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自古以來,甘州就是蘆葦的「家鄉」,明清時期的甘州城是當時西北少有的名副其實的水鄉之地。據《甘州府志》所繪的乾隆時期的《甘州府城圖》,標註在圖上連片的葦池就有六處之多,且縱貫南北,其水域面積可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
蘆葦在我國分布很廣泛,如東北的遼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蘆葦是水生植物的挺水成分,它能在含鹽千分之七的水內正常生長,在含鹽千分之十的水中生存,同時還能在常年積水中正常生長,這就說明蘆葦耐鹽耐澇吸水的能力非常強。
位於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名城張掖,長期以來一直流傳著「半城蘆葦半城廟」、「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張掖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南靠青藏高原北緣祁連山,這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光照豐富、熱量充足、溫差較大、乾旱少雨等特點[1]。
但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相應發育的地帶性景觀現象是溫帶半荒漠至荒漠。不過這裡的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卻為河西走廊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因此在這片土地上才會形成綠洲相間的奇特景觀。
自古以來,甘州就是蘆葦的「家鄉」,明清時期的甘州城是當時西北少有的名副其實的水鄉之地。據《甘州府志》所繪的乾隆時期的《甘州府城圖》[2],標註在圖上連片的葦池就有六處之多,且縱貫南北,其水域面積可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
「有情感的」蘆葦,承載的更是人的感情
法國哲人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寫道「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區別就在於他多了一種思想的機能[3]。
「蘆葦」在這裡是有象徵意義的:蘆葦是用來表示人的存在是很脆弱的,一陣風來就可以使之屈服或者是被摧折。因此人與蘆葦一樣,有其脆弱性。只是人有思想,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人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
在我國古代早就將蘆葦視為「有感情」的。這還要追溯到周代社會,在《詩經·秦風》中《蒹葭》一詩,「有情感的蘆葦」就是源於此,只不過在當時,蘆葦被稱之為「蒹葭」。
蘆葦是古人常見的一種水草生物,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有了一種默契,幾乎將自己所有情緒都投注於大自然的景物中,即視線所見,思想所及,詩文所寫。蘆葦在古代的名稱有很多,除了上文所說的「蒹葭」之外,還有「荻花」等別稱。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蒹葭》中的名句,好像是想要追尋一位女子,但更進一步說是主人公要追尋理想卻不斷落空的一種失落,只有在潛在蘆葦蕩中,似乎才可以將這份愁緒一併掩蓋。這是中華民族生命意識的最早流露,同時也將這種精神體驗升華到一定的高度。
在此之後,蘆葦又有了不同的深意,「秋天的蘆葦」成為了一種具有濃鬱悲劇人生色彩的固定印象。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中又寫道:「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泰戈爾曾說:「這小小的葦笛,你攜著它逾山越谷,從笛管吹出永新的音樂」。看來,古今中外的詩人、文人對蘆葦都有一份熱愛。
蘆葦的生態功能及其經濟價值
蘆葦在生態和功能方面能夠達到淨化水體的功效。這要以白洋澱的蘆葦為代表,李建國[4]等認為白洋澱蘆葦具有調節氣候、淨化汙水、促淤防蝕、澄清水質、抑制藻類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
在歷史上,白洋澱的蘆葦是優質的蘆葦叢,這裡的白皮優質蘆葦享譽全國,孕育了大量的席、筐、籃、簍、包、燈、扇、屏等民間工藝品和工匠技藝,蘆葦種植、加工以及工藝品製造等相關收入曾經佔了當地居民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依託這蘆葦蕩這片自然風光,也帶動了當地的旅遊觀光業、水產捕撈和養殖業成為白洋澱產區的主導產業,也發展了包括小麥、玉米、水稻、蔬菜等種植業[5]。
白洋澱由於地理形勢的特殊,即「川塹瀆溝,葭葦叢蔽,兵法謂泉土縱橫,天半之地」,因此從軍事上來考慮,白洋澱歷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在民國以前白洋澱還是溝通保定、天津之間的重要航道。
在和平年代,蘆葦能夠發揮它的生態保護功能,它也是北方水鄉文化的集中體現:「春天,蘆葦出水,滿澱青翠;夏天,綠葦搖曳,菱葉燦燦,荷花吐豔;秋天,蘆花紛飛」,這這就是白洋澱的蘆葦,應著四季的更替變化萬千。
到了戰爭年代,白洋澱的蘆葦蕩則是潛藏水中的「護身符」,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澱湧現了抗日武裝「雁翎隊」。
在盤錦市有120萬畝的蘆葦田,平均年產蘆葦50萬噸,在這裡蘆葦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發揮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6]。
盤錦市巨大的蘆葦蕩在防風沙、水土保持以及改良土壤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此外,為了蘆葦的正常生長、擋海潮修築了外圍堤,為了能夠保證蘆葦正常需要水,蘆葦塘內又修建上下水渠系,因此就形成了天然的大水庫,又給魚蝦蟹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淨化空氣方面蘆葦也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蘆葦的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而蒸發的水分都到空氣中了,使得空氣大大增加了潮溼度,使空氣淨化度也隨之增加。另外蘆葦在放葉之後,經過光照產生了光合作用使得蘆葦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出大量新鮮的氧氣。
因此,蘆葦為這周邊的生態環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生存在蘆葦周邊的人以及牲畜、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如此說來,蘆葦真神奇,它的功能仿佛是多變的,它會因著具體的環境而產生新的功能。在白洋澱,蘆葦能夠製作各種工藝品,還能夠為當地人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在盤錦市主要就是發揮著保護環境這樣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閆廷亮.半城蘆葦半城廟——古甘州生態、歷史、人文詮釋[J].絲綢之路,2010
[2] 《甘州府志》卷首《地圖》,第8頁
[3]劉士連.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蘆葦——《詩經·蒹葭》與中華民族審美情感的歷史源流[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4]李建國,李貴寶,劉芳.白洋澱蘆葦資源及其生態功能與利用[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4
[5]陳曦.蘆葦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2014
[6]江波,陳媛媛,肖洋,等.白洋澱溼地生態系統最終服務價值評估[J].生態學報,2017