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爸爸騎的鳳凰自行車上去幼兒園、吃著媽媽去淮海路帶回的哈爾濱食品廠的杏仁排、穿著飛躍運動鞋去上體育課……這些上海老牌子伴隨著幾代上海小孩的成長。然而,曾幾何時這些老牌子漸漸淡出了生活。
同樣淡出生活的還有「非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名字本身有著悲壯的色彩,那些記錄著過往生活記憶的手工技藝,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直接面臨手藝傳承問題。如果將上海老字號和傳統非遺結合,將有怎樣的火花?
以上海美術學院為教學指導的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與東浩蘭生集團聯合策劃的「遇人見物」非遺老字號跨界合作項目,目前已經推出「鳳凰自行車×遵義藤編」「哈氏糕點x赤水竹編」兩款非遺跨界產品。其中與哈氏糕點「竹報平安」還是一款海派製作技藝和傳統手工藝的「雙非遺」項目。
哈氏糕點結合赤水竹編而成的「竹報平安」禮盒
「非遺」在創新中傳承、活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非遺手工藝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視野,這種慢生活節奏的繁複精美的手工藝,需要大量成熟技藝的藝人花費大量時間投入,其作品的成本令人嘆為觀止,社會需求下降、人力成本上升、呈現方式的老舊等因素,在生活節奏高速發展中顯得尤其脆弱和邊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上海美術學院為教學指導的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承辦了文化部、教育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來自各地區的數百位非遺傳承人帶著自己的技藝來到美術學院,並在「傳承」和「創新」中找到非遺技藝活化、發展的可能。
雖然,「非遺培訓班」每一期只有一個月,但非遺的發展、探索之路則由此起步。其中,「遵義藤編」和「赤水竹編」是遵義當地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非遺項目。其中遵義藤編以青藤和方竹為主要原材料。採摘青藤之後,需要經過2小時蒸煮,歷經去皮、修節、破半等工序;骨架採用婁山關山上的方竹,經修節、火烤成型,通過傳統手工編織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圖案。
貴州遵義藤編傳承人馬毅
在婁山關腳下的板橋鎮,藤編技藝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上世紀70年代,婁山關腳下的居民,家家戶戶都會做藤編,當時大約10歲的馬毅就開始幫著家裡做藤編部件,藤編也是那時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如今的馬毅是「遵義藤編」的非遺傳承人,但從2001年開始藤編的銷路也日漸萎靡,時年38歲的馬毅帶著妻子南下廣東,在順德一家藤編廠學習當地的藤編技術,想要以此重振板橋的藤編產業。2009年,馬毅帶著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帶到家鄉,並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開辦藤編企業,免費為鄉親進行技術培訓,發展當地藤編產業。
2018年12月,馬毅等20位非遺傳承代表來到上海「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遵義赤水竹編研修班)」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並在最後的創作過程中,設計了一款遵義藤編旅行箱,這也成為了後來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合作籃筐和書包架的雛形。
遵義藤編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合作籃筐和書包架
這一班中還有幾位「赤水竹編」的學員,與「遵義藤編」類似,「赤水竹編」也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材料,通過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蔑、拉絲等20多道工序,把一釐米寬的竹片被分成20根竹絲,經過精心編織成為竹編工藝品。
