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村6處建築列為石獅市第二批歷史建築

2020-12-12 閩南網

  石獅市人民政府日前公布石獅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共有6處建築上榜。

  紅磚古厝、南洋風格番仔樓、上百年歷史古民居……在石獅城鄉,幾乎每個村子裡都能找到優秀傳統建築的身影,而一棟古厝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故事或是一個傳奇,它承載著歷史或者延續著對僑、對臺的淵源,是歲月留給石獅這座城市彌足珍貴的記憶。據悉,公布歷史建築,旨在加強我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工作,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保留歷史記憶,彰顯城市特色。我市曾於2017年公布第一批歷史建築,共有147處入選。此次我市根據歷史建築保護公布程序,經市政府研究,決定將靈秀鎮華山村華西三區70號蔡衍湖宅、華北二區30號蔡衍和宅、華西一區47號民居、華西一區48號蔡文鼎宅、華西二區34號民居、華西一區29號衍祝樓等6處建築列為我市第二批歷史建築。

  市政府要求,屬地鎮政府、市直相關部門要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嚴格落實保護措施,加強宣傳和管理,積極引導活化利用,共同做好我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各項工作。(記者許小雄)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長泰縣20處建築擬列為第二批歷史建築
    近日, 長泰縣人民政府擬公布了 20處建築為第二批歷史建築, 具體名單如下:長泰縣第二批20處建築擬公布列為歷史建築的公告 歷史建築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民族文化傳承,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礎。
  • ...入選深圳首批歷史風貌區 南山炮樓等31處建築入選第二批歷史建築
    原標題:26處古村墟入選深圳首批歷史風貌區南山炮樓等31處建築入選第二批歷史建築深圳商報2020年3月15日訊 記者12日從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報》獲悉,市政府日前公布深圳市歷史風貌區
  • 寶安9處「寶地」上榜市首批歷史風貌區和第二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深圳新聞網訊 近日,本報記者獲悉,深圳市政府發文公布了深圳市歷史風貌區(第一批)和歷史建築(第二批)保護名錄,全市26處古墟及古村被列為第一批歷史風貌區,31處建築被列為第二批歷史建築。其中,寶安區的沙井古墟、鳳凰古村等7處被列為第一批歷史風貌區,居全市榜首;寶安區的石巖老街明星樓、橋頭戲臺被列為第二批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築是人類燦爛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結晶,更是人類寶貴精神財富和情感的積澱,後人傳承歷史、繼往開來的文化淵源。
  • 聊城第二批26處歷史建築名錄公布
    11月9日,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市政府辦公室日前下發了《關於公布聊城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錄的通知》,包括東關街102號清代建築在內的26處建築列入聊城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錄。據了解,為加強我市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利用,傳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做好歷史文化名城整改工作,經市政府同意,將東關街102號清代建築等26處建築列為聊城市第二批歷史建築。按照有關規定,聊城將對公布的第二批歷史建築做好建檔、掛牌、維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鼓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共同做好我市歷史建築的保護與管理。
  • 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謝曦 攝)臺海網10月1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 我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 泉州晚報數字報...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華山村大部分古民居為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核心區現存閩南傳統大厝41處、番仔樓7處、石頭房29處。」
  • 第二批歷史建築(群)推薦名單公示
    福州新聞網4月2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綦芬)繼2017年4月市政府公布55處歷史建築後,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名城委」)近日在其官網上公示了我市第二批歷史建築(群)推薦名單,名單中包括82處歷史建築及5片歷史建築群。  推薦名單公示時間為4月12日至5月12日止。公示期內,市民若有意見,可來電或來信向市名城委反映。
  • 315棟建築入選北京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
    北京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日前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網站發布此次公布的歷史建築共315棟(座),在繼續增加中心城內歷史建築數量的同時,新增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區、生態涵養區內的歷史建築。歷史建築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 石獅市博物館增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石獅市博物館增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9年11月03日08:50  來源:石獅日報   石獅市委、市政府日前決定增列石獅市博物館為石獅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石獅市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14個。
