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魯迅先生

2020-12-24 央廣網

作者:蕭紅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來。

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

在魯迅先生家裡做客人,剛開始是從法租界來到虹口,搭電車也要差不多一個鐘頭的工夫,所以那時候來的次數比較少。還記得有一次談到半夜了,一過十二點電車就沒有的,但那天不知講了些什麼,講到一個段落就看看旁邊小長桌上的圓鍾,十一點半了,十一點四十五分了,電車沒有了。

「反正已十二點,電車也沒有,那麼再坐一會兒。」許先生如此勸著。

魯迅先生好象聽了所講的什麼引起了幻想,安頓地舉著象牙菸嘴在沉思著。

一點鐘以後,送我(還有別的朋友)出來的是許先生,外邊下著小雨,弄堂裡燈光全然滅掉了,魯迅先生囑咐許先生一定讓坐小汽車回去,並且一定囑咐許先生付錢。

以後也住到北四川路來,就每夜飯後必到大陸新村來了,颳風的天,下雨的天,幾乎沒有間斷的時候。

魯迅先生很喜歡北方飯,還喜歡吃油炸的東西,喜歡吃硬的東西,就是後來生病的時候,也不大吃牛奶。雞湯端到旁邊用調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約好我去包餃子吃,那還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帶了外國酸菜和用絞肉機絞成的牛肉,就和許先生站在客廳後邊的方桌邊包起來。海嬰公子圍著鬧得起勁,一會兒把按成圓餅的面拿去了,他說做了一隻船來,送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看它,轉身他又做了一隻小雞。許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對他竭力避免加以讚美,若一讚美起來,怕他更做得起勁。

客廳後沒到黃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涼,知道衣裳不夠了,但為著忙,沒有加衣裳去。等把餃子包完了看看那數目並不多,這才知道許先生我們談話談得太多,誤了工作。許先生怎樣離開家的,怎樣到天津讀書的,在女師大讀書時怎樣做了家庭教師,她去考家庭教師的那一段描寫,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幾十名,她之能夠當選算是難的了。指望對於學費有點補足,冬天來了,北平又冷,那家離學校又遠,每月除了車子錢之外,若傷風感冒還得自己拿出買阿司匹林的錢來,每月薪金十元要從西城跑到東城……

餃子煮好,一上樓梯,就聽到樓上魯迅先生明朗的笑聲衝下樓梯來,原來有幾個朋友在樓上也正談得熱鬧。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以後我們又做過韭菜合子,又做過荷葉餅,我一提議,魯迅先生必然贊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魯迅先生還是在飯桌上舉著筷子問許先生:「我再吃幾個嗎?」

因為魯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飯後必吃「脾自美」胃藥丸一二粒。

有一天下午魯迅先生正在校對著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進臥室去,他從那圓轉椅上轉過來了,向著我,還微微站起了一點。

「好久不見,好久不見。」一邊說著一邊向我點頭。

剛剛我不是來過了嗎?怎麼會好久不見?就是上午我來的那次周先生忘記了,可是我也每天來呀……怎麼都忘記了嗎?

周先生轉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來,他是在開著玩笑。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剛一放晴,我高興極了,就到魯迅先生家去了,跑上樓還喘著。魯迅先生說:「來啦!」我說:「來啦!」

我喘著連茶也喝不下。

魯迅先生就問我:

「有什麼事嗎?」

我說:「天晴啦,太陽出來啦。」

許先生和魯迅先生都笑著,一種對於衝破憂鬱心境的展然的會心的笑。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

「字不一定要寫得好,但必須得使人一看了就認識,青年人現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趕快胡亂寫完了事,別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這費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這費的功夫不是他的。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裡投來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裡很深的時光。

魯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條的那裡用著包油條,我得到了一張,是譯《死魂靈》的原稿,寫信告訴了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不以為稀奇。許先生倒很生氣。

魯迅先生出書的校樣,都用來揩桌子,或做什麼的。請客人在家裡吃飯,吃到半道,魯迅先生回身去拿來校樣給大家分著,客人接到手裡一看,這怎麼可以?魯迅先生說:

