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魯迅之言喻中國精神 出自雜文《最先與最後》

2020-12-14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2月8日電  (陳苑)據新華社「新國際」微博報導,看望中國冬奧會健兒時,習近平引述魯迅的話,「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本段話出自魯迅雜文集《華蓋集》的《這個與那個》一文中的第三部分《最先與最後》,是魯迅最為著名的名言之一。

魯迅在《最先與最後》一文中,反對道學空談,反對封建傳統中的「明哲保身」主義及權利主義,對生活中及革命道路上的鍥而不捨、勇往直前者進行讚美,與奧林匹克精神中的「重在參與」有異曲同工之處。習近平在看望中國冬奧會健兒時引用魯迅之言,喻示著奧運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契合。習近平說,只有鍥而不捨,中國才有未來,我們才會建成體育強國。

原文如下:

《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拚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於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針了。

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於「不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逕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後」,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於「鍥而不捨」的人們也一樣。

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挾有讎隙的,然而也會因了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作別論。競走的時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個人一到決勝點,其餘的便鬆懈了,有幾個還至於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數的勇氣,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為跌倒,使紅十字隊用擔架將他抬走。假若偶有雖然落後,卻盡跑,盡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為他太不聰明,「不恥最後」的緣故罷。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相關焦點

  • 魯迅《且介亭雜文》名稱的來龍去脈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1881- 1936)是曾被毛澤東稱為「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有部著名的雜文集叫《且介亭雜文》,裡面收錄了魯迅先生於1934年所作的雜文。
  • 不朽的魯迅先生
    是的,魯迅的作品(包括小說、雜文、詩歌和政論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國,仍然需要魯迅,呼喚魯迅的精神,對魯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腳的。 學習魯迅以激越的愛國主義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剪掉了辮子,他在「斷髮照」上題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魯迅之名言賞析及解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等三句
    ——魯迅魯迅的風格,嬉笑怒罵,他的文章極具諷刺,舉手投足間的雜文,如匕首,閃爍著凜然大義的光芒,投向反動統治者的胸膛。對待敵人冷酷無情,對待同志以春天般的溫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濡子牛。」態度很鮮明,愛憎分明。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願服務,甘為孺子牛。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通過雜文,魯迅先生顯現出他的不屈不撓、卓然不群地與舊勢力、邪惡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者形象。其雜文形象性很強,具有十分濃鬱的藝術色彩。文體自由多變,文風或潑辣犀利,或鋒芒畢露,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水,或意味深長,或只可意會,多姿多彩而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是研究魯迅先生的必讀之作。而且其雜文集取名也頗有雜文的風格,具有深刻的寓意,下面作一簡要介紹。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名句源自何處?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小編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 魯迅與《莽原》
    魯迅後來說起創辦《莽原》的緣由―――「1925年10月間,北京突然有莽原社出現,這其實不過是不滿於《京報副刊》編輯者的一群,另設《莽原周刊》,卻仍附《京報》發行,聊以快意的團體。奔走最力者為高長虹,中堅的小說作者也還是黃鵬基、尚鋮、向培良三個,而魯迅是被推為編輯的。但聲援的很不少,在小說方面,有文?、沅君、霽野、靜農、小酩、青雨等。」
  • 你知道的魯迅可能是假的,今天,我們再認識魯迅
    但該壞種等之創刊屁志,系專對《新青年》而發,則略以為異,初不料《新青年》之於他們,竟如此其難過也。然既將刊之,則聽其刊之,且看其刊之,看其如何國法,如何粹法,如何發昏,如何放屁,如何做夢,如何探龍,亦一大快事也。國粹叢編萬歲!老小昏蟲萬歲!!(魯迅《致錢玄同》)這封信寫於1918年7月5日。《蹇安五記》見贈,謝謝。但紙用仿中國紙,為精印本之一小缺點。
  • 習近平與毛澤東詩文
