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北京一定要去看看恭王府:文旅融合的活態文化空間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來北京的人,對什剎海附近的恭王府景區大概不會陌生。恭王府始建於清代乾隆晚期,距今約240餘年,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古建築群,2012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但很多人不知道,恭王府也是文化和旅遊部下屬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自2008年全面開放以來,恭王府博物館致力於打造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近三年每年都迎來約400萬人次參觀。

建築端麗秀雅

走進恭王府,你一定會被這端麗秀雅的古建築群深深打動。恭王府佔地面積約6.1萬平方米,格局為前府邸、後花園,建築形制多樣,結合了中國古代官式建築與南北方民居建築的特色。「作為遺址類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最大的藏品就是王府建築本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對本報記者說。

從乾隆朝的和孝公主府及和珅宅第,到嘉慶、道光朝的慶王府,再到鹹豐以後歷經四朝的恭親王府,這座建築見證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鼎盛以及逐步走向衰敗滅亡的過程,因此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說。

大戲樓、西洋門和後罩樓堪稱恭王府建築「三絕」。大戲樓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建築面積685平方米,採用三卷勾連搭全封閉式結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全封閉式清代戲樓。室內棚頂懸掛著20盞大宮燈,青磚地面上擺放著20套八仙桌與太師椅,高約1米的戲臺上方掛著「賞心樂事」金字黑匾。戲臺兩側大柱、四壁與頂部繪滿纏枝藤蘿,營造出綠葉森森、紫花盛開的景象,使人有在紫藤架下看戲的感覺。

大戲樓的聲音效果尤其值得稱道。為了保證聲音逼真,戲臺下掏空後放置多口大缸,增大了共鳴混響空間,讓觀眾無需藉助任何傳聲工具,在戲樓裡的任一位置都能清晰聽到演員的演唱。1988年,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華期間,曾到恭王府大戲樓欣賞王府音樂,在近兩小時的演出中,李光耀先生對演出效果讚嘆不已。

西洋門是恭王府花園的正門,由漢白玉雕砌,形制仿圓明園大法海園門,呈西洋拱式風格。這是恭王府內唯一的西式建築,為恭親王奕所建,體現了奕希望通過學習西方文化技術挽救清朝之意。

後罩樓位於府邸和花園的銜接處,東西長達189米,是國內王府類建築中最長的樓。後罩樓西端的5間房稱為「水法樓」,這裡有國內唯一的室內園林景觀遺存。兩個樓層之間去除樓板,將亭臺樓閣和假山溪流等搬進屋內,頗具雅韻。

錫晉齋也是恭王府中別具特色的建築。它曾是和珅住所,當時稱「嘉樂堂」,在慶王和恭親王時稱「慶宜堂」,到小恭王溥偉時,因齋內存有晉代大文人陸機手書《平復貼》,改稱「錫晉齋」。殿堂內裝飾有兩層金絲楠木仙樓,名貴的金絲楠木千年不腐,木作工藝精美絕倫,奢華程度堪比故宮寧壽宮。小恭王溥偉對錫晉齋十分喜愛,曾在仙樓北部四面楠木牆上題寫春夏秋冬四季詩。

藏品皆有故事

1937年以後,恭王府成為輔仁大學校舍,私屬宅園時代結束。新中國成立後,恭王府曾先後作為北京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單位的教學和辦公場所。歷經多年的搬遷騰退及修繕工作,2008年,恭王府終於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由於溥偉將府中珍寶幾乎變賣殆盡,恭王府留下的舊藏很少。目前,恭王府博物館藏品大約有5萬多件套,主要有明清家具、溥心畬書畫、近年回流的王府舊藏以及一些現當代藝術品和非遺作品。

溥心畬(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是奕次孫,自幼飽讀詩書,20世紀30年代畫名已與張大千、吳湖帆比肩。1949年,溥心畬出海舟山,遠居臺灣。恭王府博物館收藏的溥心畬書畫作品共計34組60件,是1989年由溥心畬生前好友萬公潛捐贈的。這些書畫表現了溥心畬的藝術風格和思想情感,也見證了溥心畬與萬公潛的交往故事。

「就目前我們所了解的,大概有200多件恭王府舊藏分散在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陸機《平復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馮乃恩介紹說。

近年回流的恭王府舊藏中,清康熙郎窯紅荸薺瓶、白玉鳥形對盒和蒼龍教子紋蓋瓶堪稱精品。這幾件藏品均是根據《紐約一九三三AAA恭親王競賣》圖錄購得,造型典雅,工藝精巧,具有較高價值。

福字碑是恭王府中一件重要的文物。它位於花園假山秘雲洞內,根據康熙皇帝的御筆刻成。康熙帝書法造詣頗深,但很少題字,此「福」字據傳是他為孝莊太后祈福所題,蒼勁有力,構思巧妙,可分解為「多田多子多才多壽」,有「天下第一福」之譽。