「擦一擦,拿著雞吃,手是膩的。」

到洗澡間去,那邊也擺著校樣紙。

許先生從早晨忙到晚上,在樓下陪客人,一邊還手裡打著毛線。不然就是一邊談著話,一邊站起來用手摘掉花盆裡花上已乾枯了的葉子。許先生每送一個客人,都要送到樓下的門口,替客人把門開開,客人走出去而後輕輕地關了門再上樓來。

來了客人還到街上去買魚或雞,買回來還要到廚房裡去工作。

魯迅先生臨時要寄一封信,就得許先生換起皮鞋子來到郵局或者大陸新村旁邊的信筒那裡去。落著雨的天,許先生就打起傘來。

許先生是忙的,許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頭髮有些是白了的。

夜裡去看電影,施高塔路的汽車房只有一輛車,魯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讓我們坐。許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嬰,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們上車了。

魯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還有別的一二位朋友在後邊。

看完了電影出來,又只叫到一部汽車,魯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讓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著先走了。

魯迅先生旁邊走著海嬰,過了蘇州河的大橋去等電車去了。等了二三十分鐘電車還沒有來,魯迅先生依著沿蘇州河的鐵欄杆坐在橋邊的石圍上了,並且拿出香菸來,裝上菸嘴,悠然地吸著煙。

海嬰不安地來回亂跑,魯迅先生還招呼他和自己並排地坐下。

魯迅先生坐在那兒,和一個鄉下的安靜老人一樣。

魯迅先生的休息,不聽留聲機,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覺,魯迅先生自己說: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書就是休息了。」

魯迅先生從下午兩三點鐘起就陪客人,陪到五點鐘,陪到六點鐘,客人若在家吃飯,吃過飯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剛剛喝完茶走了,或者還沒走就又來了客人,於是又陪下去,陪到八點鐘,十點鐘,常常陪到十二點鐘。從下午兩三點鐘起,陪到夜裡十二點,這麼長的時間,魯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斷地吸著煙。

客人一走,已經是下半夜了,本來已經是睡覺的時候了,可是魯迅先生正要開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闔一闔眼睛,燃起一支煙來,躺在床邊上,這一支煙還沒有吸完,許先生差不多就在床裡邊睡著了。(許先生為什麼睡得這樣快?因為第二天早晨六七點鐘就要來管理家務。)海嬰這時也在三樓和保姆一道睡著了。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檯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

有時許先生醒了,看著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裡那樣黑大。

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裡。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

海嬰從三樓下來了,背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附他說:

「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魯迅先生剛一睡下,太陽就高起來了,太陽照著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著魯迅先生花園的夾竹桃,明亮亮的。

魯迅先生的書桌整整齊齊的,寫好的文章壓在書下邊,毛筆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

一雙拖鞋停在床下,魯迅先生在枕頭上邊睡著了。

從福建菜館叫的菜,有一碗魚做的丸子。

海嬰一吃就說不新鮮,許先生不信,別的人也都不信。因為那丸子有的新鮮,有的不新鮮,別人吃到嘴裡的恰好都是沒有改味的。

許先生又給海嬰一個,海嬰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著。別人都不注意,魯迅先生把海嬰碟裡的拿來嘗嘗,果然是不新鮮的。魯迅先生說:

「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

以後我想起這件事來,私下和許先生談過,許先生說:「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哪怕一點點小事。」

魯迅先生包一個紙包也要包到整整齊齊,他常常把要寄出的書,從許先生手裡拿過來自己包。許先生本來包得多麼好,而魯迅先生還要親自動手。

魯迅先生把書包好了,用細繩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連一個角也不準歪一點或扁一點,而後拿著剪刀,把捆書的那繩頭都剪得整整齊齊。

就是包這書的紙都不是新的,都是從街上買東西回來留下來的。許先生上街回來把買來的東西一打開隨手就把包東西的牛皮紙折起來,隨手把小細繩圈了一個圈。若小細繩上有一個疙瘩,也要隨手把它解開的。準備著隨時用隨時方便。