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非遺教學實踐之後,PACC的團隊也發現目前中國的非遺傳承人群雖技藝精湛,手藝嫻熟,但是在創新發展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教會傳承人如何傳承創新相當重要,但在短時間內要改變非遺傳承人的思維模式並完全掌握創新方式是有難度的。
經過幾輪嘗試和摸索,PACC逐步發現「跨界融合創新模式」可以有效地推進非遺創新發展,即根據非遺技藝特徵來選擇和邀請設計師與傳承人共同牽手進行跨界創作。以「竹藝研修班」為例,PACC為20位來自全國的竹藝非遺傳承人提供系統的高校藝術類、設計類、營銷類專業課程,更重要的嘗試是與設計師進行跨界合作,以竹為媒介,圍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竹編、竹雕、竹刻」等傳統技藝進行再創作,並在當地建立工作營地,邀請四位荷蘭當代設計師與竹藝傳承人共同創作。傳承人在與設計師跨界合作的過程中,能最直接地學習到西方當代設計思維的方式,為手藝技藝融入當代生活中注入創新的動力。同時當代設計師們也從非遺傳承者的身上感受到了工匠精神傳承與復興的潛在力量。
與非遺結對,「老字號」如何變「新國潮」
在經歷了與設計師的跨界合作後,PACC與上海「東浩蘭生」集團合作,有了一場「非遺IP創新大會」,當時鳳凰自行車等有跨界意願的上海老字號企業與非遺傳承人舉行了一次「聯誼」,赤水竹編與英雄鋼筆廠、惠州竹雕與上海第一民族樂器廠等在活動現場就有了「牽手」的意向。
但這只是最初的基礎,在具體實施並不如現象中順利,比如起初「鳳凰自行車」想與「赤水竹編」合作,但最終達成了與「鳳凰自行車×遵義藤編」的合作。其中原因說來簡單,是因為「赤水竹編」的工藝是把「一釐米寬的竹片分成20根竹絲」,因其纖細,所以始終未能解決承重問題,而「遵義藤編」則沒有承重的困擾,只需解決防水問題。這看似只是一次類似非遺項目的更換,而實際上則包含這兩種非遺的研發,PACC團隊和「赤水竹編」傳承人一次次研發和設計未果的情況下,換一個角度,從「遵義藤編」再次切入,最終藤編傳承人馬毅為鳳凰自行車研發藤編前車籃和書報架,並在去年上海進博會「上海非遺&老字號展區」首次公開亮相。
赤水竹編盧華英母女日常創作
說起上海老字號鳳凰自行車的歷史要追溯到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國第一家自行車車行同昌車行,其品牌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上海自行車三廠」在《解放日報》、《文匯報》上登了徵求牌名商標的廣告啟事,最終「鳳凰」商標在1959年1月1日正式被批准,「鳳凰」就此誕生,從誕生之日起,全球已有近2億消費者選擇了鳳凰自行車產品。
據說在1960年代,「鳳凰自行車」屬於那個時代的「奢侈品」,當時騎一輛鳳凰自行車比現在開大奔「扎臺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80、90 年代的自行車踏出了「奢侈品」的圈子,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工具。彼時,清脆的鈴聲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國也成為了是當之無愧的「自行車王國」。1972 年,義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中國》,在鏡頭中,在北京街頭無數自行車匯集成滾滾車流,這也成為那個時代中國的代表形象之一。
但此後不久「鳳凰」的輝煌很快就按下了暫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四輪」代替了「二輪」成為人們在出行工具上的新追求。雖然「鳳凰」近幾年與共享單車合作並拓展線上銷售模式,雖然成績不菲,但時代的發展決定了「鳳凰二八大槓自行車」成為了一種情懷。
遵義藤編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合作籃筐和書包架
而與「遵義藤編」的合作,本就源於一種情懷,在新的時代,「鳳凰」等老字號也引領非遺工藝走入商業化運作,讓上海老字號品牌成為上海精準扶貧的驅動力。
在今年5月,上海另一家老字號,哈爾濱食品廠與「赤水竹編」合作推出了「哈氏糕點『竹報平安』禮盒。「哈爾濱食品廠」雖然以哈爾濱為名,卻是名副其實的「老上海味道」,這家成立於1936年的食品店承載了幾代上海人的回憶,還是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特色糕點,其糕點海派製作技藝也在2019年成為了上海市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雖為「非遺」,但哈爾濱食品廠依舊是上海人下午茶的點心,隔著櫃檯選上各類糕點、營業員裝在白色紙頭袋子裡,折好袋口帶回家。哈爾濱食品廠的糕點依舊延續著原本「秤斤頭」的購買方式,但在這份樸實中,豁然發現,哈爾濱食品廠可不可以有個禮盒包裝?由此「赤水竹編」的哈爾濱食品廠的跨界合作開始。
