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大學生體驗了一場非遺之旅

2020-12-13 瀟湘晨報

寧波非遺文化魅力何在?近日,浙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9名學生專程從杭州來到寧波,通過3天的社會實踐,了解到了寧波特色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學生們感嘆:「非遺傳承,不僅僅是表層含義上的繼承,其實質是文化思想的傳承。」

這批學生個個都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抵達寧波後,他們第一站走訪了位於海曙區的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隨後又趕到鄞州非遺館,深入了解了寧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銀彩繡、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並學習、觀摩了骨木鑲嵌、越窯青瓷、手工書畫裝裱等寧波特色非遺項目的古法製作技藝。

骨木鑲嵌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金國民向同學們介紹了骨木鑲嵌的工序材料以及一些作品,手工書畫裝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水墨講解了手工書畫裝裱的方法和工藝。其間,工作人員還安排大家觀看了鄞州非遺宣傳片,「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寧波非遺,今後都能成為鄞州非遺項目的宣傳大使。」工作人員說。

第二天上午,同學們在金銀彩繡傳承人沙金珠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金銀彩繡的刺繡學習,僅一個上午時間,大家就學會了金銀彩繡的基本繡法,有人甚至能夠繡出漂亮的「花形」。

參加活動的高婉茹同學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靈韻,更是民族文化的靈韻。她認為,非遺傳承,不僅僅是表層含義上的技藝傳承,其實質是文化思想的傳承。另一位同學池捷妤感嘆道:「在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者面前,我們看到了一群被中華文化深深眷顧的技藝人。」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讓這些文化遺產被人們所需要,就要有更多的新生代力量去了解非遺傳遞出的文化信息。」3天的走訪實踐,也讓厲純怡同學感覺研究課題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她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網際網路無處不在的時代,如何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促進非遺的創新性發展,已經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寧波晚報記者施代偉 實習生應芷綠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以文促旅 活態傳承 探索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新路徑
    探索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新路徑8月20日,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赴贛榆區調研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建設及產業化發展重點項目傳承開發工作。調研組一行先後實地考察了孫連東麵塑傳承教學點、張宜連中醫正骨診所、二道街文化商業街區、塔山湖柳編廠、徐福茶廠、傳統木船、傳統木器傳承基地,並在二道街文化商業街區建設指揮部舉行座談,對話街區建設主體和非遺傳承人,共同探索非遺與旅遊深入融合新路徑,進一步推動域內優質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非遺融入景區 助推活態傳承
    近兩年,隨著文化和旅遊不斷融合,使得非遺加速進入百姓視野、融入百姓生活,尤其通過非遺進景區等方式,使遊客進一步感受到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良性循環之下,非遺項目不僅成為旅遊景區常駐表演項目,而且成為景區營銷宣傳的新亮點、提升遊客體驗的新途徑,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
  • 蘭州: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25日晚,在蘭州市活態非遺七夕·乞巧公益文化活動現場,9歲的魏立珂飛針走線,向市民展示了「穿針得巧」這項傳統節日習俗。丁永蓮指導刺繡魏立珂就讀的王家堡小學,一貫有傳承文化的傳統。精美的刺繡,華麗的妝容,復古的美甲,精湛的瓜雕,一項項乞巧民俗技藝的展演,推動非遺文化在廣大群眾中落地生根,潛移默化改善傳統文化的普及和茁壯成長的土壤。現場觀眾觀看演出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體現著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念,承載著民族歷史記憶。
  • 「非遺+旅遊」是活態,也是業態
    近兩年,該館已接待全國各地遊客50萬人次,研學體驗學生10萬人次,外事文化交流80多場,覆蓋40多個國家,能滿足市民遊客「吃非遺」「玩非遺」「賞非遺」「學非遺」「購非遺」需求,是市民休閒會客的文化場館。 項目亮點 首創中國「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模式。
  • 光明日報:昆明官渡古鎮非遺在活態中傳承
    現場工作人員何建林告訴記者,她是今年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與非遺相關的文化產業管理。非遺時裝走秀是中國(昆明)官渡第十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展活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次官渡非遺宣展活動參與的非遺項目覆蓋了傳統曲藝、傳統手工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及傳統美食,以官渡非遺為品牌核心,實現「非遺進生活」。
  • 濟南市首屆非遺活態發展論壇舉行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在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看來,「原生態」「原汁原味」「祖宗東西不能改」等觀點是錯誤的,違背了非遺規律,否定了傳承人的自我發展權利。不過,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也不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要適『度』。這個『度』是非遺自我規律與傳承人群對該規律認識程度的結合,是不斷發展的活態的『度』。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是正確把握『度』的前提。」
  • 「文創大會」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這麼說