魯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須藤老醫生這樣說的。可是魯迅先生從此不但沒有休息,並且腦子裡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樣,印珂勒惠支的畫,翻譯《死魂靈》下部;剛好了,這些就都一起開始了,還計算著出三十年集(即《魯迅全集》)。

魯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體不好,就更沒有時間注意身體,所以要多做,趕快做。當時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為魯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為然,後來讀了魯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瞭然了。

魯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時間沒有幾年了,死了是不要緊的,只要留給人類更多,魯迅先生就是這樣。

不久書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擺起來了,果戈裡的《死魂靈》,又開始翻譯了。

相關焦點

  • 不朽的魯迅先生
    1932年夏秋之間,陳賡將軍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秘密前往上海治傷,他曾向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講述蘇區鬥爭的故事,有人把它整理後送給魯迅看。魯迅看後非常興奮,特邀請陳賡到家裡見面。陳賡後來回憶這次見面的情景,他說,魯迅先生那天興致很好,我們在那整整談了一個下午,直到夜深了才離開。魯迅先生當時最關心的就是蘇區的群眾生活,他提了許多問題,例如蘇區的土地改革等。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舊事的雜文集。1927年7月北京北新書局出版。收入刊登在《莽原》上的10篇《舊事重提》,結集出版時改成此名。作者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魯迅在仙臺,前後共學習了兩年,正是在此期間,他認識了終生感戴不已的「藤野先生」。魯迅一生,念茲在茲的老師,不過三人而已,其一為私塾啟蒙壽鏡吾老先生,其二為教他《說文》的章太炎,另一則為藤野先生。臨終前幾年,他都分別寫有長文追憶,滿懷深情,感人肺腑。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結局如何?被學校解僱,卻因魯迅而被日本紀念
    這裡有必要插一句,藤野先生非常的節儉,並不是一個沒有錢就忍著不花,有了錢就胡亂花的人,而是具有一種勤儉的品德,這說明藤野先生的人生態度十分嚴肅,就在魯迅前往日本留學前兩個月,藤野先生晉升為教授。魯迅來校留學,受到了藤野先生的關懷,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魯迅結束學業回國後,一直對藤野先生念念不忘,而且多方打聽尋找,一直沒有音信,於是寫下了《藤野先生》這篇名作。在日文版魯迅文集出版時,魯迅多次叮囑一定要把《藤野先生》納入其中,想能與老師相逢,直到彌留之際還在想念著藤野先生。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不記得了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不記得了大家在學生時代,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講述了他於20世紀初期在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求學時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對他的教誨。魯迅先生的考試成績不錯,就有人懷疑是老師將考試題目洩漏給他,他們的理由就是藤野先生曾經親筆修改過魯迅先生的課堂筆記,有可能在他的筆記本上做了什麼暗示。在當時的一些日本人看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藤野先生肯定不屬於這一類的日本人。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在仙臺,他曾留下了許多回憶,並據此寫出了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仙臺醫專的階梯教室,當年魯迅就坐在這個座位上聽課學習尋訪仙臺魯迅先生故居仙臺市位於日本本州島,處於七北川和廣瀨川之間,近仙臺灣,是日本本州東北地區最大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宮城縣的首府所在地。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
  • 魯迅回憶日本留學往事,與恩師藤野說法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韓愈《師說》相信大家對《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並不陌生,對魯迅回憶中國留學生看到那段恥辱影片的麻木不仁有印象。也是從這時起,魯迅先生有了棄醫從文的念頭。魯迅用這篇文章記錄了他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藤野先生作為回應也寫了《謹憶周樹人君》。但是兩人記述相處的事情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難道是有人說錯了嗎?
  • 「魯迅先生是看不盡的畫」,上海魯迅紀念館展館藏美術品
