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魯迅的精神「魚目」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百家爭鳴】

 

魯迅的精神「魚目」

  在中國白話文學史上,魯迅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巨大存在,他對所處社會的尖銳批判、對世事的前瞻眼光、在藝術手段方面的不斷探索,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研究魯迅留下的文學作品、認真打量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演變,將是中國現代文學面臨的一個長久的課題。在魯迅研究中,有一點不可迴避,那就是魯迅的人際關係。直率地說,魯迅先生與周圍一些人的關係是不很理想的。一方面,他與陳源、胡適、林語堂、郭沫若、成仿吾等一批學界和文壇的重量級人物成了論敵;另一方面,由於個人性格的原因,他與過去的同事、朋友顧頡剛、錢玄同也是漸行漸遠。

  魯迅與論敵的關係極其複雜,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夠說清的,下面我只說說他與顧頡剛、錢玄同的決裂。汪修榮《民國教授往事》一書中有篇文章專門談了魯迅與顧頡剛的關係。1926年,林語堂在廈門大學創辦國學研究院,邀請魯迅和顧頡剛前往任教。魯迅與林語堂都是語絲社成員,兩人關係一向不錯,自然慨然應允。顧頡剛赴廈大則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由於原來供職的學校欠薪加上各種借貸,顧頡剛欠債近3000元,接到廈大聘書,且薪水優厚,自然喜不自禁。初到廈大,魯迅與顧頡剛的關係很不錯,兩人同在一個辦公室辦公,同在一處吃飯。1926年9月,顧頡剛送了魯迅一本宋濂的《諸子辯》,魯迅則請日本友人為顧頡剛查找《封神榜》的有關資料。顧魯兩人發生矛盾是因為顧頡剛向廈大推薦了潘家洵、陳乃乾、容肇祖等人。這種薦人方式在那個時候非常通行,問題是自稱佩服胡適和陳源的顧頡剛忽視了魯迅與現代評論派的芥蒂。加上顧頡剛推薦的人不是他的北大同學就是朋友、同鄉,更給魯迅一種顧頡剛在廈大擴大現代評論派勢力的感覺。後來,魯迅因故離開廈門大學,前往中山大學擔任文科教務主任兼中文系主任,沒想到中山大學同樣聘請了顧頡剛做教授。1927年4月17日,顧頡剛到廣州。第二天,魯迅知道他來了,對學生說:「顧頡剛來了,我立即走」,便不上課了。4月20日,魯迅提出辭職,校方反覆挽留也沒有奏效。此後魯迅多次在書信和文章中以「鼻」或「紅鼻」指稱顧頡剛,甚至取笑顧的口吃,魯迅與顧頡剛成了一對冤家。

  《民國教授往事》另一篇文章說到了魯迅與錢玄同由親密到疏遠的過程。魯迅與錢玄同是留學日本的老同學老朋友,「五四」時期兩人交往甚密,不僅一起吃飯喝酒聊天,還經常互通書信。據沈尹默回憶:當年魯錢兩人在一起高談闊論,常常佔據了說話的中心,別人只有洗耳恭聽的份兒,沒有插嘴的餘地。魯迅在日本時給錢玄同起了個「爬來爬去」的綽號,簡稱「爬翁」,錢玄同也給魯迅起了個「貓頭鷹」的綽號,由此可見兩人關係之親近。錢玄同在事業上也幫助過魯迅。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在他不斷催促下完成的。錢玄同覺得魯迅非常有思想,文學才華又出眾,肯定可以寫出好文章。《狂人日記》在1918年第4卷1號的《新青年》發表後,果然引起轟動。「五四」以後,錢玄同鑽進了故紙堆中,滿足於做文字學家和音韻學家,這引起了魯迅的不滿,兩人開始疏遠。1929年5月,魯迅回北平省親,與錢玄同偶遇,恰好碰到自己不喜歡而錢玄同視為好友的顧頡剛在場,兩人同時愣住了,一對好友從此分道揚鑣。

