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魯迅日記上有一個記載,我怎麼也看不懂。1923年9月14日:「午後往東單牌樓信義洋行買懷爐炭,又買五得一具。」這「五得」是什麼?我至今還沒有弄明白。甚至請教當今最負盛名的收藏家,也答不上來。
我最初讀魯迅日記的時候,因為很實用地為注釋而注釋,就專注於魯迅的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以及人際交往方面,並沒有注意到魯迅與收藏的關係。後來慢慢發現魯迅日記中除了藏書以外,還記載了不少古人古物,及收藏品,有些還是字典上也查不到的怪字。於是開始有意識地考察這些怪字和收藏品。先是從北京、上海的魯迅故居藏品中找到不少名物,例如古代土偶、碑帖。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魯迅的收藏品出乎意料地多,在我那時的眼裡可說是「驚人」,而且品類繁多,很多物品連名字也叫不上來,更不用說用途了。而現在回過頭來再讀魯迅日記,就發現魯迅日記中與收藏有關的記載還真不少。
魯迅顯然喜歡收藏。1912年5月一到北京,魯迅就被琉璃廠吸引住了。日記載,他第一次去琉璃廠是在到京一周後。5月5日到京,12日第一次逛琉璃廠:「下午與季茀、詩荃、協和至琉璃廠,歷觀古書肆」,買了一部古書,以後這裡就成為他常去的地方了。在北京十四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要數琉璃廠了。開始魯迅住在菜市口南的南半截胡同,離琉璃廠很近,到教育部途中,只要稍稍彎一下,就是琉璃廠。去東城、北城,基本上都可以經由琉璃廠走。所以魯迅日記中對琉璃廠的記載三天兩頭就會有。
有時候,魯迅不寫琉璃廠,而寫「火神廟」,甚至寫成「花神廟」——那是剛到北京不久,大約是聽同鄉友人不標準的北方話說到「火神廟」,就訛成「花神廟」了。火神廟是琉璃廠街東端的一座小廟,那裡實際上演變成了古玩市場。日記中有時還提到「海王村」、「廠甸」等,也都是琉璃廠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時候,魯迅只提到店鋪名,如「清秘閣」、「宜古齋」、「德古齋」等等,也都是琉璃廠的店鋪。
除了琉璃廠,還提到「小市」。一說「小市」即「曉市」,是自由交易的文玩市場,形式常是地攤,跟現在的潘家園古玩市場有點相似。往往是天不亮就有交易,有些東西可能來路不明,所以要趁天不亮交易。當時北京至少有兩處小市,除琉璃廠外,護國寺也有小市,也離教育部不太遠,魯迅也去逛過。
至於所買的東西,那就更有意思了。除了買書、買碑帖、畫冊、古玩、紙墨等等,還買玩具。1913年2月6日是大年初一:「午後散部往琉璃廠,諸店悉閉,僅有玩具攤不少,買數事而歸。」從初一到初四,幾乎天天去。初四記:「午後赴琉璃廠,途中遇楊仲和,導餘遊花神廟,列肆甚多,均售古玩,間有書畫,然大抵新品及偽品耳,覽一周別去。……」 有時毫無目的也要去逛逛。1913年1月2日:「赴留黎廠循覽書畫骨董肆,無所獲。」1913年1月9日:「步至小市看地攤,無所可買。」 2月18日:「復遊火神廟,歷覽眾肆,盤桓至晚方歸。」
出土的殉葬品也在魯迅搜購之列:「又購北邙所出明器五具,銀六元,凡人一、豕一、羊一、鶩一、又獨角人面獸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1913年2月2日)次日「又購明器二事:女子立象一,碓一,共一元半。」這些東西,魯迅後來還曾描摹其形,圖稿現存。魯迅買東西常常是很偶然的,1913年2月5日:「午後同齊壽山往小市,因風無一地攤,遂歸。過一骨董肆,見有膽瓶,作矼豆色,雖微瑕而尚可玩,雲是道光窯,因以一元得之。」1915年9月16日:「午前往留黎廠買古矢鏃二十枚,銀三元。」這些古箭鏃買回來後,魯迅也逐一加以描繪,這些圖稿現在還保存在國家圖書館。