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入夏以來,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洪災。面對洪水肆虐,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堅決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全力支援地方防汛救災,一支支部隊緊急奔赴搶險一線。在這支抗洪大軍中,民兵預備役部隊充分發揮寓軍於民的優勢,奮勇爭先、抗擊洪魔。他們作為「民」,身處災區,熟悉情況;作為「兵」,訓練有素,突擊力強。抗洪就是打仗,大災就是大考。在這張以防汛救災為命題的考卷上,後備力量該如何作答?請看來自湖北省軍區的報導。
題目一 洪災襲來,能否拉得出、頂得上?
常備不懈 召之即來
《狼來了》的故事,經常被一些人用來與防汛抗洪進行類比。
湖北是著名的「洪水走廊」,防汛歷來是大事。這幾年,湖北省軍區調整民兵預備役建設布局,在沿江、沿湖地帶劃出重點,布下重兵,投入重器,以防不時之需。
但是,抗洪演練年年抓,「狼來了」年年喊,卻十幾年沒有遇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大洪災。
這一次,「狼」真的來了。後備力量能不能拉得出、頂得上?上級在看,老百姓也在看。
「獨山湖開局戰」是今年湖北抗洪搶險的第一戰。6月28日,陽新縣連降暴雨,獨山湖水位暴漲,截流港於當日凌晨告急,16公裡長的大堤出現了近30米長的潰口,下遊7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危在旦夕,情況十分危急,陽新縣民兵應急分隊作為第一支搶險力量火速抵達現場。
洪水面前沒有退路,困難再大也要硬著頭皮上。大堤上拉著一幅醒目的標語:「抗洪抗到水低頭,堵口堵到水不流。」在這場惡仗中,很多民兵連續戰鬥 20多小時,大部分晝夜沒有合眼。堤壩鬆軟,大型工程機械無法駛入,他們就肩挑手抬,600方塊石、20餘個鋼筋籠、近萬個編織袋幾乎全部填入潰口……有人給他們算了一筆帳:那一夜,每人裝填運送的砂石量至少達到了1噸。
後備力量必須回答的不光是苦累,還有生死。湖北省軍區政委馮曉林說:「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民兵,生死考驗一詞似乎非常遙遠。但對於參與搶險救災的他們,卻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午夜的獨山湖,夜色如墨,遠處不時有閃電划過,官兵們扛著沙袋疾步奔走在狹窄溼滑的堤壩上,3米多深的洪水猶如困獸般不停地撕扯著堤岸的泥土。
凌晨1點,當地傳來噩耗:與民兵們一樣奮戰在搶險一線的陽新縣白沙鎮汪武頸村婦聯主任李蓮,在排險的路上被洪水衝走不幸犧牲。消息傳來,讓不少民兵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
「身處一線,才真實感受到危險的存在。」興國鎮基幹民兵王立俊向記者坦言,說不怕那是假的,但既然當了民兵就要敢於面對,平時訓練搞了那麼多,不就是有朝一日用得上麼?
的確,「狼來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沒有準備。截至發稿,湖北省投入抗洪的民兵預備役力量已達5.6萬,這一數據創造了該省近20年來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人數之最。在大災大難面前,後備力量直面挑戰,敢打必勝,主動到一線去證明自己,他們的表現無疑是合格的。
題目二 面對險情,是顧大局還是護小家?
