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著文化和旅遊不斷融合,使得非遺加速進入百姓視野、融入百姓生活,尤其通過非遺進景區等方式,使遊客進一步感受到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良性循環之下,非遺項目不僅成為旅遊景區常駐表演項目,而且成為景區營銷宣傳的新亮點、提升遊客體驗的新途徑,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
非遺進景區漸成趨勢
6月6日,在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臨之際,2020年杭州市西湖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在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演武場開幕。本次活動以「遊園今夢——自在西湖外 非遺匠心傳」為主題,各類非遺項目的展示集觀賞、互動、交易、直播於一體。活動現場不僅有多項演出,還有古風非遺項目體驗遊園和非遺傳承人帶貨直播秀,讓遊客在遊賞江南市井生活的同時感受非遺經典魅力,推動西湖文旅振興。
據介紹,西溪溼地平日裡非遺精品展示也處處可見,已然成為展示非遺等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據介紹,目前溼地涵蓋了「蔣村龍舟勝會」「花朝節」「西溪小花籃編制技藝」「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西溪水上人家習俗」「蔣村魚圓製作工藝」「兩浙詞人祠堂祭祀活動」等多項非遺項目。為了擴大非遺的展示空間,溼地還建立了河渚街、西溪人家和綠堤三大非遺文化展示點。在旅遊旺季時,這幾處展示點遊人如織,是景區內最熱鬧的地方。
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大力開展非遺進景區工作,結合五一、十一、黃梅戲展演周等重大節假日和重大活動,組織地方特色文化演出團隊走進景區,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第四屆展覽展出了包含來自全國30個省區市獨具特色的國家級與省級非遺項目200餘個,來自故宮、安徽、遼寧、山東、福建等5家博物院(館)的優秀文創產品1000餘件,引起「轟動」。
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廣西展示面積最大的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館內擁有「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展」「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BEIXNUENGX(貝儂)——壯族文化展」等多個常設展;共收藏古代銅鼓345面,數量和類型均居世界之最;收藏紡織品1.86萬件(套),涵蓋廣西12個世居民族,特色鮮明、體系完整,潛移默化中傳遞了非遺的知識。同時,廣西民族博物館近幾年致力於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未成年人教育、節慶活動、展覽推廣等領域緊扣民族文化主題,推出了「非遺之夏」「博物之旅」等研學主題活動,廣受學校師生和家長們的歡迎。
江蘇揚州瘦西湖景區十分注重非遺與旅遊融合,2017年便將勝景白塔晴雲打造成了「非遺文化園」,園內設有漆器燈彩館、剪紙館等5個廳館,展示多項非遺項目。2019年非遺文化月期間還特別打造了1757美食街坊,坊內聚集了揚州麵塑、絨花、糖畫、龍鬚糖等非遺項目,並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讓遊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福建土樓申遺成功之後,為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民俗文化內涵,2009年,根據南靖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非遺演藝中心(原縣薌劇團)被派駐到福建土樓(南靖)景區開展常態化民俗展演活動,滿足遊客的文化需求。平日裡,演藝人員也會在景區裡表演歌仔戲(薌劇)節目《土樓娶親·拋繡球》、提線木偶節目《舞獅》《拜壽》《京城會》,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田螺坑客家山歌·情歌對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竿舞》等節目。
活態展示豐富旅遊體驗
江蘇揚州始終將旅遊體驗的文化性、互動性放在第一位,通過讓遊客與經典國粹近距離接觸,增加遊覽的體驗感。今年4月以來,揚州古琴藝術(廣陵琴派)、揚州雕版印刷製作技藝、揚州食品雕刻、文人香製作、糖畫、揚州剪紙、通草花製作技藝、揚州燈彩等一批極具揚州地域特色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先後走進瘦西湖、馬可波羅花世界、儀徵天樂湖等景區,通過合理布局、活態展示,將非遺項目與景區景點融為一體,讓遊客通過景區了解甚至愛上特色非遺項目。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揚州非遺魅力,揚州文旅部門還利用官方網站、公眾號等平臺,集中展現非遺項目、加強與遊客互動,並推出非遺文創產品,將非遺打造成可聽、可看、可觸、可帶回家的揚州文化旅遊精品。
一直以來,福建土樓(南靖)景區十分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尤其注重非遺項目的互動體驗形式,鼓勵遊客走近非遺、感受非遺。如非遺演出結束後,演員們會邀請遊客上臺,教他們提線木偶等操作方法,或邀請遊客參與土樓娶親拋繡球、跳竹竿舞等節目,讓他們充分感受客家人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
每年各大節假日,安徽都會組織各地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今年1月13日,「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安徽省鄉村春晚雜技專場文藝演出在阜陽市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舉行,在近2小時的演出中,15個非遺節目輪番登場,獨特魅力讓遊客過足了戲癮。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宿州市將組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墜子戲」走進宿州市野生動物園進行公益演出,「潁上花鼓燈」、馬戲團雜技表演等活動將走進阜陽市八裡河旅遊區。亳州市在每年舉辦亳州國際藥博會、環江淮萬人騎行大賽(亳州站)、亳州國際馬拉松等活動期間,會組織各大景區舉辦大型五禽戲展演活動,積極推進教育、旅遊、中醫藥等有機結合,讓非遺不僅走進景區,也走進群眾的生活中。
「非遺+」發揮多重效能
近年來,福建省南靖土樓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非遺演出成為景區的主要旅遊項目之一,深受遊客喜愛。2019年,非遺演藝中心的演員們在景區公益性演出2600多場次,吸引了上百萬人觀看。去年3月1日,在景區和貴樓前舉辦的「花樣漳州約會春天」中外記者採風團活動中,演員們表演了歌仔戲、木偶戲等節目,許多外國記者被活靈活現的木偶和婉轉悠長的歌仔戲唱腔吸引,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景區內的非遺演出既可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可以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文化旅遊交流的一個上佳窗口。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閩商精神」和「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街區引進糖畫、捏泥人、吹糖人、沙縣狀元餅等非遺項目,並出臺《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民間藝人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對民間藝人進行規範化管理,為業界開展相關活動提供了樣板。
據介紹,廣西民族博物館多年來在助推非遺活態傳承、文創產品轉化方面持續發力,打造了三千漓山水人文度假區文創基地,研發生產了300餘種、10萬多件文創產品。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打造一個集展示、體驗、銷售為一體的非遺項目活態體驗館和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創作基地,將獨具特色的廣西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生動地展示給遊客。同時,基地還具有文化創意展陳空間的功能,通過結合外來主題展及巡迴展等方式,加強特色民族文化在國內及國際的交流互動,讓「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能夠活起來、走出去。
安徽潛山痘姆鄉「痘姆陶器手工製作技藝」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潛山市通過「龍窯搭橋,文化唱戲,旅遊帶動」,實現了痘姆陶「非遺+研學+旅遊+文創」的全面融合。目前,當地已成功開發出了120款、上萬件旅遊商品,先後參加了深圳文博會、北京文博會、北京世園會等重大國際展覽交流活動,還舉辦了兩屆「痘姆古陶文化旅遊節」、「2018首屆中國潛山·痘姆古陶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節」等120場文旅活動。潛山各大景區均已開展了制陶工藝體驗項目,大大拉近了青少年遊客群體與痘姆陶之間的距離。多家景區負責人表示,很多家長在陪孩子體驗後都對非遺項目產生了濃厚興趣,並主動幫景區做起了營銷宣傳。
(採訪組成員:吳健芳 孟萍 馬忠萍 陶李 王玉創 於翔 執筆:王新兵)
來源: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