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了

2021-01-10 澎湃新聞
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了

2021-01-07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1月7日

上海魯迅紀念館

迎來建館70周年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人物類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同時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和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魯迅故居」。

紀念館初設於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10號。1950年7月批准建制,8月政務院副秘書長許廣平女士來滬指導上海魯迅故居陳列復原,11月政務院總理周恩來題寫館名,1951年1月面向公眾開放。

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前夕,為進一步加強對魯迅的紀念,魯迅墓遷入虹口公園(現名魯迅公園),並於公園東南角建館。新館由建築大師陳植設計,青瓦白牆、馬頭式山牆,頗具江南民居風格。

1999年9月,上海魯迅紀念館在原址基礎上改擴建後重新對外開放。新館既保留原二層庭院式的江南民居風格的建築特色,粉牆、黛瓦、花崗石牆裙,造型簡潔、樸實、雅致,同時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的功能。2016年,該建築入選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經過七十年的奮鬥和發展,上海魯迅紀念館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藏品體系,現有藏品8萬餘件(套);直接參與並推動了魯迅文化研究,累積出版學術研究成果138種;堅持舉辦、引進及輸出各類專題展覽,年均舉辦展覽16個;不斷加強館校合作,聚焦「名家講魯迅」「魯迅經典誦讀」「追摹版畫」三條主線,年均舉辦教育活動近百場;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年均接待觀眾及遊客近90萬人次。

為慶祝建館70周年,上海魯迅紀念館於近期集中奉上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包括精品展覽、紀念交流、版畫拓印、「寄心語 留感言」、研誦小課堂等,來共同構成對一代代上魯人辛勤耕耘、砥礪奮進70年的重溫與回顧。

01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

時間:2020.12.15-2021.1.17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專題展廳

展覽突出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建館、1956年遷館、1999年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結合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02

「寄心語 留感言」

時間:2021年1月1日-7日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大堂

觀眾可在服務臺領取「心語卡」,寫下對上海魯迅紀念館70周年館慶的生日祝福、新年願望以及對魯迅先生的追思。參與者可領取魯迅文化宣傳資料包一份。(每日限量50份。)

03

上海魯迅紀念館版畫拓印活動

時間:2021年1月7日(周四)下午13:30—15:30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萌芽廳」

魯迅說過,版畫「乃是作者和社會大眾內心一直的要求。……它所表現的是藝術學徒的熱誠,因此也常常是現代社會的魂魄」。為慶祝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激發和培養觀眾對版畫的興趣,特準備上海魯迅紀念館、魯迅墓魯迅坐像、上海魯迅故居外觀拓版供館慶嘉賓及現場觀眾壓印留念。

04

魯迅作品 經典誦讀——上海魯迅紀念館研誦小課堂

時間:2021年1月8日-12日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官方微信

「上魯研誦小課堂」共5節課,在誦讀篇目選擇上,注重挖掘與上海魯迅紀念館「人之子——魯迅生平陳列」中的展項有關聯的、且適合青少年誦讀的作品,作品涉及小說、散文、雜文、舊體詩、演講稿,由專業青年誦讀,學生志願者、本館優秀講解員分別示範解讀,表現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偉大成就,及其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感人至深的民族精神。以上活動均面向社會公眾,市民朋友可蒞臨展廳