「赤水竹編」為哈爾濱食品廠製作的竹編禮盒
據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赤水竹編」為哈爾濱食品廠製作了很多不同樣式的竹編禮盒。還曾一度設計成為一個高高瘦瘦的籃子、最後調整為如今的扁籃子。除了作為糕點的禮盒外,「赤水竹編」的籃子還可以在現代家居中成為水果籃,或是作為野餐籃帶出門。當時設計時,也希望這不僅是一個非遺禮盒,而是更符合年輕人的需求,可以與日常生活有更多的相關性。上海美院的博士生刁秋宇還為竹編禮盒設計了帶有民國手繪風的卡片。「這也是上海創意力量表現的優勢,吸納更多的創意人才變成創意時尚,再推出不同的系列款,讓老字號和非遺共同呈現出新的面貌。」章莉莉說。
上海美院的博士生刁秋宇為竹編禮盒設計了帶有民國手繪風的卡片。
哈爾濱食品廠的手繪糕點
除了已經成果落地非遺合作款外,還有不少上海老字號與「非遺」的合作正在進行中,其中包括飛躍運動鞋與格子土布、上海牌手錶與青海果洛製作唐卡的掐絲刺繡、英雄鋼筆廠與竹編等。但每一個都有技術難點需要攻克,比如,上海牌手錶與青海果洛掐絲刺繡的合作就需要掐絲刺繡將絲控制在1毫米之內(在傳統工藝中絲大約為3毫米)以保持上海牌手錶表面的工藝,如果這一難關無法攻克或就需要尋找其他合作的方向。
在無論是哪一種合作,「在儘量保留非遺手工藝的原貌和視覺特徵基礎上,採用當代審美意識和生活需求方式,來進行非遺手工藝的跨界融合創新設計,為當代生活注入具有傳統審美和工藝特徵的創新用品」是非遺跨界創新融合模式的宗旨之一。
當下的非遺,已經是新一代的物種
在解決了非遺與品牌的跨界合作後,從「非遺創新作品」轉化為「成熟的非遺產品」這需要解決量產的問題。去年進博會後,鳳凰自行車下單了100套「遵義藤編」的前車籃和書報架,並在其天貓商城推出,哈爾濱食品廠的「赤水竹編」禮盒也將在6月推出200件,「飛躍」與土布的合作也進入了如何控制成本、有效量產的階段。
一兩百件,對於機器生產而言是一個不大數字,但對於每一個都是純手工編的非遺而言卻是一個不小的工程,而且如同人與機器的差異,手工製作難免有所出入。加之傳承人常常以單體或者生產合作社的方式出現,加上手工藝周期長,人為因素影響大,量產製作周期和質量保障上都難以打保票。這也正是非遺手工藝傳承人群需要得到專業培訓、改變以前鬆散型和補貼性的從業狀態;也只有當凝聚社會多方力量,在訂單穩定的前提下,非遺傳承人才能變得更為職業化和專業性,用傳統手工藝帶動地方建設。
在採訪過程中,章莉莉也多次提到「活態傳承」,並認為,過去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非遺,和當下經歷機器化大生產和信息化革命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物,而是新一代物種。這些傳承了核心工藝技術和匠人智慧的「非遺」,如今真正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首先需要多視點觀看非遺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和哲學價值。所謂多視點,即既用現代人的眼光,也用古代人的眼光,從而在歷史和當下之間進退和穿越。這意味著,在非遺傳承創新過程中,不僅要保護好非遺的基因,同時對接當代設計和藝術給予非遺新的物種基因,來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並做好適應未來人工智慧環境下的更新預備。
章莉莉(中)與非遺傳承人一起
而非遺與市場融合也是一種融合貫通、自我生長、自我調節的過程。在現代商業社會背景下,成熟的流通商品本身意味著是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在活躍的市場條件中生存並獲得歡迎,需要具有相當的價格優勢、功能優勢、文化優勢、營銷優勢等。當代非遺如何走進現代生活?非遺手工藝與商業文明的結合如何在保持自我屬性的同時,與市場發生良好的互動,相互推進,成為帶動社會文化發展的力量和原動力?都是目前亟需探索的問題。
作為非遺教育的從業者,章莉莉也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正在復興啟蒙階段,不僅是從政府層面的「自上而下」,而且是從公眾層面的「自下而上」。PACC力求將非遺手工藝轉變為當代生活美學用品,重新回到生活中,重建中國式美學意境,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也看到身邊更多年青人開始產生對傳統手工藝痴迷探索,這讓我真實的感受到中國的文藝復興似乎已經到來。」章莉莉說。
展示現場
在上海文化購物節期間,PACC設計轉化的苗族刺繡搪瓷杯、竹編保溫杯等非遺文創產品將出現在豫園集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