  朋友之間的決裂往往彼此各有責任,不過,仔細考察魯迅與顧頡剛、錢玄同的分手,魯迅先生的責任更多一些。顧頡剛與魯迅在北京時並無宿怨,他推薦的幾個人也從未與魯迅發生過正面的衝突,魯迅先生為何一定要將他們划進現代評論派?又為何非要對顧頡剛採取那樣的態度?後來事實證明顧頡剛雖然佩服陳源,但與現代評論派並無多少牽扯,魯迅對顧頡剛頗有些誤會,然而,由於雙方關係已僵,再回頭已不可能。至於與錢玄同的決裂就更可惜了。朋友在事業上轉向,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只要不悖於國家、民族利益,不違背個人的良知就行。朋友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呆在一起,更是沒有什麼不對,人各有交友的標準和個人的交際圈,因為自己與某人的過節而反對朋友與那個人交往,其做法未免有點不近情理。魯迅去世後,錢玄同曾寫過一篇《我對周豫才君的追憶與略評》,認為魯迅的優點是:治學最謹嚴;讀史與觀世眼光犀利,能發現社會痼疾;短處是多疑、輕信、遷怒。我覺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魯迅從小經歷過家道中落,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時又受到過辭退的打擊,在文壇上也經常遭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攻擊,他對朋友比較挑剔自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關鍵是後人評價魯迅時不要「魚目混珠」,而應該將他優點的「珍珠」與缺點的「魚目」好好分開,肯定其「珍珠」價值,指出其「魚目」的遺憾。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學研究才可能抵達應有的深度和高度。(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遊宇明)