還有大量石刻,也都是在琉璃廠淘來的。1915年11月27日:「得《薛山俱、薛季訓、鄉宿二百他人等造象》拓本四枚,雲是日本人寄售,原石已出中國,索價頗昂,終以六元得之。」拓本四枚就要六塊大洋,是很昂貴的了,但魯迅還是不惜工本買下來,還進行了描摹,這些拓本也都保存下來了。前些年,我到日本,看見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裡就有中國的造像石和碑刻,或許就在那中間吧?在魯迅的收藏中有將近一千件是原兩江總督端方生前的收藏品,他逝世後流散出來,魯迅也是在琉璃廠搜購到的。
從魯迅日記中看到的收藏品,種類繁多,除書刊外,舉凡書法、繪畫、碑帖、金石、工藝品、明器、兵器、佛經、瓷器、錢幣等等,可說應有盡有。在上述各大類中,又分為多項小類,總共小類可達四五十種。例如書法一類中又可以分為文稿、書信、詩稿、題款等。繪畫中又有中國畫、版畫和西洋畫三大類,其中尤以中西版畫最為眾多,達一萬兩千多件。在西洋畫中又有油畫、水彩、水粉、素描、速寫等等。在金石中,又分為碑銘、造像兩大類。其中還包括磚刻、瓦當、篆刻等等。至於工藝品就更繁雜了,小類更多,例如古鏡。1915年3月1日記載:「夜季自求來,贈鼯鼠蒲桃鏡一枚,葉上有小圈,內楷書一『馬』字,言得之地攤……」。後來魯迅到西安講學時,曾買過一種四喜鏡。魯迅還曾贈送一面古鏡給北京歷史博物館。
魯迅的藏品中還有一些非常特別的。比如魯迅家裡收藏著幾把椅子,特別厚實,甚至顯得笨重。那是北京「模範監獄」裡囚犯做的,魯迅的弟子宋琳在模範監獄工作,魯迅就是託他買來的。還有一件同樣來自監獄的藏品,是1934年同鄉弟子許欽文從監獄裡出來後贈送給魯迅的,是浙江杭州的「模範監獄」獄囚用牙刷柄磨製的一根牙籤,這令人想起「鐵杵磨成針」的典故。再如剪紙這種小品,一般人不注意,魯迅卻也有收藏。1930年魯迅就通過友人在德國收集來兩張剪紙畫,一直收藏著,至今尚存。魯迅還描摹德國書籍中的圖案、花邊等,有十七頁、三十多幅,大概是想在編書時用作插圖或裝飾的。
2004年,廣東某拍賣公司傳出信息,拍賣魯迅收藏的普洱茶膏。介紹資料說,這是清朝宮廷用的普洱茶,精裝一盒共十塊,是「魯迅和許廣平共同珍藏數十年」的珍品,由魯迅之子周海嬰先生提供其中一塊拍賣,重量是三克,最後以一萬兩千元的價格成交。相關資料沒有介紹這批普洱茶魯迅是從哪裡得來的,但魯迅日記中是有關於普洱茶的記載的。1935年9月26日:「下午……莘農同來並贈普洱茶膏十枚。」莘農即姚克(1905—1991),是一位才氣橫溢的作家、翻譯家,也是魯迅與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聯繫的翻譯者。魯迅非常賞識他,當時他從北平回上海,帶給魯迅一盒茶膏。我們不能確定這盒茶膏就是此次拍賣的茶膏,但是姚克送的是十枚,而周海嬰收藏的恰恰也是十枚,數量正相合,也許可以據此推測吧。
魯迅收藏的品種既多,來源也各種各樣,大體上有這樣幾種途徑的來源:
一是在店鋪、小市、集市直接購買。在北京時,逛古玩市場是魯迅的日常消遣。有時沒有任何目的,也要去逛一圈,看看有沒有可買的東西,還時常與友人三五成群一起去。
二是商人上門推銷。由於魯迅常去逛商鋪,與店家熟稔了,於是經常有上門推銷的。最可嘆的是魯迅的同情心還換來了帖估的糾纏。1916年6月22:「晚有帖估以無行失業,持拓本求售,悲其艱窘,以一元購《皇甫驎墓誌》一枚。」魯迅看他可憐,出於同情心,買了他一枚拓片。可那人嘗到了甜頭,第二天又來了,這回魯迅不再買了,23日:「下午帖估來,不買。」但魯迅畢竟糾纏不過對方的軟磨硬泡,24日:「晚李估來,買造象三種,二元。」魯迅在北京時,購買古玩很熱衷,後來遭遇經濟危機,各單位都嚴重欠薪,魯迅也減少了購買,但還是忍不住。1921年10月,正是欠薪很嚴重的時候,魯迅拿到一筆發還的捐贈費六十元,當天就去買拓片了,第二天又再買,簡直如饑似渴。後來魯迅到了南方,似乎興趣也有所轉移,不大買古玩了,事實上南方古玩也比北京少得多。到上海後,更是極少購買,但也有例外。1930年10月11日,魯迅在內山書店買「日本別府溫泉場所出竹製玩具二事:一牛若丸,一大道藝人,共泉一元五角。」「大道藝人」現已不存,也不清楚是什麼東西。牛若丸卻是日本古代平安朝著名武士的乳名。這是件竹刻藝術品,表現了牛若丸英勇無畏收服驕橫的弁慶荒法師的故事,至今還存放在上海魯迅故居的書房兼臥室裡。
