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葉濤談非遺:活態傳承 以人為本

2020-12-15 齊魯壹點

11月30日上午,在山東大學知新樓C座報告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葉濤做客齊魯大講壇,向壇友開展了以《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為主題的講座。

葉濤一開始就點明:「要認識『非遺』和『文化遺產』兩個外來詞,就需要結合全球化和文物保護大背景去理解。」何謂全球化?葉濤用麥當勞的例子向聽眾解釋,「全球化就是標準化。」經濟全球化讓各國在生產、包裝、銷售一件商品時有了統一的標準。標準化等一系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物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重塑著倫理觀念、思想價值和道德體系。與此同時,全球化意味著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有了更緊密的聯繫,不再是彼此獨立分割的存在。

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組織拯救因為修建亞斯文大壩而被淹沒的丹鐸神廟,從而開始公布一些公約和標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對「文化遺產」這個概念進行了界定——它包括了文物、建築群和遺址。其中文物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葉濤特地提到了敦煌莫高窟,「許多人可能覺得敦煌莫高窟是建築群

但從這個定義來看,它以精巧的壁畫和雕塑被列為文化遺產中的文物」。在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2003年的《保護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遺」分別和「文化多樣性」、「相互欣賞」聯繫起來。葉濤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保護非遺的前提,非遺也正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要做到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意識,正所謂「給美其美,美美與共。」

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有哪些?葉濤為我們列出了非遺的範圍——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遺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如此來說,展現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與實踐的二十四節氣是非遺,正在流逝的各地方言也是非遺,非遺大多內容屬於民俗一類,「保護非遺的根本和理論基礎就是保護民俗。」同時,非遺是一群文化,而非單獨指傳統手工藝一類文化。

保護非遺,除了尊重文化多樣性,還需要做什麼?葉濤提出了「活態傳承、共享性、社區參與、以人為本、整體性保護、群體傳承、政府主導」七大保護原則。人是非遺的主要載體,而不是非遺本身。正如古琴是物品,不是非遺,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遺,涵蓋了古琴的發明製作、彈奏技巧、演奏意識、傳承體系等一系列環節的「古琴藝術」才是非遺,這是一個有機整體。但是,人在這些環節起著傳承和再創作的作用,使得非遺成為「活」的遺產。從這個角度來看,非遺保護是活態傳承、以人為本的。非遺的這兩種特徵,又延伸出了非遺的共享性。「闖關東的時候,一批山東人把自己的習俗帶去了東北,山東這邊的特有民俗被納入非遺,在東北那批山東人的民俗也算作非遺。」葉濤用一個貼切實際的例子向聽眾們解釋了民俗的「共享性」。正因為有了共享性,中國可以申報「端午節」非遺,韓國也可以申報「端午祭」,這些都是正確的。「要提高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的相互欣賞意識,」葉濤再次提醒大家,「要以寬闊的胸懷和包容心去了解非遺、認識社會、認識文化。」

葉濤,法學(民俗學)博士,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專家庫特聘專家。出版《民俗學導論》《中國民俗》《中國京劇習俗》等著作。

