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表演、手工製作,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

2020-12-15 瀟湘晨報

9月30日上午,「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當天有醒獅(莞城)、茶山公仔、燈籠仔製作技藝、木屐製作技藝、七夕貢案項目。活動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充分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課餘生活。

活動現場,小朋友們身著漢服,衣袂飄逸靈動,悠然自得,與現場的氛圍融為一體,展示出傳統美學文化。活動在一場拍案叫絕的醒獅表演中拉開序幕,表演結束後,表演者們來到場下與小朋友們互動,現場的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隨後是非遺手工製作,茶山公仔屬於泥塑工藝品,始於明初,深受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喜愛。東莞及附近地區都有元宵前為初生男孩子「開燈」的習俗,其間自然少不了花燈、泥公仔一類應景之物,於是春節時茶山公仔產銷最旺。

燈籠仔高約30公分,直徑約15公分,像個小冬瓜。竹框中空,外面貼上一層透明的玻璃紙,上光漆,上下有紅色花紋,底部用鐵絲串起來穿過燈籠,輕巧透明,防風防雨,既可點蠟燭,也可作提手之用。

東莞傳統手工紅漆描花木屐,選料精,顏色鮮豔,圖案精美,非常喜慶,加上木屐(底)比較高,有著步步高升的好意頭而深受東莞人喜歡。尤其在過去,它可是東莞人辦結婚、喬遷、外出謀生活求學時必不可少的行頭。

七夕貢案,一般分五個部分:一是茶酒齋飯。二是龍獅賀節。三是五穀豐登。四是鵲橋相會。五是拜祭香燭。在農曆七月初六交子時辰(11點)開始,在貢案前,舉行拜祭七姐儀式。

非遺傳承人們手把手指導教學,小朋友們積極參與,親手體驗非遺手工製作。在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後,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在「小小傳承人」萬人籤名活動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近距離地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夠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報業文化 莊曉輝/文 林學儒 李衝/圖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