  《中國教育報》2008年10月31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現代的文學的百家爭鳴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廣泛而深刻,直接帶來了新文化的繁榮和文學社團的百家爭鳴:1921年一月成立於北京的文學研究會:有十二位發起人分別是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裡、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
  • 新鮮目魚怎麼做好吃,目魚青麻目魚絲
    今天介紹的這一款目魚青麻目魚絲在製作上非常的簡單,只用兩種食材,卻讓你吃出一種高大上的家常菜感覺,這道菜在視覺與口感上面均有著上佳的表現,話不多說,就讓我們立刻體驗一下吧。主輔料:目魚絲120g、芥藍絲50g調味料:臻廚青麻鮮15g、雞汁3g、青蔥5g、麻油2g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原標題: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就塑造的魯迅形象特點而言,這些作品中的魯迅面部表情大致分為憤怒、冷峻的表情與親切、微笑的表情兩大類。簡練、概括、不拖泥帶水,是版畫的特質,也很容易給人以視覺和精神上的觸動。
  • 醬爆目魚花的做法
    目魚可以說全身是寶,不但味感鮮脆爽口,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富有藥用價值。將目魚切花醬爆而成的醬爆目魚花,不僅賣相好,營養價值更是豐富無比,用目魚切成的目魚花,為這道美味增添了不少的「姿色」,因此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喜愛。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回復了五個字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武人相重,文人相輕,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中國流傳千年的文化,各家自然有各家的學說,特別是亂世的時候,更加會有多種聲音傳出來,比如百家爭鳴,但是如果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那就顯得非常沒有禮貌了。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炒腰花、辣魚粉皮……魯迅筆下的這些美食你吃過嗎?
    魯迅先生最喜歡去的廣和居,除了它位於北京「八大居」之首外,還因為它距離魯迅住的地方比較近。魯迅當時住在山會邑館,這個後來更名為紹興會館的地方,所在胡同就對著廣和居大門,所以有時客人來訪,魯迅就直接讓廣和居把飯菜送到家裡,這就是當時的「外賣」。當然,上述這些飯店的菜除了符合魯迅的口味外,還與其品位有關。
  • 思想界的活躍:精神解放 百家爭鳴
    各家的產生原有一一定地域特徵,如鄒各乃儒、墨之邦,三晉多權變之」:,南方為道家一之鄉,燕齊出陰陽家者流;但它們又互相影響,彼此滲透,相火相生.相反相成;於是形成了思想活躍,精神解放,百家爭鳴,處上橫議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聖王不作,諸侯放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 「精神勝利法」在當今社會亦無不可?——魯迅向我們拋出的問題
    正如嚴家炎評論道:「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魯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來說意義非凡,他的小說多取材於「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也正是從這樣的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念出發,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和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 糙米腐皮壽司與在馬蹄筍上跳舞的目魚花
    糙米腐皮壽司與在馬蹄筍上跳舞的目魚花吃「糙米」的時代已過去了,如今的餐桌頓頓有晶瑩剔透的白米飯吃,「糙米」現代人真會「食不下咽香松也幫了大忙,柴魚片、芝麻、三文魚丁拌入糙米壽司飯,讓人不知不覺得米飯會嗑牙,相反的在細細咀嚼中嘗到久違的「米食珍」在馬蹄筍上跳舞的目魚花夏天是馬蹄筍最脆爽的品鑑期,錯過得等明年。簡單的殺青處理後冰鎮會令筍更可口。
  • 雪菜椒絲炒目魚的做法,讓你瞬間就會愛上它
    目魚的生長速度非常的快,肉質吃起來也是特別的嫩的,雪菜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也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今天小編要教大家做的就是這道雪菜椒絲炒目魚,鹹鮮味,回味帶一點點的甜,吃起來的口感是雪菜的鮮,青椒的香,還有目魚的嫩,融合在了一起,下面就讓我們趕快學做起來吧,雪菜椒絲炒目魚的做法,讓你瞬間就會愛上它
  • 習近平引魯迅之言喻中國精神 出自雜文《最先與最後》
    人民網北京2月8日電  (陳苑)據新華社「新國際」微博報導,看望中國冬奧會健兒時,習近平引述魯迅的話,「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去魯迅化"這件事由來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時間了。魯迅先生的文筆在文壇中是屈指可數的,那麼為什麼"去魯迅化"會興起呢?魯迅這幾年來魯迅的文章一直從課本裡被刪除,那自然是為學生著想,要知道現在學生,其實不用說學生,可能現在的一些大人,那也是無法理解魯迅的文章,有相當一大批的人在網上討論魯迅,認為他如何如何,寫的東西怎麼樣,認為他的那些文章沒有了任何的價值,魯迅也只是一個只會罵人的作家。
  • 魯迅被那麼多人黑是為什麼呢
    課本上,對魯迅的解讀,往往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副悲苦形象。對他的文章的定性是,像「匕首」一樣鋒利。無形之中,我們讀到的魯迅,是悲苦的,是憤怒的,是不苟言笑的,難以接近的,若不是文學愛好者,誰還會去更深度地閱讀魯迅、了解魯迅?所以,與其說網友們黑魯迅,不如說網友們黑被教科書所塑造出來的魯迅。這,只是人們對權威的一種叛逆。
  • 重讀魯迅--新聞報導-人民網
    選擇這個學術思想出發的驛站,在與魯迅進行一番思想文化和審美精神的深度對話之後,再整裝前行,對古今敘事、歌詩、民族史志、諸子學術進行長途奔襲,應該說,多少是儲備了彌足珍貴的思想批判能力、審美體驗能力和文化還原能力的。
  • 讀魯迅《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只是表面不是原因,那原因是什麼?
    前幾天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阿Q的文章,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如今到處是阿Q,如此看來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存在背後,如果是自衛的反應,那我們今天這些人所具有的阿Q精神的來源,卻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這似乎已經不是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所能決定這種劣根性的存在與否。
  • 不朽的魯迅先生
    是的,魯迅的作品(包括小說、雜文、詩歌和政論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國,仍然需要魯迅,呼喚魯迅的精神,對魯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腳的。 學習魯迅以激越的愛國主義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剪掉了辮子,他在「斷髮照」上題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遊魯迅故居,賞魯迅名著,讓你感受不一樣的旅行
    魯迅因為太出名了,他祖上的事情也都被挖了出來,祖父因行賄主考官入獄,家族為此不僅家財散盡,走向沒路,魯迅更是因此體驗了世間百態。很多研究魯迅的人也推測正是因此才使魯迅走上革命的道路成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寫下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
  • 「吃貨」魯迅
    這樣的搭配既有《水滸傳》裡梁山好漢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爽氣,又有屈子《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清雅,大俗和大雅搭配在一起,竟別有一番美意。江浙多河湖,故而盛產鮮魚肥蟹,魯迅亦享受此種高蛋白肉類在唇齒間逡巡的感覺。即使後來離了家鄉,他在日記中仍舊多次記下吃魚食蟹的經歷。他在日記中提到多種魚類的名目,如鯽魚,曹白,鰒魚,土鯪魚,松花江白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