    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宋俊華分享現場不過,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也不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要適『度』 。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舉行 順德59項非遺項目集中...
    12月19日,「記憶·傳承」——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舉行。這是順德區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全區59項非遺項目「全家福」首次集體亮相,市民在冬日暖陽中享受一場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會。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原標題: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
  • 雨花非遺館上榜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十大優秀案例,看非遺與現代的融合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旅遊報社主辦的「2019非遺與旅遊融合優秀案例」發布會在廣州市舉辦,現場公布了十大優秀案例。「長沙雨花非遺館讓非遺項目活態發展」榮獲十大優秀案例。「六位一體」的「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模式雨花非遺館首創中國「非遺+旅遊、非遺+教育、非遺+展覽演藝、非遺+文創產品、非遺+科技、非遺+市場」的「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模式,形成了「賞非遺、學非遺、玩非遺、購非遺、吃非遺」的產業鏈,大力增加了非遺的文產經濟附加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打造匯集展示、交流、互動於一體的非遺與旅遊融合的大型非遺文化聚集區,構建集非遺文化創意產品、文化傳承、文化消費、文化服務、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非遺文化交流平臺,將眾多非遺項目及上百位非遺人才融合至非遺聚集區內,形成了非遺人才的大型聚集區。  深化人才傳承。鼓勵所有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收徒傳藝。
  • 沿黃九省份非遺亮相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活態傳承黃河文化
    中新網濟南10月23日電 (趙曉)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3日在山東濟南開幕,今年特設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活態傳承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趙曉 攝  色彩豔麗的河湟刺繡、材質獨特的蘭州羊皮筏子、歷史悠久的魯錦織造……代表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的非遺傳統工藝類項目齊聚現場,通過展示黃河流域衣、住、行、用四個主題內容,講述黃河故事,表現黃河精神。
  • 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建設拉近港城「詩行遠方」距離
    文旅融合,非遺先行。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優質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探索非遺傳承保護與旅遊業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為重點,我市將全面開展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建設,拉近「詩行遠方」距離。
  • 校園記者|葉濤談非遺:活態傳承 以人為本
    在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2003年的《保護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遺」分別和「文化多樣性」、「相互欣賞」聯繫起來。葉濤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保護非遺的前提,非遺也正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要做到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意識,正所謂「給美其美,美美與共。」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有哪些?
  • (都市圈)非遺「全家福」亮相!順德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來襲
    12月19日,「記憶·傳承」——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舉行。這是順德區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全區59項非遺項目「全家福」首次集體亮相,市民在冬日暖陽中享受一場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會。
  • 泉州建有多處非遺館 讓非遺活態化——觀傳統技藝 賞泉腔之韻
    陳三五娘傳說、洛陽橋傳說等民間文學一一上牆,南音、大鼓吹等傳統樂器陳列展示,高甲戲、木偶戲等戲劇道具栩栩如生,俞家棍、五祖拳等引人入勝,木雕、漆畫、妝糕人等傳統美術巧奪天工,十音銅鑼、後溪橋頭綠豆湯等傳統技藝匠心獨運,貞義姑信仰、祭十班、聖祖媽信俗等民俗獨具特色……通過實物、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的形式,非遺館將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逐件展示,為洛江非遺項目提供文化傳承、技藝展示、項目研發和產品交流的平臺
  • 觀察|當傳統非遺「結對」上海老字號:活態傳承走入當代生活
    以上海美術學院為教學指導的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與東浩蘭生集團聯合策劃的「遇人見物」非遺老字號跨界合作項目,目前已經推出「鳳凰自行車×遵義藤編」「哈氏糕點x赤水竹編」兩款非遺跨界產品。其中與哈氏糕點「竹報平安」還是一款海派製作技藝和傳統手工藝的「雙非遺」項目。
  • 「非遺體驗 薪火相傳」永興坊非遺文化體驗季盛大開幕
    ·薪火傳承活動。現場以非遺活態展示的方式,「 展非遺風採」「秀非遺文化」,邀請國內外遊客朋友,「 學古風古韻」「逛非遺街區」,讓市民遊客親身體驗非遺文化,感知陝西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讓原本的購物節升級為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也以此讓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地守護陝西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為這座城市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