三是託人從外地、外國收集來。1918年2月6日:「裘子元之弟在迪化,託其打碑,上午寄紙三十番,墨一條。」裘子元的弟弟裘子亨當時在新疆督辦公署工作,魯迅託他拓碑,還寄去所用的紙和墨。到1920年3月,裘子亨就寄來部分碑拓,魯迅選了四種收藏。友人史沫特萊是德國《法蘭克福日報》記者,與德國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相熟,魯迅就託她向作者購買版畫原作,每件大約要十塊大洋,當時1馬克約等於0.86元。
四是朋友贈送。1917年5月,友人楊莘耜去山東濟寧,魯迅就託他搜集當地的漢畫像,楊氏到了濟寧,收集到魚山書院所藏漢畫像拓片,就馬上給魯迅寄來。幾天後,楊氏又在曲阜寄給魯迅一枚漢畫像拓片。月底,楊氏又寄來拓片一束十八枚,是當時濟南的山東金石保存所藏石拓片,顯然他已到了濟南。這些拓片對魯迅來說都是十分難得的,魚山書院是舊名,當時已改成一所小學了。1917年10月5日,魯迅密友許壽裳拿來一枚磚拓片,刻的是「龍鳳」二字,是當時在政務院任職的陳漢弟(仲書)先生所贈。魯迅鑑定為東魏時物,那「龍鳳」兩個字是刻上去的,而不是印的。磚的尺寸很大,陳漢弟是以一百二十元錢買來的,這是一份厚禮。
五是向朋友索要的。魯迅身邊的朋友不乏才情橫溢之輩,例如陳師曾(1876—1923),就是陳寅恪的哥哥。他與魯迅從南京礦路學堂到日本弘文學院都是同窗,回國後兩人又在教育部同事,友誼篤厚。魯迅多次向他索要書畫,他還為魯迅治印多枚。1914年12月10日:「陳師曾為作山水四小幀,又允為作花卉也。」到次年2月2日:「午後陳師曾為作冬華四幀持來」。陳師曾的藝術造詣極深,他對魯迅可說是有求必應。魯迅的《會稽郡故書雜集》封面也是請他題寫的。此人若假以天年,必定是一代巨擘。可惜他在1923年照料感染傷寒病的繼母時,不幸被傳染,猝死於南京。魯迅日記記載陳師曾送給魯迅的畫共十幅,現存9幅。另一位劉立青則是周作人在南京水師學堂讀書時的同學,後來擔任陸軍部修浚宜渝灘險處處長。魯迅在日記中提到要他作畫的事是1914年11月22日,「午後劉立青來,捉令作畫」,一個「捉」字足顯兩人的親密無間。魯迅的友人中還有齊白石、沈尹默等,都是藝術大家。1913年2月15日:「前乞戴蘆舲畫山水一幅,今日持來;又包蝶仙作山水一枚,乃轉乞所得者,晴窗披覽,方(仿)佛見故鄉矣。」這兩幅畫均保存下來,魯迅在欣賞這些江南山水時,感到了濃濃的鄉情。
魯迅也買過假貨。1912年5月12日,這時魯迅剛到北京一周,日記就有「晚散步至宣武門外,以銅元十枚得二花卉冊,一梅,一夫渠,題雲惲冰繪,恐假託也」的記載。過了一天,懂行的友人來一看,也定為偽作。1917年11月10日:「往……德古齋買漢畫象拓本二種,一元,拓活洛氏舊臧,近買與歐人,有字,偽刻。」注意到是偽刻,但為時已晚。同年12月8日買「《永元三年梁和買地鉛券》、《延興三年王君□專墓誌》拓本各一枚,蓋並偽作」,大約也是買回來才發現有假。1919年12月31日,魯迅「得墓誌專(磚)四塊,一曰『大原平陶郝厥……」,五天後,「又往留黎廠,因疑『郝厥』專是偽作,議易『趙向妻郭』專」。可是第二天,琉璃廠古董商就又來換了一塊磚去,可見東西還是不靠譜。1923年2月28日:「買……石門畫象二枚,六元,其一為陰,有『建寧四年』云云題字二榜,乃偽刻。」有時候,買了假貨還能換一件,有時就只能自嘆倒黴了。後來大約這些偽作都被仍掉了。(本文摘自《日記的魯迅》,王錫榮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