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在山東大學知新樓C座報告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葉濤做客齊魯大講壇,向壇友開展了以《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為主題的講座。
葉濤一開始就點明:「要認識『非遺』和『文化遺產』兩個外來詞,就需要結合全球化和文物保護大背景去理解。」何謂全球化?葉濤用麥當勞的例子向聽眾解釋,「全球化就是標準化。」經濟全球化讓各國在生產、包裝、銷售一件商品時有了統一的標準。標準化等一系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物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重塑著倫理觀念、思想價值和道德體系。與此同時,全球化意味著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有了更緊密的聯繫,不再是彼此獨立分割的存在。
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組織拯救因為修建亞斯文大壩而被淹沒的丹鐸神廟,從而開始公布一些公約和標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對「文化遺產」這個概念進行了界定——它包括了文物、建築群和遺址。其中文物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葉濤特地提到了敦煌莫高窟,「許多人可能覺得敦煌莫高窟是建築群
但從這個定義來看,它以精巧的壁畫和雕塑被列為文化遺產中的文物」。在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2003年的《保護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遺」分別和「文化多樣性」、「相互欣賞」聯繫起來。葉濤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保護非遺的前提,非遺也正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要做到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意識,正所謂「給美其美,美美與共。」
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有哪些?葉濤為我們列出了非遺的範圍——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遺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如此來說,展現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與實踐的二十四節氣是非遺,正在流逝的各地方言也是非遺,非遺大多內容屬於民俗一類,「保護非遺的根本和理論基礎就是保護民俗。」同時,非遺是一群文化,而非單獨指傳統手工藝一類文化。
保護非遺,除了尊重文化多樣性,還需要做什麼?葉濤提出了「活態傳承、共享性、社區參與、以人為本、整體性保護、群體傳承、政府主導」七大保護原則。人是非遺的主要載體,而不是非遺本身。正如古琴是物品,不是非遺,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遺,涵蓋了古琴的發明製作、彈奏技巧、演奏意識、傳承體系等一系列環節的「古琴藝術」才是非遺,這是一個有機整體。但是,人在這些環節起著傳承和再創作的作用,使得非遺成為「活」的遺產。從這個角度來看,非遺保護是活態傳承、以人為本的。非遺的這兩種特徵,又延伸出了非遺的共享性。「闖關東的時候,一批山東人把自己的習俗帶去了東北,山東這邊的特有民俗被納入非遺,在東北那批山東人的民俗也算作非遺。」葉濤用一個貼切實際的例子向聽眾們解釋了民俗的「共享性」。正因為有了共享性,中國可以申報「端午節」非遺,韓國也可以申報「端午祭」,這些都是正確的。「要提高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的相互欣賞意識,」葉濤再次提醒大家,「要以寬闊的胸懷和包容心去了解非遺、認識社會、認識文化。」
葉濤,法學(民俗學)博士,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專家庫特聘專家。出版《民俗學導論》《中國民俗》《中國京劇習俗》等著作。
齊魯大講壇由山東省社科聯、山東大學、齊魯晚報、山東博物館聯合主辦,以「搭建思想平臺、共享精神財富」為宗旨,堅持公益性原則,向社會免費開放。
文/山東大學校園記者 劉奕嫻 攝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宇 編輯 實習生王章傑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