刻出魯迅慈祥的面容,以及左手拿著木板、右手拿著刻刀在向專注聽講的木刻青年演示內山嘉吉所講授的木刻創作技巧的姿勢,從而刻畫出魯迅作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精神導師嘔心瀝血地幫助木刻青年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品格。

  總而言之,這些木刻作品都是在用刻刀來塑造魯迅的形象,用木刻的藝術形式來講述魯迅的故事、刻畫魯迅的精神,雖然部分木刻作品顯現出時代的局限性,但是都從不同角度刻畫出了魯迅一生中的某一個重要的場景,後人從中可以較為形象地感受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精神品格,也可以體會到木刻家創作中的精神向度——藝術屬於全社會、藝術為大眾。

(責編:魯婧、董子龍)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是看不盡的畫」,上海魯迅紀念館展館藏美術品
    「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通過這些美術作品,可以發現魯迅是豐富而多元的人,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來供現代的藝術家去探索。」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澎湃新聞獲悉,8月21日,展覽「願有英俊出中國——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美術品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幕,以此呈現魯迅與青年間亦師亦友的關係。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8月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示:「同意許副秘書長於十月中赴滬一行。」目前,上海魯迅紀念館有館藏文物藏品8萬餘件/套;累積出版學術研究成果138種;年均舉辦展覽16個;年均舉辦專家講座、名家誦讀、版畫拓印等教育活動近百場;年均接待觀眾及遊客近90萬人次。
  • 嘉禾:魯迅與史沫特萊
    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發端於魯迅對珂勒惠支版畫的推介。魯迅推崇珂勒惠支的版畫作品,關注她的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內涵,注重對社會的推進作用,這是他的初心。「我從外國借得火來,目的是要煮自己的肉。」1930年,魯迅先生收藏珂勒惠支的版畫。1931年8月,魯迅舉辦木刻講習班倡導木刻版畫創作。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藤野先生的靈魂永遠伴隨著魯迅,像父親一樣,在靈魂深處,有著交流和寄託。三:精神領域的父親形象在魯迅的精神世界裡,父親的形象在始終腦海的記憶深處的,在魯迅的記憶裡,父親是一個嚴正的,寡言談笑的人,小孩很少去親近的人,對於父親美好的印象在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中得到消解,特別是父親的病,其中父親病中的印象是極為慘烈,且無助,甚至惶恐不安的。
  • 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了
    名家講魯迅」「魯迅經典誦讀」「追摹版畫」三條主線,年均舉辦教育活動近百場;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年均接待觀眾及遊客近90萬人次。參與者可領取魯迅文化宣傳資料包一份。(每日限量50份。)03上海魯迅紀念館版畫拓印活動
  • 虹口打造「魯迅小道」,感受魯迅先生的最後十年
    九大類活動豐富魯迅文化周魯迅生命中的最後十年是在虹口度過的,這也是他以筆為刀,不懈鬥爭的重要十年,期間留下了無數直插敵人心臟的文字。時至今日,人們閱讀他、崇敬他、緬懷他,不曾停止。今年10月19日—25日,由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魯迅文化基金會、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的第二屆魯迅文化周繼續以追憶、共讀、品味、感知和實踐五個單元為主題,並通過14項活動,紀念魯迅先生、品讀魯迅作品、弘揚魯迅文化。
  • 大上海:追尋魯迅先生的足跡
    簡中求準,落刀成型。疾而猛,則魂魄生。這是最硬的骨頭。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我又拍了塑像的頭部,從這個角度看,魯迅先生的風骨還是有的。這是魯迅散文《風箏》中的場景。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畫,都非常傳神。   無疑,魯迅筆下的「小兄弟」,自然是幼年的周建人先生。?
  • 全國六家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聯盟 要為魯迅做些什麼?
