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12月15日—2021年1月17日
上海魯迅紀念館 「奔流藝苑」專題展廳
」
2020年12月15日,由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的「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專題展廳開幕,展期至2021年1月17日。
經歷了七十年的奮鬥和發展,上海魯迅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8萬餘件(套);累積出版學術研究成果138種;年均舉辦展覽16個;年均舉辦專家講座、名家誦讀、版畫拓印等教育活動近百場;年均接待觀眾及遊客近90萬人次。時光荏苒,上海魯迅紀念館的七十年,記載著許多已經離開工作崗位的老同志艱苦奮鬥付出的辛勤勞動,也凝聚著在職職工勇於拼搏的心血和汗水,同時,也蘊含著眾多關心和支持我館發展的社會公眾的深情厚誼。
展覽突出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建館、1956年遷館、1999年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結合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重點展品
1950年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同意許廣平一行赴上海
幫助籌備上海魯迅紀念館的批示
1950年7月15日,華東文化部向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報告上海籌設魯迅紀念館的工作計劃,並要求轉請魯迅夫人許廣平來滬指導建館和恢復故居,獲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支持。8月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示:「同意許副秘書長於十月中赴滬一行。」
1956年照片簿
1956年1月初,國務院決定對上海虹口公園重新規劃,進行改建,遷建魯迅墓並興建紀念館於公園內。10月10日,上海魯迅紀念館竣工。10月14日,魯迅靈柩由萬國公墓遷往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遷葬全過程的照片被專門黏貼保存。
1999年上海魯迅紀念館改擴建完成
1999年9月25日,上海魯迅紀念館改擴建完成之後舉行了隆重的新館落成典禮,此圖為魯迅紀念館大門。
2011年「人之子」魯迅生平陳列現場照片
2011年,歷時3年籌備的「人之子」魯迅生平陳列對公眾開放,呈現出當時魯迅研究的新成果。此圖為陳列展覽第二部分「首在立人」的現場照片,展覽被評為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錄劉長卿《聽彈琴》五言詩軸(魯迅手跡)
2008年9月25日,湮沒半個多世紀的魯迅詩軸《聽彈琴》由來自日本的古西暘子女士捐贈給上海魯迅紀念館。此條幅是1935年魯迅親筆書寫贈送給日本友人增井經夫的唐代詩人劉長卿作《聽彈琴》,以謝邀請去日本療養之情。捐贈手跡的古西暘子女士是魯迅好友田中慶太郎的外孫女,增井經夫的女兒。
《悼丁君》七絕詩軸(魯迅手跡)
2011年,曾經被著名書法家沈尹默譽為「魯迅生平寫得最好」的一幅書法《悼丁君》真跡由法學家曹漫之夫人蔡志勇女士捐贈上海魯迅紀念館。1933年,左翼作家丁玲被捕後杳無音訊,並傳言被害。魯迅聽聞十分悲憤,在日記中,記載有這首七言詩。時居杭州的周陶軒託好友鬱達夫向魯迅請墨寶,於是魯迅書寫了這幅字。9月21日,在《濤聲》發表這首詩時冠以「悼丁君」,並略作改動。
2011年上海市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大會
上海市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大會於2011年9月23日上午在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來自上海市文化界、學術界、新聞出版界的代表、國內外有關魯迅研究的學者共500餘人,出席了紀念大會。此圖為大會現場照片。
《上海魯迅研究》
1979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創辦館刊《紀念與研究》,1988年更名為《上海魯迅研究》。
《魯迅致趙家璧信札》
趙家璧先生將珍藏的魯迅致其書信45封及另4封魯迅書信(含許廣平手抄1封)於1970年捐贈上海魯迅紀念館。在趙家璧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上海魯迅紀念館特少量影印手工複製《魯迅致趙家璧信札》以資紀念。
上海魯迅紀念館精品活動「魯迅作品經典誦讀」
上海魯迅紀念館一直致力於為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觀眾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作為館內精品活動,「魯迅作品經典誦讀」 力求多角度挖掘文學經典中的紅色文化基因,呈現愛國情懷在文學作品中的賡續和傳承。
信息來源:上海魯迅紀念館
原標題:《「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在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