綜合整理

原標題:《今天,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在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在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 2020-12-16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開幕
    12月16日電(周卓傲)2020年12月15日,由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的「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展期至2021年1月17日。  此次展覽突出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建館、1956年遷館、1999年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結合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對外展出,這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第七十年,展覽呈現了關於建築的建造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對外展出,這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第七十年,展覽呈現了關於建築的建造、搬遷、擴建,也記錄了社會各方面對魯迅紀念館的支持與付出。
  • 新中國第一家人物類紀念館在上海走過70年
    1月7日下午,上海魯迅紀念館萌芽廳裡,一群孩子跟著工作人員嘗試木版拓印。將紙張放在拓版上,再輕輕刷上色,揭開紙張,魯迅紀念館青瓦白牆的外觀顯露出來,孩子們興奮起來:「成功了!」這一天是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年的日子,除了版畫拓印體驗活動,「魯迅作品經典誦讀」自1月8日起連續在線上推出5堂「研誦小課堂」。在魯迅紀念館工作34年的老館長王錫榮感慨,「宋代詩人、魯迅同鄉陸遊有詩云『七十年間人換盡,放翁依舊醉春風。』今天,魯迅先生依然端坐在魯迅紀念館裡和魯迅墓前,還走到廣場上,走到人民群眾中,可謂『魯翁依舊坐春風』。」
  • 喬麗華:上海魯迅紀念館館藏魯迅詩歌手稿題記
    現為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室研究館員。長期從事魯迅研究及現代作家研究工作。近年來的代表性著作有:《「美聯」與左翼美術運動》《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藏家魯迅》等。他曾發表《魯迅先生與上海》一文,追憶了魯迅與內山書店的關係。[16]1951年王寶良將此件藏品交給上海魯迅紀念館寄存,此後特地寫信給遠在日本的內山完造,徵得了他本人的同意,欣然將詩軸捐贈我館。[17]   在魯迅題贈給他人的詩幅中,這幅最為幽默。其一,本詩各句沒有標點,僅在第一聯下面有一冒號,提示冒號後面都是內山所見所聞。
  • 「魯迅先生是看不盡的畫」,上海魯迅紀念館展館藏美術品
    「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通過這些美術作品,可以發現魯迅是豐富而多元的人,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來供現代的藝術家去探索。」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澎湃新聞獲悉,8月21日,展覽「願有英俊出中國——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美術品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幕,以此呈現魯迅與青年間亦師亦友的關係。
  • ...生第三黨支部赴魯迅紀念館和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11月24日,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本科生第三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黨支部在指導老師梁茂宗和支部書記張智騁的帶領下赴魯迅紀念館和上海城市規劃館參觀學習。支部還召開組織生活會,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和在上海考察時的相關講話精神。
  • 上海魯迅紀念館全新揭幕 魯迅家用菜譜露面(圖)
    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歷經三年多的醞釀和半年多的施工,上海魯迅紀念館新的「魯迅生平」陳列展今日以全新的面目揭幕。該館館長王錫榮在接受採訪時說,陳列展最大的變化,莫過於著力於表現一個更加豐富完整的魯迅不僅是大寫的、偉大的人,同時也是日常、普通的人。展覽中,不僅有瞿秋白當年贈送魯迅兒子周海嬰的鐵質玩具,還有由許廣平親自記錄的魯迅家用菜譜,還原濃濃生活味。
  • 魯迅詩軸手跡為何50年後從日本回歸上海魯迅紀念館?
    2008年7月在上海日本學會副會長吳寄南先生陪同下,山口力先生夫婦參觀上海魯迅紀念館,當他們來到展廳一角內山書店裡,正在學中文的山口力太太看到了一本書――《魯迅與日本友人》,這本書裡詳細記載了魯迅與田中慶太郎交往故事以及魯迅贈增井經夫詩軸的過程,山口力太太看了很激動,因為,她就是田中慶太郎的孫女、增井經夫的侄女,從小一直與田中慶太郎夫婦生活在一起,她馬上買下了這本書。
  • 抗戰紀念館創始人:習仲勳等中央領導批示建館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明天是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根據安排,當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開幕式。位於盧溝橋邊的抗日戰爭紀念館1987年7月6日建成,幾經擴建,截至2014年,館藏各類文物達兩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達百餘件(套)。  紀念館從籌建到落成有哪些故事?紀念館內的文物都是從哪裡收藏而來?
  • 紀念湖南雷鋒紀念館建館50周年 全國第二屆「雷鋒杯」公益書畫作品...
    11月20日上午,中國夢·雷鋒情——全國第二屆「雷鋒杯」公益書畫作品展在湖南雷鋒紀念館開幕。本次活動由湖南省美術家協會、長沙市文聯、望城區委宣傳部指導,湖南雷鋒紀念館、長沙市書法家協會和望城區文聯共同舉辦,旨在用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紀念湖南雷鋒紀念館建館50周年,進一步宣傳雷鋒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打造雷鋒家鄉文化品牌。海軍原副政委、中國學雷鋒「兩會」主任冷寬宣布書畫作品展開幕。
  • 魯迅紀念館的設計理念
    新建的魯迅紀念館於去年9月25日對外開放後,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一致稱譽。一些外國行家表示,它在國際上也屬於「FirstClass」。魯迅紀念館在整個建築風格和環境氣氛上,建築師力圖體現一、是「偉人」紀念館;二、要有「魯迅」個性特色;三、要有「紀念館」特性。
  • 探訪新中國首個名人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名人紀念館,收藏大量許廣平、周海嬰等家人朋友捐贈的遺物、史料照片、所著重要文章的出版物等文物展品,展示出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弘揚「民族魂、愛國心」的文化力量,對凝聚當時社會中國人尤其時代進步青年團結奮進所做的貢獻,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上海計劃世博會後建紀念館 2012年向公眾開放
    上海市副市長楊雄透露:大家很關心西班牙館(網上西班牙館)的『小米寶寶』,是不是可以留給上海世博會紀念館,有關方面也在跟參展方商量熱門展館先睹為快:上海世博會紀念館地址位於浦西2012年5月1日世博舉辦兩周年時面向公眾開放市民對上海世博會紀念館有什麼想法,對展示有什麼建議和策劃,也都可以提出來,組織方在展示策劃的時候,也會吸取大家的想法。
  • 廈門大學校史館 魯迅紀念館 人類博物館開館
    (記者 林世雄 )    為紀念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80周年、魯迅逝世70周年,4月3日上午,廈門大學舉行魯迅紀念館重修開館儀式暨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魯迅於1926年-1927年在廈門大學任國文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為紀念和學習魯迅,廈門大學於1952年10月在魯迅在校任教時居住過的集美樓創設魯迅紀念室。
  • 上海又一公園走紅,原名虹口公園,實為紀念魯迅而建,地鐵可直達
    王安安旅行,懂你的旅行:上海又一公園走紅,原名虹口公園,實為紀念魯迅而建,地鐵可直達中國本身就有悠久發展歷史,在國內能找到數量較多的旅遊資源,還有一些很特殊的旅遊景區,是為了紀念某人專門修建的,因為在國內擁有很多人的出現
  • 紅色史跡70年| 籌備50年的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背後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通過尋訪對話各地革命歷史博物館,尋找70年來的」紅色史跡「,梳理博物館的歷史沿革和紅色文物收藏,回望七十年前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大地的風雲際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位於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美術館)的新址開放不過一年多。
  •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這座公園為何用魯迅先生名字命名
    魯迅紀念館內陳列品重點表現了魯迅在上海10年的社會活動和文化魯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時,魯迅墓由魯迅公園還是上海最早用沙濾水的地方。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他曾多次來到虹口公園。魯迅逝世時,人們就想將虹口公園改為魯迅公園,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