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於2014年末的上海臨港·陸家嘴廣場整體建築將於2018年竣工,並展現在公眾的面前。當此萬眾矚目之際,帝納國際再次力壓群雄,榮膺該項目的獨家資產管理顧問。
作為浦東新區「南下臨港」戰略的一個重大項目,上海臨港·陸家嘴廣場項目由陸家嘴集團牽頭,港城集團、陸家嘴股份公司共同出資打造。據悉,該項目總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位於臨港主城區一環帶內,南倚滴水湖,北擁環形城市公園,毗鄰地鐵16號線滴水湖站,將是一個大型的創新城市功能中心。該項目將包括兩大主力項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創新廣場」、「上海滴水湖國際會議中心」,分別側重於承接自貿區溢出效益以及打造集度假旅遊、康檢、會議、休閒於一體的一站式商務配套服務平臺。項目同時還包括由帝納國際直接參與的商務辦公樓及商場項目,日後將為浦東新區乃至整個上海市提供高級商務辦公、商業會議場所等,為臨港地區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臨港新城位於上海東南端——南匯蘆潮港,距上海市區50公裡,規劃面積296.6平方公裡(現擴展為311.6平方公裡,相當於3/1個香港,或者20個澳門的面積),是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工程之一,於2003年11月30日正式啟動。由主城區、重裝備產業區、物流園區、主產業區、綜合區5個功能區域組成的臨港新城,依託洋山國際深水港、浦東國際航空港的區位優勢,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區,在上海新一輪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也是未來上海中心城區的重要輔城。
建國初期,蘆潮港原來還是一片荒灘,是「野兔作窩場,蟛蜞當操場」的茅柴蕩,「抓把土能醃菜,舀碗水當鹽湯」的鹽鹼地。現在這裡開始成為上海市的金尖角。這裡將以滴水湖為中心,建成上海臨港新城。「臨港」不僅是臨洋山深水港,還要與浦東機場這個航空港相接。最終建成的臨港新城,將是空運、海運、鐵路和高速公路運輸都很便利的現代城市。有一種說法是:(上世紀)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臨港新城。
臨港新城東臨東海,南與普陀山、嵊泗、大小洋山隔海相望,交通便捷,毗鄰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以及第一個國家級保稅港,距離浦東國際機場27公裡,距離市中心75公裡,距離洋山深水港32公裡,距離東海大橋5公裡。按照規劃,到2020年,臨港新城將成為上海東南地區最具集聚力和發展活力的中等規模濱海城市,並依託上海惟一深水港洋山港成為輻射長三角的巨型物流基地。預計,屆時人口規模將達到80萬。
臨港新城總規劃面積311.6平方公裡,其中由填海而成的陸域佔45%,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填海造地項目(這一稱號將被在建中的唐山曹妃甸工程取代,曹妃甸工程規劃的填海面積將是上海臨港新城的三倍)。在臨港新城開發中,總計需要填海20萬畝,即133.3平方公裡,僅填海所耗費的成本就高達400億元。平均填海一畝需要花費16萬-20萬元人民幣。除了填海,臨港新城在主城區,還挖掘目前世界最大的城市景觀人工湖——滴水湖。滴水湖呈圓形,直徑2.66公裡,總面積5.56平方公裡,平均水深3.7米,其水域面積和杭州西湖相當。滴水湖由海南龍灣港集團歷時15個月開挖而成,共挖土1780多萬立方米,這些土方的體積相當於15個上海金茂大廈。
臨港新城主城區規劃用地74平方公裡,其中54平方公裡的土地要在2年時間內圍墾成陸。圍墾54平方公裡的土地,需要在這一片灘涂上填起5600萬平方米的沙土,首先需要在退潮時,在灘涂上圍起一道10公裡長的擋潮大堤,然後用機器設備灌混凝土和沙子進去,進行吹填。由於灘涂上是厚厚的淤泥,大型機器無法進去,圍堤全靠人工。來自上海水利工程公司、南匯水利工程公司等五千多名建設者頑強拼搏,從2002 年10月至今分兩期完成了南、北圍區長10公裡的圍堤建設任務。大堤底寬85米、上寬9米、標高9.1米,加上鋼筋混凝土翻浪牆高達10.47 米,可抵禦200 年一遇風浪。