【來源:東莞時間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堂鎮龍舟製作非遺課程走進校園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非遺知識普及、增進青少年對東莞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2020年東莞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東莞市中小學體育藝術聯合會開展了「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 詠春拳、龍形拳、醒獅來啦!東莞非遺走進陽光八小
    11月13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傳進校園活動走進南城陽光第八小學。本次活動有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課堂兩個項目,非遺傳承人帶來了詠春拳、龍形拳、醒獅展演和古琴等項目,讓同學們近距離體驗非遺的精彩表演,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激發了同學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如2002年,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開展學前刺繡活動;番禺區沙灣鎮實驗小學成立了沙坑醒獅、武術、舞龍、舞鳳傳承研究小組;2003年,番禺區紅基學校開始開設民間灰塑藝術特色德育校本課程;2004年,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番禺區大龍街沙湧小學、白雲區長紅小學分別把鹹水歌、鰲魚舞、醒獅加入到教學內容……
  • 閩劇清音餘妙繞梁,霞浦戲劇進校園活動走進機關幼兒園和民族小學
    1月6日,由縣文旅局、縣教育局主辦,縣文化館承辦的「傳承中國印象,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霞浦縣戲劇進校園活動繼續進行。來自霞浦方伯裡劇團的藝術家們先後走進霞浦縣機關幼兒園和縣民族小學,為小朋友們奉獻了一場文化盛宴。
  • 區機關幼兒園、區實驗小學開展多彩活動慶元旦迎新年
    元旦即將來臨,區機關幼兒園、區實驗小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喜迎新年,共同暢想新年美好生活!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區機關幼兒園:民俗活動迎元旦猜燈謎、畫臉譜、編中國結……12月29日,區機關幼兒園第五屆民俗節暨2019年元旦慶祝活動熱鬧舉行
  • 深圳大鵬:南澳「非遺」進校園
    11月5日,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南澳辦事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南澳幼兒園落下帷幕。活動於11月3日—11月5日分別走進南澳中心小學、南澳中學以及南澳幼兒園,表演、教學了南澳4個「非遺」項目,讓師生們近距離地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 連續兩年「雙入選」全國十佳 看「非遺進校園」的「廣州模式」
    早期廣州「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相對分散,有些由學校自發組織,有些由市、區非遺保護中心搭橋聯絡,有些則是傳承人自發推廣的成果。雖然早期「非遺進校園」工作並不成熟,但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探索校園傳承模式,推進非遺校本教材和課程研發,助力非遺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 非遺進校園活動 走進光明田寮小學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劉雲惠裡 通訊員 潘志瑩) 近日,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市光明區田寮小學,為該校學生帶來了精彩的「抗疫」主題非遺展和生動的非遺小課堂手工課。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來到非遺小課堂現場授課。
  • 非遺進校園案例連續兩年「雙入選」全國十佳,廣州如何做到的?
    實踐案例連續兩屆「雙入選」 今年,廣州市越秀區教師進修學校申報的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申報的廣州市佛山木版年畫進校園實踐案例分別入選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 南平市建陽區機關幼兒園開展「三愛三節」進校園活動
    為把培養幼兒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優秀品質貫穿幼兒園教育的各個方面;把教育幼兒節糧、節水、節電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落實到幼兒園教育的各個環節;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近期,南平市建陽區機關幼兒園開展「三愛三節」進校園主題活動。
  • 這場交流會,手把手教你怎麼把非遺送進校園
    廣州是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為激活非遺在年輕群體中的活力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探索。近幾年來,廣州「非遺進校園」力度不斷加大,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市範圍形成了形式多樣、層次多元的校園傳承傳播活動。
  •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 2020-11-01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莞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 茶山公仔、石龍泗州燈籠仔、莞草編織...
    (原標題:東莞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 茶山公仔、石龍泗州燈籠仔、莞草編織項目傳承人現場演示傳統手工藝製作)
  • 廣州:打開校門 歡迎非遺
    1998年,番禺區沙灣西村育才小學成立醒獅隊和廣東音樂社團;2002年,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在小班和中班開展學前刺繡活動;同年,番禺區沙灣鎮實驗小學成立沙坑醒獅、武術、舞龍、舞鳳傳承研究小組;2003年,番禺區紅基學校開始開設「民間灰塑藝術特色德育校本課程」;2004年,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番禺區大龍街沙湧小學、白雲區長紅小學分別把鹹水歌、鰲魚舞、醒獅加入到教學內容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
  • 「非遺進校園」|羌族草編進校園 編織五彩非遺夢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四川省北川縣羌族草編進校園實踐案例」。 草編授課老師吳敏在北川縣永安小學授課。
  • 明光非遺「流星球」舞蹈、書法剪紙進大學校園
    原標題:滁州:傳承民族文化 明光「非遺」項目走進大學校園近日,由明光市文化館精心組織的省級「非遺」項目《流星趕月》和滁州市級「非遺」項目《明光剪紙》來到滁州市技術職業學院,為大學生們展示「非遺」魅力。《流星趕月》土生土長,是明光市津裡街獨有的民間舞蹈。
  • 石龍鎮實驗幼兒園:打破傳統室內教學模式 用創意培養新式非遺傳人
    在石龍鎮實驗幼兒園,老師教小朋友製作燈籠仔 (記者 趙浛銳 攝)東莞非遺在校園實踐中,石龍鎮實驗幼兒園推出了一種推廣性、操作性、實用性較強的教學模式。該園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本土非遺資源與幼兒教育特點相結合,圍繞新昌鼓、醒獅頭、木屐、燈籠仔製作技藝等本土非遺項目,開展相對應主題課程並編印《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本課程》。同時,設有幼兒醒獅隊、新昌鼓樂隊等,舉辦多屆「尋找石龍的足跡」非遺歷奇親子實踐活動、非遺廟會等,打破室內教學模式,以拓展親子遊戲模式帶學生走進社會實踐,並將德育與非遺活動結合,提升非遺在校園的內涵,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 中秋國慶出遊推薦(三)|國際金牌醒獅非遺表演約定你
    >國際金牌醒獅非遺表演假期放鬆好去處集萌寵逗趣、休閒遊玩、網紅打卡為一體一次性能滿足您8個願望:國際金牌醒獅非遺表演2020螺崗小鎮國際金牌醒獅非遺表演曾兩度載入世界基尼斯紀錄這麼精彩的國際金牌醒獅非遺表演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福建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