除了福字碑,恭王府內還有多福軒、蝠池、蝠廳等,許多建築上也都以蝠紋裝飾,體現了恭王府主人對福文化的推崇。如今,恭王府博物館將福文化發揚、拓展,依據福字碑等文物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很受歡迎。

文旅融合創新

「一般的博物館主要以物質性藏品為館藏資源,但恭王府的文化遺產除了建築、藏品等實物外,還包括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馮乃恩說,「我們要打造活態文化空間,讓建築遺址成為流淌著血脈的生動文化載體。」

以王府文化為核心,恭王府博物館策劃了一系列常設展覽,包括主題展和復原陳列展。主題展都與恭王府歷史、文化相關,如清代王府文化展、恭王府歷史沿革展、恭王府與紅樓夢專題展、恭王府修繕實錄展等。復原陳列展則是根據歷史檔案、老照片等復原一些殿堂內的陳設,展現清代同治、光緒時期恭王府的風貌。

恭王府博物館還與國內外博物館合作,舉辦一些與王府文化有關聯的特展。今年9月開幕的「17-21世紀丹麥王公貴族織繡品展」,即與丹麥菲德烈堡國家歷史博物館合作,在清代王府內展示丹麥王室用品,形成別開生面的中西文化對話。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恭王府博物館經常舉辦非遺方面的展覽,如「廣作華章——廣繡歷史文化與傳承展」「績續——夏布技藝傳承與文化生活展」等。除了靜態展示,還推出一系列精彩的品牌活動。每年「文化遺產日」期間,恭王府舉行「非遺演出季」,邀請名家在大戲樓表演崑劇、古琴、南音等。「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用時尚的方式展示非遺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恭王府博物館還配合二十四節氣舉辦「春分祈福」「中秋寄唱」等活動。

2011年起,歷史上名動京城的「海棠雅集」重現恭王府。詩詞名家齊聚府中,吟誦唱和,弘揚傳統文化,歌詠時代新風。「海棠雅集」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由葉嘉瑩先生擔任「海棠詩社」社長。

「當前國家倡導文旅融合,恭王府博物館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馮乃恩說,「我們將充分研究、挖掘王府文化內涵,提升旅遊參觀過程中的文化含量,打造富有影響力的文化IP和內涵化、品質化、生活化的文創產品,讓觀眾把恭王府的特色文化帶回家。」