按照上海地區傳統的圍墾造地的施工工藝,第一步是促淤。就是在規劃的堤線位置先拋築塊石,形成一道促淤壩。漲潮時,泥沙隨潮水進入促淤區域。退潮時,一部分泥沙沉積下來,經過2到3年後,灘地可淤高1到2米。第二步是圍築大堤。等圍區內泥沙淤高到一定程度,在促淤壩裡築道大堤,使圍墾區域與潮水隔開,形成不進潮水的陸地。第三步吹填。在一般情況下,圍堤內的陸地標高較低,達不到設計用地的標高。這就要設法從附近海域中取沙進行吹填,抬高地面,滿足用地要求。
而蘆潮港地區屬於低灘圍墾,大堤堤線位置在吳淞標高零米左右。同時,堤線位置和地質條件很差。大堤基礎下面有3到5米厚的淤泥,局部地段淤泥深坑達到6――10米。每個坑有100×200米,共有9個深坑,屬於不良軟弱地基。這裡有5米水深,海域的水文、氣象條件惡劣,風大、浪高、流急。在這片灘涂上圍墾成陸,建起新城,從圍墾工程上看是上海圍墾史上面積最大、用沙量最大、地質條件最差的一項工程。也就是說,用傳統的辦法先築堤再吹填,會形成堤內海水越來越多,而堤外的海水在漲潮時對堤壩產生巨大的衝擊。不要說大堤龍口難以合攏,未等吹填成,大堤會有前功盡棄的危險。
為此港城建設者們採用「裸吹」的辦法。首先要解決圍墾所需的沙土。5600萬立方米的沙土,如果築起一米見方的泥牆,這道泥牆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圈半。不熟悉海洋常識的人總以為大海裡有的是沙土,其實並不如此。為了保護灘涂,近處的泥沙是不能隨便挖掉的。經過反覆論證,決定在大堤外1.5公裡外的海底取沙。這樣做投資成本低,進度快。在淺海挖掉一個8-9米的沙坑,經過半年就可以淤平。
其次是挖沙工具和時間的矛盾。剛開始時,4艘小型挖泥船試挖試吹,6個月挖吹泥沙50多萬立方米。照這樣的速度,5600萬立方米沙土需要挖40年。怎麼辦?工程指揮部果斷決策,決定向荷蘭租借挖泥船,並向上級領導匯報請示,取得了交通部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因為原先規定國外疏浚企業及設備不準進入國內疏浚市場,因為洋山工程特殊需要,破例同意租借國外絞吸式挖泥船。這種大功率挖泥船,動力大,效率高,每小時可挖3000立方米。邊挖邊吹沙上岸的排出距離遠,最遠的可達5公裡。抗風性能好,7級大風還能繼續挖沙。以兩艘從荷蘭租借來的絞吸式挖泥船為主力,又配置了幾艘國內挖泥船,進度大大加快。
臨港新城已經初步建設完成,在未來的基礎設施相繼開放,我們先提前來瞻仰一下吧。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上海海昌極地海洋公園與迪士尼項目一起被列為上海市級重點旅遊項目,當前海昌極地海洋公園已經完成部分結構工程,實現4億投資。根據目前建設進展,有望於2018年國慶期間正式開館。
項目規劃有12個展示場館,包括極地動物館、企鵝館、鯨鯊館、海底世界、鯊魚館、水母館、人豚互動館、海牛館等。根據項目規劃,這裡未來展示的南北極動物、海洋魚類品種相當豐富。
第二個就是上海天文館位於臨港主城區滴水湖畔, 緊臨地鐵16號線滴水湖站,佔地面積5.86公頃。天文館已於2016年11月8日開工,這座目前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預計2020年建成開放。
建成後這裡可以用天文望遠鏡看到星體,還可以看到營造出來的模擬星空,舉手摘星辰,成為上海市民科學普及和文化休閒生活的又一重要場所。
第三個就是全球最大的冰雪世界遊樂項目也確定落戶臨港新城,預計於2017年年內開工,實現9億投資。冰雪世界將擁有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坡,寬幅達124米,場館還將建設全季速滑螺旋館、真冰溜冰場、極限攀巖攀冰和少兒冰上運動培訓中心。最快在2019年的下半年就將開門迎客。
在未來的這座新型城市的發展是不可估量的,不久的將來,市民就能在這裡感受到屬於臨港的郊野與自然之美。據了解,春花秋色景觀工程位於臨港主城區海港大道、環湖二路,佔地面積約135公頃,投資2.3億元。
不知道你對這個填海項目的看法是什麼樣的,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