    近三年多來,筆者在反覆學習、領會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過程中,十分驚喜地發現,總書記經常會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地摘引毛澤東的詩詞或文句,用以支撐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主張,全都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不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量,而且大大提高了講話的美學品位。    2012年2月13日,習近平在華盛頓會見了中國駐美大使館工作人員及留學生代表。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版畫)   李 樺   在現代中國,魯迅思想於精神層面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而綿長。   四為表現魯迅與共產黨友人的交往的作品,如《魯迅與瞿秋白》(張漾兮)、《魯迅與馮雪峰》(張懷江)、《魯迅與陳賡》(譚尚忍)、《心向延安》(魏揚)等。   五為表現魯迅倡導新興木刻運動的作品,如《喜閱青年木刻新作》(邵克萍)、《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李以泰)、《魯迅在木刻講習會上》(李樺)、《魯迅與木刻青年談珂勒惠支版畫》(黃永玉)、《拓荒者》(查士銘)等。
  • 這些紀念魯迅的輓聯,每一首都充滿了沉痛,每一首都表達著敬意
    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界的一個偉大人物,在小說、雜文、散文乃至古代小說史研究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魯迅在1936得病去世,全國一片沉痛哀悼。當時大量名人給魯迅送了輓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送的是:「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重,莫作空頭文學家。」上聯是說魯迅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小說舊聞鈔》等作品態度非常謹嚴。
  • 戴佩妮歌詞引爭議 音樂才女錯將朱自清當魯迅?
    曾獲金曲獎、被稱為才女的創作型歌手戴佩妮(戴佩妮博客,戴佩妮新聞,戴佩妮音樂,戴佩妮說吧)在新專輯主打歌《一個人的行李》歌詞中寫到:「我要一個人的通宵看完魯迅的背影」,被認為是錯將朱自清當成了魯迅,因為《背影》的作者原為朱自清而並非魯迅。EMI唱片工作人員解釋說,戴佩妮說歌詞中的背影並不是那篇散文,而是出於對魯迅的致敬。
  •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我們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 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
    每次讀到魯迅的詩文,都感覺到先生仿佛是信手拈來、涉筆成趣。無論是魯迅的小說,還是他的雜文,或是他的詩歌,都描寫深刻、語言辛辣,極大地鼓舞了讀者的信心和革命者的士氣。魯迅的一生戰鬥不息,既讓那些反動派擔驚受怕,又在暗地裡張牙舞爪,恨不得這顆眼中釘立即消失。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答客誚作者:魯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 重讀魯迅--新聞報導-人民網
    由此邁出的最初的學術腳步,是我後來研究《中國現代小說史》並孜孜矻矻探尋中國古往今來的文學,乃至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本源和本質的第一個驛站。選擇這個學術思想出發的驛站,在與魯迅進行一番思想文化和審美精神的深度對話之後,再整裝前行,對古今敘事、歌詩、民族史志、諸子學術進行長途奔襲,應該說,多少是儲備了彌足珍貴的思想批判能力、審美體驗能力和文化還原能力的。
  • 資深影迷魯迅的觀影指南:人生最後十年,看了140部影片
    從1916年9月到1925年2月,看了12場電影;1926至1927年,魯迅在廈門、廣州時,看了13次電影,差不多每月一次,這當然與彼時中國電影還處在起步階段有關。1927年10月,魯迅攜家眷來到上海虹口,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的最後十年。這十年是魯迅寫作最繁忙、社會活動也最頻繁的時期。正是在這十年間,魯迅一共觀看了140多部影片。
  • 魯迅被那麼多人黑是為什麼呢
    下面是由「忘穿春秋事」為大家簡單解說:魯迅的文章,給中國的學生帶去了太多的「黑暗記憶」了。初中、高中,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有魯迅的文章入選。而他的文章,又是那麼的深奧、奇崛。學生們閱歷不深,讀魯迅的文章,當然是猶如讀天書,且其中大部分又要求背誦。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習近平引莎士比亞名言冀推進中英關係發展
    習近平引莎士比亞名言冀推進中英關係發展 2015-10-21 04:03: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倫敦10月20日電 (記者 歐陽開宇)當地時間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
  • 魯迅最經典的三句「罵人話」,罵人不帶髒字,你還以為是在誇你
    要說中國近現代最大的諷刺文學家,以及最成功地使用反諷手法創作的作家,非魯迅先生莫屬。魯迅先生曾在《且介亭雜文》中,鮮見地抒發了他對反諷藝術的認識。「中國有這麼一類人,倘使他身上有些什麼錯,你去幫他指了出來,本是出於好意,然而他卻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嫌棄起這幫他之人,我原本不曾想著定要如何去幫襯這類人的,然而後來竟然也不得不這麼做,我想該怎麼做好呢?
  • 新中國英雄模範人物:魯迅
    魯迅早年就讀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赴日本留學學醫,後放棄醫學救國思想,為改變國民精神轉而志向文學。1918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結識李大釗、陳獨秀等人。1926年參加北京「三一八」反帝愛國運動,8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離京,先後在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