相關焦點

  • 來北京一定要去看看恭王府
    來源:海外網恭王府大戲樓內的戲臺廖鈺 攝來北京的人,對什剎海附近的恭王府景區大概不會陌生。恭王府始建於清代乾隆晚期,距今約240餘年,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古建築群,2012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文旅融合發展」讓北京更有趣更可愛
    不聊不知道,北京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的文化活動繽紛多彩,名勝景區的特色活動難得一見,冰雪文化節的魅力也難以抗拒……看來這個假期註定快樂而充實。在北京休閒文化活動日趨豐富的背後,筆者注意到,《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於2019年底出臺,為北京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 來北京不去這恭王府您可別後悔!
    或許你已經有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衝動,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好去處,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推薦一下這恭王府吧!·恭王府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築群,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原本是和珅的府邸,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來北京的人,對什剎海附近的恭王府景區大概不會陌生。恭王府始建於清代乾隆晚期,距今240 餘年,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古建築群,2012 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但很多人不知道,恭王府也是文化和旅遊部下屬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自2008 年全面開放以來,恭王府博物館致力於打造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近幾年每年都迎來約400萬人次參觀。
  • 北京之旅,去了故宮有必要去恭王府嗎?
    絕大多數第一次來北京的人們,都會把故宮當作必去之處。當置身於氣派規整的高牆深院時,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曾經的榮耀。這裡的紅牆黃瓦,悠久的歷史,珍貴的文物,都是遊玩故宮的主要看點。由於故宮佔地面積非常大,共有大大小小的宮殿70多座,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以北為內廷,住著後宮嬪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
  • 恭王府新建大殿、雷峰塔原址重建 滬石庫門如何「復建」
    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看來,單單一個石庫門絕不是非遺,只是物質遺產,只有融合建造工藝、居住習俗等非物質文化精髓,石庫門的世界級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如何把握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高春明認為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城市遺產保護,值得上海借鑑。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活態文化大運河安徽段承載的文化內涵依託於運河實體產生,並隨著時代變遷而豐富發展。要加強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活態文化資源。挖掘和保護大運河安徽段遺存承載的文化。這一層面的文化以大運河沿線遺存的「物」為基礎,其載體包括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等。要全面開展田野調查,摸清遺址遺蹟狀況,劃定保護空間,建設運河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圍繞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等世界文化遺產,打造專項科研平臺,提升運河文化展示水平。挖掘和活化大運河安徽段流淌伴生的文化。
  • 文旅融合這件事,你真的想明白了嗎?
    文旅融合本不是一個嶄新的命題,自從有了旅遊,就有文旅融合,例如景區層面的主題文化包裝、文化活動和節慶等,再如紅色旅遊,這都是文旅融合。但是,我們現在要追求的是在新的產業理念、新的消費時代下,更深層次、更大範圍和更高品質的文旅融合。
  • 文旅融合是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導語: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在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廳局長會議上就文化和旅遊融合提出了6大路徑「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的6大路徑,為文旅融合提出了發展方向。,首先要從思想深處正確認識文化和旅遊的內在關係,才能推動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和真正融合。
  • 文旅融合 活態傳承 我市召開海州灣漁俗旅遊文化研討會
    連雲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對象。近年來,我市針對海州灣漁民俗的傳承現狀,積極挖掘、整理海州灣漁民俗,推進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努力將海州灣漁民俗與地方旅遊開發相結合,力求通過文旅融合,活化項目保護載體,夯實項目發展基礎,使海州灣漁俗成為助推地方旅遊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 北京文旅融合今年將辦2萬場市民文化活動
    昨天(1月9日),北京文旅工作會召開。機構改革後北京文旅融合第一年的成績單躍然紙上:據初步統計,2019年北京演出市場共演出22823場,觀眾人數達1040萬人次,票房收入為17.44億元。漫步北京、點亮北京、暢遊京郊提供更多選擇 以文旅融合為契機豐富產品供給,是2020年文旅惠民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此,北京將聚焦城市公共空間及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漫步北京計劃、暢遊京郊計劃和點亮北京計劃。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於北京恭王府展出
    「口傳心授:香港特別行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月於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展開,向北京市民介紹二十個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精粹,展期至明年
  • 【文旅先聲】山城巷:重慶「文化活態博物館」的文商旅融合新路徑
    位於重慶渝中區的山城巷規模僅兩萬方,卻成為新城市文旅代表,是一個典型靠文化去驅動的項目。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歷史文化街區這種特殊的形態,便是文商旅融合的最佳載體!山城巷背後的內容製造者木木表示,這是商業街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 北京恭王府歷盡風雨又開放 重修是周總理遺願
    十幾個「板爺」在裝飾得花團錦簇的三輪車邊兒蹲成一排,吆喝著:「上車吧,帶你看胡同,看北京最大的王府,大貪官和的家……」  8月20日,隨著總投資高達2億元、150年來最大規模修繕工程的完工,恭王府府邸,這座京城現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築群,首次向公眾全面開放。  柳蔭街的老街坊說,又趕上奧運會,這條街肯定要「火」了。
  • 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亮相北京恭王府
    當日,「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青海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活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400多件靜態非遺展品和8000多件文創產品,集中展示了西寧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11月23日,非遺傳承人曲吉昂秀現場繪製唐卡。 當日,「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青海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活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
  • 這個夏天,我在恭王府「尋寶」啦
    北京的夏日清晨,陽光炙熱,只有在胡同裡、樹蔭下才變得收斂。南楠一路騎行,途經什剎海社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檢查點,她停下車來向已經非常熟悉的社區大媽出示通行證和工作證。「姑娘,恭王府不是一直在閉館嘛,總見你上班,每天都做些什麼呀?」大媽親切地打招呼。南楠調皮地說:「我每天在恭王府『尋寶』呢!」「真的?
  • 見證| 一年365天「活態」展示非遺,南京博物院變身新文化空間
    這是400平方米的地下室改建成的一間明清風格的老茶館,請來了蘇州古建築匠人精心打造了一座仿古戲臺,戲臺的穹頂和匾額都是收來的老物件。2013年11月,南京博物院非遺展示館正式開門迎客,一晃,5年過去了。現如今,去南博老茶館品茗聽戲,已成為許多南京人一項新的文化項目。
  • 推進文旅融合 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文創分會揭牌成立
    11月25日,為貫徹國家發展旅遊業的方針,更好的推動北京文創與旅遊行業的融合,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文創分會在北京正式成立。由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北京原創設計協會、首都智慧財產權服務業協會主辦的景區文創與旅遊業發展論壇同期舉行。
  • 非遺融入景區 助推活態傳承
    近兩年,隨著文化和旅遊不斷融合,使得非遺加速進入百姓視野、融入百姓生活,尤其通過非遺進景區等方式,使遊客進一步感受到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良性循環之下,非遺項目不僅成為旅遊景區常駐表演項目,而且成為景區營銷宣傳的新亮點、提升遊客體驗的新途徑,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