    「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通過這些美術作品,可以發現魯迅是豐富而多元的人,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來供現代的藝術家去探索。」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澎湃新聞獲悉,8月21日,展覽「願有英俊出中國——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美術品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幕,以此呈現魯迅與青年間亦師亦友的關係。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可是你們可知道其實作為近現代大作家的魯迅其實在青年時期也沒有被他的老師重視,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讓他永志難忘,但是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卻只是千萬學生中的一個,而且在別人對他問起魯迅的大名之時,藤野先生居然不記得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魯迅先生的獨特故鄉
    水橋倒影些許文學作品中或許流露出魯迅先生對紹興的恨,其實卻恰恰相反,他對於故鄉充滿敬意,因為他認識了故事的本質,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弊端:麻木思想!何其正常!烏蓬船紹興帶著濃濃的地方文化色彩,因為他們以前才是封建社會的代表。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我想去學生物學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文兩年多時間後,魯迅1904年9月離開東京,到較遠也較為僻靜的一個城市仙臺,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在這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魯迅認為:「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 虹口打造「魯迅小道」,感受魯迅先生的最後十年
    今年10月19日—25日,由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魯迅文化基金會、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的第二屆魯迅文化周繼續以追憶、共讀、品味、感知和實踐五個單元為主題,並通過14項活動,紀念魯迅先生、品讀魯迅作品、弘揚魯迅文化。
  • 古代這位家喻戶曉的孝子,卻是魯迅先生的童年噩夢
    古人郭守正為了讓後人崇尚孝道特意編著了《二十四孝圖》,到了近代這本《二十四孝圖》卻是魯迅先生的童年噩夢,這是為何呢?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是個大孝子,當年魯迅先生和朱安女士結婚時,魯迅先生是非常不滿和抗拒的。可是孝順的魯迅先生不願刺痛母親屢遭創傷的心,魯迅先生還是默默地接受了這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
  • 大上海:追尋魯迅先生的足跡
    自幼就喜歡魯迅先生,幾十年不變,堪稱魯迅的鐵桿老粉絲。   前些年,曾經看過一本書,名字忘記了,裡面收集了幾十篇評論(實際是抨擊)魯迅的文章,作者都是 當代一些所謂的精英評論家。儘管他們把魯迅先生說得很不堪,但是我依然不為所動,絲毫沒有撼動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
  • Q版魯迅先生簡筆畫教程,可愛成這樣的魯迅先生你肯定沒見過!
    無論是那個一波三折的祥林嫂,還是那個潦倒不堪的孔乙己,又或是那個只知精神勝利的啊Q……魯迅先生的筆下塑造了太多太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作為讀者,我們看得唏噓不已,作為讀者,我們不由得感慨起先生那棄醫從文的奮世的氣魄!
  • 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的經歷與體驗」。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三、各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1、《狗貓鼠》——在這篇文章裡,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
  • 魯迅先生的紹酒情
    魯迅先生的家鄉在紹興,對紹興酒自是有特別的感情,所以先生儘管不嗜酒,卻也常常小酌,或會朋友,把酒論世;或自斟自飲,以遣心中感懷。  善吃老酒的魯迅先生下筆之處不免也沾染著紹酒的醇香。  據說,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學監時,課餘時常至泰生酒店小飲。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怎麼樣了?被自卑隔閡的友誼
    1918 年,37 歲的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小說《狂人日記》,邁出了文豪的第一步。1926 年,45 歲的魯迅先生發表散文《藤野先生》。1934 年,日本出版商巖波書店的老闆來上海拜訪魯迅先生,請求準許翻譯魯迅文集在日本出版。選定了兩個譯者,一個是魯迅的學生增田涉,另一個是日本詩人佐藤春夫。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但魯迅心中依舊有美好的存在,這就讓少年閏土以回憶的方式來到了魯迅的筆下。其實兩人的關係就如同《追風箏的人》中兩個少年般,生活在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地方,每天快樂幸福的生活著。在這個地方只有他們兩人,他們享受彼此的快樂,分享彼此的秘密,這是屬於他們的空間。無關貧富、地位、階級的友誼是最值得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