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2020-12-16 大眾網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德琬   報導

  □王德琬 姚洪運

  惟妙惟肖的麵塑,精美絕倫的剪紙,鮮豔靈動的繡球……能在同一時間集中看到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機會並不多。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吃過中午飯,本就熙熙攘攘的它變得更加熱鬧,在校方的幫助下,此次活動的布展開始了:幾名學生忙著搬來桌子,一字排開,還擺放好了項目宣傳展板,並幫襯著傳承人們把「寶貝」請上桌面。當傳承人們的作品被一一擺放好時,往來的學生已經將展臺圍堵得水洩不通。

  該校建築系2012級學生範天華手拿攝像機,對著色彩鮮豔、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麵塑作品又拍又照,還想拿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小心拿捏,其實它挺脆弱的。」鑫陽春會館負責人、麵塑傳承人李剛半開玩笑地對範天華說。

  「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傳統手工藝作品,感覺很神奇。」範天華說,「比如麵塑,這些人物作品還沒有一指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上面刻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表情。」    

  剪紙、葫蘆雕、泥塑等手工藝作品同樣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和關注。當天下午,共有2000多名學生觀看了展覽,拍照、攝像、詢問、學習,現場迸發出熱情的火花。

  李剛告訴記者,為這樣一次校園「首秀」,他們準備了近半年。「面對非遺項目艱難傳承的局面,在校園裡尋找到有緣的傳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手工藝只當業餘愛好

  「收徒嗎?」在李永賢的葫蘆雕刻展臺前,外語系2012級學生秦敬帥問道。「收,只要你想學,我就免費教。」李永賢高興地說。對於收徒,李永賢「求賢若渴」。

  李永賢本身是一位公交車司機,他30歲師從一位擁有祖傳技藝的葫蘆雕藝人,學成後收過十幾個徒弟。「因為都是成年人,被手藝之外的瑣事牽絆太多,幾乎沒有學成的,最後都不了了之了。」李永賢感慨地說,「現代人距離傳統手工藝越來越遠了,收徒難!」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關注和喜愛雕葫蘆的人少。另一方面,「玩這個東西不掙錢,對人的吸引力不大。現在大家都壓力山大,活在當下。」

  根據葫蘆大小和圖案雕刻的難易度,李永賢的作品價格區間在上百元到幾千元之間,一年能賣出去百十件作品。他一般都是下班後雕刻葫蘆。「你看這個蝴蝶花間飛的圖案,我都是晚上下班回家後連刻四天才刻好的。」李永賢說,刻完圖案還不算完活,還得上色。「我媳婦沒有工作,上色的工作都是她做。一個葫蘆平均要用丙烯上七八遍的顏色,我是真沒空。」

  記者了解到,不止是李永賢的葫蘆雕,參展的10個項目都是手工藝人用業餘時間製作的。「我原來想過辭去工作,專職幹這個,但是雕刻葫蘆全靠手工,不能達到量產,我不能養家餬口,只能當做業餘愛好。」李永賢說。

  記者現場採訪了20名學生,他們都有自己十分中意的非遺手工藝項目,並有意學習。但對於是否會把「手藝」當成未來職業,他們一致搖頭。「我喜歡麵塑作品,也想學,但那只能是業餘愛好,和從事的職業是兩碼事,並不衝突。」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費斌說出了大家的想法。

手工藝離「職業化」尚遠

  「現在的學生一般都不會選擇非遺手工藝項目作為今後謀生的手段。」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成積春談到,「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青年人就業的意識、思想還有一定的問題,一般都認為公務員、事業編、大型國有企業是最理想的去處,認為像手工藝這種職業不是長久之計,都不願意幹,好像會被人看不起。」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實、收入方面的問題。「傳承人是否獲得了相當豐厚的收入,或者是否有基本的保障,這個是大家擇業的風向標。」

  成積春說,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肯定有一部分人要「職業化」,如果沒有「職業化」,手工藝傳承就會受到很大阻礙。「傳承主要靠非遺自身的演變、推進和更新,非遺有很大的技術含量,光靠業餘愛好的傳承對技術推進是沒好處的,對於這項技術的進一步創新也沒有好處,只有深入進去,將技術朝著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尤其是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才能使非遺項目具有活力。」他認為,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如果他們中有人願意以非遺項目為職業,對於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有益的。

  據了解,為了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下去,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今年將陸續推出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就包括長期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的活動。該中心主任樊雲松表示,今年他們已經與濟寧市市中區、任城區教體局進行了對接,並製作好了100多塊非遺文化展板,將長期走進城區的中小學校園,讓孩子們對非遺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吸收高層次的人才傳承發展非遺項目,不僅靠『進校園』接地氣,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優化非遺傳承人的生存條件,在場地、資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成積春建議。