齊魯大講壇由山東省社科聯、山東大學、齊魯晚報、山東博物館聯合主辦,以「搭建思想平臺、共享精神財富」為宗旨,堅持公益性原則,向社會免費開放。

文/山東大學校園記者 劉奕嫻 攝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宇 編輯 實習生王章傑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蘭州: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公益文化活動現場中國甘肅網8月26日訊(本網記者 沈文剛 實習生 魏延琴)「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25日晚,在蘭州市活態非遺七夕·乞巧公益文化活動現場,9歲的魏立珂飛針走線,向市民展示了「穿針得巧」這項傳統節日習俗。丁永蓮指導刺繡魏立珂就讀的王家堡小學,一貫有傳承文化的傳統。
  • 以文促旅 活態傳承 探索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新路徑
    以文促旅 活態傳承探索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新路徑8月20日,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赴贛榆區調研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建設及產業化發展重點項目傳承開發工作。調研組一行先後實地考察了孫連東麵塑傳承教學點、張宜連中醫正骨診所、二道街文化商業街區、塔山湖柳編廠、徐福茶廠、傳統木船、傳統木器傳承基地,並在二道街文化商業街區建設指揮部舉行座談,對話街區建設主體和非遺傳承人,共同探索非遺與旅遊深入融合新路徑,進一步推動域內優質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非遺融入景區 助推活態傳承
    同時,廣西民族博物館近幾年致力於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未成年人教育、節慶活動、展覽推廣等領域緊扣民族文化主題,推出了「非遺之夏」「博物之旅」等研學主題活動,廣受學校師生和家長們的歡迎。江蘇揚州瘦西湖景區十分注重非遺與旅遊融合,2017年便將勝景白塔晴雲打造成了「非遺文化園」,園內設有漆器燈彩館、剪紙館等5個廳館,展示多項非遺項目。
  • 光明日報:昆明官渡古鎮非遺在活態中傳承
    光明日報:昆明官渡古鎮非遺在活態中傳承 2020-06-16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推動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大學生體驗了一場非遺之旅
    寧波非遺文化魅力何在?近日,浙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9名學生專程從杭州來到寧波,通過3天的社會實踐,了解到了寧波特色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學生們感嘆:「非遺傳承,不僅僅是表層含義上的繼承,其實質是文化思想的傳承。」
  • 濟南市首屆非遺活態發展論壇舉行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非遺文化魅力再展現,田寮小學傳承在校園
    除「抗疫」主題非遺展外,今天,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也通過小課堂的形式走進學生們的校園生活,由中國結代表性傳承人楊林娟老師、棉塑代表性傳承人羅曉琳老師為學生們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帶領學生們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沿黃九省份非遺亮相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活態傳承黃河文化
    中新網濟南10月23日電 (趙曉)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3日在山東濟南開幕,今年特設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活態傳承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傳承羊皮筏子製作手藝的馬建清向記者介紹說,過去沒有船舶、快艇時,羊皮筏子就是黃河上遊的主要擺渡工具,分布在以蘭州為主的甘肅、青海、內蒙等黃河兩岸地區,用於順流而下運客、運貨,現在演變成了旅遊觀光項目。「羊皮筏子的製作工藝和功能發揮,凝聚古人智慧,幫助先人與黃河風浪搏擊,已成為一道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風景線。」
  • 「非遺+旅遊」是活態,也是業態
    這幾年,無論是實踐層面,還是研究層面,「非遺+旅遊」都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二者極容易結合、延伸為一種產品業態,其根本原因在於它們同時具有一種活態屬性。 對於非遺,活態屬性是非遺市場化的前提。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流經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縣一區,其中泗縣段的28.1公裡水道,是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大運河是流淌的、活態的文化遺產,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好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讓廣大學生走出校園了解和學習非遺文化,既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搭建非遺與黨建融合的群眾服務平臺。建設了非遺藝術團、非遺博物館、非遺傳習坊、非遺傳習所等眾多非遺與黨建融合的平臺,常年為群眾免費開放,並推出免費大碗茶,設置圖書角,為廣大群眾免費提供書籍閱讀、充電設備、雨傘雨具等服務,將為民服務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個細節當中。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  該校「非遺」傳承人王淑梅老師告訴記者,竹竿舞活動旨在讓學校學生積極參與傳統舞蹈,通過活動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教會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展示豐田華僑學校藝術教育和僑鄉的特色成果。  同樣把「非遺」項目融入日常教學的還有龍海市白水中心小學。
  • 這場交流會,手把手教你怎麼把非遺送進校園
    廣州是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為激活非遺在年輕群體中的活力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探索。近幾年來,廣州「非遺進校園」力度不斷加大,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市範圍形成了形式多樣、層次多元的校園傳承傳播活動。
  • 他們巧手制藤傳承非遺文化
    他們巧手制藤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05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進校園」走進青島黃海學院 打造非遺傳承的高校大課堂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李鎮江 12月8日上午,青島市「非遺進校園」揭牌儀式在青島黃海學院體育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青島黃海學院承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校園中的普及推廣與傳承。
  • 麵塑、剪紙、皮影戲……濟南非遺進校園,近百所學校設非遺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 10月24日,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發布,山東省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實踐案例榜上有名。據了解,濟南市已有近100所學校開設了麵塑、剪紙、皮影戲等非遺課程,45所「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試點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
  • 東莞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 茶山公仔、石龍泗州燈籠仔、莞草編織...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葉虹 段亞雄日前,「2017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首場活動在東莞莞城英文實驗學校舉行。當天的活動形式可謂豐富多彩,非遺技藝知識講座、非遺墟市進校園等吸引了眾多師生參與,同時,茶山公仔、石龍泗州燈籠仔、莞草編織項目傳承人還在現場演示傳統手工藝的製作,學生們紛紛動手體驗,在學習觀摩中感受本土非遺的獨特魅力。啟動儀式上,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表示,今年制定了《東莞市201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實施方案》,全面加大力度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 福建舉辦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
    12月20日,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市鼓樓區A-one運動公園舉行。壺山林氏中醫內科平衡針療法、畲藥錘板拍打療法、周氏喉科外治法等三十多家福建中醫藥老字號參加演展。各家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技藝,普及非遺知識,宣傳健康生活理念。
  • 非遺進校園|凝聚教師力量,架起廣府非遺傳承之橋
    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率先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城市之一。多年的經驗讓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們意識到,非遺不應僅僅只是走進校園,讓孩子們認識;更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質量地幫助孩子們掌握非遺技藝,切實助力非遺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