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書樂
「摩拜單車」正式揮別舞臺,往昔的共享單車獨角獸成為歷史。
12月14日,據美團單車及電單車團隊的公告,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停止服務和運營,15日起用戶可選擇使用原摩拜帳號登陸美團APP,原摩拜帳號中的餘額、騎行卡套餐等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
事實上,在2018年4月4日,美團就宣布已全資收購摩拜,去年1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內部信中宣布,摩拜已全面接入美團APP,並更名為「美團單車」,摩拜單車將成為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
一直在虧本、似乎沒盡頭的共享單車還有未來嘛?
就此,《長江商報》記者張璐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美團通過長期的磨合,已經熟練掌握了共享單車的運營維護的「知識」,這也是原摩拜團隊逐步退出和美團逐步進入的這一併購原始設定的最終達成。
因此,在運維上,維持目前態勢沒有問題。
關鍵是在進一步拓展上,虧損恰恰是共享單車的本色出演。
被收購後的摩拜並未給美團帶來亮眼的營收。根據2018年美團財報,由摩拜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為15.07億元,而帶來的虧損共計45.5億元。
儘管共享單車業務一直沒有實現盈利,但美團仍在2019年度財報中強調「共享單車是接下來的核心投資領域」,並且單車的虧損正在收窄。
理由很簡單,美團所需要的共享單車,並不一定是一個單獨的營收環節,而是作為美團線下場景特別是出行場景的一個組件,形成全場景覆蓋的格局。
因此,可以虧本的共享單車將會是未來美團的基本運維思路,而所要達成的則是讓這部分「鏈條」驅動美團整個O2O在垂直細分領域獲得更多增值服務。
共享單車本身是是一個連接環,本身其作為共享出行的一部分,可以作為場景串聯的組成部分,因此其潛力不在營收,而在潤滑。
作為O2O快速高效運轉的驅動,其潛力就在於和其他共享出行形成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的無縫對接。
背景資料:摩拜成立於2015年1月27日,胡瑋煒是創始人,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是這個項目的天使投資人,最初投資了146萬元。9個月後摩拜獲得A輪融資,2016年拿到了B、B+、C、C+共4輪融資,2017年獲得D、D+、E輪3輪融資,其中E輪一次性就拿到6億美元的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