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通過這些美術作品,可以發現魯迅是豐富而多元的人,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來供現代的藝術家去探索。」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
澎湃新聞獲悉,8月21日,展覽「願有英俊出中國——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美術品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幕,以此呈現魯迅與青年間亦師亦友的關係。展覽以魯迅培育青年走上革命、文學、藝術之路為切入點,展示一批上海魯迅紀念館館藏美術品。
魯迅魯迅,(1881-1936年),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來到上海之後,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進步的青年不斷地匯集到他的身邊。雖然長期信奉的青年必勝於老年的進化論思想已經轟毀,但魯迅對培養青年傾注的熱情,卻一如既往。柔石、白薇、蕭紅、蕭軍、殷夫、葉紫、馮雪峰、艾蕪、沙汀、張天翼、陳學昭、王任叔、徐懋庸、聶紺弩、胡風、葛琴、黃源等,這些青年作家大都親聆過魯迅的教誨,或身受過魯迅的提攜、指點。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以魯迅培育青年走上革命、文學、藝術之路為切入點,集中展示一批上海魯迅紀念館館藏優秀美術品,涵蓋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展覽精選了55件(組)館藏美術品和17件(組)文物及複製品進行展出,以此生動講述了魯迅與青年的故事,體現了魯迅的文藝思想始終引領著新文藝的方向並影響著中國美術的發展。
展覽現場據悉,自1951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建成後,1956年起,紀念館便與上海美協合作,邀請藝術家創作了一批與魯迅相關題材的作品。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通過這些美術作品,可以發現魯迅是豐富而多元的人,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來供現代的藝術家去探索。」展覽分為三個板塊:「生命的路」、「有聲的中國」和「大眾的藝術」,每個板塊的開頭皆展示了一張藝術家創作的魯迅肖像。在展陳上,策展方選用了紅色為主色調,並採用紅、灰、駝色的撞色讓展覽色調在統一中呈現出些許變化,充分營造「願有英俊出中國」的主題氛圍。
魯迅與革命、文學青年
進入展廳,便能看第一板塊開頭所展示的張充仁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魯迅像》。張充仁,1907年生,少年時入徐家匯土山灣畫館學習攝影與製版,隨馬相伯習書法,繪製舞臺背景,為神職人員畫肖像,擔任家庭繪畫師等。後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油畫高級班學習,由繪畫轉攻雕塑。1950年張充仁為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創作的油畫《魯迅像》。據悉,這幅肖像系根據魯迅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而作,作品基於寫實主義的創作基調,將背景處理成前後有明暗對比的深色系,以人物為中心呈現放射狀光影,突出魯迅眼神風採,於平靜中見深沉,高度還原了魯迅所說「最精神飽滿的一幀」照片中的模樣。
張充仁《魯迅像》
展廳現場,描述魯迅與瞿秋白的作品
《陳雲到北川公寓魯迅寓所接瞿秋白轉移》吳捷 油畫作品展覽的第一板塊講述的是魯迅與革命青年的故事。在魯迅結識的共產黨人中,瞿秋白可以說是意氣相投,相知最深的了。他們原本並不相識,但神交已久,正如瞿秋白在寫給魯迅的一封信中所說:「我們是這樣親密的人,沒有見面就是這樣親密的人。」瞿秋白曾經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負責人,一度蟄居上海,身患肺病,長期生活在動蕩流離中。1933年3月3日,在內山完造夫人的幫助下,魯迅在施高塔路(今山陰路)日本人聚居的東照裡,租下了一個底樓的房間,作為瞿秋白夫婦的秘密住所。6日,魯迅就帶著一盆堇花去祝賀他們遷入新居了。不久,魯迅也決定搬家,他把一部分藏書運到狄威思路(今溧陽路)的一間屋子裡存放,然後在4月11日居家遷居大陸新村9號,這是魯迅在上海的最後一處寓所。而第一板塊中,就展現了不少描述魯迅與瞿秋白故事的版畫。
(左)《前哨》
魯迅全家與馮雪峰全家此外,該板塊還呈現了魯迅與馮雪峰的故事。左聯黨團書記馮雪峰與魯迅的交往,不僅密切了魯迅與左聯的聯繫,也使魯迅的文藝思想、文化主張在左聯中得到很好的滲透。馮雪峰在《回憶魯迅》中說:「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的一天晚上,柔石帶我去見了魯迅先生,從此我就跟魯迅先生接近,一直到他逝世之日為止。」1929年,馮雪峰與魯迅同住景雲裡,交往更為密切,兩人一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1931年起,馮雪峰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為抗議國民黨殺害左聯五作家和其他革命志士的暴行,魯迅與馮雪峰等秘密編印了《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1931年4月20日,編完《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後,魯迅與馮雪峰兩家合影留念。魯迅日記1931年4月20日:「午同廣平、海嬰、文英及其夫人並孩子往陽春館照相。」即為此。