    讓韓曉挺眼前一亮的是,全國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都帶來了各自的魯迅文創產品,小到鑰匙扣、冰箱貼、書籤、尺子、筆袋等系列產品,大到書籍、木刻版畫、服裝等一應俱全。北京魯迅博物館和紹興吾是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推出了「迅鄉」品牌系列茶葉,從設計包裝上看,將魯迅著作封面作為茶葉盒設計的主要元素,文化味濃鬱之餘還有些許新潮。
  • 【百家爭鳴】魯迅的精神「魚目」
    【百家爭鳴】 魯迅的精神「魚目」   在中國白話文學史上,魯迅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巨大存在,他對所處社會的尖銳批判、對世事的前瞻眼光、在藝術手段方面的不斷探索,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研究魯迅留下的文學作品、認真打量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演變,將是中國現代文學面臨的一個長久的課題。在魯迅研究中,有一點不可迴避,那就是魯迅的人際關係。直率地說,魯迅先生與周圍一些人的關係是不很理想的。一方面,他與陳源、胡適、林語堂、郭沫若、成仿吾等一批學界和文壇的重量級人物成了論敵;另一方面,由於個人性格的原因,他與過去的同事、朋友顧頡剛、錢玄同也是漸行漸遠。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用?一文讓你明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句出自《詩經·小雅·車舝》。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飢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小雅·車舝》是一首寫新郎新婚之喜的詩。全詩五章,每章六句。尾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寫婚車越過高山,行走在大路上。詩人仰望高山,遠眺大路,面對佳偶,情滿胸懷。這是敘事、寫景,但更多的則是比喻。
  • 《阿Q正傳》中賭徒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為情節逼真,魯迅拜師學藝
    1921年,魯迅創作《阿Q正傳》時,由於故事情節的需要,小說裡涉及了一些賭博的細節。但魯迅從來不賭博,對賭博的方法和技巧一竅不通。如何才能把小說中賭博的情節寫得逼真呢?思來想去,魯迅打算找一個人「拜師學藝」。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兩年後,魯迅學習西方醫學拯救祖國的幻想破滅了,想在戰爭時期當軍醫的幻想,以及想救治他父親那樣病人的願望都一齊破滅了。他感到學醫並非一件最緊要的事,第一件要緊的事,是改變人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他於是告訴許壽裳說自己要退學:「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 「魯迅—和光·中日友好兒童版畫展」在日本舉辦
    10月12日至20日,由上海魯迅紀念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市対外友好協會和日本和光學園共同舉辦的「魯迅—和光·中日友好兒童版畫展」在東京舉辦。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何洪、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邱作健、中國駐日本使館參贊趙偉、上海市対外友好協會負責人以及和光學園理事長奧平康照、內山書店社長內山籬,以及光學園師生、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有關人士出席了13日的開幕式活動。  展品有北京魯迅博物館藏的上世紀30年代和光學園美術教師內山嘉吉轉贈與魯迅先生的日本小學生版畫作品49件,現代中日兩國少年兒童版畫作各40幅,共約130件版畫作品。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
    8月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示:「同意許副秘書長於十月中赴滬一行。」夏證農題「魯迅圖書館」澎湃新聞:1999年以前魯迅紀念館的主要職能方向是怎麼樣的?目前,館藏美術品約1800號,以版畫及藏書票數量為多,其次是書法、國畫、油畫及其他類別美術品。這些美術品都是1949年以後創作的,不能歸為文物。而魯迅收藏的那些藝術品、包括版畫等,則屬於文物範疇。澎湃新聞:館內的重點藏品有哪些?哪幾件可以被稱為「鎮館之寶」?
  • 讀魯迅的《阿Q正傳》,現在我們怎樣看阿Q形象
    魯迅寫《阿Q正傳》,其目的在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通過阿Q暴露落後農民的不覺醒,從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一種警醒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魯迅塑造出了阿Q形象,也造就了阿Q精神這個品牌。阿Q精神實質上就是精神勝利法,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是人在無可奈何時的一副靈丹妙藥。寫了阿Q的魯迅和演了阿Q的嚴順開,他們都是具體的人,人是血肉之軀,時間一到,就要化作雲煙。而他們塑造的形象,體現的意義,是一種概念,是一種虛化了的東西,將在歷史上永久流傳下去。這種虛擬的概念,就是精神勝利法。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古以來山峰就以其偉岸的姿態成為文人騷客筆下最常見的喻體。總說山高人為峰,無數的探險者以攀登高峰為畢生最大的理想,而自然的力量卻總在無形中拒絕著人類無休止的探索。無限風光在險峰,每每仰望那些高聳入雲、直指天際的高山,心裡總會默默感嘆人之渺小和自然之偉大。
  • 魯迅公園魯迅浮雕頭像沒了 浮雕模具仍在製作中
    魯迅公園魯迅浮雕頭像沒了 浮雕模具仍在製作中時間: 2013-06-20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魯迅詩廊上的魯迅浮雕頭像沒有了,也不知道是怎麼被弄沒的,太影響詩廊的整體感覺了!」昨天上午,市民朱先生撥打早報熱線82888000反映說。魯迅銅質浮雕沒了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魯迅公園,看到魯迅詩廊上寫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旁邊大理石板魯迅浮雕頭像已經不見了蹤影,只剩下一圈白色的輪廓和生了鏽的螺絲帽。
  • 《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三個魯迅
    相當耐人尋味的是,《朝花夕拾》中並沒有專節敘及現實中和魯迅相依為命、讓魯迅愛恨交加的角色——堅韌但也給魯迅造成傷害的母親,而是濃墨重彩描繪了來自民間底層讓魯迅既可能輕視,又轉而尊敬和一直親近的長媽媽的形象。從此角度看,這對魯迅擁抱民間同時又批判底層劣根性的理性思考是一個情感補償。
  • 魯迅是怎樣玩收藏的?僅中西版畫就收一萬二千多件,也買過假貨
    我最初讀魯迅日記的時候,因為很實用地為注釋而注釋,就專注於魯迅的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以及人際交往方面,並沒有注意到魯迅與收藏的關係。後來慢慢發現魯迅日記中除了藏書以外,還記載了不少古人古物,及收藏品,有些還是字典上也查不到的怪字。於是開始有意識地考察這些怪字和收藏品。先是從北京、上海的魯迅故居藏品中找到不少名物,例如古代土偶、碑帖。
  • 李準基公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有人說演員為了角色就是要體驗學習的啊,可是李準基完全把自己沉浸到了角色當中,以至於拍攝過程中其他工作人員都把他當成了孔吉,而不是李準基!皇天不負有心人,李準基之後再無孔吉。很快李準基的另外一部電視劇,再一次把他推到了韓劇風的前鋒。《我的女孩》中的李準基,是個長相俊俏,家世極好,風流瀟灑的貴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