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剪紙、皮影戲……濟南非遺進校園,近百所學校設非遺課

2020-12-13 騰訊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

10月24日,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發布,山東省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實踐案例榜上有名。據了解,濟南市已有近100所學校開設了麵塑、剪紙、皮影戲等非遺課程,45所「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試點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

據了解,山東省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實踐案例被列入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具體包括濟南市所推薦的《非遺進校園,促進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結碩果》、《學分制與海外授課相結合,開啟非遺進高校教學新模式----濟南刻瓷傳承人單孟渤進校園優秀案例》。

多年來,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非遺進校園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大力推動非遺紮根學校,建立起深度融合機制。不僅籤訂教學協議,建立常態化、系統化非遺項目教學模式,而且提供「點單式」服務,形成一校一項、全面開花的非遺教育格局,開創了學校認可、師生歡迎、非遺校本課程普及率高的新局面,教學成果豐碩。

截至目前,濟南市先後公布了45所濟南市「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試點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兩年授課學生7萬餘人次;近100所學校開設了麵塑、剪紙、皮影戲等非遺課程,命名8所中小學校為教育示範基地,中小學校已成為我市非遺傳承的重要基地。

單孟渤作為市級非遺項目濟南刻瓷市級傳承人,其刻瓷作品功力深厚、出神入化,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014年,單孟渤被聘請為特聘專家,參與的「體驗式文化教學課程體系與通識教育創新」教學課程,榮獲山東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大學積極推進非遺校本課程建設,不斷加深學校素質教育與非遺校本課程的融合,聘請傳承人單孟渤為特聘專家,為本校本科生、研究生、外國留學生安排一定課時的濟南蛋雕、濟南刻瓷非遺技藝和中國傳統手工雕刻技藝等課程。2019年,經申報批准,由單孟渤主講的「刻瓷藝術與文創實踐」選修課(32學時,2個學分),於2019年9月份在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正式招生開課,師生反應效果非常好,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好評。

同時,單孟渤還遠赴海外講學,先後赴韓國、美國講授中國非遺和手工雕刻技藝等課程,開啟非遺項目中外文化交流教學實踐新體驗。

近年來,濟南市啟動非遺活態傳承八項工程,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即為其中一項工程。通過將對新開設非遺校本課程的學校給予扶持,激發了學校的積極性,同時推動傳承人走進學校開展公益培訓,拓寬了傳承人培養的覆蓋面,使非遺真正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對於非遺的傳承、保護、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促進作用。

