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向來是旅遊與文化愛好者的聚集地,洱海,雪山,虎跳峽等景點已被大家熟知,雲南,除去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之外,這裡還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產物,而今天我們要提到的便是建水紫陶。
作為2016年便被雲南省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的地理標誌產品,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已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在第九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建水紫陶作品「彩填天球梅瓶」也獲得了「工藝美術精品類金獎」。
建水紫陶不僅具有實用性,也擁有可觀賞性,因其精緻的工藝,在外也享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建水紫陶的陶泥取自於境內的五彩山,含鐵量非常的高,這使得燒制而成的器具硬度高,強度大,表面也富有著金屬的質感,建水紫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身。
今天婭婭零要談到的人物,是潛心研究紫陶藝術的黃木忠老師,孩童時期便開始接觸紫陶製作工藝,已從事紫陶製作30餘年,其祖輩以制陶為生,曾祖父黃佔林在當地也有「泥王菩薩」的稱謂,是建水陶的一代宗師。作為家族傳承,黃木忠在延續了祖輩傳統工藝外,也融入了現代創新意識,並與社會的文化名流進行跨界合作,在一次次的創新與摸索中,黃木忠老師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特有風格。
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摸索、研究,黃木忠早已精通制泥、拉坯、書畫裝飾、雕刻、填泥、打理、燒制、打磨等紫陶製作的各項工藝,特別以拉坯、裝飾見長,其作品古樸典雅,陶味濃鬱。黃木忠老師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的名字融在紫陶裡,讓心靈在冶陶中得到淨化。」
在黃木忠老師的藝術薰陶下,其女黃倩也燃起了對建水紫陶的嚮往。她跟隨父親學習制陶工藝,在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就讀期間,系統地學習了素描、色彩、造型設計、書法等知識,並運用於紫陶製作中,其作品風格簡約,清新雅致,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
為了紫陶文化能夠更好的發展傳承下去,黃木忠在2004年獨立創立陶坊,2007年正式成立「木忠陶坊」。2010年,中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畫家徐悲鴻先生的夫人廖靜文女士收藏了黃木忠製作的紫陶作品,並欣然提筆為陶坊題寫了 「木忠陶坊」 匾額。
黃木忠秉承家族傳統,深悟紫陶製作的真諦,讓自己這顆純潔的藝術內心在冶陶中升華。在紫陶製作大師薈萃的建水陶界,他無疑是最受矚目的陶藝大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