相關焦點

  • 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原標題: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14日,濟寧市群眾文化藝術館,40多位非遺傳承人向市民們展示傳統手工技藝。當日,濟寧市文廣新局還表彰多年來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的傳承人,授予他們為「模範傳承人」稱號。  當日上午9點,2014年「文化遺產日」頒獎授牌活動正式開始。
  • 非遺館裡絕活多---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8號非遺館自開館以來,備受關注,被觀眾熱評為「最好看」、「最接地氣」也是「最有歷史感」的一個館。 本屆文博會,8號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秉承「傳承、技藝、產品、保護」四大主題,展示來自五湖四海的民間美術技藝類、手工瓷器技藝類、刺繡類、雕刻與編織類文化遺產,包括竹編、雕花蜜餞、織錦、女書等在內的國家級、省級項目紛紛展現絕活,讓市民觀眾感受濃濃的非遺文化魅力。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
  • 直播亮絕活!山西非遺雲端「火」起來
    人民網太原11月24日電(桑莉媛)展示技藝,亮出絕活,盡顯非遺之美。今日,以「遊山西·讀歷史」為主題,2020人民網「人民優選」直播大賽山西非遺專場在太原市清徐縣開幕。來自山西全省24個項目的非遺傳承人,將通過兩天三場直播展演,讓廣大網友在「雲端」感受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磚雕製作有十幾道工序,三十多個步驟。每一道步驟都是純手工完成。」「我現在為大家展示的是琺華器製作的兩個核心技藝——琺華彩和立線描。」「非遺文化是一定要傳承下去的!」「大飽眼福,名不虛傳。」「乘風破浪的『非遺』,我們來了。」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市民在米粉博物館體驗手工石磨米粉漿記者 程勇可 攝老友粉、幹撈粉、生榨粉、酸粉、滷菜粉……每天一碗粉,南寧人的生活有滋有味。6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在位於長湖路的粉之都米粉博物館掛牌成立。 此次傳承基地掛牌也開啟了南寧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展示活動的序幕。
  • 非遺文化魅力再展現,田寮小學傳承在校園
    2020年12月10日訊,「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9日在深圳市光明區田寮小學舉行。  除「抗疫」主題非遺展外,今天,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也通過小課堂的形式走進學生們的校園生活,由中國結代表性傳承人楊林娟老師、棉塑代表性傳承人羅曉琳老師為學生們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帶領學生們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 「非遺進校園」|羌族草編進校園 編織五彩非遺夢
    在綿陽市,能用棕葉、稻草編織手工藝品的孩子不在少數,這得益於羌族草編市級傳承人黃強和他的團隊開展的羌族草編進校園活動。2014年,在綿陽市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協調下,黃強帶著羌族草編技藝走進了綿陽市警鐘街小學,開啟了羌族草編進校園之路。5年時間裡,羌族草編陸續走進綿陽市的7所大、中、小學校,覆蓋學生多達1萬人次。
  • 六必居非遺傳承人:楊銀喜
    新時期以來,六必居醬菜的非遺傳承人楊銀喜放棄機器化,堅持純手工,他如機器般打耙、切絲、測鹽度的絕活令人拍案叫絕。他秉承傳統與創新,不斷突破 瓶頸,歷經無數次試驗開發出口味不變,但卻低鹽低糖的健康新菜品。醬香馥鬱,洋洋六必。在北京的前門大街上,至今仍保留著售賣散裝醬菜的六必居百年老店,濃濃的醬香保留下無數老北京人的回憶。
  • 非遺傳承人"進宮" 故宮首次引入社會力量修復文物
    非遺傳承人"進宮" 故宮首次引入社會力量修復文物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面對數百萬計待保養和修復的文物,北京故宮首次嘗試引入社會力量來應對。
  • 點讚│晉江3個項目「升級」為省級非遺!再添9個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
    活動啟動儀式上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第七批泉州市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據介紹,晉江將非遺工作納入年度文化工作議事日程,一年一度的戲劇展演節、僑鄉謎會、南音演唱節、校園燈謎賽、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等活動已制度化。
  • 來非遺集市與文化撞個滿懷!這些民間絕活兒,你看過多少?
    活動中,蒲鞋市街道將文化禮堂陣地延伸,首次將非遺項目搬到了創意園區,並整合浙江創意園直播基地資源,藉助網紅直播等宣傳營銷平臺,把非遺珍寶串成涵蓋「吃、行、遊、購、娛」的精美項鍊。遊露天集市  看民間絕活兒當天,非遺傳承人坐鎮雅集,搭建起了一座露天傳統文化博物館。
  • 麵塑、剪紙、皮影戲……濟南非遺進校園,近百所學校設非遺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 10月24日,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發布,山東省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實踐案例榜上有名。據了解,濟南市已有近100所學校開設了麵塑、剪紙、皮影戲等非遺課程,45所「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試點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
  • 非遺進校園活動 走進光明田寮小學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劉雲惠裡 通訊員 潘志瑩) 近日,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市光明區田寮小學,為該校學生帶來了精彩的「抗疫」主題非遺展和生動的非遺小課堂手工課。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來到非遺小課堂現場授課。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目前,全市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9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8名。 豐富的非遺資源和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廣州成為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如今,經過150多年的發展,瑞蚨祥在中式傳統服裝製作、傳統旗袍手工定製、傳統繡花技藝、盤扣技藝以及手工縫製等高級定製服務中均可謂佼佼者。  據了解,瑞蚨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承人已經走過四代。他們在傳承百年技藝的同時,堅持銳意創新,並與優秀的海內外時裝設計師合作,定期推出與時俱進的時裝款式,獲得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 明光非遺「流星球」舞蹈、書法剪紙進大學校園
    原標題:滁州:傳承民族文化 明光「非遺」項目走進大學校園近日,由明光市文化館精心組織的省級「非遺」項目《流星趕月》和滁州市級「非遺」項目《明光剪紙》來到滁州市技術職業學院,為大學生們展示「非遺」魅力。《流星趕月》土生土長,是明光市津裡街獨有的民間舞蹈。
  • 連續兩年「雙入選」全國十佳 看「非遺進校園」的「廣州模式」
    目前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9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8名。豐富的非遺資源,以及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廣州成為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學生正在給茶山泥公仔填彩 東莞陽光網訊(記者 鍾榴青)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三年級兩個班級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 (都市圈)非遺「全家福」亮相!順德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來襲
    12月19日,「記憶·傳承」——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舉行。這是順德區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全區59項非遺項目「全家福」首次集體亮相,市民在冬日暖陽中享受一場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會。
  • 醒獅表演、手工製作,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
    9月30日上午,「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當天有醒獅(莞城)、茶山公仔、燈籠仔製作技藝、木屐製作技藝、七夕貢案項目。活動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充分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課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