劉巽髮雕塑作品《魯迅與柔石》魯迅與柔石私交甚密。在柔石等犧牲兩周年的時候,魯迅才寫了情真意切的散文名篇《為了忘卻的記念》。文末,魯迅寫道:「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蔣兆和國畫作品《記念劉和珍君》對面是蔣兆和所作的國畫《記念劉和珍君》。蔣兆和的人物畫融合了中國畫的線描特長和西畫明暗對比的表現手法,這幅《記念劉和珍君》創作於1961年,是表現魯迅悼念遇害學生劉和珍的情景。1926年,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年僅22歲。魯迅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以此來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
黃新波版畫《怒向刀叢覓小詩》黃新波的作品《怒向刀叢覓小詩》此板塊中的重點展品。黃新波是眾多廣東籍木刻青年中的佼佼者,也是新興木刻藝術發展的重要拓荒者之一,該作品是黃新波作於1974年的《魯迅詩意》組畫之一,原作共九幅。作品名取自魯迅為悼念左聯烈士所作詩《慣於長夜過春時》中「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句。而在展覽的第二板塊「有聲的中國」講述的是魯迅與文學青年。展廳中,藝術家陳逸飛的油畫作品《魯迅在左聯成立大會上講話》以1930年3月2日,「左聯」在中華藝術大學成立,魯迅在會上講話的情景為創作題材。魯迅手執香菸站在黑板前面,旁邊座椅上放著他的一杯茶,魯迅發言者與認真聆聽的青年們距離極為親近,與青年們處於一種平等而親切交談的狀態,毫無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而畫面處理則採用逆光畫法,明暗配置和反差鮮明清晰,人物層次豐富,充滿表現力。
陳逸飛油畫作品《魯迅在左聯成立大會上講話》
展廳中展出的《萌芽月刊》與《北鬥》第二卷第二期,兩者皆為二級文物魯迅與木刻青年中國新興版畫是在抗日救亡的革命浪潮和轟轟烈烈的左翼文化運動中興起的,這種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與歷史需求,使其一興起便承擔起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成為社會與文化變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新興版畫的興起、發展,與魯迅的大力提倡分不開。他對版畫的提倡,固緣於長期養成的對黑白線條藝術的濃厚興趣,但更重要的,他認為版畫製作簡便,耗費較少,且可一版多印,易於流傳,「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傾刻能辦」(魯迅:《集外集拾遺·<新俄畫選>小引》)。1928年,魯迅創辦朝花社,後主持出版版畫叢刊《藝苑朝華》,介紹外國版畫,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促動了最初的木刻版畫團體的出現。
展廳內景魯迅給予了新興版畫有力的支持。1931年6月,一八藝社準備在上海舉辦習作展覽。魯迅除捐款資助外,還轉託內山完造為之租借場地,並為展覽圖冊寫了《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同時,他專門定製了一批鏡框,在內山完造的幫助下,先後三次舉辦展覽,將自己細心搜集的外國版畫,公開展出。出於同樣的目的,魯迅還陸續編印了《木刻士敏土之圖》、《引玉集》《<死魂靈>一百圖》、《一個人的受難》、《蘇聯版畫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等外國版畫作品集。其中,德國版畫家珂勒惠支一直是魯迅所推崇的。
俞雲階《魯迅像》
李以泰版畫作品《舊像愈催破,人類便愈進步》在展廳中,可以看到不少魯迅與珂勒惠支的關聯。例如第三板塊的第一幅作品、油畫家俞雲階創作的《魯迅像》中,右上方的背景就描繪了珂勒惠支的版畫作品;李以泰的版畫作品《舊像愈催破,人類便愈進步》則描繪著魯迅在編輯畫冊時腦海中所呈現的珂勒惠支作品《反抗》。陳煙橋是魯迅一手培育出來的優秀木刻家,魯迅對陳煙橋的木刻一直給予很高評價,曾推薦參加法國「革命的中國之新藝術展覽會」展出,還將《窗》、《風景》《拉》等三幅作品編入《木刻紀程》。魯迅去世後,陳煙橋與力群等人發起「上海木刻作者協會」,推動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窗》的原版及拓印。
陳煙橋版畫 《窗》的原版及拓印
戎戈版畫《魯迅先生之墓》《魯迅先生之墓》為黑白木刻,由戎戈作於1957年。版畫取材於魯迅先生之墓,同時刻畫了人們祭掃魯迅墓的場景。該幅作品刀法精細,高度寫實。1956年,魯迅墓從萬國公墓遷葬於上海魯迅公園內,墓前的魯迅先生銅像由著名雕塑家蕭傳玖創作。墓碑上「魯迅先生之墓」由毛澤東題寫。對魯迅而言,青年是學生、是光亮、是未來的希望;對青年而言,魯迅是良師、是炬火、是前行的旗幟。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觀眾能籍由這個展覽,更好地體會魯迅希望造就一支向舊世界衝擊的浩大的文藝新軍的熱切願望,感受青年對魯迅的愛戴,了解魯迅文藝思想對中國現當代藝術創作的深遠影響。」
張德華 雕塑 魯迅半身銅像
展廳內的文獻展示展覽將展至10月25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