相關焦點

  • 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和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
    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發布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並為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的申報單位代表頒發證書。中國旅遊報社副社長胥波發布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實踐案例。
  • 「非遺進校園」——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高校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4日訊 為進一步推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校園中的普及推廣與傳承,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青島黃海學院承辦的青島市「非遺進校園」揭牌儀式於12月12日上午在青島黃海學院體育館舉行。
  • 非遺進校園|凝聚教師力量,架起廣府非遺傳承之橋
    2016年,廣州市越秀區教師進修學校嘗試以中小學校為非遺傳承主陣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廣府地區非遺資源優勢,聘請非遺項目傳承人,以美術教師為主要授課對象,傳授非遺項目技藝,以學促教,以「教」帶「教」,因地制宜開展廣府文化實踐活動,有效擴大了非遺進校園的實施範圍及影響力。在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中,廣東省廣州市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入圍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 魯繡、多福硯、皮影戲……濟南5項非遺項目亮相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秦文 濟南報導由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20年10月23日至27日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本次博覽會線下展,山東省有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皮影戲(濟南皮影戲)、木偶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泥塑兔子王)。「濟南人很久以前就有中秋節拜兔子王的習俗,月餅、水果、兔子王是老濟南人過中秋的「三大件」,是濟南中秋文化的象徵。」
  • 陝西小學「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承從小學生開始
    陝西小學「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承從小學生開始 11月25日—28日,在西安高新區中小學「中國夢我的夢」百幅美術作品展活動現場,記者看到721件作品中,無論是紀實的攝影、靈巧的剪紙,還是精巧的手工、新穎的石頭畫,每一根線條、每一縷色彩、每一筆創意,都寄託著小作者對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繼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追求,也彰顯著高新二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獨特視角。
  • 明光非遺「流星球」舞蹈、書法剪紙進大學校園
    原標題:滁州:傳承民族文化 明光「非遺」項目走進大學校園近日,由明光市文化館精心組織的省級「非遺」項目《流星趕月》和滁州市級「非遺」項目《明光剪紙》來到滁州市技術職業學院,為大學生們展示「非遺」魅力。《流星趕月》土生土長,是明光市津裡街獨有的民間舞蹈。
  • 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在濟南舉辦,你沒見過的黃河文化都在...
    「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在濟南發布啦。濟南非遺進校園結碩果,成功獲評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非遺進校園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大力推動非遺紮根學校,建立起深度融合機制。
  • 助燃濟南!中秋非遺魅力體驗周開啟,全城七大商圈派送非遺伴手禮
    市民遊客不僅可以參與「濟南人最喜愛的非遺文創評選」,參觀老商埠「非遺魅力市集」,還可以走出家門,在泉城七大商圈就近打卡領取不同品類的非遺伴手禮,領悟濟南非遺文化底蘊, 近距離感受非遺項目創新前行的不竭動力……成為「我們的節日」裡,一道最亮眼的文化風景線。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福建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廣府非遺進校園」入選全國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記者從廣州市越秀區文化和旅遊部門獲悉,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在濟南發布。越秀區報送的「廣府非遺進校園」在近700個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個入選前十的優秀實踐案例。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德琬   報導  □王德琬 姚洪運  惟妙惟肖的麵塑,精美絕倫的剪紙,鮮豔靈動的繡球……能在同一時間集中看到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機會並不多。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濟南十六裡河街道:小村莊裡走出來的非遺剪紙金獎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技能比賽於6月13日在天橋區體育館舉行,比賽當天,十六裡河街道西河村剪紙藝人姜慶水現場剪裁出作品—《大美泉城》,作品融合了泉標、荷花音樂噴泉等多種元素,展示了濟南特色風貌,受到大家一致稱讚。
  • 濟南非遺亮相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本次博覽會線下展,山東省有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皮影戲(濟南皮影戲)、木偶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泥塑兔子王)。在我國千姿百態的皮影戲百花園中,濟南皮影戲以獨特的唱腔風格和演出方式,成為北方皮影戲一株絢麗的奇葩。
  • 「非遺進校園」|羌族草編進校園 編織五彩非遺夢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四川省北川縣羌族草編進校園實踐案例」。 草編授課老師吳敏在北川縣永安小學授課。
  • 濟南市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再次成功推選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
    、挖掘工作,依託項目推動產業扶貧、激發項目活力,開展非遺項目挖掘調查、展覽展示、傳承培訓及進校園等工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作用。,成功推進濟陽鼓子秧歌進校園常態化教學,組織濟陽黑陶、濟陽剪紙、濟陽泥塑、柳編等進校園開展傳承活動,受到廣大師生歡迎和好評。
  • 第三屆非遺博覽會10日開幕 山東17市非遺項目亮相
    同時,山東17地市參展非遺項目也齊聚一堂,包括民間美術、文學、民間音樂等眾多項目亮相。本屆非遺博覽會,是了解山東省內都有哪些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大好機會。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等眾多種類,第一批共計19項,第二批共計143項。
  • 秦州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走進太京鎮窩...
    12月10日,寒風料峭,但太京鎮窩駝學校師生卻絲毫感受不到一絲涼意。在秦州區文化館組織的「文化潤童心 經典永傳承」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現場,窩駝學校孩子們剪剪紙、練書法、畫國畫、彈古琴,好不熱鬧。
  •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分校學生學做蘇式彩燈 傳承非遺文化
    2018年10月24日,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在地圖中查看分校開展「學做蘇式彩燈 傳承非遺文化」活動,邀請蘇州民間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呂雁來到學校為學生傳授蘇式彩燈製作技藝自明朝以來,蘇州燈彩製作具備了獨特的優勢,以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為範本的造型燈體,以蘇州上乘絲綢為面料的燈身,以吳門畫派技法繪製的燈面,加以唐代「華勝」再現的蘇州套色剪紙的燈花為一體的蘇州燈彩,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國享譽盛名。2008年6月蘇州燈彩被列入國家級「非遺」擴展名錄。
  • 麵塑之花在校園悄然綻放——記開封宋都麵塑傳承人邢勝男
    中國法治河南訊(張峰 通訊員 王水田)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封市禹王臺區宋都麵塑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邢勝男,積極響應上級號召,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非遺文化走進生活,融入生活,用藝術家般的雙手和人民教師的身份,潛心鑽研和傳承古老、悠久的麵塑文化。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根據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近期開展的一項「非遺進校園」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市11個區的500餘所學校長期開展「非遺進校園」實踐,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學校等多個教學培養階段,共計開設86000多課時;全市共有130餘名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參與了「非遺進校園」實踐,佔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總數的2/3;共有51項市級以上代表性項目進入校園,佔項目總數的將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