  • 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鄉愁仍在 古厝未老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謝曦 攝)  「華山村大部分古民居為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核心區現存閩南傳統大厝41處、番仔樓7處、石頭房29處。」石獅市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古建築體現了當時建築的特色和風格,在造型、結構、材料、裝修裝飾等方面,保留了典型的閩南傳統建造工藝,構造精細,裝飾精美,藝術價值較高。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民居年久失修、瀕臨毀滅。
  • 廣州歷史建築有了「量身定製」保護圖則,共涉及168處建築
    金羊網訊 記者趙燕華、通訊員穗國規宣報導:記者從市國土規劃委獲悉,廣州第二、三批歷史建築保護規劃在近日舉行的名城委會議上獲得通過,第二批80處和第三批88處歷史建築,均有了「量身定製」的保護圖則。
  • 承德市歷史建築達31處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尉遲國利)為進一步加強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傳承歷史文脈,豐富城市內涵,近日,承德市公布了第二批共11處歷史建築名單,加之第一批公布的20處,目前該市歷史建築達31處。
  • 泉州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鄉愁仍在 古厝未老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華山村大部分古民居為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核心區現存閩南傳統大厝41處、番仔樓7處、石頭房29處。」
  • 81處!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剛剛正式公布 快來看看你家的老房子...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剛剛發布消息,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有關規定,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錄(見附件)已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公布,快來看看你家的老房子上榜沒有。歷史建築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層七類」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保護類型之一,是歷史文化延續的重要物質見證,體現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 呼和浩特市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
    日前,呼和浩特市公布了內蒙古煤礦機械廠等48處歷史建築為市第一批和第二批歷史建築。此次公布的48處歷史建築包括新鋼禮堂、內蒙古工業大學主樓、原內蒙古中蒙醫院和八拜舊鄉政府禮堂等,大多可追溯至上個世紀50、60和70年代,雖不屬於文物保護範疇,但卻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科學技術方面有著較高的價值。
  • 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及保護圖確定!近日將公示
    10月12日,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及保護圖則獲市政府常務會研究通過,近日將正式向社會公布。進入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的歷史建築共有38處,包括王府池子街西側傳統建築、曲水亭街31號院、原濟南汽車製造總廠車橋廠、經四路445號近代建築、原第一棉紡織廠託兒所(現一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濟鋼職工俱樂部等建築。王府池子街西側傳統建築曲水亭街31號院從年代看,第二批38處歷史建築中明清時期建築7處,民國時期建築20處,建國後50年代建築11處。
  • 漳州臺商投資區公布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
    閩南網7月15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實習生 陳婧怡)記者獲悉,為加強漳州臺商投資區歷史建築保護管理,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保留歷史記憶,彰顯地域特色,根據歷史建築保護公布程序,近日,漳州臺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通知,正式公布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即西邊村182號(江夏番仔樓)、南門節孝牌坊
  • 北京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公布!門頭溝16處建築(群)入選,就在你身邊~
    繼首批歷史建築名單向社會公布後近日北京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公布此次公布的歷史建築共315棟(座)包括居住、辦公、文化教育工業等多種類型的建築門頭溝共有16處建築(群)入選歷史建築是城市發展演變歷程中留存下來的重要歷史載體咱門頭溝區歷史文化深厚歷史建築當然也不少話不多說
  • 泉州南安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建議名錄公示
    為推進泉州南安市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相關工作,完善泉州南安市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加強歷史建築的保護與管理,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福建省歷史建築認定導則》的有關規定,經過普查、專家論證及徵求意見等程序,形成泉州南安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建議名錄。現予公示,徵求公眾意見。
  • 泉州市同步推進古城古街古村古厝歷史文化保護利用
    啟動古城文化整體性保護利用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分類修繕申遺史跡建築和文物,完成16個申遺點500多個環境整治項目,守住城市的長遠價值文物。二是傳承歷史文脈。注重古城建築風貌整體性保護,實施金魚巷、三朝巷、中山路示範段整治提升工作,改善環境與公共空間,最大限度留存「古早味」。三是修繕歷史建築。掛牌保護669幢歷史建築和風貌建築,按「歷史記錄」恢復建築風貌,突出原真性保護、活態化利用、功能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