主動請纓 來之能戰
在湖北洪湖,有一支民兵組成的抗洪突擊隊,在當地有著響亮的名字——戴家場民兵。1927年,戴家場人打響洪湖革命第一槍;1998年,他們組成敢死隊奔赴一線抗洪搶險。抗洪任務完成後,當年的戴家場民兵外出務工之前,在洪湖大堤上擊掌相約:「若有戰,召必來」。
時隔18年,在洪湖大堤上,人們又看到了那些久違的面孔。儘管當年那些民兵已分散祖國各地,有的甚至舉家遷移,他們完全可以各守一方,但他們仍選擇趕回家鄉奔赴搶險一線。在他們的帶動下,一些新的民兵也紛紛加入隊伍,「若有戰,召必來」精神在接續傳遞。
7月4日,接到洪湖市防汛指揮部的抗洪指令,戴家場鎮武裝部部長王慶,決定再度召集戴家場民兵。「算我一個!」「算我一個!」……大雨中聞訊而來的民兵紛紛報名。3小時後,近百名民兵集結完畢,駐紮在萬全鎮永豐學校,隨時待命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盧墩村民兵幹部盧勝科參加過1998年抗洪,抗洪排險有經驗。就在去抗洪的那天,盧勝科面臨著一道選擇題:一邊是搶救自家的25畝農田;一邊是到河堤大壩上搶險,最後盧勝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妻子苦口婆心勸阻:「家裡的內澇都沒有解決,你去抗洪幹嘛?」盧勝科態度堅決:「排了內澇,河堤湖堤怎麼辦?只有先保住大堤,才能保住家園,大堤一潰口,啥都沒了!」
從7月4日到10日,近百名戴家場民兵連續一周都沒回家,卻處理了10餘處大小險情。
在這道關乎集體與個人的選擇題中,選擇集體的不只有戴家場民兵。湖北省軍區參謀長楊萬軍介紹,今年湖北災情發生後,全省數千名民兵千裡迢迢從外地趕回家鄉,其中不乏一些素質較高的民兵在工廠和企業裡成了骨幹,老闆勸他們不要走,但他們仍義無反顧地返鄉抗洪搶險。
「若有戰,召必來」,絕非一時的嘴上痛快,而是一生的鄭重承諾。在這場全民參戰的抗洪戰場上,湧現了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武漢市新洲區人武部部長徐申正,老父親腦梗塞命懸一線,剛請假趕回安徽老家,就接到洪水中的新洲數萬群眾命懸一線的通報,兩個「命懸一線」,徐申正選擇了後者;在外地休假的湖北某預備役師連長陳放,得知汛情後,連夜從兩百公裡之外打車返回武漢,在大堤上與部隊會合夜戰野芷湖。
題目三 協同救援,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科學用兵 戰之必勝
這是一場與洪水賽跑的大救援:
7月5日,武漢蔡甸,暴雨如注,洪水肆虐,消泗鄉岌岌可危,萬餘村民心急如焚。8時許,防汛指揮部命令:「必須迅速組織消泗鄉群眾大轉移!請人武部負責組織,十萬火急!」
如此艱巨的任務交給一個人武部,指揮部的考量不無道理:民兵預備役人員了解當地地形,熟悉風俗民情,在人員轉移的動員上優勢比較明顯。
狂風暴雨中,蔡甸區人武部政委黃海,組織200餘名民兵,挨家挨戶動員群眾迅速轉移。在洪南村一組,70歲的留守老人王珍長期獨自生活,性格執拗說什麼也不願意走,民兵始終不離不棄,耐心勸說,他們一顆真心促使老人最終「妥協」,順利轉移到安置點。
30小時,萬人大轉移,最終一人未落。這道與洪水賽跑的搶答題,群眾給他們打了一個滿分。
搶險救災如同作戰,兵貴神速。在許多情況下,後備軍往往是第一時間到達第一現場的第一支隊伍,當先鋒、打頭陣是常態。然而,在用兵上並非任何時候都要主動作為、搶佔一線。
7月1日,武漢市新洲區河堤發生重大潰口險情,洪水如同脫韁野馬,一路狂奔。
根據湖北省防總請求,省軍區緊急協調海軍工程大學、空軍預警學院、火箭軍某旅等駐軍部隊,與武警消防部隊,從各方奔赴事發地點進行救援。
與此同時,待命多時的武漢警備區數百名民兵預備役人員也在焦急等待著出發命令,災難面前,沒有人願意站在一邊袖手旁觀,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希望與海陸空部隊一道前往搶險。
但這條大家翹首以盼的命令到最後也沒有下達……
「災害初期現場管控亂,是歷次大型災害救援的共性問題。」曾在去年現場指揮東方之星沉船救援的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範志勇說,不是所有的搶險救災都是兵力越多越好,特別是技術性專業性強的救災行動,更加強調合理用兵、科學用兵,過度用兵反而會造成擁擠影響救災效率。
此言不虛。以這次搶險為例,小小的新洲區河堤發生潰口現場,在短時間內集結了海陸空等多支救援部隊:2000餘名現役官兵,400餘臺救援車輛,60餘艘衝鋒舟……這些部隊突擊能力強,一旦把在外面待命的2000餘名民兵預備役人員也全部調集過來,反而造成擁堵,不利於搶險。
考慮再三,湖北省軍區決定對民兵預備役應急分隊另行安排任務,負責群眾安置工作。
搶險救災,「搶」之有道,科學救援,不可蠻幹。這是該省軍區給出的解答。
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