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上午,「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當天有醒獅(莞城)、茶山公仔、燈籠仔製作技藝、木屐製作技藝、七夕貢案項目。活動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充分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課餘生活。
活動現場,小朋友們身著漢服,衣袂飄逸靈動,悠然自得,與現場的氛圍融為一體,展示出傳統美學文化。活動在一場拍案叫絕的醒獅表演中拉開序幕,表演結束後,表演者們來到場下與小朋友們互動,現場的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隨後是非遺手工製作,茶山公仔屬於泥塑工藝品,始於明初,深受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喜愛。東莞及附近地區都有元宵前為初生男孩子「開燈」的習俗,其間自然少不了花燈、泥公仔一類應景之物,於是春節時茶山公仔產銷最旺。
燈籠仔高約30公分,直徑約15公分,像個小冬瓜。竹框中空,外面貼上一層透明的玻璃紙,上光漆,上下有紅色花紋,底部用鐵絲串起來穿過燈籠,輕巧透明,防風防雨,既可點蠟燭,也可作提手之用。
東莞傳統手工紅漆描花木屐,選料精,顏色鮮豔,圖案精美,非常喜慶,加上木屐(底)比較高,有著步步高升的好意頭而深受東莞人喜歡。尤其在過去,它可是東莞人辦結婚、喬遷、外出謀生活求學時必不可少的行頭。
七夕貢案,一般分五個部分:一是茶酒齋飯。二是龍獅賀節。三是五穀豐登。四是鵲橋相會。五是拜祭香燭。在農曆七月初六交子時辰(11點)開始,在貢案前,舉行拜祭七姐儀式。
非遺傳承人們手把手指導教學,小朋友們積極參與,親手體驗非遺手工製作。在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後,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在「小小傳承人」萬人籤名活動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近距離地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夠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報業文化 莊曉輝/文 林學儒 李衝/圖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
【來源:東莞時間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